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any在某地催我更新(自己去找,找到有獎!),所以只好把最近看到的一段我覺得很不錯的文章段落抄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孩子是活在當下,正在遊戲或看電視而被父母要求去『工作』,心裡會擔憂不知道下次的『好時光』什麼時候會來臨,因此『等待』下次可以再玩的能力是需要被養成的。父母可以在情境轉換的緩衝期,陪孩子一起從事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並告訴他下次的好時光會是在什麼時候,解除孩子心理上的不安。當孩子『情緒轉換』及『等待』的能力提高,遊戲時收心回到『工作』的能力也會增加,拖拖拉拉的機會就能相對減少。」
以上出自親子天下雜誌2009年4月號,原作者應為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
雖然這是針對父母教養孩子時想改變孩子拖拖拉拉行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但裡面「孩子是活在當下」及孩子心裡會「不安於不知下次的好時光何時來臨」的想法卻是更讓我重視的概念,因為,這兩點通常因我們採取慣用的管教方式而忽略甚至是忽視掉了。
一、活在當下
老師也常以自己的習慣來衡量孩子,不願接受孩子還是處於「活在當下」的階段,以為是孩子不長進而偷懶及逃避責任而氣憤不已!這時,最委曲的應該是孩子了,因為等待能力及收心去做正事的能力是要慢慢培養的,他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大半的原因是出在家長和老師身上的。(這時請千萬不到以某某人就不會這樣子當理由,這可能是因為該生家裡培養得好或該生這方面能力較早熟所致,若只會比較,這世界需要家長和老師幹嘛?),家長和老師該做的,是察覺這種狀態的本質,並好好去帶領孩子成長。
二、不安於下次好時光何時來臨
孩子對未來時光的理解與對數字掌握能力的學習發展很類似。對小一的學生來說,1000和1000萬都是很大的數字,他知道1000萬應該比較大,但兩者有何差別,孩子是很難去理解的。同樣的,對小孩子來說,一天後和一星期後都是很久後且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的時間點,就算只是一小時,都能讓他們等待得很焦慮了,所以,陪伴孩子以降低這種不安感,並讓他能在努力等待後真的得到預期的好時光到來,以肯定等待的價值,並漸漸培養能延遲享受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其實,很多人光看到「活在當下」及「不安於下次好時光何時來臨」這兩句話就能理解話裡要傳達出來的意思了,但這種精闢的短語有時卻短到不足以停留在腦袋裡的暫存區(套用電腦的名詞)多久就被忘掉了,所以特此拿出來囉嗦一下,邊打邊想邊分享,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大家記得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