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ㄙㄨ來了

時間:2010.10.16

地點:宜蘭縣光復國小

研習主題:親師溝通與班級經營經驗分享與歷程

講師:蘇明進

嗯!嗯?蘇明進?!老ㄙㄨ?老ㄙㄨ!口也,真的是那個老ㄙㄨ耶!

老公公、老婆婆,以及「老ㄙㄨ」~

 

首先,很慶幸的發現,現場沒有電器冒煙及突然停電的狀況,這代表這個場地已經受到高人指點加強了防護措施,使得老ㄙㄨ的背後靈-電器詛咒沒能發揮作用,我們也就不必照例的得等電器修好才能開始聽老ㄙㄨ的分享,大幸! 

聽老ㄙㄨ分享,我是沒有做筆記的,因為我在感受。

感受老ㄙㄨ所說的故事、他身在這些事件現場的感受、他如何回應這一些、他是怎麼想的,以及…其實老師是可以那樣當的。

文字無法讓觀看者充分體會老ㄙㄨ的分享所帶給我們的一切,只能很慶幸的說:我來了,很高興有機會獲得這樣的感受,這將讓我受益一輩子。

嗯,一些蠻自high的話先行打住,以下看一下實際一點的照片…

 

現場

 

影片分享,老公公與老婆婆的表演,以及影片中所看不到,老公公與老婆婆的故事。

 

「懂」你的孩子最重要!

 

老ㄙㄨ聯絡簿的操作模式

 

恐怖的東西要出現了

聯絡簿啊?!哪裡恐怖了?

換個角度就恐怖了,這是「一本」聯絡簿!

幾乎可以被拿來當兇器了!

 

被形容成「開冰箱」,確實很貼切。

 

怎麼會這麼厚?以下給你答案。

 

 

三小時的分享,中間只休息一次,老ㄙㄨ一直被抓著簽名和合照,完全沒能真的休息,好可憐!

我也是讓老ㄙㄨ不得休息的兇手之一,請大家原諒! orz

 

接下來是早上的下半場

 

讓人汗顏的一句話!是的,我確實也曾放棄過許多學生…雖然那都是在我進行努力之後,但,這個曾經,不容我否認!

 

我希望自己能理直氣壯的告訴學生這句話!

 

 

回頭省思一下,我是怎麼操作的…. 是訓誡或是責罵?

 

 

原本只是給學生選擇的機會,到最後,怎麼會演變成這樣子?當我們睡在一起~

 

 

 

時間是中午12點整,老ㄙㄨ這時候給我們看這種東西,是要害我們口水流不完嗎?!

 

中場休息時,我湊過去和阿翔聊天,有位阿翔的女性朋友(或許是同事吧,幸好阿翔結婚了,不然我怕自己會有不當聯想。哈哈!) 過來和阿翔打招呼並搭一下話,她表示,聽了老ㄙㄨ的話之後讓她好想去帶班!老ㄙㄨ散發出來的感染力可見一斑。 

不過,誰有老ㄙㄨ這次演講的簡報檔?想留著好好再啄磨一下…

 

ps.看了any所整理的報導後,有一些想法:

一、請不要怕丟臉,當天有拍照或都想法的人,把東西集合一下貼篇文章出來吧!我這樣不知所云的文章都敢貼出來了,不要擔心會被拿來跟最好的比較,不同面向的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請記得老ㄙㄨ所分享的:

分享,即是成長!
越寫越健康
越分享越感動

這是真的,不是唬弄人的話!沒去做,永遠無法感受到! 

二、同樣套用老ㄙㄨ的話: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是很重要的!別的地方我看不到,至少在這個平台,你願意發聲回響或寫文章,你,會被看見的,就有機會被志同道合的夥伴串連起來。

 

相關連結:

991016老ㄙㄨ班級經驗分享簡報(已經老ㄙㄨ同意掛在此處供需要的人下載使用) 

老ㄙㄨ的部落格

【班級經營經驗分享】@宜蘭縣 by 老ㄙㄨ (已完成,而且裡面還有引用我拍的照片喔,其中,更有我、any、阿翔和老ㄙㄨ一起拍的合照耶!)

傳說中的“老ㄙㄨ”來宜蘭開講了 by any (此篇內含any在現場漚心瀝血所整理出的筆記,必看!)

991016老ㄙㄨ開講 by Happy Joey

991016_老ㄙㄨ的熱忱與真誠 by 海角一號

991016老ㄙㄨ的演講 by jung

老ㄙㄨ來了!史上最棒研習! by pces2011608

聽老ㄙㄨ談班級經營 by maggie

教師界的偶像–老ㄙㄨ的研習會後心得 by pces601

 

 

一張小抄.一個阿嬤的勇敢故事

或許你看過了,或許你稍有耳聞,來,再感動一次吧!!

[@more@]

 

這是大眾銀行的一個廣告,是依據真實故事「改」編。當然,為了達到廣告要的效果,他們發揮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而且地點和情況也改了不少,在看完廣告後,記得看一下原出處,雖然沒廣告畫面那麼煽情,但,很真,也就更讓人感動!!

