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t from >> http://bit.ly/2q7nR5D
作者:林柏嘉
數學是很多學生的死穴,
面對大考也有不少學生選擇放棄。
但是台北市北投國中數學老師林柏嘉表示,
不論程度高低,同學都可以從考古題下手,
熟悉考古題跟課本的範例,
並且維持算數學的手感,每天練習一小時。
只有當練習量足夠,
才能將數學公式內化成直覺,
在考場運用出來。
會考的整體設定是難易適中,
基測是中間偏易,以整份題目來看,
會考都是難於基測的,
尤其在104年的會考,
前10題都不如基測的前10題來的簡單,
差別很明顯。
不過105、106年,
會考的前10題逐漸向基測的方向看齊,
變得比較簡單,
然而為了維持會考「難易適中」的設計,
後面的題目,難度也略為調升,
因此整份題目的層次更為分明。
======================================
不論程度高低都要做考古題
每天練習題目量上,
建議每個人都要練習
大約20~30題,一個小時左右,
維持天天有算數學的手感。
做過的題目依據做題當時的情境,
分成幾個層次,
1.最有效力的是在學校大考中,
如段考或模擬考時做過的題目,
2.再來是一般平時考時做過的題目,
最後是平時自己寫的題目。
這些題目就是很好的素材,
尤其是你在關鍵時刻、有壓力下作答的題目,
把這些做過題目重新釐清,非常有幫助,
但是程度不同的同學可以
有不同範圍、程度的練習。
=====================================
程度頂尖的同學,
需要完全熟悉歷屆的試題,並且花時間研讀、
研究自己模擬考易錯的、
害怕的單元或者數學知識。
程度中等的同學,
以課本習作、歷屆試題為主,尤其歷屆試題,
可以多做幾遍。
這個區塊的同學
可能無法掌握歷屆試題中比較困難的題目,
但是課本習作一定沒問題。
建議可以整理歷屆試題中
無法掌握的題目是哪幾個單元,
把這幾個單元的課本習作中的範例,
拿出來再算一遍。
程度落後的同學,
目標就要放在拿下有把握的單元。
在歷屆試題的部分,
把重心放在前十題,
找出前十題中會做的、較有感覺的題目,
分析他們屬於哪些單元,
把這些單元的課本範例做一遍。
同學也可以試試看找同學討論,
最好你能夠教同學怎麼做,
在教的當下,
就能判斷自己是否真的了解題目與解法,
而非只是「背誦」。
第二個方法是,
試試看自己能否把題目改成類題,
再算一遍。
============================
看到幾何圖形要拆解圖形元件
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是
國中的三個最重要的幾何圖形,
這裡頭*平行四邊形是比較簡單的,
*三角形提供的素材是最豐富的。
三角形可以拿來計算,也可以拿來證明。
大致上來說,單純只論一種圖形,
即使是證明題,也不會太困難,
通常是結合了兩種以上的幾何圖形,
甚至連結了尺規作圖,
才會變成一個困難的幾何題。
在學幾何難題,
建議不要從追求漂亮解法,
要去拆解這些圖形的組成原件,
清楚的看見它們、掌握它們。
例如複合圖形中,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
全等的原因是什麼?
哪幾個角是相等的?原因是什麼?
足夠練習量才能「用公式,不背公式」
能夠在考試中使用的公式,
通常不是背的,
而是你用了好多次,就記住了。
舉例來說,四則運算的時候,
要先乘除後加減,
這個概念可能剛開始學的時候或許是用背的,
但是後來必定是直覺的聯想。
因此,要掌握一個公式,
一定要有這種從背到自然記住的過程,
如果單純只是背,
在考試中通常是無法拿出來用的。
公式的學習路徑是這樣子的,
剛開始擺在旁邊看,
多嘗試幾種類型運用這個公式的題目,
練習量足夠之後,
再回去重新審視公式是如何推導的,
最後你就會自然記住了。
=======================
考前提醒:非選擇題一定要寫寫看
上考場前最後提醒同學要耐心看完題目。
會考的題目設計,不會有多餘的資訊,
因此每一個敘述、每一個數字
(無論幾何或統計)
都是用得到的。
把它們標記起來,
圈出關鍵字或是畫在題目上。
如果這個題目在你的能力範圍內,標記起來,
通常你就會做了;如果不會做,
可以試著用這些敘述或者數字
去創造一個簡單的例子,有機會答得出來。
作答非選題的原則是一定要寫寫看,
即使沒有把握全對也沒關係。
非選題會有代數跟幾何各一題,
代數題建議把對題目的理解用文字寫下來,
舉實際例子,
整理成自己能夠瞭解的數字關係,
再利用設未知數或者數字推理來解答。
幾何題要連結題目中延伸出去的幾何性質,
例如問三角形,
就要想到SSS、SAS這些全等性質,
再試著推理、歸納線索和規律,
或是從題目要求證明的結果反推。
由於題目設計一定是由易到難,
答題順序務必從第一題開始做,
留一點時間回來最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