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頭轉向的校務評鑑

評鑑終於結束了……

這個起頭真難寫,刪了十來次,乾脆直說好了。

校務評鑑工作學校辛苦嗎?當然!光是資料的整理(平常懶得作的整理工作集中在一起)、環境的整理(平常沒清得太徹底的角落),且要呈現學校特色出來,頭痛!!當然,最頭痛的是校長,我們頂多算是幫忙當打手而已。

之前多辛苦就不必多說了,畢竟那都已是過去了,我把評鑑那天的一些過程show一下,給大家參考。

[@more@]

評鑑會場進門左側是學生作品,各作品做個標示牌標示作者姓名、班級會比較好。

 

進門向右看就是主要的會場場地。擔心一個布幕會有一邊的人看不清楚,所以架兩隻單槍,讓展示沒死角。(但這樣校長簡報時頭得東轉西轉,不知會不會暈啊!)

 

靠牆處放兩台電腦,用來展示學校放在網路上的東西。我有用到這部分,效果還不錯。另,那些堆起來的東西就是學校特色課程的產品,有評審打趣稱我們校長為蘿蔔校長。

 

這是我們擺出來的其他佐證資料,很嚇人吧!其實絕大多數是學生學習檔案,剩下的一點才是教師教學檔案及每個領域各一本的資料冊。

 

這就是傳說中的那二十四本簿冊。

校長的簡報很重要,把學校發展以一個合理的邏輯統合起來,讓自己說得通、評審接受、教師理解,這樣子評鑑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不過,成功一半是沒用的,剩下的那一半(教師的教學與對談、學生及家長的回應、環境整體的建置)才是根本。

 

以下以時間順序來說明當天進行的流程:

1.等評審到來:評鑑9:30開始,但許多評審是自己開車的,可能會提早到,所以需要有人引導停車的事宜,並把人帶進校長室由校長接待。(通常校長會先在外面接第一批人)不過,不排除評審會想自己亂逛的可能性。

2.我們的評審教授是來自北教大,時間觀念很強,希望整個時間掌握來照預計的時程來走,所以千萬千拖。

3.九點半開始的簡報很簡單,都丟給校長處置,其他人待命即可。

4.十點半教授進教室觀察,六個教授會分別在六個年級抽一班來看,我們抽到的是第二班,當然,別以為第一班就安全了,像本校有些年級只有一班,你就認了吧。在進班之前,評鑑委員會四處晃,所以盡量要找個教師陪同,幫忙帶路並解答委員的問題,不然,讓委員迷路是很不好意思的。

5. 入班觀察結束後,開始審閱簿冊資料,六大類都需要有專人向評鑑委員說明,我們拉校長、兩位主任、兩位組長及負責輔導的老師各負責一大類,這幾位需能全面掌握他那一類的內容,評鑑委員的眼光是很毒辣的,若不熟,會很難看的。這階段我們安置兩台可上網的電腦在旁邊,若評鑑委員要問的或是你所要說的需在電腦裡展示,會很好用。

6.午餐時間,由校長和行政人員陪同。評鑑委員中午大多會休息,但也有人會在校園裡逛,盡量還是要有人陪同會比較好。

7.下午第一階段是分三組對教師、家長及學生的訪談。敝校受評是在星期三,所以下午沒學生,得在早上先提醒評鑑委員決定要抽幾號的學生,不然時間到沒學生可問,就丟臉了。由於學生是抽座號的,所以……別想太多。

8.下午第二階段是所有評鑑委員和全體教師及帶社團的外聘老師會談。這階段很刺激,主角是領域召集人及社團的外聘教師,需向評鑑委員陳述學校該領域在各年級發展的課程有怎樣的特色及如何和當地做結合,評鑑委員會問一些他想問的問題,不會太細,但教師常會緊張的不知所示。

9.下午最後階段是評鑑委員講評,各評鑑委員各自表達所見,可從評鑑委員的發言中聽出他們對學校的評價,雖然沒在這時公佈結果,但也差不多能知道個大概了。

另,學校網頁的更新也蠻重要的,北教大有位教授會蠻仔細的看網頁,所以,請檢視一下網頁內容,至少別出現太離譜的問題。

好久沒在這種強度的氣氛下工作了,結束後腦中只有一個最清晰的念頭:我想睡覺。

 