故事原出處:一張小抄.一個阿嬤的勇敢故事

優良電視節目介紹-公視「誰來晚餐」

「公視即將在9月22日起推出全新的晚間九點帶狀節目《誰來晚餐》,這是一個關於飲食與家庭生活的節目,但它不只是一個美食節目,同時也是關於人於人溝通的節目,藉由一位意外的訪客的登門造訪,以及一頓家常餐點,互相分享精采的生命故事以及趣味的生活經驗。」

以上是公視誰來晚餐節目網頁裡對該節目的介紹。

我也忘了何時開始看該節目,但因為該節目,讓我習慣下班後盡快趕回家裡,和老婆一起利用看該節目的空檔時間作菜、吃飯,體驗一個不同家庭的生活經驗、特別來賓與該家庭起的化學變化以及我們兩人一起經歷的愉快時光,真的很棒。

另,我們能經歷過多少次的人生?我們能選擇自己的生長環境嗎?顯然是不行的。該節目以實境方式帶我們進入在台灣真實的各類家庭裡,觀看、理解、體會、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每看過一集,都會覺得自己多了些人生體會,那不是我們的,但我們體會得!也經由這些家庭面貌的呈現,我們可以真實的觀察到各類不同的人生百態及樣貌,有太多都是自己想都沒想過的情形,但這些都真實的存在我們身邊,或許來晚餐的來賓不一定能對該家庭幫到多少忙,但彼此真誠的交流,實在就足以帶給我們許多感動了。真,是一直存在著的。

這次要介紹這個節目,主要是因為昨天看到製作單位竟然請到洪蘭教授到拍攝家庭晚餐,內容十分精采!!不過,在youtube上還沒找到該節目的影片(太新了,還沒被放上來吧。),因此以下先只能提供該集節目的拍攝家庭簡介及相關連結。

—————————————————————————-

龍鳳胎之家

從老祖先來到台灣,蔡家人就生活在板橋的三合院,隨著時代變遷,雅婷爸爸這一代兄弟才把三合院加高改建成—保有舊式風格並結合新大樓的加高三合院。七層樓高的三合院裡,雅婷父親的五兄弟分住在各樓層,六樓有祠堂.洗衣場,七樓設有交誼聽也是家族的會議室。

兒子明勳從小由雅婷的堂哥堂嫂幫忙照顧,晚一分鐘出生的妹妹昭誼則是外公外婆帶大,加上外傭,蔡家已經有三十多人的大家族,又多了三名新成員。人多意見多的狀況每天在這大家族上演,但外公覺得生長在大家庭的小孩是最幸福的。

其實這對雙胞胎得來不易,工作壓力大不孕的雅婷,曾經歷人工受孕的折疼。
可怕的是最後醫生診斷她懷了五胞胎,雖然人工受孕第一次就成功,雅婷卻又
要面臨減胎的難題。想請洪蘭教授吃飯的雅婷,從懷孕前就開始大量涉獵教育
相關訊息,細心的她還會比較每派理論執行的可能性。

隨著孩子長大,雅婷發現明勳和昭誼雖然是雙胞胎兄妹,個性卻差異很大。哥哥明勳很獨立,而妹妹昭誼喜歡撒嬌,吃飯睡覺都要人陪。有一段時間明勳被診斷出來有高度亞斯伯格、注意力不足過動問題,雅婷帶兒子到處就醫,心理師或諮商師都把問題歸是大家庭環境造就他這樣的問題。另外雅婷還發現這兩個孩子有太多親朋好友關愛,導致他們依賴性很強,也造成雅婷在教養上有些為難的狀況。例如:雅婷與爸媽的教育意見分歧,孩子被罵會找救兵…等。

假日雅婷常帶明勳到處諮詢及參加復健課程,聽過許多專家的意見,雅婷甚至想嘗試搬離大家族,希望兒子注意力不足問題能改善。有一天她帶兒子去聽洪蘭老師的演講,洪蘭放出兩個圖片,一張是講話的人眼睛有看著對方,他的大腦工作區域是亮起來的,另外一個頭腦是講話眼睛不看對方的,大腦工作的區域很少,是很暗的。兒子聽完演講後,竟然拍拍雅婷的手說:「媽咪我知道了,以後我講話會看著人家!」從此以後,雅婷發現兒子刻意用心去看著別人的眼睛,這讓試過許多方法的雅婷非常感動。

喜歡找人陪的女兒昭誼,或許是受到家族許多人的愛護,經常會發小脾氣,每當女兒鬧彆扭時,雅婷就會想起當初懷五胞胎,醫生篩選孩子的痛心過程..…「你就明明知道有兩個女生,篩掉任何一個我覺得都是很恐怖的感覺,而且那種感覺是在昭誼出生以後,她很不好帶的情況下,我都想像說如果醫生選的是另外一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你知道嗎?有時候我看著他的臉,我會想另外一個臉。」走過不孕和減胎的身心煎熬,有些陰影或許一輩子都無法忘懷,雅婷和老公都覺得,雖然辛苦雙倍,快樂也是雙倍!

