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電視節目介紹-公視「誰來晚餐」

「公視即將在9月22日起推出全新的晚間九點帶狀節目《誰來晚餐》,這是一個關於飲食與家庭生活的節目,但它不只是一個美食節目,同時也是關於人於人溝通的節目,藉由一位意外的訪客的登門造訪,以及一頓家常餐點,互相分享精采的生命故事以及趣味的生活經驗。」

以上是公視誰來晚餐節目網頁裡對該節目的介紹。

我也忘了何時開始看該節目,但因為該節目,讓我習慣下班後盡快趕回家裡,和老婆一起利用看該節目的空檔時間作菜、吃飯,體驗一個不同家庭的生活經驗、特別來賓與該家庭起的化學變化以及我們兩人一起經歷的愉快時光,真的很棒。

另,我們能經歷過多少次的人生?我們能選擇自己的生長環境嗎?顯然是不行的。該節目以實境方式帶我們進入在台灣真實的各類家庭裡,觀看、理解、體會、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每看過一集,都會覺得自己多了些人生體會,那不是我們的,但我們體會得!也經由這些家庭面貌的呈現,我們可以真實的觀察到各類不同的人生百態及樣貌,有太多都是自己想都沒想過的情形,但這些都真實的存在我們身邊,或許來晚餐的來賓不一定能對該家庭幫到多少忙,但彼此真誠的交流,實在就足以帶給我們許多感動了。真,是一直存在著的。

這次要介紹這個節目,主要是因為昨天看到製作單位竟然請到洪蘭教授到拍攝家庭晚餐,內容十分精采!!不過,在youtube上還沒找到該節目的影片(太新了,還沒被放上來吧。),因此以下先只能提供該集節目的拍攝家庭簡介及相關連結。

—————————————————————————-

龍鳳胎之家

從老祖先來到台灣,蔡家人就生活在板橋的三合院,隨著時代變遷,雅婷爸爸這一代兄弟才把三合院加高改建成—保有舊式風格並結合新大樓的加高三合院。七層樓高的三合院裡,雅婷父親的五兄弟分住在各樓層,六樓有祠堂.洗衣場,七樓設有交誼聽也是家族的會議室。

兒子明勳從小由雅婷的堂哥堂嫂幫忙照顧,晚一分鐘出生的妹妹昭誼則是外公外婆帶大,加上外傭,蔡家已經有三十多人的大家族,又多了三名新成員。人多意見多的狀況每天在這大家族上演,但外公覺得生長在大家庭的小孩是最幸福的。

其實這對雙胞胎得來不易,工作壓力大不孕的雅婷,曾經歷人工受孕的折疼。
可怕的是最後醫生診斷她懷了五胞胎,雖然人工受孕第一次就成功,雅婷卻又
要面臨減胎的難題。想請洪蘭教授吃飯的雅婷,從懷孕前就開始大量涉獵教育
相關訊息,細心的她還會比較每派理論執行的可能性。

隨著孩子長大,雅婷發現明勳和昭誼雖然是雙胞胎兄妹,個性卻差異很大。哥哥明勳很獨立,而妹妹昭誼喜歡撒嬌,吃飯睡覺都要人陪。有一段時間明勳被診斷出來有高度亞斯伯格、注意力不足過動問題,雅婷帶兒子到處就醫,心理師或諮商師都把問題歸是大家庭環境造就他這樣的問題。另外雅婷還發現這兩個孩子有太多親朋好友關愛,導致他們依賴性很強,也造成雅婷在教養上有些為難的狀況。例如:雅婷與爸媽的教育意見分歧,孩子被罵會找救兵…等。

假日雅婷常帶明勳到處諮詢及參加復健課程,聽過許多專家的意見,雅婷甚至想嘗試搬離大家族,希望兒子注意力不足問題能改善。有一天她帶兒子去聽洪蘭老師的演講,洪蘭放出兩個圖片,一張是講話的人眼睛有看著對方,他的大腦工作區域是亮起來的,另外一個頭腦是講話眼睛不看對方的,大腦工作的區域很少,是很暗的。兒子聽完演講後,竟然拍拍雅婷的手說:「媽咪我知道了,以後我講話會看著人家!」從此以後,雅婷發現兒子刻意用心去看著別人的眼睛,這讓試過許多方法的雅婷非常感動。

喜歡找人陪的女兒昭誼,或許是受到家族許多人的愛護,經常會發小脾氣,每當女兒鬧彆扭時,雅婷就會想起當初懷五胞胎,醫生篩選孩子的痛心過程..…「你就明明知道有兩個女生,篩掉任何一個我覺得都是很恐怖的感覺,而且那種感覺是在昭誼出生以後,她很不好帶的情況下,我都想像說如果醫生選的是另外一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你知道嗎?有時候我看著他的臉,我會想另外一個臉。」走過不孕和減胎的身心煎熬,有些陰影或許一輩子都無法忘懷,雅婷和老公都覺得,雖然辛苦雙倍,快樂也是雙倍!

