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篩選觀看Faceboo裡好友的動態訊息,別因為懶而被蒙蔽了~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這句話十分有道理,所以,科技雖然不是我們能掌握的,但理解人性,倒是可以幫我們理解科技的設計理念,以及…應用的盲點。

好吧,這邊我所指的人性,是指期望以簡便的方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只是,需求是很複雜的,就像是我們看Facebook上的好友動態時,會期望很簡便的就能掌握到Facebook中重要性較高的訊息,甚至,可以很傻瓜的開Facebook後看到一些被整理好的訊息後就能滿足的告訴自己: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只是,真是如此嗎?

當然不可能!

你在動態消息頁面(就是你看別人訊息的版面)上看到的訊息,通常是以下這樣子的。

一、電腦嘛會挑土豆之人氣動態

基本上,如果你沒特意去做設定,你看到的應該會是像下面這種的設定-「人氣動態」。

Facebook上從好友的塗鴉牆及其他地方所收集過來的訊息量蠻龐雜的,若沒經過整理,會很亂,「人氣動態」選項是一個過濾後的重點訊息清單,是Facebook幫你篩選,來自於你「重要朋友」的「重要訊息」。至於什麼是重要的?這裡完全是由Facebook的檢查機制來自動判斷,一般來說朋友熱烈討論的話題、你常常推薦的粉絲專頁、你經常互動的朋友帳號,這些訊息都相對容易出現在人氣動態中。

不過,我曾遇到朋友向我抱怨,他們知道我分享了一些不錯的訊息在Facebook上,但他們卻從來沒看過。沒辦法,誰叫Facebook認定我不是他重要的朋友,所以,在他的「人氣動態」訊息那邊,我分享出來的東西,就被忽略了。

 

二、所有訊息不漏接之最新動態

如果你擔心Facebook的篩選機制不合你意,會把你想看的訊息忽略掉,你可以到這裡來看,但,這通常是搞瘋一個人最快的方法,特別是好友量多的情況下,朋友的遊戲訊息、交友訊息、轉貼的文章、貼出來的照片、發的訊息…全都在這裡讓你慢慢欣賞,雜亂無章的訊息,看了會很頭痛。

 

三、挑選我想看的分類訊息

Facebook的動態消息頁面(就是你看別人訊息的版面)在某次的更新中,首頁上方原本只有「人氣動態」與「最新動態」兩個項目,現在「最新動態」上多出了一個下拉選單,讓我們輕鬆篩選你要看的資訊(如下圖)。

 

我個人常看以下三種類別的訊息-「近況更新」、「相片」、「轉貼連結

1.近況更新

我把「近況更新」當噗浪來看待,主要是看朋友所分享的純文字訊息,當然,你可以依你喜好給予留言或給個「讚」。

2.相片

好友在Facebook上分享的照片。這部分不是我每天必看的重點,但偶爾點過來看一下,有時會有意外的驚喜。

3.轉貼連結

這裡是我覺得動態消息裡最重要的一個類別。網路世紀讓我們很容易去搜尋到很多有趣、重要的訊息!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搜尋,請你好好的交朋友,各式各樣且喜歡分享的朋友(當然,交朋友不可隨便亂交,不然,訊息外流到無法掌握,也可能會造成麻煩的。),這樣,你會比較容易獲得經由他們篩選過後覺得值得分享的連結訊息,這些訊息,通常都蠻精采的。

結語

由於Facebook一直在持續更新中,所以,這篇文章的時效不知能撐多久。另,Facebook裡的細部設定還很多,完全可以再鑽進去篩選出更符合心中期望的訊息,但,這篇只是基本的介紹,讓不知道要過濾訊息、找訊息的朋友們大概瞭解自己錯過了什麼,更細的設定就請自行上網去查了。

Facebook可以讓你傻瓜地享受,也能讓你聰明的去使用,怎麼玩,隨你高興。

 

Facebook,你的另一張臉!

你要如何認識一個?

我的相簿

第一印象?觀其言,察其行?

雖然以上兩句話形容不夠完整表現認識人的方式,但也差不多了。在網路世代,人的耐心愈來愈不夠,速食資訊極多,多數人懶得花太多時間深入去認識一個人,常會用搜尋工作去找「答案」,若未能知道別人如何去認識理解你,如何形成對你的第一印象,如何觀你言,察你行,你可能會因此產生不少困擾。

別人認識你大致上可從兩個方式進行,一是我們所熟知的實際現實環境,不過,人際互動交流很複雜,每個人隨時都在進行,其中的操作方式與深層想法這不是我所能幫上大家的。這裡所要談的,則是網路,尤其是你在網路上的另一張「臉」-Facebook。

http://www.shapecollage.com/online/embed/y9luvdlp 

二、三年前,Facebook就是線上社群互動小遊戲的代名詞,雖然「遊戲」這個要素很重要,但若沒有「社群」、「互動」等要素,Facebook是熱不起來的。現在,許多人還是在玩著小遊戲,但隨著Facebook使用群大到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數量、使用者上線黏著度高到一個令人吃驚的地步,以致量變導致質變,加上Facebook一些功能上的更新與調整,台灣人對Facebook的使用方式終於恢復「正常」。

是的,正常,現在使用Facebook不再只想到遊戲,而是社群。

或許,社群這個概念也被說爛了,聽的人也覺得煩了,但真正理解與體會到這個詞彙是什麼意義的,也只有真正進來使用這些功能的使用者,所以,這邊也就不多說了,理解的就是理解了,不懂的仍然是不懂。只是,你要知道,你身邊所有的人都可能已加入Facebook中,而他們都可能經由Facebook以實名制及使用者真實人際網絡而把你加入為好友,更重要的是,你Facebook上的好友都能以極簡單的方式觀察到你在Facebook上的所有動態。

這,又如何?