現在,雅婷的爸爸常以三代同堂為傲,喜歡跟朋友宣揚大家庭的好處,也常勸雅婷打消搬出去的念頭。雅婷也嘗試接受爸爸的理念,或許大家庭在教養上比較辛苦,但是帶來的好處卻是去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很多人給孩子不同的愛,何不用開放的心胸去接受多源的愛呢?雅婷說:「大家庭的缺點,我應該用我的智慧把它昇華!」

—————————————————————————-

看電視節目,有時會覺得有些東西是來得理所當然,但,洪蘭耶…

聽到洪蘭當受邀當來賓,我也是很難置信的,以下是龍鳳胎媽媽後記裡提到關於邀請洪蘭教授的情形。

———————————————————————————

後記 :
今天已是98/05/01,補寫98/04/12當天的日記,當時的感動還是依然澎湃,真的很感謝公視誰來晚餐製作單位的努力邀約,讓全家人能與洪蘭教授共度難忘的晚餐時光。
回想當時誰來晚餐製作單位詢問媽咪想要邀約的晚餐客人名單,媽咪心中的第一人選就是 – 洪蘭教授。
說出口後媽咪有些後悔,因為心想這簡直是找製作單位麻煩,洪蘭教授怎麼可能會答應這種邀約呢?
不管,反正是製作單位要媽咪說的,媽咪就勇敢講出自己心中的願望,洪蘭教授就是媽咪的夢想客人。說歸說啦,媽咪其實不抱任何期待,尤其是當媽咪說出 "洪蘭教授" 幾個字後,看到工作人員臉上出現的線條、又馬上逼問媽咪有沒有其他的人選?  媽咪想不出其他客人名單,工作人員還很主動幫媽咪推薦名單,然後又轉問爸比有沒有想邀約的客人? 還問明勳、昭誼想不想請香蕉哥哥、蘋果姐姐來家裡吃晚餐?  後來還去請問外公有沒有想邀請到家中共進晚餐的客人?   這一連串的動作都讓媽咪知道自己簡直是癡人說夢,心想公視大概沒那本事邀請到洪蘭教授吧?! 不過沒關係,媽咪是忠於自己的人,媽咪的夢想客人就是洪蘭教授,媽咪說出口了,成不成就隨緣囉。

插播1.

話說工作人員聽到媽咪說出"洪蘭教授"後,臉上出現很多線條,馬上問爸比有沒有想邀請的客人?

爸比搖搖頭說沒有。

工作人員很熱心的說 : 那可以邀請于美人啊,她也是生龍鳳胎,你們可以和于美人交流、請教一下。

爸比說 : 不用吧?! 每一家的教養方式不一樣,而且我太太很認真在教養孩子,不必和別人交流吧!?

(媽咪想 : 嗯,還算有良心,媽咪的努力有得到肯定。)

插播2.

工作人員去問外公有沒有想邀請到家中共進晚餐的客人? 

外公說想邀請生命中的恩師 湯錫珩 到家裡共進晚餐。

 (湯錫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B1%B1%E9%AB%98%E4%B8%AD)

當天錄影結束後,媽咪請問製作單位怎麼能邀請到洪蘭教授呢?

製作人說 : 對呀,我們真的真的很努力,被拒絕好多次,可是為了完成妳的心願,我們都沒有放棄。

媽咪說 : 嗯,我真的好感動,因為我一直覺得你們會邀請于美人來作客,可是門打開的那一瞬間看到的竟是洪蘭教授,我實在暨不敢相信又情緒激動,太感謝你們的鍥而不捨精神了。

企劃姐姐說 : 妳知道嗎?? 我們和洪蘭教授的助理聯絡好幾次,可是都被拒絕,因為助理說洪蘭教授很願意接受演講、寫作的邀約,就算是無酬勞的也沒關係,可是這種錄影性質的邀約洪蘭教授從來沒有答應過。另外,我們節目的重點是要到你們家裏吃晚餐,助理說洪蘭教授覺得到陌生人家裡作客、吃飯是件讓她覺得很尷尬的事情,所以助理一直表示不可能接受這種邀約。

媽咪說 : 那後來怎麼能說動洪蘭教授呢??

企劃姐姐說 : 剛好我們發現有一天洪蘭教授要到我們公視來開會,我就趕快擬了一份你們家庭狀況的介紹,也描述明勳聽演講的經過和影響,然後出動我們公視節目部經理親自去和洪蘭教授溝通,後來才說動洪蘭教授答應耶。

媽咪說 : 哇,真的好感動耶,因為到了現在我都還不敢相信洪蘭教授會願意參加這種錄影,這對我來說真的是畢生的榮幸和回憶。

———————————————————————————

980412 / 14:00 公視"誰來晚餐",採訪雙胞胎家庭的生活故事 04 : 錄影 – 客人 : 洪蘭教授(家中)

誰來晚餐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晚上九點到十點,次日下午五點到六點重播。

相關連結 :

公視誰來晚餐網頁

誰來晚餐部落格

龍鳳胎女主人的話

讓霸凌歸零/孩子遭霸凌!家長別過度情緒化

最近胡亂看了一些東西,看書、看新聞、看網頁、看雜誌,有時覺得文章內容不錯,就貼上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讓大家看看、想想,或者一些思維方向的引進,對自己及孩子會有不少的幫助。

………………………………………………………………………………………………….