現在,雅婷的爸爸常以三代同堂為傲,喜歡跟朋友宣揚大家庭的好處,也常勸雅婷打消搬出去的念頭。雅婷也嘗試接受爸爸的理念,或許大家庭在教養上比較辛苦,但是帶來的好處卻是去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很多人給孩子不同的愛,何不用開放的心胸去接受多源的愛呢?雅婷說:「大家庭的缺點,我應該用我的智慧把它昇華!」

—————————————————————————-

看電視節目,有時會覺得有些東西是來得理所當然,但,洪蘭耶…

聽到洪蘭當受邀當來賓,我也是很難置信的,以下是龍鳳胎媽媽後記裡提到關於邀請洪蘭教授的情形。

———————————————————————————

後記 :
今天已是98/05/01,補寫98/04/12當天的日記,當時的感動還是依然澎湃,真的很感謝公視誰來晚餐製作單位的努力邀約,讓全家人能與洪蘭教授共度難忘的晚餐時光。
回想當時誰來晚餐製作單位詢問媽咪想要邀約的晚餐客人名單,媽咪心中的第一人選就是 – 洪蘭教授。
說出口後媽咪有些後悔,因為心想這簡直是找製作單位麻煩,洪蘭教授怎麼可能會答應這種邀約呢?
不管,反正是製作單位要媽咪說的,媽咪就勇敢講出自己心中的願望,洪蘭教授就是媽咪的夢想客人。說歸說啦,媽咪其實不抱任何期待,尤其是當媽咪說出 "洪蘭教授" 幾個字後,看到工作人員臉上出現的線條、又馬上逼問媽咪有沒有其他的人選?  媽咪想不出其他客人名單,工作人員還很主動幫媽咪推薦名單,然後又轉問爸比有沒有想邀約的客人? 還問明勳、昭誼想不想請香蕉哥哥、蘋果姐姐來家裡吃晚餐?  後來還去請問外公有沒有想邀請到家中共進晚餐的客人?   這一連串的動作都讓媽咪知道自己簡直是癡人說夢,心想公視大概沒那本事邀請到洪蘭教授吧?! 不過沒關係,媽咪是忠於自己的人,媽咪的夢想客人就是洪蘭教授,媽咪說出口了,成不成就隨緣囉。

插播1.

話說工作人員聽到媽咪說出"洪蘭教授"後,臉上出現很多線條,馬上問爸比有沒有想邀請的客人?

爸比搖搖頭說沒有。

工作人員很熱心的說 : 那可以邀請于美人啊,她也是生龍鳳胎,你們可以和于美人交流、請教一下。

爸比說 : 不用吧?! 每一家的教養方式不一樣,而且我太太很認真在教養孩子,不必和別人交流吧!?

(媽咪想 : 嗯,還算有良心,媽咪的努力有得到肯定。)

插播2.

工作人員去問外公有沒有想邀請到家中共進晚餐的客人? 

外公說想邀請生命中的恩師 湯錫珩 到家裡共進晚餐。

 (湯錫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B1%B1%E9%AB%98%E4%B8%AD)

當天錄影結束後,媽咪請問製作單位怎麼能邀請到洪蘭教授呢?

製作人說 : 對呀,我們真的真的很努力,被拒絕好多次,可是為了完成妳的心願,我們都沒有放棄。

媽咪說 : 嗯,我真的好感動,因為我一直覺得你們會邀請于美人來作客,可是門打開的那一瞬間看到的竟是洪蘭教授,我實在暨不敢相信又情緒激動,太感謝你們的鍥而不捨精神了。

企劃姐姐說 : 妳知道嗎?? 我們和洪蘭教授的助理聯絡好幾次,可是都被拒絕,因為助理說洪蘭教授很願意接受演講、寫作的邀約,就算是無酬勞的也沒關係,可是這種錄影性質的邀約洪蘭教授從來沒有答應過。另外,我們節目的重點是要到你們家裏吃晚餐,助理說洪蘭教授覺得到陌生人家裡作客、吃飯是件讓她覺得很尷尬的事情,所以助理一直表示不可能接受這種邀約。

媽咪說 : 那後來怎麼能說動洪蘭教授呢??

