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的放假之前…先洗去滿身的蘿蔔味吧!!

這篇算是半個廣告!!

[@more@]當然,不是為了推銷,只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把一些看到的事情描述出來而已。

對敝校有一點了解的人,應該會知道敝校搞了個織夢計畫的玩意兒,冬天賣蘿蔔乾,夏天賣花生,希望籌一些經費讓畢業班能夠一個不少的都參加畢業旅行,留下美好的回憶。簡單的發想,但操作下來可麻煩得要死,以我這樣懶散的個性,早早就打退堂鼓了,但那兩個精力過剩的傢伙竟然還不怕死的操作第二次,看他們忙成那樣, 最近這幾個星期也就下去多少幫忙了一下,也就因為幫忙得多了一些,看到了更多,更讓我覺得,這檔子的事真不是人幹的!!

遠的不談,就只談這次種蘿蔔和腌製蘿蔔乾的過程。

一、種蘿蔔

整地、鬆士、播種、施肥、除草、收成。

這些事情有多少是學生可以幫忙的?答案是全部!但這並不是教學而已,如果只是教學,我們可以只重操作過程而不一定多在乎最後的生產量,所以時機的掌握、份量的拿捏、生長情況的觀察、準備各種用具、指揮學生如何幫忙,
裡面沒有一件事情是好搞定的,幸好,這個過程比較長,有時間讓他們好好想、好好準備、好好做,也就因為這樣子,他們也像半個農夫般可以滿口種田經了。

相關相簿連結:播種除草及施肥

 

 

二、腌製蘿蔔乾

收成後搬運、清洗、切塊、稱重後浸泡鹽巴並以重物壓製、撈取裝入網袋中以重物壓擠出水分、搬卸重物並翻動網袋中的蘿蔔乾使之能平均受力後再將重物搬上去持續
壓擠水分、將原本100斤重的蘿蔔壓到只剩23斤的蘿蔔乾後將之取出加入糖再腌製一整夜、將辣椒切成細條狀加入蘿蔔乾中以增加一些辣味、裝罐、壓實罐中蘿
蔔乾、封罐、清潔、黏貼標籤、包裝後通知宅急便來收件後寄出到購買者手中。

相關相簿連結:「收成、切塊及清洗」、蘿蔔乾裝罐

這一部分的工作是最瘋狂的,所以當一般老師跟著放寒假時,他們幾乎都在學校忙著主導這些工作的進行。這些工作中,有多少是學生可以幫忙的?有,但和前階段相較,少很多!動刀的不能讓學生做、搬運重物不能讓學生做、品管
必須由大人來做,再加上中間各步驟的籌畫,哇,真的是快瘋了!但,最瘋的是,人力太少了!切塊部分有請到社區的熱心人士來幫忙,但搬重東西呢?基本成員是他們兩個,替代役有時能幫上忙,鎮安宮賴主委在第一天晚上就因搬到閃到腰而只能進行技術指導及隨時監看腌製流程,我和黃主任偶爾在場時能幫上忙。所以,絕大多數的力氣活也都是由他們扛下來了。

這樣說,或許看的人還沒多大感覺。在寒假期間,這個流程進行了三次左右。三次?是的,因為場地和器材
因素,所以每批只能處理約一千斤左右的蘿蔔,但因為時間緊,所以第一批製作和第二批製作的時間是有重疊的,第二批沒做完前,第三批也已經採收到並進入浸泡鹽巴的步驟了,所以,除了少數幾天的空檔之外,多數的日子都要搬重的東西,其中,最恐怖的是「搬卸重物並翻動網袋中的蘿蔔乾使之能平均受力後再將重物搬上去持續壓擠水分直到將原本100斤的蘿蔔壓到剩23斤」,每批約1000斤,搬這些蘿蔔過去要花少力氣?壓這些蘿蔔要多重的重物才夠?這些重物又不是只搬重一次而已,在壓擠去水分的過程中還需把壓在上面的重物搬開並翻動網袋中的蘿蔔乾後再把重物搬上去再壓,這個過程大約需一天半,要翻上四次左右。很尷尬的是,我在協助做第二批蘿蔔乾時不慎被重物(大石頭)壓到使得左手食指第一指節掀起一塊五元硬幣大小的皮,雖然受傷和我不夠謹慎有關,連續幾天高強度的體力活讓我手勁降很多也是重要因素,但和他們的工作量、勞動量相比,實在感到丟臉,怎麼這樣的勞動量就累了、傷了,還讓他們擔心,唉….

