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utube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影音資料庫-「播放清單」的使用-2

前一篇(在Youtube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影音資料庫-「播放清單」的使用-1)大略的介紹一下「播放列表」呈現出來是什麼樣子,這一篇則是介紹如何將Youtube影片加入播放列表中。

一、登入Youtube帳號裡

這是前題,如此一來,Youtube才會認識你是誰,將屬於你的「播放列表」資料叫出來並予以進行增減等管理功能。

二、開啟影片網頁後加入播放列表

1.將影片加入已存在的分類中

開啟一個你想收集的Youtube影片,如下圖所示,在「新增至」右邊的向下三角形處點一下,會出現你已設定好的分類列表,點選你覺得恰當的分類後即完成。

 

進來播放列表確認該影片是否已收集進播放列表中。 

 

哈,在「自然」類別裡確實有剛才加入的這段影片。新增成功!

 

 

2.沒有適當分類時的處理方式

如以下影片,我發現該影片不適合放在之前已設好的任何分類中,我可以如下圖般操作,點選「新增播放清單」。

 

 

這時,會出現一個空白欄位,只要將想設定的分類名稱加上去,按個Enter鍵就搞定了。這個影片立即就被加入「播放列表」的「完整的新聞報導」分類中了。 

 

 

三、播放列表的管理

1.進入管理介面

登入後,點帳號的位置後選「我的影片」。如下圖。

 

點擊下圖左邊紅色的「新增」鈕,可新增分類。紫色方框內是已建立好的分類,點選後可以進入該分類的管理區塊。

 

2.刪除分類中的個別影片

如下圖,點選目標分類,在要刪除影片前的核取方塊中打勾,按「刪除」鈕可以。

3.刪除該分類

點選下圖藍框位置的「刪除播放清單」後,並按下系統所提示的確認視窗,即可將該分類刪除。

 

這個管理介面中有很多管理功能,在此先只針對與播放列表有關的功能進行介紹,其他部分,就留待您去慢慢挖掘了。 

 

相關連結:

在Youtube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影音資料庫-「播放清單」的使用-1

在Youtube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影音資料庫-「播放清單」的使用-1

天下網頁何其多,遠遠非千千萬萬所能形容,若沒有搜索引擎提供方便的搜尋功能,以及瀏覽器裡的書籤功能(IE裡是"我的最愛”)幫忙在網路世界中定位,只憑網址或網站上的超連結來逛網路,絕對會「迷網」!

那Youtube呢?

Youtube裡的影片何其多,你是怎麼看怎麼找及怎麼用Youtube的?!

甚至,你是可以將Youtube影片像網頁那樣整理成可運用的網路資源,而不是只能當成走馬看花的驚嘆、哈哈笑的消遣工具而已。

要達成這樣的效果,就在於Youtube「播放清單」功能的使用。

我的播放清單連結

另一個例子:竹安國小影片播放清單

 

從Youtube「我的頻道」談起

只要你有Gmail帳號,並開通了Youtube的帳號後,你就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Youtube頻道,網址為http://www.youtube.com/你的Youtube帳號,如以下畫面所示。

註:Youtube帳號和gmail帳號不一定相同,申請過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http://www.youtube.com/wills261

以上版型是我設定過的,我可以設定我的頻道首頁要用哪段影片(僅限於自己所上傳的影片),並可在Youtube提供的眾多模板功能中挑選自己所需要的項目呈現出來,我關閉了所有額外的模組功能,所以畫面上只有最簡單的首頁精選影片、我上傳的影片列表及必要的框架和切換按紐而已。

請按照上圖點1(播放清單)與2(切換至格狀顯示)所指的位置,你會看到以下畫面。

http://www.youtube.com/wills261#g/p

這是我想讓各位看到的網頁呈現方式-將自己看過的或上傳的影片分門別類整理以方便找出來使用。

例如,點選「生命」類別,可以看到以下被我歸類在「生命」類別中的影片。

註:別那麼猴急先去看「美女」類別的影片啦…

點選要看的影片後,即會以如下畫面展現。

設定和新增影片的方式之後再寫,請先看看這樣的呈現形式是否是您所想要的!