企劃姐姐說 : 剛好我們發現有一天洪蘭教授要到我們公視來開會,我就趕快擬了一份你們家庭狀況的介紹,也描述明勳聽演講的經過和影響,然後出動我們公視節目部經理親自去和洪蘭教授溝通,後來才說動洪蘭教授答應耶。

媽咪說 : 哇,真的好感動耶,因為到了現在我都還不敢相信洪蘭教授會願意參加這種錄影,這對我來說真的是畢生的榮幸和回憶。

———————————————————————————

980412 / 14:00 公視"誰來晚餐",採訪雙胞胎家庭的生活故事 04 : 錄影 – 客人 : 洪蘭教授(家中)

誰來晚餐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晚上九點到十點,次日下午五點到六點重播。

相關連結 :

公視誰來晚餐網頁

誰來晚餐部落格

龍鳳胎女主人的話

優良電視節目介紹-公視流言追追追

教學光靠一張嘴巴、一隻粉筆是不夠的,許多方便好用的資源可以拿來讓教學更吸引學生、更有效果,為何不用呢?

最大的原因應該是:不知道。

[@more@]

就是不知道資源在哪裡啦!!

這邊介紹公視的流言追追追節目,這個節目以半表演半參與的方式讓觀眾看到主持人以嚴謹而不嚴肅的實驗流程對一則網路流言進行驗證,表現方式很適合國中小學生看,就算是年紀較大的學生或成人,也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得到一些知識,真的蠻不錯的喔。以下是一些教學上可能會常用到的主題,收錄下來給大家參考使用囉!!

一、廚餘何處去 

以下影片是該節目在對「廚餘何處去」的追查過程,拿來給學生了解廚餘的去處,並體認資源回收的意義,很棒的教材內容。

 

二、小面紙大學問

 

相關連結:

流言追追追部落格

流言追追追1-12集影音連結

宜蘭縣教育部落格大賽初賽完成,入圍名單出爐!

雖然過程有點跌跌撞撞,但宜蘭縣教網中心所舉辦的宜蘭縣教育部落格大賽終於完成了初賽,並在今天公佈了入圍名單。

教師社群部落格初賽入圍名單

教師個人部落格初賽入圍名單

班級落格格初賽入圍名單

學生個人部落格初賽入圍名單

[@more@] 

由於教網中心最後關頭降低門檻,也降低了有遺珠太多的狀況發生,因此,我之前文章裡所介紹過的、推荐過的部落格幾乎都上榜了。雖然這樣是結果就很令人高興,但評審可能就高興不起來了,要評的部落格數量暴增,因此我必須為我曾經在「一件浩大的工程–2009宜蘭縣教育部落格大賽投票」所說的不恰當說法表示歉意!推荐太簡單了,可以隨自己意願和興趣任性地看想看的部落格和文章,也可以任性的想看多少就看多少,更可以任性的選擇要投給多少人一票,哪裡是工程浩大,簡直是隨意任性。真正工程浩大的是決賽的評審啊,這些入圍的部落格數量,要看多久啊!! 我開始要為評審的眼睛及腦袋擔心了,眼睛會花,腦子會混亂啊!!

Firefox的好功能-幫你一次開啟多個你想開的網頁

firefox有趣的小功能很多,但有趣與否及是否有用決定於使用者的意願和使用習慣。若你願意使用firefox,且你常會覺得開某些特定網頁很麻煩的話,你可以試看看這個小功能。

上面的說明還蠻模糊的,我以自己的例子給大家參考或看倌們就能理解了。

[@more@] 

當想看某些類型的網站時,會覺得要把被我放在"我的最愛"(用IE的)或"書籤"(用firefox或其他瀏覽器的)的連結一一打開很是麻煩,若沒用這些管理功能,則更麻煩。但現在,我使用firefox且有點小管理之後,這程情況是不太會困擾我的!以我開啟常去的部落格連結為例,我只要:

一、把我每天都會去看一下的部落格放在同一個書籤分類裡裡。

二、把以後可能在某情況會使用的網站一起放到相同書籤分類後,點選上圖中的「用新分頁開啟所有項目」,就會有以下效果。

 這功能幫我把該書籤分類中的所有網頁都開出來了,就等我高興要先看哪個網頁!