讓霸凌歸零/孩子遭霸凌!家長別過度情緒化

更新日期:2009/05/10 10:04 記者姚南宏/台北報導

 

看到花蓮瑞穗國中的校園霸凌事件,家長或許想問:「如果孩子在學校遭同學霸凌,我該怎麼處理?」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處副組長邱靖惠指出,家長必然心疼孩子被霸凌,不過向老師或對方家長破口大罵,根本於事無補;畢竟孩子長期生活在學校,同儕的認同才是生活重心,家長要理性去思考如何不要讓霸凌事件再度發生在孩子身上。

邱靖惠強調,父母應把老師與對方家長視為合作關係,因為友誼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時父母過於情緒化的介入會打亂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會讓孩子後悔告知父母。

有些父母會把轉校或是轉班當成「萬靈丹」,邱靖惠認為,被霸凌的同學也需要被輔導,老師或父母都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曾經有個案轉了三間學校還是遭到霸凌,因為到陌生環境孩子必須要和新同學建立關係,必然會比較吃力,況且有許多被霸凌的對象就是轉學生。

當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時,邱靖惠建議家長可以先請老師不要讓孩子與霸凌他的成員單獨相處,這是一個可以立即預防二度傷害的措施。

「霸凌不是孩子的問題!」邱靖惠表示,學生時期也是建立同儕關係的重要階段,孩子會用各種方式測試彼此的人際界線;因此老師對於孩子的觀察力就顯得格外重要,究竟是打鬧還是霸凌,有時也考驗著老師的敏感度。

………………………………………………………………………………………………….

事情發生後,絕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追究責任,或是推責任。責任一定有,追究責任主要目的在了解制度本身哪裡有缺失,需要補救,而不是為了「找人抵債」的滿足受害者滿足報復性的意願而已。不知還有誰記得受傷害的人是誰?如何可以真的幫助他?

「孩子長期生活在學校,同儕的認同才是生活重心,家長要理性去思考如何不要讓霸凌事件再度發生在孩子身上。」是家長最需要考慮的要點!當然,錯誤不容姑息,但在操作上實在不該被自己情緒所主導地把責任全歸在某些人身上,只記得討回公道而忘了如何在這個過程盡力輔導孩子走出事件的陰影。所以,如文中所提「父母應把老師與對方家長視為合作關係,因為友誼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時父母過於情緒化的介入會打亂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會讓孩子後悔告知父母。 」,仔細想,這確實是常見的模式,但在當時的氣氛裡,各方心防高牆升得極高,充斥著情緒的宣洩,實在難以達成協助學生的作用,十分令人遺憾。因而,轉校常成為這種事情發生後不得不的決定。

責任是一回事,但千萬別把責任歸屬當成處理此類事件的最高指導原則,受傷的孩子呢?幫他們走出來才是最值得花心思的地方啊。

好!以上是一般性想法與操作模式,讓我們回到事件本身,看看哪裡出問題了,也讓各位看倌了解這個事件是什麼狀況?請看以下報導。

我所見之校園霸凌-愚人劫

由於我們並非當事人,只能經由其他二手甚至是多手的管道來得知相關訊息,雖然不全面,但也某程度展現出一些接近真實的片斷。其實,我們只能是旁觀者,無法也沒資格下什麼指導棋為其中任一當事人認定此事該如何處理,可是,當一個旁觀者也可以是一個監督者,經由持續的關注,是可以給予整個體制一些壓力來做改善的,讓體制在面對類似狀況時,不再出現荒腔走板的離譜狀況。但體制能做的,其實也不該受太大的期望,能做到對受害人基本的尊重與保護,我們就該高興了。只是,對應加害者的錯誤心態、受害者所受的傷害,加害者的家長,您又是如何想的?事件發生後,最需要加緊在學生教養上花心血的,其實是您啊!

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

又想抄文章來現了!但人家網站上說清楚歡迎引用,但請勿全文轉載,且引用字數限在300字內,所以,懶人們,想看全文的話麻煩點一下連結自己進去看吧。

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 (出自親子天下網站部落格,作者:洪蘭教授)

以下引用兩段這篇文章的開頭給大家看:

--------------------神秘的分隔線----------------------------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遇事則推,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我不想學」,令他大搖其頭。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還沒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來,動不動就辭職,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也令他煩惱不已,完全是張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說的「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鋤頭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沒用」。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業界不能用,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麼?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

-------------------再次出現的神秘分隔線-------------------------- 

就這樣而已嗎?這樣的內容只夠我們無法否認且擔心自己的小孩以後會不會也是如此,點出問題,但無法解決問題啊!