補充1:領域簿冊是指之前輔導團來進行「深耕訪視」時所做的簿冊,裡面有該領域的領域會議內容及一些該領域的教學活動展現。我們就把新的會議記錄及教學活動內容放進去而已,這也是領域召集人面對教授陳述該領域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補充2:聽說評鑑委員有去翻教師學習檔案和學生學習檔案,領域簿冊我就不確定了。但評鑑指標裡的確也要求要做上述這三類的東西,還是好好準備比較好。下面相關的指標。

2-1-4:學校總體課程及各領域課程及年級領域課程之規劃、發展、實施及成效,均有完整之資訊系統檔案。 

3-4-2:學校與教師均能建立學生學習評量檔案,依據多元智慧理論解讀成績,適時鼓勵學生因應個別差異持續追求成長發展。

3-1-3:教師均能主動參與在職進修與研習活動,並建置個人學習檔案及知識管理網頁。

補充3:評鑑流程

時間

評鑑程序

備註

09:30-10:00

聽取學校簡報

(1)學校簡報由校長親自簡報,以30分鐘為限。

(2)擔任班級教學之教師,在訪評當天由召集人抽定,由每一年級一班之上午第三節課教師擔任,6位委員每位進行一班之整節課班級教學觀察。

(3)學校準備之分項佐證資料以24冊為限。

(4)評鑑委員參觀校園設施、審閱分項資料時,校長應率同主要行政幹部陪同說明引導並備詢。

10:00-10:30

參觀校園設施

10:30-11:10

觀察班級教學

11:10-12:00

審閱分項資料

12:00-13:20

午餐休息時間

13:20-14:00

  進行分組座談(1

甲:一般教師

乙:學生代表

丙:家長、志工代表

(1)分組座談(1):一般教師代表:大型學校15-20名,中型學校10-15名,小型學校5-10名,由學校推薦1/2,餘由委員當天指定。學生代表:大型學校20名,中型學校18名,小型學校12名,均由委員當天決定,家長志工代表由學校邀約,人數比照教師代表。

(2)分組座談(2)參與人員由學校決定,每組以10-20名為原則,必要時合併舉行座談。

3)評鑑委員陳述評鑑結果時,校長、主任、組長、家長會代表、教師會代表及課發會領域小組召集人應參與出席。

14:00-14:40

進行分組座談(2

甲:行政幹部及課發會委員

乙:特殊團隊師生及家長

14:40-15:40

陳述評鑑結果與學校回應

 

著作權、教育與你的態度!

前幾天發了個自己對著作權存在目的的看法-著作權的目的是什麼? ,接下來,該提點實際點的操作方法了。

[@more@]

前言:令多數教育人皺眉頭的著作權

舉一些例子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會用什麼角度來看著作權

1.在使用時別人的著作時

著作權對教育來說,確實是個很討厭的限制,雖然法律裡有訂了個合理使用的例外,使著作權不致無限上綱的對資訊流通造成嚴重阻礙,但也夠麻煩了。因為法律不是你訂的,上級機關也不會告訴你界線在哪邊,只提醒你注意著作權的問題,但中華民國法律有多少條,你可以猜看看中華民國有多少教師裡會深入一點的理解著作權法?絕對多不了!這樣子長久下來會造成什麼結果?用東西只能偷偷用,因為根本就不知道也懶得理解那樣的做法是否逾越了法律的界線,不過,別人看不到,別說出去就行了,成為一種不能說的秘密。但,當這種秘密做久了,就變得不是秘密了,許多人在運用時也就更大膽了,甚至被勸說操作時要留意時,還會理直氣壯的認為有人都這樣做了,為什麼他不可以?

2.在教法治概念時

這最精采,老師一定要教學生守法的,著作權法也是一定會介紹到的,一些材料也是一定要用到的,若學生問到這些東西是否有違反著作權法的疑慮時,想想,一定很精采吧!!