 

 

這是個懶人的好技能,願天下懶人能動腦造福其他懶人!

真不曉得在ㄍㄧㄥ什麼?

其實,任性一下真的蠻有趣的,不過,看到別人和我一樣任性而成遣珠,就覺得太遺憾了。

話說從頭,宜蘭縣教育部落格比賽目前已進入初賽的倒數階段了,其實票數並不多,可以想見的,宜蘭縣教師群算是有把部落格當作一個記錄工具或常在關心部落格的群體,還真的不大,不然,縣內有許多學校規模都不小,學校校長或主任在會議洩露一下消息,基於捧個人場的想法,怎麼個也不會就只有這些票而已。以月鈴的講台為例,月鈴大在復興國中,縣內規模屬一屬二的學校,到目前為止只有十票,真想去念一下那些有看他部落格的同事或朋友,既然覺得人家的部落格也寫得不錯,不會跟親近的朋友說一下,然後帶他去看一看,然後給他投個票啊!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參賽的先進們都有一個矜持在,但你可以不必有啊,帶人下去捧人場,順便讓他認讓這樣好的介面,若能不小心讓他也習慣來逛部落格,那就更棒了!這麼簡單的事,要老師說才聽得懂啊?!真是笨啊!!辦部落格比賽不就是為了要吸引別人接受部落格這種表現方式,順便陷朋友於部落格中嗎?

再來,忍不住也要念一下教網中心。我知道教網中心最近為了國民電腦、擴大內需、…….等圈圈叉叉一大堆案子搞得焦頭爛額,知道發mail通知我們去鼓勵入選全國部落格比賽的人,怎麼不懂得去濫用…不,善用自己能在教育資訊網公告的權利,好好的鼓吹部落格比賽獎金多豐富,目前競爭狀況如何,吸引人家目光,尤其現在票數這麼少,會讓每個人覺得自己的票都能對選情造成影響,這種能發揮影響力是多能夠刺激外人進來參與的啊?錢都花了,準備也花那麼多精力了,也被冤枉罵過了,沒在最後把人氣抬起來,他們不冤,我都覺得都快下六月雪了!!

真是受不了他們!!馬上去押我老婆上網投票囉!

讓霸凌歸零/孩子遭霸凌!家長別過度情緒化

最近胡亂看了一些東西,看書、看新聞、看網頁、看雜誌,有時覺得文章內容不錯,就貼上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讓大家看看、想想,或者一些思維方向的引進,對自己及孩子會有不少的幫助。

………………………………………………………………………………………………….

讓霸凌歸零/孩子遭霸凌!家長別過度情緒化

更新日期:2009/05/10 10:04 記者姚南宏/台北報導

 

看到花蓮瑞穗國中的校園霸凌事件,家長或許想問:「如果孩子在學校遭同學霸凌,我該怎麼處理?」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處副組長邱靖惠指出,家長必然心疼孩子被霸凌,不過向老師或對方家長破口大罵,根本於事無補;畢竟孩子長期生活在學校,同儕的認同才是生活重心,家長要理性去思考如何不要讓霸凌事件再度發生在孩子身上。

邱靖惠強調,父母應把老師與對方家長視為合作關係,因為友誼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時父母過於情緒化的介入會打亂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會讓孩子後悔告知父母。

有些父母會把轉校或是轉班當成「萬靈丹」,邱靖惠認為,被霸凌的同學也需要被輔導,老師或父母都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曾經有個案轉了三間學校還是遭到霸凌,因為到陌生環境孩子必須要和新同學建立關係,必然會比較吃力,況且有許多被霸凌的對象就是轉學生。

當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時,邱靖惠建議家長可以先請老師不要讓孩子與霸凌他的成員單獨相處,這是一個可以立即預防二度傷害的措施。

「霸凌不是孩子的問題!」邱靖惠表示,學生時期也是建立同儕關係的重要階段,孩子會用各種方式測試彼此的人際界線;因此老師對於孩子的觀察力就顯得格外重要,究竟是打鬧還是霸凌,有時也考驗著老師的敏感度。

………………………………………………………………………………………………….