以1月26日的行程為例,其實當天應該是很輕鬆的,校長、子顏老師及我帶著國樂團及其他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去月眉玩(學校只補貼部分費用,其餘學生自費),校長和子顏老師當孩子王把學生帶得活潑、歡樂,但,在各個可以臨時休息的地方,只見校長在用力的「點頭」,聽說他前一天又忙到半夜二、三點,以致他雖然一直展現著笑臉,但卻難掩其滿臉的倦色。整個外出行程在晚上六點回到學校並把學生都送回去之後終於結束,我們一起吃了個晚餐(吃飯時聊的話題仍是蘿蔔乾)之後,再次去做勞力活(上一段綠色字的工作程序),忙完後回到家已十一點半了!!

990126月眉行相簿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宣傳他們多偉大,只是要記錄真實!其實,要讓學生完成一起去畢業旅行的願望,實在是太容易了,學校願幫忙的同仁各出個幾千元、向其他做蘿蔔乾的人買來賣,都可以達成籌錢的目的,但這些方式對學生來說有啥麼用?大概只能學到不勞而獲的真諦吧!所以他們傻傻地堅持做下去,希望能真正的幫到學生,並給他們可以一生受用的歷程經驗。對消費者來說,一罐兩斤重(含罐子重)的蘿蔔乾250元是真的太貴了,但和他們付出的勞心勞力比較起來,這樣的價格並不是太划算,但中間承載的意義卻不只是看到的蘿蔔乾和250元而已!

我看到了,所以我記錄下來。

織夢計畫部落格

ps1:本文中所提到的「他們」,即陳銘俊校長和六年級導師林子顏老師。

ps2:對了,明天該把車子送去整理一下了,好把車子裡的蘿蔔味去除一下,被腌蘿蔔乾的滷水滴到的衣褲也該拿去洗了!剩下的蘿蔔,過完年後再處理吧。

ps3:相關連結總匯:

播種除草及施肥、「收成、切塊及清洗」、蘿蔔乾裝罐990126月眉行相簿織夢計畫部落格竹安國小網頁

ps4:大多數的人看到的多是歡樂收成的樣子,背後辛苦的工作都是被吞到肚子裡的。

 

台灣破產!?負債十四兆!

這個報導是從Yahoo!奇摩新聞裡看到的,連結在此。這篇文章的內容很聳動,但卻讓人無法忽視過,我想,還是拿出來嚇嚇大家好了。不過,依照以往的經驗,這個連結沒多久就會掛了,所以,附上這篇文章原本的出處-商業週刊網站台灣債淹腳目」一文的連結上來,免得之後找不到這篇文章的內容。

[@more@] 

該篇原文的內容較長,不容易在較簡短的篇幅內容裡呈現大要,所以以下轉載出來的是Yahoo!奇摩新聞裡對這篇文章的節錄報導:

 

台灣破產!?負債十四兆(原名台灣債淹腳目

更新日期:2009/08/26 15:47 楊少強

九月份,立法院即將開議審預算,九十九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乃是重頭戲。根據行政院甫通過的「九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因為政府入不敷出,預算短缺的財源全都要舉債來因應,預計政府舉債將超過四千六百億元,創下史上單一年度最高紀錄!若再加上風災重建特別預算,政府舉債已逼近五千億元。

五千億,各位看官沒感覺?讓我們為你揭開這些數字背後的真相。如果把「台灣」當成是一家公司,你可能不相信,這家公司目前的淨值是:近負六兆!攤開「台灣」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資產逾八兆五千億元,負債竟然高達新台幣十四兆五千億元:資產比負債還少了近六兆元。換言之,台灣已經被宣布破產!