 

相關連結:

在Youtube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影音資料庫-「播放清單」的使用-2

用Photocap迅速做一張要印在馬克杯上的圖 100.1.9新增外框及小圖下載

這一篇,是應要求做的,快速、簡單,使用場合有特殊性,但觀念上或許可以用在做其他事情上。

上次去同樂國小向宣霖請教如何製作馬克杯後,覺得Photocap做一些特定功用的圖似乎還不錯用,就像馬克杯製作需要一個20cm寬、8.5公分高、300dpi的圖,是可以用幾個簡單步驟就可以做出一個效果還不錯的輸出結果,雖然只是簡單的套框架和做一點小變化而已,但做出來的效果,已經夠唬人了…

Photocap官方網站

Photocap 5.01正式版下載點

Photocap 6 簡介

Photocap基本上的免費的,詳情請看此版權頁說明

免費又好用的軟體,介紹起來才來勁,這邊示範如何以免費又好用的Photocap製作一張可以印在馬克杯上的圖。

另,把圖裝點得漂漂亮亮的,合用的外框和裝飾的小圖是不可少的,以下是我稍微整理出來覺得還不錯的外框和裝飾的小圖。

外框圖:frame.rar  自解壓縮檔

裝飾小圖:image.rar 自解壓縮檔

 

操作流程

挑一張要放在裡面的照片(通常是人物照)

          ↓

開啟Photocap後載入這張照片

          ↓ 

為這張照片「加外框」或「套模板」

          ↓ 

將這張初步加工的圖片複製到剪貼簿

          ↓

重開一張寬20公分高8.5公分的白底新編輯圖

          ↓

將之前的照片貼上

          ↓

加入想要的裝飾(文字、小圖…)

          ↓

存檔或列印出來

  

流程說完,正式上場。

 

開啟Photocap後,載入要放在成果裡的照片,以進行初步的美編(加外框或套模板)。

 

 

這裡找檔案的顯示模式和其他軟體稍有不同,需要習慣一下… 

 

載入照片成功

 

加外框或套模板都是不錯的初步美編方式,不過,程式預設所提供的外框和模板樣式都不多,若想多些變化,可到官網裡下載其他外框或模板來使用(或是套用上面連結所提供的外框)。這裡以「加外框」為例。

 

 

看,加外框的效果還不錯吧!接下來是把這個影像複製起來,等一下放到最後輸出的圖裡。

 

準備另開一張馬克杯尺寸的新底圖,好加入上面所做的圖及其他裝飾物件。

 

這裡會問前面所做的那張圖要不要存檔,因己複製到剪貼簿裡,所以不必存了,等一下可以直接貼上。

 

 新底圖的大小尺寸設定

 

開好新底圖之後貼上剛才做的那張圖

 

加進來的圖片是一個可調整大小、位置、傾斜度的物件,請把圖片放置在你想要放的位置。

 

依自己的喜好及需求加文字、小圖案或圖片,並可予以適當編輯及安排位置。

 

以上的圖片已算是成稿了,但,這裡是要轉印到馬克杯上的,所以要水平翻轉,這樣轉印出來的成果才會是正的。在水平翻轉前,需先把所有物件合併在一起。

 

進行水平翻轉

 

要列印時注意設定把圖案放在紙張的左上角,這樣剩下的紙還可以印兩組圖案。

 

列印出來,收工。

 

小弟美編能力不佳,這張做得不是很好看,但其中展示了一些可能性,其中有許多步驟並不是必要,你也可以視需要再加入你要的東西,這是很個人化的!

若是想大量快速批次輸出,那可能就要自己做模板了。自製模板也不難,但做個人化的東西,該是多加一些美編巧思及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外框或模板下載回來運用,會讓人覺得做出來的產品價值整個提升很多喲。

下載Youtube影片的聲音檔並進行裁剪,以去掉頭尾不要的部分。

昨天在Youtube上聽到一首蠻喜歡聽的歌,超偶黃佩瑜唱的夜夜夜夜。

我很容易被滿足,想聽歌,到Youtube上找MV來播放,雖然音質可能比CD上差一些,但對我來說,已很足夠了。但,這段影片,我只想聽歌,希望把前面的訪問和後面的講評拿掉,可以嗎?嗯,技術上應該是可以的!

使用YouTube Song Downloader,配合mp3directcup這個音樂裁剪軟體就可輕易達成。

這兩個軟體都蠻容易上手的,請參考以下網站的教學文。

 

YouTube Song Downloader:

YouTube Song Downloader 自動下載、轉檔大量音樂影片為MP3 by 電腦玩物

下載點:http://www.abelssoft.net/ysd.exe

軟體作用:下載Youtube影片或只擷取Youtube影片的聲音部分成為mp3檔案。 

 

mp3DirectCut:

mp3DirectCut v2.12 MP3音樂檔裁剪、編輯軟體(免費、中文版) by
重灌狂人

下載點:http://ftp.isu.edu.tw/pub/Windows/softking/soft/en/m/mp3DC212.exe

軟體作用:裁剪聲音檔案,保留自己想要的部分。

 

以上都是網路上找得到的免費資源,只是,由於聲音來源的因素,怕會有著作權上的問題,請謹慎使用。就算使用了,更是不要輕易將你作出來的東西隨意散佈在網路上,這樣會加上重製、散佈的行為,那可是踩線踩得更過的動作。

11/24在研習中心的「Picasa使用經驗分享」回饋

研習講義:萬能相片王-Picasa-20110802.ppt

都過了一個多星期了才來寫分享,會不會太沒誠意了?