事情發生後,絕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追究責任,或是推責任。責任一定有,追究責任主要目的在了解制度本身哪裡有缺失,需要補救,而不是為了「找人抵債」的滿足受害者滿足報復性的意願而已。不知還有誰記得受傷害的人是誰?如何可以真的幫助他?

「孩子長期生活在學校,同儕的認同才是生活重心,家長要理性去思考如何不要讓霸凌事件再度發生在孩子身上。」是家長最需要考慮的要點!當然,錯誤不容姑息,但在操作上實在不該被自己情緒所主導地把責任全歸在某些人身上,只記得討回公道而忘了如何在這個過程盡力輔導孩子走出事件的陰影。所以,如文中所提「父母應把老師與對方家長視為合作關係,因為友誼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時父母過於情緒化的介入會打亂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會讓孩子後悔告知父母。 」,仔細想,這確實是常見的模式,但在當時的氣氛裡,各方心防高牆升得極高,充斥著情緒的宣洩,實在難以達成協助學生的作用,十分令人遺憾。因而,轉校常成為這種事情發生後不得不的決定。

責任是一回事,但千萬別把責任歸屬當成處理此類事件的最高指導原則,受傷的孩子呢?幫他們走出來才是最值得花心思的地方啊。

好!以上是一般性想法與操作模式,讓我們回到事件本身,看看哪裡出問題了,也讓各位看倌了解這個事件是什麼狀況?請看以下報導。

我所見之校園霸凌-愚人劫

由於我們並非當事人,只能經由其他二手甚至是多手的管道來得知相關訊息,雖然不全面,但也某程度展現出一些接近真實的片斷。其實,我們只能是旁觀者,無法也沒資格下什麼指導棋為其中任一當事人認定此事該如何處理,可是,當一個旁觀者也可以是一個監督者,經由持續的關注,是可以給予整個體制一些壓力來做改善的,讓體制在面對類似狀況時,不再出現荒腔走板的離譜狀況。但體制能做的,其實也不該受太大的期望,能做到對受害人基本的尊重與保護,我們就該高興了。只是,對應加害者的錯誤心態、受害者所受的傷害,加害者的家長,您又是如何想的?事件發生後,最需要加緊在學生教養上花心血的,其實是您啊!

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

又想抄文章來現了!但人家網站上說清楚歡迎引用,但請勿全文轉載,且引用字數限在300字內,所以,懶人們,想看全文的話麻煩點一下連結自己進去看吧。

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 (出自親子天下網站部落格,作者:洪蘭教授)

以下引用兩段這篇文章的開頭給大家看:

--------------------神秘的分隔線----------------------------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遇事則推,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我不想學」,令他大搖其頭。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還沒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來,動不動就辭職,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也令他煩惱不已,完全是張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說的「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鋤頭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沒用」。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業界不能用,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麼?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

-------------------再次出現的神秘分隔線-------------------------- 

就這樣而已嗎?這樣的內容只夠我們無法否認且擔心自己的小孩以後會不會也是如此,點出問題,但無法解決問題啊!

當然,進去再詳見內容後,問題仍是解決不了!如果看過文章就能解決問題,或是按說明step by step 就可以搞定教養問題,那他就是神了。

既然如此,看這篇又有什麼用處?就我所理解,這篇主要提到的是「主控力」和「探索動機」兩個相關連的概念。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他只要頭一動,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只是沒有感應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但是走馬燈仍會動,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不會去動他的頭,也不會笑。」

當別人什麼都安排好了,自己不需要用大腦,只要跟著做就好了,孩子很容易的失去主動去探索、思考的動機,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木頭人,甚至到後來,孩子聰明的把握到父母的心態了,還可能進一步的演變成叫十下不一定會理你一下的石頭。這種狀況覺得眼熟嗎?看看這篇文章裡的想法,再推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在將來可能導致的狀況,讓他們成年吧,為他們安排太多,會累不完,且累到死啊!更重要的是,別讓我們辛辛苦苦累死自己所教養出來的孩子只會消極的應付環境,而不知如何去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ps. 早期我在教書時也採取類似的想法,認為小孩子來學校就是來讀書的,怎麼可以讓他們做一些老師可以做的事情,搞得自己得掌握並去做全班的大小事(當然,學生自己該做的打掃及自己的物品整理本就該是他們份內工作。),自己累死,學生看我在忙也不會感動,甚至覺得無聊。經過幾年的反省,我才發現我剝奪了孩子被需要及掌握部分主控力的權利,孩子確實是可以從幫忙做事中得到快樂,並學習如何做事情的,這也是我們要幫學生培養的能力。當然,所以事情都不可以無限上綱,以這個原因當藉口把事情全推給學生的有沒有,一定還是有的,但看到學生被需要時的那種快樂眼光,自己心裡會是很高興的。

當老師要什麼名聲?

