93學年度第二學期資訊組長會議

 

日期

中華民國 94年4月20日

主題

網93學年度第二學期資訊組長會議

一 資網中心各組業務報告

二 各校資訊業務問題提出討論與研討

 

 

 

 

 

 

一 本次會議重點在討論電腦租賃更新維護案的內容,各校多數傾向可以在本案中包含一部伺服器,因為以往兩部NEC伺服器多已故障,故希望可以增加伺服器而減少筆記型電腦,本項達成決議。

二 而電腦租賃更新維護案因招標作業與廠商對合約內容無法同意達成決標而耽擱,預計將延後兩個月,在暑假才到各校裝設,請各校資訊組長協助辦理。

三 趨勢OFFICESCAN合約將於八月到期,而資網中心將於七月底裁撤,接手的縣府資訊室是否會統一續約不得而知,所以各校要有準備採購防毒軟體的預算。

全縣中小學資訊組長工作研討會二

 

日期

中華民國 93年12月15日

主題

全縣中小學資訊組長工作研討會

一 第三波資訊圖書公司捐助宜蘭縣中小學圖書捐贈典禮

二 宜蘭縣資訊教育白皮書檢討說明

三 資網中心各組業務狀態說明

四 電腦教室電腦更新需求調查

 

 

 

 

 

 

一 第三波公司熱心捐助宜花東三縣圖書共一萬冊,本縣分

   得3600冊,平均分捐給各國中小。雖然該公司立意良

   好,但捐輸的圖書種類與內容,與會各資訊組長與教師

   多感到可惜,因為有相當多的圖書並不適合縣內國中小

   的師生,很可能讓這些圖書束之高閣而已。

二 宜蘭縣資訊教育白皮書委託花師與佛光大學的教授編

   撰,有老師對該白皮書的自由軟體的推動內容並不滿

   意,認為該書並不夠認真推動資由軟體,可能會對本縣

   將來的資訊競爭力造成影響。

三 94年電腦教室電腦更新已初步定案,各校除了會有電

   腦教室全面更新外,每班教室皆有一部新電腦,以利老

   師教學使用,每部電腦單價定在18000元。

兒少保護-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個案研討會第三場次

 

日期

中華民國 96年5月18日

主題

兒少保護-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個案研討會第三場次

一 宣達兒少保護的重要性與檢討各校推行狀況

二 兒童遭受家庭暴力可能出現的徵兆與防範

三 家庭暴力的定義

四 如何提供遭受家庭暴力兒童適當的協助

 

 

 

 

 

 

一 學校與教師必須時常觀察與注意兒童的外表或行為狀況,並做

   適當的關心與詢問,尤其針對高風險家庭的學生須特別留意與 

   關心,以及早發現遭受性侵或暴力的學童並提供幫助。

二 學校與教師在判定學童是否遭受家暴,必需針對學童與關係者

   有技巧地詢問盤查前因後果、家庭狀況,並調查發生場合、時

   間及頻率,以判斷是否提報成家暴事件,如有判斷之疑慮,可
   聯絡社會局或相關志工輔導機構提供援助。

三 性侵案件無論是疑似或確定,必需立即妥善且保密地處理,以
   免學童遭受二次或持續的傷害。

四 學校、教師、家長會必須建立共識與成立處理兒少保護相關事
   件的流程與組織,以確實完善處理相關事件之發生。

五 學校應於平日正確與定期教導學童保護自我的觀念、習慣與方

   法,以提供學童多一層的自我保護與減少傷害之發生。

六 當學校或教師發現類似屬於兒少保護事件,必需立即處理與通

   報。

 

 

國民小學憂鬱自傷防治二級預防(二)

 

中華民國 97年 5月13日

講師

林綺雲教授

主題

國民小學憂鬱自傷防治二級預防(二)

一 溝通技巧,如何與兒童或青少年談論生死,如何打破避談死亡禁忌

二 兒童生死經驗的可能反應、兒童生命教育之重要性

三 協助兒童悲傷的35種方法

四 練習用5分鐘說出心裡失落的故事,並傾聽他人的故事

成熟死亡概念要素-不可逆性(死不能復活)、普遍性(所有生命皆有死亡)、因果性(死亡必有原因)、生理功能停止。

學校班級如有學生不幸死亡,讓班級學生參與告別式,並與學生討論是否將該位學生的座位移走,如此學生方能逐漸走出悲傷與放下,不要忌諱與避談。

死亡意象的形塑-身體、心理、宗教、文化意象

身體-身體功能停止、生與死的關連-生死關聯

心理-失落與悲傷的反應、悲傷經驗的重現,讓兒童參與親人之死亡,讓其有真實之回憶,而不會在心裡深處自責與自己有關。

文化-如果兒童不避談,要接續其話題。不要避寫遺囑,以免死後讓子女不知所措與爭吵。

死亡恐懼的相關因素-未知、失落、分離、死亡形貌、死亡過程、未了心願遺憾,要與兒童釐清其恐懼因素,讓其不會如此恐懼。

兒童生命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與喪葬習俗對兒童的影響,對兒童先做適當的評估(性別、年齡、經驗、情緒等),選擇正確時間與地點,使用正確的語言或文字、向其保證他是受人尊重與疼愛,選擇適當的溝通媒介(說故事、閱讀、繪畫、遊戲等);要接納兒童的感受,讓兒童從生活經驗自然學習面對死亡,讓兒童參與重要親人的生離死別過程。