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一筆債?第一部分是「帳面上」的債,也是政府對外公布的債務,以及中央政府累計債務,主要是歷年來政府入不敷出、不斷發行公債的結果,這部分就超過四兆五千億元。驚人的是,帳面上沒有顯示的鉅額「隱藏性負債」,這些政府未揭露的潛在負債,據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估計,起碼近新台幣九兆元,包括軍公教人員退休給付義務,公、勞、農保虧損及潛在負債、各種非營業基金的長期負債等。

不管每個國民願不願意,這筆錢都要由人民來還,因此從此刻起,請大家忘了「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現在我們已經陷入「台灣債淹腳目」的田地,負債十四兆,相當於每個人身上都背著六十三萬元的債務!

儘管各種「隱藏性負債」壓得政府喘不過氣來,偏偏政府還一直畫大餅,不斷借錢做一大堆建設,然後向民眾宣傳:做這些建設可以讓經濟變好,等到經濟好轉,就可以還錢了!藉著「振興經濟」、「創造就業」口號,濫開建設支票,使得支出不斷增加,又為了討好特定族群,不斷減稅使稅基流失,其結果就使政府支出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更糟的是,許多建設預算重複編列,造成重大浪費。例如最近為了八八水災災後重建編列的經費,就跟先前已經編列的四年五千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有多項重複。

然而,還是有人會問,即便台灣帳面上破產了,但對我們的生活一點也沒影響。至少,這家「公司」週轉得很順利,政府發公債向民眾借錢,從來也不會借不到。正因此想法,讓台灣一步步邁向破產之路的關口。由於一個國家的償債動力來自勞動人口,倘若未來勞動人口大幅減少,這筆債要如何還得起?而台灣老化的人口結構,極可能在未來打破正常週轉的臨界點。

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休姆早就留下名言:「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如果我們不想被政府的龐大公債消滅,從現在起透過各種管道,不管是選票或是民意代表,對政府發出你的聲音:「請你不要再亂花我的錢了!」

 

債!還是要還的,今天沒還,明天也得要還,明天沒還,將來總有一天要還,把借錢當習慣,缺錢就再借,期望將來的政府(絕對不可能是自己)有一天能還得起,這不就像用信用卡借錢借習慣而一借再借的行為,是個極不負責的做法,更麻煩的是,卡債責任至少是在自己身上,但政府借錢我們永遠別奢望會政府會自己去還,總是會丟給以後,就像父債子還一樣,我們目前舉債的做法是前人借錢後人還錢,明明知道不該父債子還,卻還要民眾相信我們今天欠下的儥,後代子孫會幫我們還掉,所以現在可以放心借錢,債留子孫,債留給後任政府。

好吧,上一段的說明很零碎,沒系統且沒說明力,乾脆我用推估的方式推衍一下之後可能發生的狀況後讓大家理解這種情況的可怕。

一、國家裡有能力償債的人是誰?有經濟能力,能賺錢,能繳稅的國民!少子化之後,這層償債的人漸少,國家社會福利體系要花錢供養的人(老人)愈來愈多,每人應承擔國債(總國債/償債人口)關係中的分子(償債人口)愈來愈少,等若每個人得承擔的國債愈來愈高,這不是在逼迫他們逃離遷移到別的國家嗎? 等聰明人閃掉了,跑不出去的人就更慘了。

二、國家債務太高了,高到無法承受時該怎麼辦?不知各位這兩年有沒有聽過辛巴威這個國家,(以下關於辛巴威的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該國政府大量印鈔票來償還因種種原因而產生的債務,造成231,000,000%以上的通貨膨脹率,這代表原本1辛元可購買的物品,在經過這樣的通貨膨脹之後,得花231萬辛元才能買到,這也造成了該國必需發行面額超高的貨幣來因應民眾交易的需求,終於,辛巴威從2008年8月1日起貨幣改制,100億舊辛巴威元相當於1新辛巴威元。2009年一月消息,辛巴威將於近日發行一套世界上最大面額的新鈔,這套面額在兆以上的新鈔包括10兆、20兆、50兆和100兆津元四種。

(100兆面額的紙鈔,光是算有幾個零,就夠讓人眼花了!!)