3.當你有自己的著作時

被嚇了這麼久之後,當你有著作時,你又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真的提出告訴不是通例,但也反應出多數人的心態:用別人的東西時對著作權這東西深惡痛絕,自己有著作權可經著作權法取得利益時,著作權就最聖經、天授人權、聖旨、人生而應享的基本權益,當然,程度上不盡相同,但對著作權的看法絕對和使用別人著作時的想法有所不同。

3.想整合眾人智慧時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教育柏拉圖: 誰的理想世界?一文,雖然作者是從教育圈外來想像教育可以有的理想狀態,其實那樣的環境,也是我們希望能夠擁有的。文中所到的:「不過我跟我朋友都非常同意,在第一線教書的老師其實是教育環節中最大的資源,但是對於這些第一線的教師他們是否有方面的分享教案的管道呢? 我以為網路以及數位化可以促成這件事情。因此我詢問了我的朋友,是否有一個網站可以互相分享教案,可以讓這些第一線的教師可以互相學習彼此的教學經驗,讓老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在互相幫助之下向上提升。」有嗎?當然有!但就如我們可以猜到的:「的確有不少教案分享的網站,但是都零零落落,找的到最好的是 WIDEKM 這個教師入口網站,很有趣的是,這個網站還有提供 Blog 服務,不過他們的 Blog 沒有 RSS 就是了,只有一個Blog點閱數有破百,其他都是個位數。」該文中作著對這個現象提出許多他所理解的原因,這些原因確實的存在於教育工作者的身上,但隨著資訊工具漸次成熟,這些原因的阻礙度其實是在下降中的!那什麼原因讓整合平台難以實現?著作權啊!!!

整合者想惹麻煩嗎?不想,所以他徵作品時,一定會先要求作品提供者放棄其著作權,甚至要求將著作權歸平台所有,這樣其他使用者在用時才不致出現紛爭,但若這些作品出現著作權爭議時,整合者鐵定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作者自己傻逼,才會把有爭議的作品傳上來。哈哈!這種吃乾抹淨的平台,誰要貢獻出作品給他用?

 

所以,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我也不知道耶!因為我是個小老師,不是總統,不是法官也不是教育官員,我頂多把想法丟出來,看能不能影響到他們,頂多把自己的態度和思考過程分享給大家參考。對不對?有理無理?囉不囉嗦?得看你怎麼去想。

1.教育官員

拜託別再只是告訴小老師們什麼不能作或是要注意是否違反OOXX法了,我們都知道法律是有模糊地帶的,請在實務上協助多爭取一些,讓這個模糊地帶往另一邊推,或別讓這個模糊地帶大到每個人都唯恐被告而怕得要死。讓老師能有底氣的去合法使用某些資訊吧!老師也想守法,老師也想尊重智慧財產權,但沒人給他們靠啊。

2.使用別人的著作時

尊重及守法!我把尊重放在守法前面,因為法律太模糊了,如果只在合法與違法間拉鋸、爭執的話,就只剩下對立了!因此,請在使用前先對作者創作這些著作保持著尊重的心態,就算人家會和你有法律上的爭執,別忘了畢竟是你引用他勞心勞力的結晶,就這一點來說,你需對人家付出的這些勞心和勞力所有尊重。

3.著作者本身

清楚一點表達自己對著作權的主張吧!著作權是很利益取向的,公利與私利及為鼓勵增進公利而保障私利。既然如此,請別挖洞給別人跳!如果你想保有此一至高無上的「天賦人權」請在你的作品「清楚的表達」您對著作權的宣示,這樣子一來,還敢欺犯您著作權的人,大概是比較大膽或是比較白目的人,您可以慢慢和他們就法律上的適法性問題好好的討論一下。

在清楚表達自己的主張時,讀者才知道他該如何看或運用您的作品!很可以理解的是,具同樣價值的東西,限制較少時當然可以對社會帶來更多公利,但這該尊重著作者的態度與意願。

 

現在該怎麼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請用同樣的尺來對待別人和看待自己!當然,如果您願意嚴以律以,寬以待人,您會更受我的尊敬的。這裡沒有結論,只有想法和態度,所以,自己看著辦吧。

對了,在某書看到這句話,給所有官員和教育者。

「戰士採取行動,傻瓜只做反應。」

著作權的目的是什麼?

這世界上的資訊實在是太多了,多到多數人只會用簡單的概念來判斷對或錯。如,「打人就是錯的」,這句話恰當嗎?當然不,或許我們可以說,在法治的環境裡,我們期望每個人能有一個免於恐懼的安全環境,因而制定法律限制某些行為,暴力,即為其中之一。但,當你受到暴力威脅時,以適當的暴力扺抗,是必要的;當你處於無法治環境之下,武力,甚至可以是讓人說話有份量的本錢。因此,我同意,在我們所處的法治社會裡,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但對錯的問題,需另外探討,請別用「XX就是錯的」來概括一切。(曾數次在新聞裡看到這句話,順便在這裡發洩一下。)

[@more@] 

回頭著作權,那又是怎麼一回事?