當然,進去再詳見內容後,問題仍是解決不了!如果看過文章就能解決問題,或是按說明step by step 就可以搞定教養問題,那他就是神了。

既然如此,看這篇又有什麼用處?就我所理解,這篇主要提到的是「主控力」和「探索動機」兩個相關連的概念。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他只要頭一動,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只是沒有感應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但是走馬燈仍會動,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不會去動他的頭,也不會笑。」

當別人什麼都安排好了,自己不需要用大腦,只要跟著做就好了,孩子很容易的失去主動去探索、思考的動機,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木頭人,甚至到後來,孩子聰明的把握到父母的心態了,還可能進一步的演變成叫十下不一定會理你一下的石頭。這種狀況覺得眼熟嗎?看看這篇文章裡的想法,再推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在將來可能導致的狀況,讓他們成年吧,為他們安排太多,會累不完,且累到死啊!更重要的是,別讓我們辛辛苦苦累死自己所教養出來的孩子只會消極的應付環境,而不知如何去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ps. 早期我在教書時也採取類似的想法,認為小孩子來學校就是來讀書的,怎麼可以讓他們做一些老師可以做的事情,搞得自己得掌握並去做全班的大小事(當然,學生自己該做的打掃及自己的物品整理本就該是他們份內工作。),自己累死,學生看我在忙也不會感動,甚至覺得無聊。經過幾年的反省,我才發現我剝奪了孩子被需要及掌握部分主控力的權利,孩子確實是可以從幫忙做事中得到快樂,並學習如何做事情的,這也是我們要幫學生培養的能力。當然,所以事情都不可以無限上綱,以這個原因當藉口把事情全推給學生的有沒有,一定還是有的,但看到學生被需要時的那種快樂眼光,自己心裡會是很高興的。

別忘了孩子是活在當下的!

由於any在某地催我更新(自己去找,找到有獎!),所以只好把最近看到的一段我覺得很不錯的文章段落抄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孩子是活在當下,正在遊戲或看電視而被父母要求去『工作』,心裡會擔憂不知道下次的『好時光』什麼時候會來臨,因此『等待』下次可以再玩的能力是需要被養成的。父母可以在情境轉換的緩衝期,陪孩子一起從事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並告訴他下次的好時光會是在什麼時候,解除孩子心理上的不安。當孩子『情緒轉換』及『等待』的能力提高,遊戲時收心回到『工作』的能力也會增加,拖拖拉拉的機會就能相對減少。」

以上出自親子天下雜誌2009年4月號,原作者應為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

 

雖然這是針對父母教養孩子時想改變孩子拖拖拉拉行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但裡面「孩子是活在當下」及孩子心裡會「不安於不知下次的好時光何時來臨」的想法卻是更讓我重視的概念,因為,這兩點通常因我們採取慣用的管教方式而忽略甚至是忽視掉了。

一、活在當下

老師也常以自己的習慣來衡量孩子,不願接受孩子還是處於「活在當下」的階段,以為是孩子不長進而偷懶及逃避責任而氣憤不已!這時,最委曲的應該是孩子了,因為等待能力及收心去做正事的能力是要慢慢培養的,他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大半的原因是出在家長和老師身上的。(這時請千萬不到以某某人就不會這樣子當理由,這可能是因為該生家裡培養得好或該生這方面能力較早熟所致,若只會比較,這世界需要家長和老師幹嘛?),家長和老師該做的,是察覺這種狀態的本質,並好好去帶領孩子成長。

二、不安於下次好時光何時來臨

孩子對未來時光的理解與對數字掌握能力的學習發展很類似。對小一的學生來說,1000和1000萬都是很大的數字,他知道1000萬應該比較大,但兩者有何差別,孩子是很難去理解的。同樣的,對小孩子來說,一天後和一星期後都是很久後且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的時間點,就算只是一小時,都能讓他們等待得很焦慮了,所以,陪伴孩子以降低這種不安感,並讓他能在努力等待後真的得到預期的好時光到來,以肯定等待的價值,並漸漸培養能延遲享受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其實,很多人光看到「活在當下」及「不安於下次好時光何時來臨」這兩句話就能理解話裡要傳達出來的意思了,但這種精闢的短語有時卻短到不足以停留在腦袋裡的暫存區(套用電腦的名詞)多久就被忘掉了,所以特此拿出來囉嗦一下,邊打邊想邊分享,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大家記得牢一點。

讓學生習慣對承認負責的方法-誠意

我現在是一個科任老師,沒辦法像班導師一樣和學生朝夕相處來好好揉捏學生的行為、習慣與想法,所以如果沒額外花時間和學生處理彼此互動及應對的關係,是很容易被學生以假象、謊言來蒙敝或忽視,也可能因教師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而對學生有所誤解的。和學生相處的方式有很多,我這邊純粹以「誠意」這個詞來與學生互動為主題,讓大家理解我的想法與做法,並給予我一些指教。