有點,但這也是情有可原的,麻煩見諒,因為,前一陣子感冒了….

加上本人記性差,是剛好看到Gtalk連絡人裡的仕強老師在線上,才想到該向他拿那次研習的回饋,不然,不知何時才會再被我想起。

那天的狀況稍稍整理如下:

1、電腦和網路都出狀況

或許是研習中心三樓那間電腦教室還沒多少人去用過,所以沒人反應那裡的電腦有什麼狀況,那天用了之後才發現,電腦軟體調校都還沒做好,又剛好遇到研習中心
網路出問題而無法使用,所以,研習開始後還花了很多時間去排除狀況。很感謝林仕強老師一直留在那邊幫忙排除狀況到整個硬體設備都堪用才趕去下一場行程,也
感謝原本是來參加研習的詹勝凱老師搖身變成資訊工友在現場忙碌的東奔西跑幫忙處理狀況,讓這場研習在延誤一些時間後仍能持續進行。後續如果有人的研習地點是在那邊的話,應該是不用那麼擔心!畢竟,我可能是那個電腦教室更新電腦後的首次應用,相信問題暴露出來後,之後會改善很多。

2、感冒發作

不知道是不是老毛病了,最近似乎若遇到要分享的場子時,身體都會出狀況,不是喉嚨倒了就是重感冒。這次也不例外,早上覺得畏寒後就開始擔心了!幸好,分享時精神高度專注,並東奔西跑幫忙處理問題,所以沒感覺到感冒有多嚴重,直到研習完後回家,嗯,還是去看醫生吧!希望研習現場沒有人被我傳染到….

 

由於現場的狀況,所以我也無法按照原本預訂的節奏來進行分享,但,幸好這次來認識學習Picasa的老師主動求知意願都很高,在我提出請在練習時盡量提出疑問,別讓我在上面只能發呆計算大家的練習時間之後,除了廣播說明及上兩次廁所的時間之外,我還真發揮了自己的用處,沒讓自己閒著的幫各位有疑問、想法的老師進行解說與示範,雖然忙,但確實忙得很有意義呢。

在研習之後,我最在意的其實是教師的回饋,不過,由於研習當時,一直在不同電腦前解說示範各項問題,以致忘了提醒參加研習的老師先填完線上回饋單後再離開,所以,依仕強老師整理出來的統計結果,只回收到十五分回饋單。在此,感謝給回饋的老師,我也在此給這些回饋意見一些我自己的回應。

 

一、你是從哪個管道報名此研習﹖

在15分回饋單中,有5位是從「JoyMass研習揪團網」中得知訊息,可知揪團應該有產生一些效應了,但在之後另一個問題「你認為研習揪團網還可以哪些改進﹖」,8位提出意見者中,有4位認為揪團網的使用能被更廣為宣傳。我個人對改進意見有一些想法,其實每個人都處於資訊超載而對資訊吸收處於彈性疲乏的狀態,我自己都很怕自己產生一堆垃圾資訊逼別人吸收了,更何況是教網中心!所以,教網中心應該也很頭痛,希望大家知道有這回事,但卻又不敢太強力推銷,怕引起教師們的反彈,所以,只能夠在幫忙在揪團網裡鼓勵一些優質且被教師所接受的研習被揪團,或許,當許多老師發現怎麼自已錯過了那麼多想要的研習之後,會對揪團這玩意多一些關注吧!

 

二、你認為造成老師們沒有意願揪團的原因是﹖

多數回饋表示不清楚不明瞭,只是,若是知道了呢?有位直接說「沒動機」,真是直白!但和「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相較,明顯就沒那麼誇張了。我想,這也是上頭想把教育推廣做好,但卻也不容易搞起來的原因了,蠻多老師忙於自己的教學,沒足夠精力去思索自己需要什麼及未來需要什麼能力的問題,然後又把球丟回教網中
心了。怎麼辦呢?我想,這個揪團功能持續辦下去,成效發揮出來,或許可以填補並縮研習辦理單位和基層教師間的思維鴻溝。

以上兩點某程度來說像是在幫忙教網的揪團網做宣傳,不全然但也算有一些,畢竟,跳下來幫忙,總是希望他們的努力能開花結果。

 