教師如果不懂的時候,要真誠面對與兒童一起找答案,不要故裝高明卻又無法跟學生清楚說明。當教師陪同兒童面對悲傷時,最重要的是不要急於幫助學生解決與提供意見,就是傾聽再傾聽,在真正合適時機再慢慢引導,因每個兒童的情況皆大為不同,先思考後再擬定策略,要用耐心與支持。不管多忙,在孩子來找你時,先放下手邊的工作,撥點時間注視對方,了解其有何需求與困難。

男性悲傷反應往往是暴力,所以管教應小心評估討論,愛在心裡口難開,要練習善意柔性表達關心!要有求助的習慣,避免關係破裂,不要輕易被激怒,要能跳脫當下之環境與情緒!



國民小學憂鬱自傷防治二級預防(一)

 

日期

中華民國 97年 5月12日

講師

林綺雲教授

主題

國民小學憂鬱自傷防治二級預防(一)

一 加強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增加對學生異常徵兆的敏感度

二 如何輔導防治有自殺頃向的學生或人員

三 自殺相關的理論與倫理議題

四 輔導自殺頃向學生的實例與過程分享

 

 

 

 

 

 

人生而平等,每個生命皆是如此的重要,尤其國家未成年的主人翁,在其還無法完全掌握自我的階段,當在無助時,內心會渴望祈求生命中的貴人出現幫助他,但是卻未必會或有能力知道對外界發出明顯的求助,但是會有一些異常的徵兆,而能藉由這些枝微末節來幫助他,有賴於身邊的親友,而在國小階段的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校的教師。

而教師如何發揮自殺守門人的角色,不僅要救學生,更應要救其親人長輩,因為往往是成年人影響未成年學生的心理與想法,因此教師要多充實自己的輔導知能,重要是時時保持關心與敏感度,尤其在社會冷漠脫序與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有時多付出一些關懷、詢問交談、耐心陪伴與釐清其心裡困擾疑惑,並多給予其關愛與被需要(認為自己是重要)的感覺,降低其現存與可能自殺的危險因素。

首先教師可站在可能自殺者角度,從其生理、心理、靈性(精神與宗教)、家庭、學校與社交狀況等等著手了解,陪伴引導其說出內心的想法與困擾,針對其人格與家庭環境特質逐漸分析其背後的成因,再從醫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給予其真正所需(關懷與被需要),例如種種原因而造成憂鬱症的患者,要幫忙轉送醫療體系治療並為其尋找陪伴的人合適力資源、再針對其失去與害怕再失去(牽掛)的種種來慢慢幫助其重建自我與重要性之感覺,讓其接受現實,而非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說教勸導。再例如從其異常悲傷(心理)的原因分析,可從其人際關係(愛恨交織、高度依賴等)、失落的情境、過去的經驗(沮喪、自我壓抑模式)、人格因素(自我概念與抗壓性、紓解習慣與方式等)、社會因素(文化、種族與宗教等)著手,引導其說出再抽絲剝繭地輔導其真正悲傷困擾的因素,要以同理心與耐心陪伴,莫急於讓其遺忘悲傷的經驗與因素。

防治之根本在一級防治,亦即是教育,教師在國小階段,平常多讓學生用五句話描述自己,從中了解學生對自我的概念與信心,並對自我否定與信心不足的學生多給予其做決定與表現的機會,且要肯定鼓勵其表現、提升其信心與改變自我概念。教師不要避談自殺概念,在學生有自我否定與輕生想法時,要與其多訪談來分析原因、要求其訂立不可自我傷害之契約並時時提醒其注意與其之約定、多注意其行為表現與變化,也要多了解其家庭環境、生活經驗與心理,慢慢鼓勵與抽離其悲傷的經驗及環境。另外教師必須時時鼓勵肯定與紓解自我,因為有健康正向的教師,才能有影響改變學生與相關人員;並且要多充實自我輔導知能與了解輔導網絡與資源,當在自己能力不足時,及早尋求協助與轉介,以免釀成意外、不及或悲劇

一級防治(教育)、二級防治(輔導)、三級防治(治療),教師要能做好自我的角色及學會評估、運用資源與轉介。最小的可能自殺年齡是五歲,時時皆不要掉以輕心。

教師要注意當學生或受輔人員面對悲傷時,有以下四種情況,需提醒自己注意要轉介專業人員輔導:

(一)延宕型悲傷:有被禁止,壓抑或延後的悲傷,通常男性、專業人
        員與有被壓抑性格的人,該悲傷時卻強忍悲傷或故作一副不在乎
        的樣子。

(二)偽裝型悲傷:悲傷無法宣洩,轉而造成莫名的生理症狀(身體常不
        舒服,但醫生卻診治不出)或偏差行為(所以教師須注意學生有發
        生暴力、偷竊或其他偏差行為時,不要急於處理,應仔細與盤敲
        側擊了解其行為背後之成因,在予以適當處理)。

(三)慢性化悲傷:時間很長,永未達到滿意結果的悲傷(理論2年,但
        若達半年,即應注意介入)。

(四)誇大的悲傷:悲傷反應過度而影響正常生活,如酗酒、精神疾
        病、創傷症候群。

教師要輔導悲傷學生的重點是要引發其正常的悲傷,也就是以下四項任務:

(一)接受失落的事實(具有現實感),例如讓其接受父母的離婚、與
    男女友的分手。

(二)經驗悲傷的痛苦,引發與陪伴其悲傷,讓悲傷得以宣洩。

(三)適應(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輔導其適應與接受新環境。

(四)輔導其重新建立其他或新關係。

另外,培養或找出其責任心,讓其有所牽掛與付出的機會。

 

通常許多重要影響學生情緒的因素在家長,而教師要輔導家長會有重重困難,教師要適時尋求與引進社會資源的協助,例如縣市衛生局的心理衛生中心、張老師、生命線協會、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等,並讓家長了解尋求幫助是改善現狀而非丟臉可恥。

講師林綺雲教授有豐富的理論學養與生命輔導的實務經驗,給學員許多不同的概念與對自殺防治的知能及觀感,並嘗試建議教師打破許多舊有迷失與禁忌。最重要的是不要輕忽周圍任何人透露出的可疑訊息與徵兆,多保持敏感度、付出真誠關心(讓其覺得有人在乎她)、耐心陪伴傾聽、不要獨立解決且要找資源協助。

友善校園研習-親職教育問題

 

日期

中華民國 95年10月18日

主題

友善校園研習-親職教育問題

  • 1. 如何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 2. 學習的空間與時間、知識內容的位移。
  • 3. 社區知識學習體系。
  • 4. 經濟的產業、創意、文化、美學、心理等五個位階。
  • 5. 對世界、物種民胞物與的精神。
  • 6. 早上知識性(記憶)、中午意志力(創意)、晚上情緒性(協調)
  • 7. 文化要有文學性、哲學性、史學性

 

 

 

 

 

 

  • 1.人類創造知識的洪流,須時時學習、終身學習,教師須隨時跟上時代的脈動與潮流,以求能給學生宏觀的視野。
  • 2.物質有價、創意無價,將物質及知識與創意、美學結合,可以創造無限的價值空間。
  • 3.單調的生活絕對沒有創意的文化,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限制
  • 4.文化不是憑空而生,真正的文化是由生活傳承而生,如何將生活中的精華傳承,是師長無可豁免的責任。
  • 5.社會價值是否是真正的價值,能否經的起歷史的考驗,例如希特勒的全部的人都錯時,就是對的之論述。
  • 6.全世界已走到理性溝通的境地,如何改變體罰的教育,讓孩子學習理性的溝通,是教師應仔細細思考的重點。

 

Scratch

 

日期

中華民國 97年11月22日~23日

主題

Scratch

Scratch特色功能介紹

Scratch 教學範例介紹與練習

Scratch作品練習與實作

 

 

 

 

 

 

    Scratch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專為兒童或青少年設計的影像多媒體程式設計與學習的軟體,其網站首頁為http://scratch.mit.edu/,其上有軟體下載、討論區與各式Scratch作品欣賞觀摩。

    Scratch程式語言的多媒體支援強大許多,如影像特效、播放聲音、彈奏Midi音色、插入自己錄製的音效等等,而且是類似所視及所得的操作模式,兒童在建構自己的作品的過程中,可隨時檢視自己的想法與所設計是否相符,若發現不符合時可立即再修改或向老師提問,從中了解操作及設計原理,並於過程中隨時可以體會或得到自己想法實現的喜悅及成就感,而且視覺化的操作介面,可充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避免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過短的問題,因此可以讓兒童創作出的更豐富多元的作品,如動畫、遊戲…等,對於兒童的吸引力更強,相當適合作為兒童進行創作的工具。

    教師可先由程式設計的基本概念開始教學,並著重兒童的思考能力的發揮,在每個單元中教導學童解題的策略,並鼓勵其進行創作。期能讓兒童在學會程式設計的同時,也能提升其思考能力。