在2009年4月12日時,該國政府更宣佈因為已經難以維持貨幣價值,將停用本國貨幣一年。那現在呢?辛巴威只能以其他強勢貨幣(如美元)或「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整個金融體系崩潰,紙鈔只剩下它物理上的意義-一張紙。台灣不會發生這種情形嗎?抱歉,台灣也發生過,不然,你手中的貨幣怎麼會叫做「新」台幣

三、還需要三嗎?以上二種情況就夠讓人頭皮發麻了,而且,台灣也確實很有可能陷入這兩種處境中,只是速度稍慢使得我們像在熱水中的青蛙一樣,因遲鈍或習慣而面臨危機將至而不自知或不知如何逃離的困境。

結論:

那然後呢?各人有各人的解讀及思維,如果我說加稅、減少向政府要一些非必要的建設,有人會接受嗎?

加稅?怎麼加?向誰加?哈哈哈,去吵吧,一直逃不了稅、避不了稅的中下薪資所得的民眾們,你們應該要求稅基擴大(賺錢就該納稅)及賦稅公平(富人也該交更多的稅,而不是用各種手段避稅避到都不用交稅。)

減少向政府要一些非必要的建設?我們要政績,但這些政績請勿以建物體積來堆砌。台灣的蚊子夠辛福了,不必再建一垃蚊子館來供養他們了。

台灣加油 – 來個抱抱,看到接納與關懷。

八八水災南台灣下了以往一整年才會下完的雨量,致使災情大作,水災之後,口水滿天飛,整個台灣陷入強大的負面情緒中,情緒需要發洩、舒導與調整。發洩完之後呢?別讓這些發洩成為台灣對立及另一波口水戰的起點,有些事是我們可以做的,這些事可以幫台灣加油,可以安定人心,可以將台灣凝聚在一起,只要你願意。

究責這件事讓搞政治的去對幹吧,我們這些台灣的基礎人民,更需要的是以正面的心迎向明天的動力,或許下面這段影音能提供給你一些感動。

你看到他掉下來了那滴淚嗎?或許你也為這次的災難掉淚。掉了淚之後,他站了起來,做了些事,之後,全片只剩同樣的一句對話…..

https://youtube.com/watch?v=AzIMwPnnL34

影片製作團隊與幕後花絮:http://www.wretch.cc/blog/jrray/16308653

這項行動能捐助到的金額一定有限,對救災及重建所需要的金額來說,只是九牛一毛。但這個行動代表每個人都可以以行動來幫助災民、社會有他的光明面在(只是需要引導,而且不被忽視。),以及,台灣所有的人都不是孤單的。

令人不愉快的地方仍然存在,別讓那些訊息無限放大,蒙蔽了我們的眼睛與心靈,未來,還有許多艱難需要面對,但我知道,有人在「真心」為我們打氣,為大家的台灣加油!

也跟閱讀有關—我為什麼閱讀!

好一陣子之前因為看到一些現象,不吐不快但又不敢吐得太誇張的寫了一篇閱讀!?那是誰該做的工作? 現在回頭看看,還真的蠻憤青式的語調,覺得這世界該如何如何才對。不過,那也是看事情的一種角度啦。現在,回頭來看看,我為什麼還會想去閱讀。

職業需要嗎?

說些難聽話,進教育圈後沒再想去閱讀的人多的是,雖然我覺得做這項工作,拿這份薪水,有義務去如何如何,但不想的還是不會去做。也的確,我會再持續有閱讀的習慣,和我拿教鞭這件事的關連性並不是那麼大。

資訊恐慌嗎?

不能說沒有,身處在這時代,能輕鬆面對這些爆炸式增長的資訊量,很難。尤其當自己發覺原本自己掌握的能力發展太快,自己稍一閃神就發覺自己完全與該領域的新發展脫節時,資訊恐慌會更明顯。不過,當年紀到一定階段後,會發現生命中還有太多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整天恐慌實在沒必要,所以,還好還好…..

