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憂鬱自傷防治二級預防(二)

 

日期

中華民國 97年 5月13日

講師

林綺雲教授

主題

國民小學憂鬱自傷防治二級預防(二)

一 溝通技巧,如何與兒童或青少年談論生死,如何打破避談死亡禁忌

二 兒童生死經驗的可能反應、兒童生命教育之重要性

三 協助兒童悲傷的35種方法

四 練習用5分鐘說出心裡失落的故事,並傾聽他人的故事

五 如何當一位合適的自殺防治守門人

 

 

 

 

 

 

成熟死亡概念要素-不可逆性(死不能復活)、普遍性(所有生命皆有死亡)、因果性(死亡必有原因)、生理功能停止。

學校班級如有學生不幸死亡,讓班級學生參與告別式,並與學生討論是否將該位學生的座位移走,如此學生方能逐漸走出悲傷與放下,不要忌諱與避談。

死亡意象的形塑-身體、心理、宗教、文化意象

身體-身體功能停止、生與死的關連-生死關聯

心理-失落與悲傷的反應、悲傷經驗的重現,讓兒童參與親人之死亡,讓其有真實之回憶,而不會在心裡深處自責與自己有關。

文化-如果兒童不避談,要接續其話題。不要避寫遺囑,以免死後讓子女不知所措與爭吵。

死亡恐懼的相關因素-未知、失落、分離、死亡形貌、死亡過程、未了心願遺憾,要與兒童釐清其恐懼因素,讓其不會如此恐懼。

兒童生命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與喪葬習俗對兒童的影響,對兒童先做適當的評估(性別、年齡、經驗、情緒等),選擇正確時間與地點,使用正確的語言或文字、向其保證他是受人尊重與疼愛,選擇適當的溝通媒介(說故事、閱讀、繪畫、遊戲等);要接納兒童的感受,讓兒童從生活經驗自然學習面對死亡,讓兒童參與重要親人的生離死別過程。

教師如果不懂的時候,要真誠面對與兒童一起找答案,不要故裝高明卻又無法跟學生清楚說明。當教師陪同兒童面對悲傷時,最重要的是不要急於幫助學生解決與提供意見,就是傾聽再傾聽,在真正合適時機再慢慢引導,因每個兒童的情況皆大為不同,先思考後再擬定策略,要用耐心與支持。不管多忙,在孩子來找你時,先放下手邊的工作,撥點時間注視對方,了解其有何需求與困難。

當一位自殺防治守門人,若當其一位陪伴者,須評估自己是否有陪伴的能量、是否合適當一個陪伴,以免自己情緒無法發洩,非但影響自己,更可能對自己陪伴對象造成不良的影響。

要讓學生與兒童願意找妳幫忙,要量力但不要有情緒,要就事論事,如果小事就不願幫,大事更不能開口要求幫忙。要能自我照顧與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