三、本次研習最吸引我報名參加的原因是…


題、funning、課程內容、有興趣、對於自身及學校之照片整理都有幫助、充實blog、因照片太多不容易尋找及整理、可以製作班級網頁、教學行政建立
資料超好用、接觸實用的picasa相片管理軟體並體會實用性和方便性、實用、想學picasa、可將相片做適當的處理及放置。

從以上回饋來看,來參加研習的人對於picasa大致上都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了,久缺的,大概就是一些實務經驗,畢竟,網路上提供的教學,所介紹的,是功能,以及畫一些看起來很美好的大餅,至於其實用性有多高,沒體會是很難看得出來的,所以我這個自願的白老鼠所得到一些經驗,可以帶他們來感受看看,也因此,這次參加研習的人學習動機都很強,通常四點半結束的研習,各位知道,常常都會那個…..,但這次研習,有許多人留下來討論分享直到快五點,我想,這些人應該會有不少收獲才是。

 

四、本次研習讓我最有收獲的內容是

……每個人的回饋都不一樣,可知,每個人需求還真不相同,千萬別認為只有某些點重要,幸好,picasa可以提的亮點蠻多的,讓大家都覺得有收獲,那就夠了。

 

五、你對課程單元或講師授課的建議

1.可安排助教:我也覺得!因為場子太大了,我無法全然照顧到。我想,若場子小一點,到十五人的規模,我應該可以一個人應付得來。

2.研習中心電腦未建置完整:這是個令人尷尬的意外,以後應該不會這樣了。

3.
示範時,速度可以放慢一點:教學節奏的問題,很難解決。其實,還有許多東西來不及介紹,也有一些人在不耐煩太慢的進度,所以,我會希望每個人在我示範下能
對該功能有一些體會,覺得不夠清楚的,可以叫我過去一起討論更細部的內容,如前面所提,每個人需求大不同,讓我知道你想知道的點,我可以幫你更多。另,這
也是場子太大的後果,如果人數少一些,教學指導可以更個別化一些。

4.時間和內容可再增加:…….,若真有需要,可以email或
直接面談討論,我是很歡迎的。或是貴校找幾個有興趣想學的人,我們喬個時間,到貴校去做小組討論交流都可以。但對於人數較多的研習,是需要照顧到其他人需
求的。曾經有位老師透過管道想來和我討論我如何把google的服務應用在學校網站上,我不認識他,但只要彼此空檔時間搭得上,討論交流又何妨。更深入一
點的東西不是沒有,但,這些可能屬於比較個別化的,若有意願,建議您主動提出並找對方向深入挖掘下去。

 

六、我希望下次舉辦研習的主題:其實
和我無關了,因為大部分都是我大概知道,但還沒累績足夠經驗去分享的領域,或是該領域縣內已有許多強人在做了,所以,我就不多說話。唯一我還能幫上忙的,
是進階研習的需求,但這個需求,如前面所說的,是比較偏個別化需求的,我想,人數少一些的小組討論應該會有較高的效率。

 

七、您對主辦單位還有哪些建議?

有人希望研習辦在假日!沒問題,但請發出聲音,並做出動作。只要有人在揪團網裡揪假日團,而且揪團成功,我是可以幫忙的。希望有需求的人也該主動有些動作出來,尤其,這些動作都是不需要你負什麼責任的。

 

最後,向各位坦白,我極度歡迎各位來挖我這兩年左右的使用經驗!畢竟,知識就是要傳播出去才能用處,悶在肚子裡又不會長利息,爛在腦袋中也只是浪費而已,所以,我寫部落格,我願分享。但,我有的就只是使用經驗而已,超過的部分,我只能說我們一起探索看看是否有那樣的可能性,無法給你什麼承諾。只希望這些小經驗可以幫助到人。

ps.講師費不是必須的,如果覺得要我無償過去貴校分享會覺得不好意思的話,也可以和我約時間,來敝校進行討論交流,這已有前例,不用客氣的。

感謝招待-在同樂國小學製作照片轉印的胸章及馬克杯

這個感謝,當然是給Rainlan及Any夫妻倆,知道我們這些只敢跟著說說但卻懶得開口安排喬時間的傢伙需要有人帶領,果不其然,他們倆一吆喝,就有人半推半就,不好意思但到現場卻又玩得很High,很忘情,完全忘了剛到時的拘謹,果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今天要做的東西有兩項,分別是照片轉印的胸章及馬克杯。

一、胸章

我對胸章的興趣並不高,但對許多人來說,胸章運用得當,確實可以有許多令人驚豔的運用空間!就像佳蓉今天匆匆趕來,就是為了做三十個自製的胸章好送給小朋友,這精神,感動耶!