嗯….其實還有很多理由啦,在google查一下為什麼要閱讀,可以找到一大堆義正嚴詞、冠冕堂皇、立場清楚、言之成理的理由。但,現在我會閱讀,除了功能性的閱讀之外,我在尋找讓我自己不由自己地「哇」或是不由自己「點頭」的感覺。

或許有人會在書裡找到平靜、找到真理、找到信仰、找到寄託、找到新奇、找到人生的意義或者只是習慣閱讀而已,但無論找的是什麼,閱讀確實會順道豐富了人生、心靈,這算是個還不錯的副作用吧!!

哈哈!!!!!!

軍公教課稅案已經行政院會通過,惡補一下所得稅常識吧!

相信許多教師都看到以下這則新聞了。

明年軍教免稅取消

這個案子已經行政院會通過,等立法院通過,就要正式實施了!所以,惡補一下所得稅相關常識,免得自己太狀況外吧!

首先,先認識一下所得稅稅率及級距。

97至98年度起綜合所得稅速算公式一覽表
綜合所得淨額稅 率累進差額全年應納稅額
410,000元以下 ×06% -0元 = 全年應納稅額
410,001元 ~ 1,090,000元 ×13% -28,700元 = 全年應納稅額
1,090,001元 ~ 2,180,000元 ×21% -115,900元= 全年應納稅額
2,180,001元 ~ 4,090,000元 ×30% -312,100元 = 全年應納稅額
4,090,001元以上 ×40% -721,100元= 全年應納稅額

(以上速算公式表格內容出於台北市國稅局網站)

不過,上面的所得是綜合所得淨額,是扣掉一堆啦哩啦雜的扣除額之後所得的數字,這些部分才會被課稅,並不是你的收入總額乘以稅率的喔。

既然有一堆扣除額可以扣,這也是政府針對各收入者的一些生活狀況所給予的優惠,所以不用白不用,雖然裡面的邏輯對初接觸的人會蠻複雜的,但,為了省錢,用久了就會懂了!簡單的來說,就是把你的總所得,減掉以面所列可以減的扣除額之後,剩下的才叫做綜合所得淨額,才要進到上面那個公式裡課稅啦!! 

九十七、九十八年扣除額列表。

年度

免稅額

標準扣除額

薪資特別扣除額(每人,註 2 )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每一申報戶,註 3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殘障特別扣除額

1.本人、配偶及其受扶養親屬

2.年滿 70 歲直系尊親屬

1.單身者

2.有配偶者

97

77,000

115,500 (註 1 )

73,000

146,000

100,000

27 萬

每人 25,000

每人 100,000

98

82,000

123,000 (註 1 )

76,000

152,000

104,000

27 萬

每人25,000

每人 104,000

註:

1. 納稅義務人本人及其配偶年滿 70 歲者,其免稅額按上述金額增加 50 ﹪。

2. 有薪資所得者,其全年薪資所得總額未達薪資特別扣除額者,僅得就其全年薪資所得總額全數扣除。

3. 可扣除額全年合計未超過 27 萬元者,可全數扣除;超過 27 萬元者,以 27 萬元為限。但 80 至 84 年度之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如加計 80 年度給付 79 年 12 月 31 日 以前之利息所得,以不超過 36 萬元為限。

所以,你要交的稅額就是

(總所得一般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x該級距稅率該級距累進差額

從以上公式各位可以看得出來,總所得無法下降的情況下(大家都希望所得增加吧!至於哪些項目算所得,請看這裡。)能動腦筋的只有扣除額的部分了。裡面比較特別的有兩個,一是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另一個則是一般扣除額。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很少發生,使用上也比較複雜些,這邊不提。一般扣除額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兩部分,只能夠擇一使用。由於大部分情況是標準扣除額會多於列舉扣除額,所以,查核列舉扣除額沒特別多的情形時,一般扣除額部分通常是挑較有利的標準扣除額的額度。

關於扣除額的項目,請按此連結了解詳細內容。 

再扯太多會讓大家傻眼,這邊提供一個連結,是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的綜合所得稅節稅手冊,供大家再深入理解一下。

另再提供一個線上綜所稅試算的連結,感受一下自己在開始課稅後大約要繳多少錢。

當老師要什麼名聲?