「著作權」只有三個字,你和我認識的並不太相同,而且我們的認識也和立法院制定出來的著作權法裡所揭示的不盡相同,所以,就有模糊並有衝突的存在。

回頭來看,那著作權有什麼用?我們先看著作權法裡的第一條:

「為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我們可以理解,在著作權未被保護的環境下,當一個人花了畢生精力研究某一專門領域得到創新或成果時,他可以怎麼做?

1.對外發表

公開發表後得到掌聲,很是光榮,但若此成果進入門檻不高,很容易就被抄襲、剽竊了,使得創作者未能從中獲得利益。嗯,我們可以說,創作者的公開行為對社會利益確實有所增益,那對他自己呢?當然有利,那就是名聲的獲得嘛,榮譽啊!但我們都了解,榮譽不一定能當飯吃,純榮譽是無法激發更大量的創作熱情的。

2.自己藏著自用

反正公開又不能得到利益,不如就自己藏著就好了,就像中國學徒制下師父常常會留一下或者秘籍只傳給某持定傳人一樣,這個創作所產生的利益,只能在社會的某小範圍的某個人身上發揮效用,甚至因為傳承問題而造成此創作散佚在歷史的長河裡,這,也是萬分可惜的。

所以,創作者該受著作權人的保護嗎?當然要,因為這樣才能鼓勵創新,「以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其中,「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是目的,「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以鼓勵創新」是手段,所以,為避免著作權人無限上綱要求其利益,著作權裡有專門的條款限制著作權的過度主張,若符合合理使用規定時,是無須取得授權的(不過,合理使用也有一定的範圍和限制,運用著需留意)。

 

 

相關文章:著作權、教育與你的態度!

 

 

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巴士底監獄的故事

剛剛寫了關於全球暖化的東西,想到了之前看到巴士底監獄的故事,應該也蠻值得提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巴士底監獄的故事

不過,我的文筆沒那麼好,也沒辦法評這篇文章的好壞,只好偷個懶,直接引用這篇我很喜歡的文章。(以下文章及圖片全部引自於MMDays部落格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巴士底監獄的故事一文) 

[@more@] 

Posted by Mr. Friday

前一陣子,由於政治人物的發言,「巴士底監獄」的名字又出現在台灣的新聞媒體上。但法國大革命裡面群眾為什麼要進攻巴士底監獄?是為了營救哪些政治犯嗎?關於歷史,好像大家都不是搞得太清楚…。

我對於巴黎、法國大革命與巴士底監獄故事的了解,主要來自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巴士底監獄建於1370年。有30英尺厚、100英尺高的圍牆,還有 80英尺寬的壕溝。早期它是用來保衛巴黎東方的一個堡壘,在百年戰爭之後才被當作監獄使用。路易十三在位時才有第一個囚犯入內。

路易十四是法國有名的專制君王。在他的時期裡,將人關進巴士底監獄並不需要任何明確的理由,只要國王簽署密函即可──那的確是對人權相當漠視的一個時代。然而當路易十四過世之後的二天,路易十五的攝政王奧爾良公爵,就立刻對巴士底監獄囚犯重新清算過一次:結果發現,有上百名囚犯根本就是被路易十四以空白手札送進去的。換句話說,關進去的人可能是政治犯、可能是竊盜、可能什麼罪也沒犯,只是路易十四看不爽他,便以莫須有的罪行把他關起來。當中還有一位囚犯,被關了35年,出獄以後竟要求監獄再度將他關入獄;只因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毫無理由地被關入獄,已經太久沒有接觸人群、釋放後竟不知如何在社會上生活下去!

這個悲慘的故事,深深影響了法國人。從此,巴士底監獄的監禁功能雖然還在,國王雖然一樣可以用密札關人入獄,但是它變為輕微罪犯的囚禁之處,最後演變成全法國生活條件最好的監獄之一。

大名鼎鼎的伏爾泰也入過這個監獄,但多數人不明白他為什麼入獄。年輕的伏爾泰是個才華洋溢,可是也充滿衝動的一個人。他偶然地跟另外一個年輕貴族有了糾紛。貴族設了一個埋伏,痛揍伏爾泰一頓。於是心有不甘的伏爾泰跑回家,天天喊著要報仇雪恨。當時伏爾泰已經相當有名了,為免他再惹事生非,皇室先下令警察監視著伏爾泰,最後乾脆把他關進巴士底這個高級監獄。等到伏爾泰清醒過來,法國皇室就釋放他了;伏爾泰只被關了15天。巴士底監獄後期的用途可見一斑。