好吧,很現實的,其實這是和催作業有很大的關聯。催作業是多數老師所免不了的工作,畢竟,我們也不太容易常出讓學生愛寫的作業,而且也蠻容易遇到很抗拒寫作業,並常三催四請才能把全班作業收齊的狀況,而且也常遇到不交就是不交,老師叫過來問就是苦著臉,唸完後回頭照常把作業拋諸腦後的狀況。雖然我們都知道該從別的地方著手,讓學生不致走上不交作業這一步,但問題是,已經發生了,總該有點實際點的因應方式吧!嗯,我知道大家都希望老師能講理、能找策略輔導學生,體罰、威嚇是不可取的,但我得承認,在學生合理籍口一堆,自己又不能隨時盯他們的情況下,會有技窮的情形發生。這時,道德勸說的力量是不夠的,而且若不調整方式,再只是勸的話甚至可能造成學生無視的反應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誠意」策略或許有用。

我的操作方式:

一、給予足夠的作業習寫時間

我這次的例子是在期中考後讓學生針對試卷內容錯誤的題目,寫下該題的正確敘述,抄寫二遍,使用在自然和社會領域。在月考當週的星期四發放考卷,分別解說各題,並教導學生如何寫下正確的敘述,要求學生在星期五讓我檢閱家長是否簽名,抄寫部分則是下星期一釘在考卷後一起交回。要學生抄寫的目的在於刺激學生盡量多努力,少錯些就少寫些,並只讓他們寫答案有錯的部分,希望藉由抄正確敘述的方法加深他們的印象,避免無謂的純懲罰性罰寫。

二、驗收

星期五驗收是否有簽名,若這時已完成罰寫的,不收,提醒他們收在抽屜裡,下星期一再一起交,讓學生養成注意規定時間做規定事情的習慣,以免任性的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星期一利用上課最後十分鐘再處理考卷驗收的問題,因這時多少會發生學生未完成交代作業的狀況,為避免影響上課氣氛及浪費其他守規矩學生的時間,盡量少佔用上課時間。

三、處置

由於已給足夠的時間了,學生未繳交作業的原因通常是偷懶或抗拒寫作業,常常會以某些藉口來推卸自己的責任,對於學生,我們需要幫忙把他們把許多逃避的門路堵上,卻也要給他可免罰的目標的方法,學生才不致於放棄努力。這時,「誠意」將第一次出現了!檢視學生未繳交原因及作業習寫狀況,先挑理由合理,且看來已有誠意地寫不少作業的學生勸勉有誠意的作法,並請他利用自己的時間盡量補,以免 

怎樣寵小孩

雖然想從前一陣子幾位親戚來玩時所觀察到的東西談起,但中間牽扯到的轉折太多,為免大家又被我搞混了,還是提重點吧。

先從「再富也要"窮"孩子」這篇文章介紹起!嗯,雖然連結附上了,大家可以自己點連結進去看,但相信和我相同的懶人還是很多的,所以我推己及人或可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把這篇文章貼上來好了。一方面省得看文的人再多開個視窗,一方面可以撐版面。 ^.^

————————————————————————-

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我漸感難于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布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挂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 “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征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里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里護在翼下
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星洲日報╱副刊 文:柯世力 2006/07/31)

————————————————————————-

想寵小孩的人多的是,但也該想想,想寵小孩該花的是心思,而不是金錢。家境寬裕的父母最大的課題該是如何壓抑給小孩子過多享受的衝動,使小孩子處於一個物質不被過分滿足的環境而不致產生受照顧是理所當然、用最好的是理所當然、願望被滿足是理所當然的習慣,這樣子能帶給小孩的絕對遠超過持續滿足孩子慾望的情形,這才是花心思,這才是真的寵愛小孩。

文章分享-失敗有獎 劉繼榮

在教學生時,總覺得有某些地方不知該採什麼方法或態度可以給學生適當的引導,隨著教學經驗累積,找到了一些方式讓這些狀況較能受掌握,並知道如何處理會有較好的效果,這種發現與進步,是很令自己暗自心喜的。今天,看到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blog裡轉載的失敗有獎一文,光是看,就能讓自己感受到一分感動,是的,我又被雷打到了,這著實是所有老師和家長在教、養小孩子時,不可不看的一篇文章。

[@more@]

家有中等生
作者:劉繼榮
出版日期:2009 02 06


失敗有獎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粘在網上。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

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宛如走火入魔。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他沒有辜負我,謎底終被揭開,他見我經常發表文章,便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高低。於是,將自己的作文,貼在一家兒童刊物的約稿網裏。一次、兩次,不停地失敗,可是他不服,得到了編輯的指導後,又繼續衝刺。終於有一篇被留用,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

他說:「表現得那麼神秘,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

收到這份驚喜的,卻不只我一個。到底是孩子,藏不住心事,幾乎要昭告全天下,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人不知。班導師允諾,一看到雜誌,就給他頒發「創作之星」獎。

可是,雜誌卻遲遲不來,兒子日日巴望著,郵差一來,他總最先迎上去,然後落寞地走開。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很久才出來。他告訴我,編輯在網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終沒過終審。他默默地吃飯,寫作業,洗漱。