胸章的製作,相對較簡單,不需要特殊的印表機或軟體,只要是印出來的東西,裁成適當大小的圓形(這需要一個小巧的割圓器),放置到特定的機器上就可以直接操作。印出來和裁切的部分我就不多說,比較有趣好玩的是使用那台機器,我們請佳蓉為我們示範。

出乎意料的簡單和好玩耶!

 

二、馬克杯

馬克杯的製作就比較麻煩了,這也是我要自己過去自己從頭到尾玩一次的主要原因,玩一次不夠,就再多玩幾次,搞懂後就覺得不難了。

馬克杯和胸章不同,馬克杯需要將要轉印上去的照片先處理好,並以熱昇華印表機印在轉印紙上面,這樣的東西才能轉印到馬克杯上。

就我觀察,照片的像素要求高約1000像素(配合馬克杯的高度),寬,就看你要多寬,別超過2600像素應該都ok。並需要以能調解析度的軟體將照片調成300dpi的輸出規格,這樣子印出來的照片會比直接印清淅許多。

 

這是還沒燒製的馬克杯,素素白白的。旁邊則是特製的膠帶,一捲快200NT,等一下要用這個膠帶將前面印出來的轉印紙固定在馬克杯上。

呃,忘了拍將轉印紙貼在馬克杯上的樣子!沒關係,以下的影片是燒製的操作過程,裡面就有轉印紙貼到馬克杯上的樣子。

 

從上面這段影片中可以看到,那三十秒倒數是溫度昇到185度之後才開始算的。我沒特別去計時,但估計這整個過程共需約五分鐘。另,要燒製下個馬克杯前,需讓機器降溫到130度,不可以直接接著放下一個進去燒製喔。

 

做出來的成果!

以下是別組人馬的成果

 

ya!做完了,可以收工囉!

咦?!再仔細看一下我做的馬克杯,有點不對耶!

下緣部分怎麼不太成功的樣子?!

原來,是機器的因素!若直接擺上去,底部有部分的區域會因熱度不夠而無法順利完全轉印上去,所以需要稍微拿高一些,讓機器夾住後加熱,這樣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第二次的成果

呵,做這樣子的馬克杯出來,拿回去後不知道子顏和校長會不會為了搶這個成品而打成一團,真期待啊!

玩得很愉快,謝謝Rainlan和Any的分享,教我們並帶領我們快樂的享受這個DIY的樂趣!

 

ps.技術問題

Rainlan要求我們準備的影像檔規格如下:

馬克杯影像檔,請用8.5 x 20公分,300dpi
胸章的影像檔,請用5.4 x 5.4公分,300dpi

我就在想,dpi這個詞自己雖聽過但其實只是一知半解,而且這樣的影像檔規則對習慣以像素大小來看照片檔案的人來說,實在是完全殺攏嘸,所以,回家之後我腦子就一直在想著這問題,如何讓帶照片的人可以很簡單的帶來合乎要求或好處理的照片檔案。找了一些資料,及網路上某個馬克杯製作的服務網站上看到相同的規格內容,不同的是,他們還接受某特定像素規則的檔案:2362 X 1004 像素。

有這參考訊息後,一切就簡單多了,其實dpi就是解析度Dots Per Inch(每英吋點數),早期用於掃描器,後來印表機列印東西也以此來表示其表現出來的細緻度。

300dpi讓列表機以每英吋300點的密度(或細緻程度)來列印文件或圖片,dpi值愈高,當然列出來的成果會愈細緻而較不會呈現影像糊糊的模樣,馬克杯要求的影像高度為8.5公分,也就是3.34645669英吋,每吋需要300點,3.34645669英吋就需要約1004像素才能表現300dpi的解析度。至於寬,就不甚重要了,人家接受那樣的寬度,但我們不一定需要那麼寬啊,只要高度抓好了,剩下的就是比例和美觀的問題了。所以,只要人客帶來的照片檔案高是超過1004像素的,裁一裁、左右鏡射後美編一下,縮一縮,並調一下照片輸出時的解析度設定,就可印出需要的圖片了。

不經一事,不想一事,想了之後,不小心搞懂了,很是愉快!