圖:Prise de la Bastille

眾所周知的法國大革命,進攻巴士底監獄的緣由跟過程,似乎是最多人誤解的。在三級會議演變成一場暴動之後,一開始巴黎民眾是帶著斧頭、短刀上街頭的,但是國王的軍隊有槍械,民眾的武器水準跟不上,怎麼辦?在這種民眾心理、跟一點流言蜚語的催化之下,儲放著武器彈藥的巴士底監獄就這樣成為了民眾的目標。

攻打巴士底監獄的過程真相是特別讓後人驚訝的。巴士底監獄當時的司令是侯爵洛奈:Bernard-René de Launay,他只率領著114名守衛。在攻打的過程裡,他和攻城民眾曾經談判過一次。攻城的兩名代表向侯爵保證,只要Launay侯爵不要把大炮對準民眾,也不要與民眾為敵,他們就會回去勸阻民眾不進攻。侯爵不但答應了,還留他們下來吃午餐;然而,當Launay侯爵下令停火後,暴動的人民卻拒絕了他的投降;衝突最後仍然爆發,直到城堡豎起白旗為止。

當暴民衝進巴士底監獄的時候,他們如預期地搶到了武器與彈藥,但遵守承諾投降的侯爵,卻沒有受到人民理性的對待;在押送的過程中,民眾改變了心意。他們砍下Launay的頭,挑在高高的槍尖上遊街。相較之下,與此同時被釋放的巴士底監獄的囚犯,竟只有七個人。史學家記載著,這七人,其中一位是貴族家庭中被皇家密信所逮捕的「放蕩罪」犯人,兩位是精神病患,四位是偽造犯。

隨著巴士底監獄的陷落,法國大革命所帶給後世的,並不只有「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光明的口號,它同時也讓極端的激進民粹份子站上了國家殿堂,從而開啟了恐怖時期。在那個時代裡,只要稍對敵人有些同情遲疑,立刻就會被指為「反革命」而送上斷頭台。革命前正與閣員商討君主立憲的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率領革命的拉法耶特不久前還是英雄,沒幾天就被指為反革命而不得不逃到奧地利,被關到40歲;革命的三巨頭馬拉、羅伯斯比、丹東,不是被暗殺就是也上了斷頭台。法國大革命給世人的啟示,不是只有簡單的「自由、平等、博愛」符號,巴士底監獄最後也不是關政治犯的地方。當時基本教義派上台後造成的國家混亂、人民自由與法治觀念的相衝突,或許是目前台灣更需要借鏡的地方。

現代大眾對於巴士底監獄的認知,或者來自於19世紀浪漫學者對革命的歌誦、或者是以訛傳訛的錯誤印象,但是如果我們要解讀、引申這個歷史事件的涵義,在媒體前喊話的政治人物、傳達訊息的媒體名嘴們,是不是至少先Google一下比較好?

全國電子廣告-開口說幸福、周杰倫MV–稻香及保力達B廣告–2009新年篇

這一切,其實是從看到下面這篇文章開始的。

MMDays 生日快樂!!!

MMDays是一個很不錯的部落格,最近我常去那邊逛,對他們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那裡得到不少很棒的想法和觀點,以後我會介紹一些這裡我覺得不錯的文章給大家看看。

先不說上面連結所附的文章內容前面部分提什麼,在後面的祝福詞中,"Mr. Monday:  希望各位讀者都能夠在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找到樂趣。雖然這是一個很壞的年代,但是在最壞的時候,希望大家要保持希望。放棄,永遠是最容易的選項。希望大家熱情不墜,永保初衷 :)"以及其他裡面部落格寫手的祝福詞, 我感覺到了真誠和正面態度的祝福,這感覺,是最近很難得擁有的。回想過去一年來,讓我比較有這樣子感覺而且真的能說進心坎裡的,大概就是下面三段影片了…

[@more@] 

全國電子廣告–開口說幸福

https://youtube.com/watch?v=muynm1yyN6s

 

周杰倫mv-稻香

https://youtube.com/watch?v=OjNtAtdkuXU

 

保力達B 2009新年篇

https://youtube.com/watch?v=DV-PWI8uMWY

整個景氣這麼糟,我們看到太多悲觀、灰色、責難的意念,尤其在電視新聞中,會覺得似乎一切都沒希望了。這環境就已經是這樣,我們無法控制,唯一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心態!但曾幾何時,台灣勇於面對困難的韌性及向上的鬥志似乎看不見了,怪政府、怪美國、怪資本家及怪自己以外的所有一切似乎已成為全民運動!罵一罵是過一天,被罵的人也無法因你多罵幾句而讓明天會更好,還是收拾起這些不甘之吧,惜福感謝也是可以過一天,珍惜我們身邊所擁有的一切,未來,或許還會再苦下去,但還是有希望的。過去,我們知道了,現在,就是這樣,未來呢?在我們手中,只要我們願意去努力…..