也是,這其實沒什麼,只要你不使用Facebook,別人就無法從中探知你;只要你別留太多個人資料上去,別人就無從得到你太多訊息;只要你盡量別亂加別人為好友,就不會有太多奇怪或陌生的人會去注意到你;只要你別在上面留有太多互動訊息,你也可以當個隱形人;只要你能掌握分寸,知道你言行可能的散播對象,你甚至可以以此營造並控制你在給人的印象。

嗯,檢視一下你的狀況,你想如何呈現自己?

在用Facebook的話,請去看一下塗鴉牆上的內容,別人在Facebook上對你的認識,都從上面來的,想想看,看到自己塗鴉牆上的內容,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愛玩遊戲?(一堆小遊戲的訊息)

囉嗦?(常常在近狀更新那邊丟訊息,讓人覺得被洗版。)

菜鳥?(塗鴉牆上天馬行空無序的內容,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新人。)

政治人物?(不太挑朋友,可以加的都加,不太玩遊戲,與人對話可以看出政治人物的口氣。)

………………..

這是你的臉,你呈現出來的臉,麻煩請整理一下,別讓你的臉太起來太髒亂,盡量不要生產非必要或對他人無意義的訊息去干擾別人,表現出一些個性,這樣,可以表現一種你所喜歡的個性,這種個性,或許在現實世界中因種種因素無法表現,但在Facebook裡,你可以是你願意的你。

參加FaceParty 3 有感…

回頭想想,當初是怎麼開始寫部落格,以及,為什麼要寫部落格的。

是為了發牢騷後或許有人看見或認同?!

是為了有個地方可以記錄下某個當下的想法?!

是為了教學?!

是為了找個機會省思並整理自己的想法?!

寫到後面,因為許多人,許多事,以及一些發現,我開始只為了一個目的

---分享!

身為一個普通大學轉師資班進入教育界執教鞭,與其他同仁或教育界先進比較之下,我並沒有比其他人突出,語文能力、行政手腕、口條、美術天份、交際能力、教學理論、外貌、體能、活潑度等,多是一般般或水準之下的,但人的價值,並不由這些項目而決定,所以天生我材,必會有些用處,在以某些不純或自我的動機出發而寫部落格不久後,我發現了一些在我身上和其他人或許不同的價值所在-我可以結合教學、資訊能力、使用經驗,給一些在某他方面或許遠超過我,但在我熟悉的這一塊需要幫助的人一些協助,而能幫助到人使我感覺到快樂。

因為分享,在網路上我結識了any、ying、linda、小壁虎、佳蓉、阿翔、月鈴…等也不太懂算計得失就傻傻樂在網路上分享所得的人,進而再知道教網中心裡也有一些在做傻事的人,然後發現,陪人做傻事也蠻快樂的,所以,我爆發了,或許沒多人知道,在兩、三年的期間在不同的部落格發了二百多篇文章。就我自己的體會,這段時間的揮灑與自我壓榨讓我自己獲得極大的滿足,只因自己放下算計,捨棄敝帚自珍的想法,並對別人願意使用我整理出來的東西而受惠感到高興,無所求之下,我收獲良多。

但,這條路有時是孤獨的,當所在的圈子愈小,愈是不容易得到支持,那怕身旁是同事多年的同仁或來往多年的老友。所以,閉門造車是不夠的,若視野寬廣一些,圈子圍大一些,或許可以找到其他有共嗚的伙伴,能幫自己進一步的成長而使步伐邁得更堅定,剛才我提到能認識那些朋友,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而教網也有這樣的想法,於是,他們辦了些比賽,拉了些也傻傻的樂於分享的人湊在一起,辦了第一場的Face Party。不知是否因為在公部門裡面對上級而被壓仰太久,當一群網路世代的中年(當然也有青年人士)的熱情與分享精神獲得共鳴而解放時,能量可還真不小,Face Party一辦再辦,圈子也愈來愈大,精采度也愈來愈提高,能參與其中的人也愈來愈多元,最後,如同Face Party III主題所宣示的那樣,眾人的熱情被點燃了,當樂於分享成為主旋律時,眼中的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

很抱歉這次的Face Party沒能準時參與,原以為遲到遲很大的我四點半到場時應該已經散場了,沒想到歡樂的後半場還沒結束,看到耀坤老師、橘之鄉小老闆及阿翔老師的高徒們分享自己最珍視的內在價值,這樣的分享,好純粹,好令人感動,萬分期待宣霖把前半場所錄的內容分享出來,讓我可以好好想一想,如何把這把火整理一下,再去使別人自燃。 ^.^

不過,報復並套用一下復興國中某老師在某次Face Party分享中所說的,我想整理的,都被阿翔整理出來了!接下來,善用這些分享出來的資源,是我對大家最大的感謝!

看了看之後,覺得沒圖沒真相,還是偷些圖回來看圖說話好了…

場地:同樂國小多功能教室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