當然,這樣的推論或理解若有錯誤,麻煩指教一下,我很樂於發現自己錯誤的地方。

 

相關連結:

馬克杯自己印,胸章自己做 by Rainlan

馬賽扯鈴隊胸章製作 by 佳蓉

大感謝!!! 超有意義的紀念品~ by chuyk

文章上宜蘭縣教育資訊電子報是有稿費的喲

這篇文章是幾個事件湊在一起而動念想寫的。 

事件一:2010.11.09 在噗浪河道上的某噗

有編過校刊的人大概都能理解,出刊前向各個老師或班級邀稿的痛苦,雖然敝校一年才做一份校刊,但我以前也當過傻瓜,嘗試做過月刊形式的校刊,試了一學期之後,只有一個感想,哇,很想死。可現在,不知道有沒有人聽說教網中心有人也在傻傻的做這分工作,剛開始發行的「宜蘭教育資訊電子報」是月刊,發到現在變成了周刊,但因稿源不穩定(稿子來源是部落格平台發布的文章),常常面臨開天窗的危機,所以,有了上面這一噗。

 

事件二:2010.11.10下午 與教網中心周睿君小姐的Gtalk對談

呃,因為Gtalk是雙方非公開的對談,所以不貼詳細的對話。大致上是周姐主動和我聯繫,討論儥務的事情。

債務?是的,她主要找我還債。

原來,最近我又有文章被選上刊行在宜蘭教育資訊電子報中,所以她要寄領據給我,讓我簽一簽,好讓她把稿費錢請下來後匯給我。

稿費?是的,只要你的文章被挑選進宜蘭教育資訊電子報中,就有稿費可以領。詳情請看以下電子報徵稿計畫。

99年宜蘭縣教育資訊電子報徵稿計畫.pdf

 

事件三:2010.11.10 在噗浪河道上的另一噗

 

月鈴姐也是個喜愛分享的熱血老師,想來她也是很樂意幫忙有稿荒的宜蘭教育資訊電子報,應該也壓根沒想到會有稿費這回事,所以,會如此驚訝,並產生一些顧慮後不太敢再投稿了。一邊是好人,一邊是做好事的人,因擔心太多而無法成就好姻緣…呃,好事,實在太可惜了,所以閒人如我,不要臉的說明一下並逗一下大家也是應該的。

 

事件四:胡扯亂說的理由

我猜,any最近文章產量這麼少,除了跟忙論文的事之外,一定和Rainlan也在避嫌怕any的文章入選後被人說是以權謀私所以叫any不能多寫文章。唉,避嫌這種事,讓宜蘭部落格裡多少好文不見天日啊,唉…..

(亂入結束,逃~~)

 

 

插科打諢之後,想說幾個幾句話。

教網中心真的很用心在幫大家做事,但常常,享受慣了後,不覺得那有什麼珍惜。

教網中心做事很認真,但公務機關難免會有不擅於或者不方便刻意造勢的問題,所以,許多好康、許多對大家的支援、許多他們整理出來可用的資源,大家都不太清楚,以致這些努力無法充分的幫到各位老師,甚是可惜。就像這個徵稿計畫,高中時國文常考不及格的我都敢不怕丟人現眼的寫文出來分享並不小心賺到了稿費,其他先進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對了,輔導團裡的高手也一堆,怎麼沒想到向他們邀稿呢?!

教學生寫有感覺的部落格文章

這學期教網開放了學生部落格系統。

為了別讓學生陷在較龍蛇雜處的無名,我讓學生進來用教網這套部落格系統。

只是,當個教書匠我會,教會他們在部落格裡加文字、圖片、連結、影片後,學生期望的,還是那套,希望能提高人氣,讓自己的版熱鬧,所以,許多人把經營部落格當任務、作業、遊戲,在網路上進行獵奇的動作,看到喜歡的、奇特的、可能會引人注意的圖片或影片,就直接的放到文章裡。但,這樣的文章無文,只有他想給別人看的圖及影片。

我也知道,經營部落格及寫部落格文章的能力養成不是幾次的教學就可以培養起來的,就算帶領的對象是教師,能帶得動的人都不多了,何況是還小的小學生,除非他們願意,不然,這事情是強迫不來的。所以,在教過必要的技術之後,我找了篇文章給他們看,希望他們有些感覺,感覺一下部落格文章的書寫並不是任務、作業、遊戲,而是寫下想寫的寫法,只是,這種書寫方式可以以文字、連結、圖片、影片等各程形式夾雜表現得更生動清淅些而已。

我選的文章是….. 朱學恆的你擁有很多很多,但牠們只有你…..

我開了篇文章,一樣是文字、照片、連結與影片,部落格可以怎樣感動人….