    Scratch亦適合不精通任何一種艱深程式語言的教師用來設計各領域的互動式教學課程,內建多元與豐富的元件,讓老師可比較輕易設計出互動式多媒體教學教材。

                                             

兒童少年保護通報辨識暨高風險家庭學生之關懷輔導處遇技能研習

 

日期

中華民國 97年11月12日

主題

兒童少年保護通報辨識暨高風險家庭學生之關懷輔導處遇技能研習

兒童少年保護法令簡介

兒童少年保護通報責任

高風險家庭學生種類與可能狀況

高風險家庭學生之關懷輔導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變遷與少子化,國內兒童虐待、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件的發生,在過去10年以來有顯著的增加,除了數量上的增加,此類案件在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亦有日漸惡化的現象,近2年來,更有許多攜子自殺的案例,探究此類案件發生原因,多數伴隨著父母失業、疏忽、吸毒、酗酒、離婚等危機事件,父母不勝壓力負荷,轉向子女施暴發洩,無辜的孩子變成父母的出氣筒,因此兒童少年保護的觀念日益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通過與修正後,教育人員更應了解自己肩負的責任,在「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34條明定教育人員等人員,知悉兒童有遭受迫害或未獲適當養育照顧者,應於24小時內通報社政主管機關。

由於兒童少年遭受虐待的事件難以發掘,而學校教職員和兒童少年的接觸機會相當多,若知悉有可疑受虐個案,就有責任通報之義務;因此教師須具備辨識兒童少年的意外事故或是身體上的傷害與疾病、學生行為指標及家庭環境之辨識能力,以利於知悉時限內通報兒童少年保護案件,以即時維護學生之人身安全。

身處高風險家庭的兒童少年,往往容易是受虐或被疏於照顧的對象,因此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須對高風險家庭評估表的內容熟悉,並時時關心學生與其家庭的變化,隨時依照評估表去檢視學生與其家庭的狀況,並與家庭及學校行政單位保持密切聯繫,以利及早介入幫助學生及其家庭。學校行政單位亦須時時提醒教師注意學生的狀況、反應並適時建立高風險家庭學生檔案。

社會科領域理論與實務探討

 

日期

中華民國 92年10月22日

主題

社會科領域理論與實務探討

  • 1.協同教學的施行
  • 2.社會科領域的理論與實務
  • 3.教學法與能力指標的關係
  • 4.不適當的課程內容的改編策略
  • 5.課程內容與評量的銜接問題
  • 6.教師教學的應有的省思

 

 

 

 

 

 

  • 1.協同教學的施行重點與策略:(1)校內教師的專長調查(2)人力結構必須重組(3)志同道合的專長互補(4)觀念須改變,教師不再是教室裡的國王(5)同儕教學的視導。
  • 2.社會科領域教學,教師須先掌握課程的主題軸,如此即使適當改變內容,亦能讓學生得以完整習得應有的能力。
  • 3.練習教學法的目的著重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與熟練技巧。
  • 4.課程內容改編的策略與時機:(1)教材與當地生活習慣相差太遠(2)無法就地取材(3)教材與生活經驗沒有銜接點。
  • 5.教師應注意的銜接問題:(1)年段(2)轉學(3)版本更換(4)小六生國七(5)習作不當(6)評量方法(7)教學方法。
  • 6.教師教學上應有的省思:(1)課程計畫所遇到的困難解 (2)課程進行中所遇到的困擾 (3)課程結束後的困擾 是否解決?如何解決? 應做時時省思與紀錄。

以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教學

 

日期

中華民國 95年10月20日

主題

以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教學

一 幾本繪本故事內容分享

二 圖畫式世界人權宣言

三 適合生命教育的許多新繪本書籍之簡介

 

 

 

 

 

 

當我們已離孩提時期如此遙遠,我們會較難以想像或體會孩子心裡的想法、所害怕的東西等等,甚至容易將一切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其只是個孩子。例如傻比傻利這本繪本中的主人翁比利,其總是擔心害怕一些莫須有的事情而難以入眠,其父親以理性的說詞想說服其所擔心的事情根本不存在;母親以溫柔感性的母性告訴比利,媽碼絕對會在身邊保護他,不會讓他所擔心的事發生。雖然兩人都想幫助比利解決問題,但是都沒有效果。但是外婆卻以同理心告訴比利自己以前也是如此,並告訴其自己的解決辦法,就是將擔心的事告訴煩惱娃娃,如此果真解決了比例的煩惱。

所以有時候理性與感性的想法或辦法不見得能幫助孩子,能真正做到同理心而體會孩子的想法,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借助一些兒童故事,較容易深入孩子的新語引起孩子的共鳴。因此教師平時應多廣泛閱讀一些適合兒童讀物,才能在孩子遇到一些情況時,知道如何利用兒童讀物來幫助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