寫這篇是因為看到這一篇-名聲很久沒好過(1)所產生的想法,東想西想,想了一些,就貼在這邊給大家看。

當老師需要名聲嗎?或者說,當老師想要有好名聲嗎?

私底下偷偷的說,當年我是想要的!

那時年輕,充滿朝氣,但心中也比較傲,認為自己好好地、認真地教學,自然就會有回報,名聲自然也就會跟著上來,雖然博得好名聲不曾是目的,但這東西會對親師溝通有一些幫助,多來一些也蠻不錯的。結果呢?沒有!

初任教職的我,神情和態度的嚴肅的,經驗是不足的,僅有的優勢大概就只有時間較多且願意多花一些心力在學生身上而已,因此,陪著學校老師發展社團活動、把學習進度落後的學生留下來進行課業上的補強、對課程多熟悉一些並盡量查找相關資訊,結果,和我想像都真的都不一樣。

我錯了嗎?我覺得不完全是,但確實,我缺少了許多東西,像是和學生交朋友的做法及心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是我對一個教師的第一個印象及想法,要做很簡單,但要做好很難!沒有些好底子,連想都別想。

「教師是用價值觀和思想去對學生產生影響及感染的工作」是我對教師工作另一個層次的想法。

「教師是陪伴學生渡過人生某一段成長階段的『老師』」是我這幾年產生的想法。在這句話裡面,「教師」是這個工作的職稱,「老師」則是學生所見的那位帶領他學習的對象。

這樣子的改變,感受最明顯的是我老婆(學生和自己相處時間沒那麼長,較不容易感受這樣的變化。),她覺得我變三八了,有時候會耍賴到讓他想翻白眼,不復當年認真嚴肅讓他忍不住想逗的模樣。其實我的感嘆也蠻深的,我這樣一個臉拉下來就會讓拉保險或拉信用卡的業務員不敢再多說話的死板面孔,居然被我拿去國小嚇小朋友,更可憐的是這幾年被我用張臉以三八、搞笑的神態(天啊,能想像嗎?)去逗的學生,除了忍笑,他們大概只能以翻白臉做為最常有的反應了。這樣子下來,我漸漸的能逼問出學生的喜歡對象了。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嗎?我想,應該是有點的。當學生心防重,與老師的距離感大時,是很難從學生身上問出什麼他不想說出來的事情的,但現在,至少對高年級,我能湊過去逼問他逼問到他忍不住「笑」進而受不了而「屈服」,認命的告訴我他的喜歡對象。當然,這種手段要看對象,鬧不得的學生可不能這樣玩,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漸漸的,也有學生會主用動即時通和Gtalk密我,主動問一些事情或暴一些八卦給我,甚至上次校慶時,還有蠻多學生專程來找我談一些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還是照樣傳道授業解惑,一樣用自己自以對是的價值觀殘害學生的幼小心靈,照常的罵學生,也照常的疼老婆,最主要的轉變在於處理許多事情上手法上的拿捏和心態的調整,別再總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老師和學生的心是無法靠要求或命令的方法讓學生靠過來,是需要自己靠過去,並讓學生感覺到沒防衛必要而願意與接納自己的接近。

所以,當老師要什麼名聲嗎?這好像已不是重點了厚…..

年紀大了,容易掉眼淚….

最近晚上開始迷上去youtube找一些MV來看,尤其是梁靜茹的一些MV,就是特有感覺。也真是怪,以前也聽過許多,但怎麼沒有這樣的觸動?是因為有了年紀了,比較能感受出一些以前未能感受到的細緻情感嗎?也許吧!

不過,最大的收獲是亂找亂連之下,意外的找到了這隻MV,這隻我最愛的MV,當年看一次掉一次淚的MV。跟大家分享。

教育人在用語上的修辭必要性

這個想法很早就有了,但看到madmax的校長遴選之抬轎與坐轎一文中所言「我們都心知肚明:凡涉及教育事務者,幾乎都會將所有的行事建立在某些看似具有「正確性」的修辭基礎上;然而,實際的操作卻很少會同說辭像卡榫般地那樣契合。這一來,搞得制度的理念要嘛不是顯得過於冠冕堂皇,要嘛就是遭受訕笑,準備被搞歪得更具政治正確性些。」才看到一個能清晰且精確表達這個想法的說法。