並自己帶著他們來瀏灠這篇文章,當然,三不五時夾帶點具煸動性的語氣陳述著裡面及Annie部落格的文字,並在自己的控制下,讓他們自然而然的看到那些情緒滿溢的文字及摧淚的圖文組合,最後,當然是以引導的方式,希望他們在回響處留下感想,沒標準答案,只要是有感想的想法都是正確答案的答案。最重要的地方是,讓他們不覺得把感想寫在回響裡是個作業、任務,而是自然而然,因而有感覺想表達而寫,雖然,他們或許沒抓到重點,或許想的不是我們期待他們所想的,但,他們有想法了,而且也能表達出來了,這樣,大概算是成功了。

雖然很多學生都很ㄍ一ㄥ,不想在同學前表現脆弱,所以看完之後,只看得到他們的表情有一種偏沉重的沉默,但,還是有學生被我誘出眼淚出來,嗯,很好,看到別人的故事,能感動得哭出來,是件很好的事…

嗯,其實,是想順便讓更多人看這篇文章的,但點連結太麻煩了,直接把影片放上來給大家先看一下文章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希望能帶給你感動。

 

轉貼「教書七年來始終不變卻不能說的真心話」

通常,網路上若有教育人員談教育感想的文章,通常是很少人在看的!因為,這種感想,教育人員較能感同身受,並予以認同,但,教育人員的資訊來源通常是較封閉的,不太能接收得到網路上較新流通的訊息。

與其他教育同仁相較,我自認對網路上的訊息會較敏感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而已,所以,當我從噗浪收到這篇文章的訊息時,距離這篇文章發表已經過了一年四個多月了。

「教書七年來始終不變卻不能說的真心話」一文發表於2009-06-13 23:08:31,截至2010-10-27為止,共有43,786人點閱過該文,有121篇的回應,9,622給這篇文章按了讚。觀察該篇文章的回應,是在2010-10-20後開始開始暴量的,可能是那時候有人把該文推到funp、facebook、噗浪、推特之類流通力極強的管道而引起許多人注意,該文作者在99年10月24日22:35留言表示:五天來已經有兩萬兩千人點閱這篇文章。這些反應模式或許也是個值得討論的題目。

相信許多教育界的朋友已經看過這篇文章了,但,沒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佔的比例更高!希望經由這裡的轉貼與介紹,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中所呈現的許多人不想正視的現實。

以下是原文內容 

 

教書七年來始終不變卻不能說的真心話

十六年前,有一位老帥哥在他的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他是一位以新潮思想為特色,並讓身為英文白癡的我欠一份人情的民進黨籍英文教授。我畢業後的某年,還看過他在立法院發言的帥樣。
 
十六年後,是我也登上講台的第七年。這七年中的前三年,我的講桌上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結果不太有作用;後四年,我不想貼,而且不敢貼了,但是,它在我心裡面的體悟,卻只有越來越深的份。

「嚴師為難,師嚴而道尊」。不管小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讓小孩相信老師、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這位老師「所僅有的一切教育機會」。縱然不是每位老師在「家長」的心目中都是完美的,然而一旦不能做到前述這點,就什麼都沒有了!

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服務業只是「第三級產業」的一種,而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有的分類法說這種是「第四級產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眼看私立高中、私立大學,完全不會寫考卷也可以「考上」,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教育是要靠著教育人員的道德良知,來領導學生,間接的領導社會,走向正確的路;服務業卻是基於賺錢的目的,被顧客領導,提供顧客需要的服務。這兩者截然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速食店的店員,點餐態度傲慢,擦桌子是在拿抹布塗桌子;出納小姐留著長指甲,上面厚厚的彩繪煞費功夫,卻使她根本無法點鈔;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但看出這片悲觀的人大都不是在關切真正該關切的事情。他們關切著「教育品質如何提升」。

大學聯考總分十三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溺愛戰爭」是商業週刊近期刊登的一則篇名,揭示了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它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十多年來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正名:教育心理學之人本學派),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不信人本主義就是老古板。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正名:某些白種人的國家)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或老喜歡撿人家在外國已經證明失敗的東西來臺灣玩(例如建構式數學,正名:建構主義精神在數學科教學上的不當應用)。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再者,我們也不要去談論什麼學派了。光看「教育心理學」,或「心理學」這門學科好了。心理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學門,簡而言之,它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學門。如果它是成熟的,那麼它應該會被研究出一套定理,而不是出現許多長期以來沒有定論的學派,甚至糟糕的是這些學派好像只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而提出學說的人們各自為政,每套理論並不是朝向一個統整的路在走。


「心理學」有多年輕呢?答案是一百年。就這麼一百年!人類真正將心理學視為一種科學,而脫離空談(說好聽叫「哲學」)的層次是拖到二十世紀初才起步的事!反觀有多少的學門是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之久啊!不說千年,那些發展了幾百年的學門如物理、化學,都曾經發生過革命性事件;心理學這門學科,又是如何值得人們咬定它說的都是真理呢?

