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抄文章來現了!但人家網站上說清楚歡迎引用,但請勿全文轉載,且引用字數限在300字內,所以,懶人們,想看全文的話麻煩點一下連結自己進去看吧。
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 (出自親子天下網站部落格,作者:洪蘭教授)
以下引用兩段這篇文章的開頭給大家看:
--------------------神秘的分隔線----------------------------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遇事則推,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我不想學」,令他大搖其頭。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還沒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來,動不動就辭職,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也令他煩惱不已,完全是張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說的「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鋤頭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沒用」。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業界不能用,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麼?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
-------------------再次出現的神秘分隔線--------------------------
就這樣而已嗎?這樣的內容只夠我們無法否認且擔心自己的小孩以後會不會也是如此,點出問題,但無法解決問題啊!
當然,進去再詳見內容後,問題仍是解決不了!如果看過文章就能解決問題,或是按說明step by step 就可以搞定教養問題,那他就是神了。
既然如此,看這篇又有什麼用處?就我所理解,這篇主要提到的是「主控力」和「探索動機」兩個相關連的概念。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他只要頭一動,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只是沒有感應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但是走馬燈仍會動,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不會去動他的頭,也不會笑。」
當別人什麼都安排好了,自己不需要用大腦,只要跟著做就好了,孩子很容易的失去主動去探索、思考的動機,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木頭人,甚至到後來,孩子聰明的把握到父母的心態了,還可能進一步的演變成叫十下不一定會理你一下的石頭。這種狀況覺得眼熟嗎?看看這篇文章裡的想法,再推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在將來可能導致的狀況,讓他們成年吧,為他們安排太多,會累不完,且累到死啊!更重要的是,別讓我們辛辛苦苦累死自己所教養出來的孩子只會消極的應付環境,而不知如何去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ps. 早期我在教書時也採取類似的想法,認為小孩子來學校就是來讀書的,怎麼可以讓他們做一些老師可以做的事情,搞得自己得掌握並去做全班的大小事(當然,學生自己該做的打掃及自己的物品整理本就該是他們份內工作。),自己累死,學生看我在忙也不會感動,甚至覺得無聊。經過幾年的反省,我才發現我剝奪了孩子被需要及掌握部分主控力的權利,孩子確實是可以從幫忙做事中得到快樂,並學習如何做事情的,這也是我們要幫學生培養的能力。當然,所以事情都不可以無限上綱,以這個原因當藉口把事情全推給學生的有沒有,一定還是有的,但看到學生被需要時的那種快樂眼光,自己心裡會是很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