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開張,確實是這個夏天很吸引人注目的事,光從假日時車流常常從蘭博堵到交流道那兒就可見一斑。看的人多了,拍的照片也就跟著多了起來,確實,蘭博的建築造型真的還蠻獨特的,不過…看久了,我會覺得這建築還比不上旁邊的幾塊石頭來得有價值!
看到了嗎?多棒的幾顆石頭啊!!而且,旁邊的池子也蠻不錯的喲!!
看到這邊,應該會有一堆人在向我翻白眼了,好好的蘭博不看,那石頭有什麼好看的?!
石頭不美,但那些石頭是黑的,所以,被稱之為烏石,巧的是,旁邊就是烏石港!
是的,這幾顆石頭就是烏石港名稱的由於,不過,這裡所稱的烏石港並不是指旁邊那個才興建完成沒多久,原本想當做遠洋漁船基地,但卻因環境改變走向觀光漁港走的烏石港,而是近二百年前啟用,用來與大陸進行貨物貿易的「烏石港」。
嗯,google一下,應該不難找到相關的歷史,那些對多數人來說只是文字堆砌出來,可以拿出來說「我知道烏石港是有歷史」的歷史。也確實,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屬於過往烏石港的歷史已過去了,對遊客來說,那已是一段不會讓他們有感覺的歷史了。但,既然蘭博蓋在這裡了,展覽內容又是在介紹宜蘭現在及以前的人、事、物,要將這些內容精采的呈現出來,讓遊客看了後有感覺,就在旁邊的烏石為什麼不規畫進來?讓遊客知道:
這裡以前是貨物進出宜蘭最重要的出入口!
這塊池子的意義不僅僅是生態池,而是以前烏石港的遺跡!
以前這裡是宜蘭河水系及現在得子口溪水系的出海口!
以前甚至蘭陽溪的河水也會從這裡流入海!
以前宜蘭溪北的貨物多是經宜蘭河水系和得子口溪水系運送到頭城市街附近進行交易。
以前外地進入宜蘭的貨物多是以船隻載著從這裡開入河道將貨物運送到就近的頭城市街。
因河道水運的出口位置,才讓頭城及烏石港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現在省道經頭城市街的那一段其實就是以前得子口溪北連烏石港的河道。
所以,以前竹安河口是不存在的,因當時河道是向北延伸到烏石港才流出海的。
現在呢?
蘭陽溪水系和宜蘭河水系被堤防分開了,使蘭陽溪水無法流到宜蘭河。
宜蘭河在某次暴雨後逐流改道流向現在的出海口,使得從烏石港出海水量及河運可以範圍縮水。
某次山洪暴發堵住了頭城-烏石港之間的河道,迫使整個水系的出海口從竹安河口衝出。
再某次的山洪暴發把頭城市街通往竹安河口的河道也堵住了,使得水系對頭城市街的經濟價值幾乎全失。
宜蘭縣的路道也差不多在這時候通車,使得宜蘭從此進入陸運時代,河運完全被取代,烏石港所代表的河運歷史真的從此走入歷史。
現在,只剩這幾顆代表烏石港名稱由來的烏石及淤積的水塘證明著這段歷史真的存在過。
所以,在這裡
我是真的很期望有個解說牌述說一下這段歷史,就在蘭博旁邊的平台,這幾顆烏石前。
讓遊客知道烏石港、頭城、河流與宜蘭的關係。
讓遊客感受蘭博蓋在這裡可以有什麼象徵意義。
讓遊客感受在這塊土地上上演過的曾經。
讓遊客感受這段滄海桑田的變化。
或許,宜蘭人中知道這段曾經的人已經不多了!
或許,也就老一輩的頭城人對這段較有印象!
當然,來此的外地遊客更是難得知曉這些!
這些石頭,是這段歷史的真正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