祝大家新年快樂!!

 

閱讀!?那是誰該做的工作?

前幾年,大概是因為學校裡有許多人在研究所進修,所以也常常接到別人的拜託,幫忙填一些問卷調查,由於是拜託老師填寫的,所以語氣及態度都盡量偏向客觀或客氣,不太會去問一些讓老師看了都覺得難堪的問題。我想,這大概就是問卷調查的漏洞所在了!

我有一個疑問,很大的疑問-在推動閱讀教學的老師們,自己在平時有多大的閱讀量?(請先扣掉新聞、教學指引)

對不起,這裡不向下引述什麼,只丟這個很多人都不想問自己的問題給大家。

你是怎麼看我的部落格?

寫著寫著,也寫了三十來篇的文章,回頭看看自己寫的東西,實在不像一個老師,而像是老師中的小老師。怎麼說?

當老師的,常常需要一些可以當幫手的小老師,他們可能比較勤勞一些,或者在某項領域裡比其他學生還好一點,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幫老師一些忙,也可以幫其他同學一些忙。他不需要是班上最厲害的學生,但他肯定在某些領域比班上其他同學多知道一些,使他能在他的位置發生作用。看看我寫的東西,似乎也有這樣的狀況,或者,也可以用鼯鼠五技而窮來形容我這種東沾一些,西碰一點,但卻妄想在網路環境中自我show一番,自認這些想法可以幫助一些我認為自己可以幫得上忙的那群人,看,多像個小老師啊!

再回頭想想,差點忘了,其實我也是老師,雖然自己擔任行政職而把許多心力放在如何服務、協助老師身上,但根本上我還是個老師!不過,身為一個老師,我更喜歡觀察其他前輩的觀點與想法,偷師一些、吸收一些,在資訊教育上我或許還可以當個小老師,但在其他教學領域上,我和大家是"共進"(共同學習進步),真希望有更多人能丟更多想法出來讓我偷師,這樣就太好了。

所以,偶而我也會扯出一些和學生有關的話,因為,我也是個老師。 

我是這樣看我這個部落格的,你呢?

youtube影片-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https://youtube.com/watch?v=oUH5QVfbODY

[@more@] 

英文版

 

 

第二版

這則影片是從天下雜誌的報導中得知的,當初第一次看完之後,連續好多天腦子裡一直盤旋著這畫面。

看完這段影片後,可以有什麼想法?

至少我覺得:

一、自己需要把視野放大了,我所處的世界,並不只是我生活移動的範圍;世界上的人,並不是只有我看得到的這些人;會對我的生活產生影響的,並不只是名字曾經出現在我腦海裡的人;我的未來,並不會一直像昨天、前天一樣的可預期;往後十年這世界的改變,會比過去十年的變化量多出十倍、百倍或更多。請別急著否認,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心裡都會認為或期望這世界就這樣延續下去而忽略「變化」這玩意兒會帶來令人難以預期的將來。

二、以前在曾經讀過一個和教育有關的想法:我們教給學生的,都是我們過去所學的知識和想法,現在,我們要用這些過去的知識教導學生去面對以後不可測的未來,就像教人看著後照鏡開車一樣,令人不安。

我們所傳達給學生的,不致於如此不堪,但這世界在變,知識體系在變,我們以前所學到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多數已在現在被修正甚至是被推翻,我們已遠遠落後於這個時代。就算追不上,我們也需要隨時開放自已的心與靈去體會、理解、認識我們所處的環境、社會、世界的脈動。別再認為自己過去堅信的想法絕對正確,我們需要保持一個柔軟富彈性的心來認識世界,不然,「教人看著後照鏡開車」會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

三、看來google對這世界的影響力似乎很大,所以我投入了google懷抱裡,發現,google比我想像的還大。

四、知道後,我想我們確實需要改變了。我想變,你呢? 