我抱著一盒漫畫書,敲開他的門。這個禮物,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卻倔強地扭過頭去不接。我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他驚訝地睜大眼睛,薄薄的單眼皮澀澀地重疊著,很顯然他哭過。

我誠懇地說:「我要獎勵你,你勇敢地向媽媽挑戰,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兒子,我真的為你驕傲。」他抬起頭,頓時眉宇舒展開來。

第二天放學,他開心極了,說大家都羡慕他有這麼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而那個失敗在孩子們眼裏,竟然也變得光彩奪目了。我做飯,兒子翻看著桌上的《讀者》,裏面轉載了我的《親人節快樂》一文。

兒子發現雜誌設了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獎>,可以透過發訊投票。他一下振奮起來,預備在親朋好友間拉票,我忐忑不安地說:「兒子,這不好吧,如此興師動眾,萬一失敗了,媽媽該多不好意思啊!」

他笑了:「媽媽,別怕失敗,失敗了,我也給你發獎!」我暗自慚愧,我們這些大人指導起孩子來,個個都很權威,一旦遇到同樣的事,最缺乏勇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新一期《讀者》上市了,兒子拉著我,急急地去看獲獎名單,看一遍,沒有我,再看一遍,仍然沒有。他呆住了,半晌才說:「媽媽,我們又失敗了。」聽到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我心裏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陽光,灑落心底,原來,有愛的人在旁邊,連失敗都有甜蜜的滋味。

第二天,我剛起床,兒子就高喊著口令進房來。他昂首挺胸、踢正步敬禮,然後,舉起一個紙筒,開始發表莊嚴的頒獎演說。可是,剛開頭就忘了詞,他滿臉尷尬,乾脆直接把獎品塞給我。那是一個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嬰兒此起彼落地嬌憨、無邪笑聲,極富感染力,我們倆爭著去捏,刹那間笑聲滿屋。

兒子的生活,竟漸漸變得精彩紛呈,隔些時候就有最新消息播報──數學測驗成績不佳、口語比賽獲獎、乒乓球賽慘遭淘汰、競選音樂課代表大獲全勝……勝了,由學校發獎,輸了,由媽媽發獎。他愈戰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戰,都有無窮樂趣。他的班導師對我感嘆,你兒子變得好勇敢,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

早餐桌上,我問道:「連班導師都刮目相看了,是你改寫了金氏記錄,還是改變了全球氣候?」他說:「我給老師發了一個失敗獎。」失敗獎都給到老師去了,原來是這個舉動引人側目與驚嘆,我不禁戲謔著說:「如果下次你要給外星人發失敗獎的話,一定要邀請我去做觀禮嘉賓喔。」

沒多久,我接到一個遠從珠海打來的電話。對方說,他去年學校剛畢業,曾在兒子的班裏試敎。某天早上由於扁桃體發炎、高燒,再加上緊張,課上得一團糟,實在撐不下去,他狼狽得想逃。他在學生們面前告解:「這節課太失敗了,我知道自己不會被錄用,我們提前下課吧。」說著,年輕的淚,就那麼當眾落下。

忽然,我的兒子舉起了手,對新老師說:「我們家有個失敗獎,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新老師頓時傻了。

兒子給新老師的獎品,是首流行歌,歌名是──《我的麥克風》。先是他一個人唱:「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後來,孩子們漸漸都站起來,跟他一起唱:「有誰成功沒下過苦功,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

歌聲越來越響亮,連評委老師都不禁動容。而那位失敗者,在向孩子們鞠躬時,已是淚流滿面。他說,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獎品,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老師。臨走時,他記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

「現在,我是三年級的班導師,我在班裏設了一個失敗獎,所有的孩子都相信,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門鈴響了,郵差送信進來,是給我的一本雜誌和一張淺綠色的匯款單,附註欄寫著──「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獎」,我急忙翻開書,我竟然是第一名,原來,獲獎名單要隔兩期才會公佈。

「我們都成功啦!」兒子用他的鼻尖,緊緊抵住我的額頭。歲月綿長,成功、失敗我們都該好好地享受,只要有顆勇敢的心,無論遇見的是什麼,都是生命一場又一場的豐厚的恩賜。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許多孩子有遇上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的通病,
對於這樣的孩子,不論如何鼓勵或斥責,都不太能夠發揮效果。
要使孩子擺脫消極內向的個性,必須先教導他們「失敗的價值」。
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挫敗經驗,
告訴他們自己從中學習到的事情,促使孩子效法父母,慢慢不再畏懼挫折。

 

著作權、教育與你的態度!

前幾天發了個自己對著作權存在目的的看法-著作權的目的是什麼? ,接下來,該提點實際點的操作方法了。

[@more@]

前言:令多數教育人皺眉頭的著作權

舉一些例子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會用什麼角度來看著作權

1.在使用時別人的著作時

著作權對教育來說,確實是個很討厭的限制,雖然法律裡有訂了個合理使用的例外,使著作權不致無限上綱的對資訊流通造成嚴重阻礙,但也夠麻煩了。因為法律不是你訂的,上級機關也不會告訴你界線在哪邊,只提醒你注意著作權的問題,但中華民國法律有多少條,你可以猜看看中華民國有多少教師裡會深入一點的理解著作權法?絕對多不了!這樣子長久下來會造成什麼結果?用東西只能偷偷用,因為根本就不知道也懶得理解那樣的做法是否逾越了法律的界線,不過,別人看不到,別說出去就行了,成為一種不能說的秘密。但,當這種秘密做久了,就變得不是秘密了,許多人在運用時也就更大膽了,甚至被勸說操作時要留意時,還會理直氣壯的認為有人都這樣做了,為什麼他不可以?