早幾年,我對新聞上報導關於大學生、高學歷者、教師的犯罪事件所採用的譴責語氣非常反感,我當然知道社會上對這群人有較高的道德期望,認為大學生是父母辛苦栽培大的應該如何如何、高學歷者是社會體系付出多少資源才培育出來的,且讀那麼多書了應該如何如何、教師為人師表又該如何如何……。但大學生也只是剛長大的大小孩,高學歷者和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我能理解大家對具備這些身分的人有怎樣的期待,但犯罪者就只是一個犯罪者,不管他是什麼身分,他犯罪了就代表他這個人觸犯了法律,該受到制栽,與其他具相同身分的人有何相干?

人是很具智慧的個體,為了適應環境給予的壓力,自然而然的會有一些調整。以大家都想管的教育來說,不管有想法沒想法,有聲音就可以發聲,不管有理無理,常常是大聲最重要,但回答的人不得「無禮」地據理力爭,必須給予滿意的回應才行。所以,被管的教師在修辭學上必須修練到能隨時隨手拈來就有「正確」教育想法的大帽子來扣在各種行為和欲執行的計劃上,這樣,才比較不會有被攻擊的地方,至於實質如何則是另一回事,修辭正確才是要優先考量的,這直接造成教育政策的圓融。什麼叫圓融?我所指的圓融就是沒有銳利的角,不得罪人,相對的,也沒有明顯的方向和信念!

我也是個教師,在這個公共的空間裡,我自認己比很多和我同身分的人敢講很多話了,但仍有太多話,我必須對這個身分所受的期望妥協而無法發表,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在對一個人有期望之前,請先記得,在他有此身分之前,他也只是一個人,對他的期望該是他做好他身分上該有的「工作」而不是期望他擁有正確的修辭學所營造出來的面具。

嘖嘖嘖,真是一篇生硬又酸的文章。

「教學行動研究」徵稿又來了!

這句話有極強的恐嚇效果,尤其是對學校的承辦人員,得開始頭痛要找誰來做了。「很幸運」的,這分公文就這樣翩然地落在我的桌上。

和主任討論後,發現今年要的行動研究「作業」的份量沒想像中的那麼重和硬。徵稿以「省思與創新之教育經驗文章分享」為主,非論文形式,包含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行政推動與支持等三類,每校至少由三類中選一類送一件即可,而且事先會先辦兩次的研習,文稿內容以至少8000字為原則(這句話好有趣喔),最多不得超過12000字,連同附件不得超過20頁,嗯,限制了「磚塊」的分量,且放寬的主題方向,算是把門檻降低了,想來願意試的人「可能」會多一些。

看到公文內容,發現計畫裡還訂了三個時程,98年理念深耕期,99年策略研發期,100年進階研究期,哇!真令人肅然起敬。但到底是誰在深耕、研發與研究啊?承辦單位辦了徵稿競賽後會辦個成果發表會要求各校派員參加,並把審查過的稿件刊載於發表會作品集上,然後呢?做這些東西就可以達到深耕、研發並研究的效果了?做行動研究及產出的結果和一般老師有關嗎?似乎沒有耶!唯一可能和教師有關的,可能只有投稿須知裡的一句話:「投稿稿件若經錄取,作者必須同意無條件由主辦單位以紙本、並建置於網頁上,以利學術交流及分享研究成果。」會建置在網頁上,似乎表示研究成果及內容可以供教師參考,讓教師學習經驗,無論是做行動研究或是吸收行動研究的方向來說,都是好事,但怕的只是,這東西只能提供學術交流。學術交流,這東西太硬了,願意啃的老師並不多啊。

再重覆一次,是要誰去深耕、研發與研究啊?要靠連辦三年的比賽來累積經驗(累積什麼經驗?辦比賽?做行動研究?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就可以搞定?我是一個基層的教師,看到各校會有許多老師被「鼓勵」去花很多時間做出一些成果出來,真不希望結果只是印在好看的成果書裡和純學術交流的研究者手裡。希望能讓大家辛苦能辛苦出價值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