有趣的想法、看法與期待…

資訊融入教育學習社群期中訪視在南安國小,訪視教授的一些想法、看法與期待,讓我不知該以什麼形容詞形容。

可以談論的東西太多,這裡主要針對「建立團隊內各校互動機制」來談起。

這是宜蘭教育圈子裡一直有人想要建立, 但從未真的成功過的東西!

[@more@] 

為什麼?嗯,我們先從真實的現象看起吧!

宜蘭縣內對教學人力資源較能整合的組嬂,應該屬國教輔導團吧!之前曾經組過一堆工作坊網站,建立一些機制,希望拉進一些想法相近的人,多多的相互交流。就我所看到的,較會使用網路的資訊組長們專屬的資訊組長工作坊,拉很多人進來,有甩出一些問題出來,但通常獲得的回應是冷漠或是被岔題出去。至於其他工作坊呢?就我所知,有些淪為行政工作檔案的繳交介面,大部分都是冷…..

再提到各校可以有的論壇討論形式,說真格的,校務評鑑及各種形式的評鑑都會提到要有良好的交流互動機制,但,絕大多數都是被蒙混過去的,老師雜事這麼多,非切身必要且一定做的,實在不太容易有人願主動在論壇上進行溝通交流的。若不論場面話,可以向各校進行調查,各校存在這樣子暢通且熱絡的交流管道嗎?答案應該是否。

那,在宜蘭的教育圈裡建立一個良好的網路溝通平台或機制是那麼的困難嗎?

是的,真的是很困難。

難在哪裡?

就我所理解,以下幾個因素應該是有影響的:

一、人口基數少

人口少,班級就少,班級少,老師也就少。要從這樣相對小的教師群中,要拉出有足夠資訊能力、意願的人,相對的也少了些。人少,加上個別感興趣的領域也不禁相同,同好團體的形成及火花的激盪也相對較不易。

二、文化刺激較少

教師看學生,會覺得鄉下學校的學生文化刺激較少,導致見識也較不足,不知要提昇自己的能力。其實,這句話放在教師身上,也未嘗不是如此。因位處資訊相對較落後的宜蘭,並且身處環境較穩定的教育圈,教師對環境變動的敏感度其實是較弱的,因為,那些都不太能破了教師手上的那個飯碗。

三、教師是很難接受別人說他錯了

應該說,所有人都不喜歡別人說他錯了,尤其是教師,尤其是教了一段時間,有一些資歷的老師,至於為何,我想大家可以自己反思一下。

四、沒有必要

需要建立一個互動的平台,這大家都能理解,但,為什麼自己就得下去互動?光是說服教師跨過這條線願意主動踏進來就需花多少口水與心力了,而且還不一定成功。有多少校長、主任耗得起這麼多心力在這上面?

五、沒有典範

成功的典範是很重要的,有了成功的例子,就有可能以這個群體為中心向外擴散,並使大家認為這東西的可能性不是只有口頭上說說而已,這樣的說服力才會高。

六、短期計劃下的產物,船過水無痕。

這句應該夠白了。

 

當然,以上各點都不是難以推動的絕對障礙,如果有個適當的平台,有群剛好志同道合能夠長期分享的同好能加進去,這樣的意外是很可能對整體格局產生大影響的。不過,期待計畫推一推之後就該出現這種我想像中的意外,著實是太為難人了。雖然,我也在各種場合中期待這種意外的產生,讓教書這回事,能因為這樣的意外而更精采,或者,某個程度來說,在部落格中寫這樣的文字,就是在期待意外能從這裡開始。

 

ps.歡迎踢館,如果有運作良好的網路互動平台或小團體,更歡迎回應一下,好讓有心人的圈子能吸納原本就該在其中,但因訊息流通性不足而錯失參與機會的熱心人士。

再ps.曾到呂處長的部落格留言版中建議他在縣版部落格裡也搭個部落格,好讓部落格成宜蘭教師圈中的「可見度增加」,這樣更能貼近教師,讓基層與高層間訊息傳遞不致於那麼困難且不透明,但…………….大家知道的..教育處裡似乎沒人想在這裡開部落格來吸收基層的意見,最有趣的,是教育處理似乎想把這個花了不少時間和精神做出來的部落格系統搞大,最好能發揮影響力到外面去,呵呵,就這樣的推法,這樣的做法,呵呵呵呵呵..

 

~全劇終,但不排除有修改的可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