2.在教法治概念時

這最精采,老師一定要教學生守法的,著作權法也是一定會介紹到的,一些材料也是一定要用到的,若學生問到這些東西是否有違反著作權法的疑慮時,想想,一定很精采吧!!

3.當你有自己的著作時

被嚇了這麼久之後,當你有著作時,你又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真的提出告訴不是通例,但也反應出多數人的心態:用別人的東西時對著作權這東西深惡痛絕,自己有著作權可經著作權法取得利益時,著作權就最聖經、天授人權、聖旨、人生而應享的基本權益,當然,程度上不盡相同,但對著作權的看法絕對和使用別人著作時的想法有所不同。

3.想整合眾人智慧時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教育柏拉圖: 誰的理想世界?一文,雖然作者是從教育圈外來想像教育可以有的理想狀態,其實那樣的環境,也是我們希望能夠擁有的。文中所到的:「不過我跟我朋友都非常同意,在第一線教書的老師其實是教育環節中最大的資源,但是對於這些第一線的教師他們是否有方面的分享教案的管道呢? 我以為網路以及數位化可以促成這件事情。因此我詢問了我的朋友,是否有一個網站可以互相分享教案,可以讓這些第一線的教師可以互相學習彼此的教學經驗,讓老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在互相幫助之下向上提升。」有嗎?當然有!但就如我們可以猜到的:「的確有不少教案分享的網站,但是都零零落落,找的到最好的是 WIDEKM 這個教師入口網站,很有趣的是,這個網站還有提供 Blog 服務,不過他們的 Blog 沒有 RSS 就是了,只有一個Blog點閱數有破百,其他都是個位數。」該文中作著對這個現象提出許多他所理解的原因,這些原因確實的存在於教育工作者的身上,但隨著資訊工具漸次成熟,這些原因的阻礙度其實是在下降中的!那什麼原因讓整合平台難以實現?著作權啊!!!

整合者想惹麻煩嗎?不想,所以他徵作品時,一定會先要求作品提供者放棄其著作權,甚至要求將著作權歸平台所有,這樣其他使用者在用時才不致出現紛爭,但若這些作品出現著作權爭議時,整合者鐵定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作者自己傻逼,才會把有爭議的作品傳上來。哈哈!這種吃乾抹淨的平台,誰要貢獻出作品給他用?

 

所以,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我也不知道耶!因為我是個小老師,不是總統,不是法官也不是教育官員,我頂多把想法丟出來,看能不能影響到他們,頂多把自己的態度和思考過程分享給大家參考。對不對?有理無理?囉不囉嗦?得看你怎麼去想。

1.教育官員

拜託別再只是告訴小老師們什麼不能作或是要注意是否違反OOXX法了,我們都知道法律是有模糊地帶的,請在實務上協助多爭取一些,讓這個模糊地帶往另一邊推,或別讓這個模糊地帶大到每個人都唯恐被告而怕得要死。讓老師能有底氣的去合法使用某些資訊吧!老師也想守法,老師也想尊重智慧財產權,但沒人給他們靠啊。

2.使用別人的著作時

尊重及守法!我把尊重放在守法前面,因為法律太模糊了,如果只在合法與違法間拉鋸、爭執的話,就只剩下對立了!因此,請在使用前先對作者創作這些著作保持著尊重的心態,就算人家會和你有法律上的爭執,別忘了畢竟是你引用他勞心勞力的結晶,就這一點來說,你需對人家付出的這些勞心和勞力所有尊重。

3.著作者本身

清楚一點表達自己對著作權的主張吧!著作權是很利益取向的,公利與私利及為鼓勵增進公利而保障私利。既然如此,請別挖洞給別人跳!如果你想保有此一至高無上的「天賦人權」請在你的作品「清楚的表達」您對著作權的宣示,這樣子一來,還敢欺犯您著作權的人,大概是比較大膽或是比較白目的人,您可以慢慢和他們就法律上的適法性問題好好的討論一下。

在清楚表達自己的主張時,讀者才知道他該如何看或運用您的作品!很可以理解的是,具同樣價值的東西,限制較少時當然可以對社會帶來更多公利,但這該尊重著作者的態度與意願。

 

現在該怎麼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請用同樣的尺來對待別人和看待自己!當然,如果您願意嚴以律以,寬以待人,您會更受我的尊敬的。這裡沒有結論,只有想法和態度,所以,自己看著辦吧。

對了,在某書看到這句話,給所有官員和教育者。

「戰士採取行動,傻瓜只做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