九年前,我在師範學院修習教育學分的時候,也曾經對一些教育相關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進入教育職場真正接觸學生之後,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我每天都要面對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學生行為偏差,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家長溺愛狀態,根本來不及去碰觸教育的高深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師教學績效不佳是因為輔導專業能力不足?

有人苦口婆心的勸我要去進修輔導專業知能,因為如果我的輔導專業能力不足,在這個職場上將會是一個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我要有空的話當然會願意,如果輔導技術高超,確實可以幫助許多學生成長,但是「輔導學生」能夠真正解決所有學生的人格問題嗎?我覺得現在我真正「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應該是討好學生、巴結家長、粉飾太平的「專業能力」不足!偏偏,這個專業科目沒有人寫書,並且設立學科、正式成為師範學院的課程。

教師應時時留意教育思潮的變革,與時俱進?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世界性(尤其臺灣,前面講到)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們也把「體罰要偷偷進行,只能做不能說」,或「體罰不是不行,但是要老鳥才能做,或等你成為明星老師,才可以體罰」,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是嗎?)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行為主義有表示獎勵的效果比處罰大,但沒有明確的實驗區分處罰的種類及其效益差別),而反對體罰的理論者也沒有實驗證明體罰和不良影響的「因果關係」!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以「認知學派」的創始皮亞傑實驗為例,後世就證明了他個人的經驗心得只是因為他對小孩子問話的技巧不足。可是學術界很奇怪,我們總是對於某些已經變成教科書的理論,被推翻的過程避而不提;就像學界早就質疑進化論的真實性,並證明進化論不可能是真的,但課本上卻不願意面對進化論已經被推翻的事實。「人本學派」的創始人羅傑斯,發現跟學生談話不要告訴他答案,只要問他問題,就可以使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並滿意的離開,卻沒有告訴大家他是一個「高中」老師!不是小學!更何況,人本學派創始初期,那些受實驗的對象,都是些過去飽受體罰的學生,他們對於有個老師竟然不體罰了,當然是奉為神明,全力擁戴,所以得到良好的成效啊!而今天我們眼前的孩子,卻是從小的溺愛,根本就不稀罕大人的勸導或讚美啊!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若演化論是真的,恐怕基於演化的道理,人類需要體罰才能健康成長的基因早就定型了,現在「突然」不要體罰了,大家為什麼要相信結果不會滿盤皆輸?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教改以來我國也步入了廢除體罰的死巷,然而,如果不是體罰的廢除造成了草莓族的蔓延,難道是學生人數從五十人變成三十人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師資培育水準從師範變師專,師專變師院,師院變教大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學校越來越有錢,從黑板變成電視,從電視變成單槍而造成的嗎?難道是教科書越來越精彩,字體變大、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教具多樣化所造成的嗎?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誰要負責?誰要改進?卻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然而不管聲音多麼分歧,臺灣現在的聲音都只有一個共同點:很少聲音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教育失敗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我現在只聽到證嚴法師幾天前說了),只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教育品質」這塊。不管是質疑課程,質疑學制,還是質疑學校、質疑師資等等,反正都是針對提升教育品質在思考。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想「誰證明了教育品質有退步」?除非是教育品質有退步,我們才能夠朝這塊努力嘛!然而教育品質不斷的在進步,卻是接觸過教育現場的人很難感受不出來的。就算我們沒空接觸教學現場好了,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如果教育品質沒有退步,那誰要對教育的失敗負責?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

這是在我們小時候的社會課就有上到啊!那些家長當年的月考也考這個,為什麼如今同樣出身五、六年級世代的家長,都忘了呢?

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退一步說,家庭教育就算不力、不彰,那至少可以「支持」學校教育吧?現在最需要教育的那些孩子,卻總是那些家庭叫慾在跟學校教育扯後腿的。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不但談不上對孩子能有什麼教育,連自保不被投訴,不被認為是「不適任教師」都有困難。

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才是教育的專業人員,永遠都是。他們不需要修習特別多的教育專業知識,不需要充足的教學經驗,即使是一個最菜最菜的菜鳥老師,也比讀過一堆教育書籍的家長,要專業得多。因為:他在這個環境中。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瞭解三十幾個孩子的狀況,而看到一個小社會的整體。這是眼中只有自己孩子,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比對出三十幾個孩子的親子關係,知道什麼樣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小孩,這是眼中只有自己教法,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家長為什麼要質疑老師的專業?這完全是耽誤孩子的成長機會,一點也不切實際啊!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