寫這篇是因為看到這一篇-名聲很久沒好過(1)所產生的想法,東想西想,想了一些,就貼在這邊給大家看。

當老師需要名聲嗎?或者說,當老師想要有好名聲嗎?

私底下偷偷的說,當年我是想要的!

那時年輕,充滿朝氣,但心中也比較傲,認為自己好好地、認真地教學,自然就會有回報,名聲自然也就會跟著上來,雖然博得好名聲不曾是目的,但這東西會對親師溝通有一些幫助,多來一些也蠻不錯的。結果呢?沒有!

初任教職的我,神情和態度的嚴肅的,經驗是不足的,僅有的優勢大概就只有時間較多且願意多花一些心力在學生身上而已,因此,陪著學校老師發展社團活動、把學習進度落後的學生留下來進行課業上的補強、對課程多熟悉一些並盡量查找相關資訊,結果,和我想像都真的都不一樣。

我錯了嗎?我覺得不完全是,但確實,我缺少了許多東西,像是和學生交朋友的做法及心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是我對一個教師的第一個印象及想法,要做很簡單,但要做好很難!沒有些好底子,連想都別想。

「教師是用價值觀和思想去對學生產生影響及感染的工作」是我對教師工作另一個層次的想法。

「教師是陪伴學生渡過人生某一段成長階段的『老師』」是我這幾年產生的想法。在這句話裡面,「教師」是這個工作的職稱,「老師」則是學生所見的那位帶領他學習的對象。

這樣子的改變,感受最明顯的是我老婆(學生和自己相處時間沒那麼長,較不容易感受這樣的變化。),她覺得我變三八了,有時候會耍賴到讓他想翻白眼,不復當年認真嚴肅讓他忍不住想逗的模樣。其實我的感嘆也蠻深的,我這樣一個臉拉下來就會讓拉保險或拉信用卡的業務員不敢再多說話的死板面孔,居然被我拿去國小嚇小朋友,更可憐的是這幾年被我用張臉以三八、搞笑的神態(天啊,能想像嗎?)去逗的學生,除了忍笑,他們大概只能以翻白臉做為最常有的反應了。這樣子下來,我漸漸的能逼問出學生的喜歡對象了。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嗎?我想,應該是有點的。當學生心防重,與老師的距離感大時,是很難從學生身上問出什麼他不想說出來的事情的,但現在,至少對高年級,我能湊過去逼問他逼問到他忍不住「笑」進而受不了而「屈服」,認命的告訴我他的喜歡對象。當然,這種手段要看對象,鬧不得的學生可不能這樣玩,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漸漸的,也有學生會主用動即時通和Gtalk密我,主動問一些事情或暴一些八卦給我,甚至上次校慶時,還有蠻多學生專程來找我談一些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還是照樣傳道授業解惑,一樣用自己自以對是的價值觀殘害學生的幼小心靈,照常的罵學生,也照常的疼老婆,最主要的轉變在於處理許多事情上手法上的拿捏和心態的調整,別再總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老師和學生的心是無法靠要求或命令的方法讓學生靠過來,是需要自己靠過去,並讓學生感覺到沒防衛必要而願意與接納自己的接近。

所以,當老師要什麼名聲嗎?這好像已不是重點了厚…..

部落格能做什麼?-又要教部落格了之在其他學校

緊張緊張緊張!刺激刺激刺激!

在摸魚好一陣子之後,又有人找我去教部落格了,而且對象還是我老婆所在的學校,被嫌的話就難看了!壓力真大啊!!

不過,身為教師我也了解,教人教久了,習慣別人聽自己的,要搞一套教師能喜愛的研習課程出來,可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所以,今天不教部落格的操作,只單純的針對教師的需求,認識一下可經由部落格能做什麼事,及有人已如何做這方面來「勾引」一下大家的興趣!

[@more@] 

部落格能做什麼

之前也是為了研習,我寫過幾篇文章-部落格對老師有什麼用?Mark大人到底給了我什麼好處?讓我這樣用力大推部落格啊?部落格可以怎麼寫–寫給同事,就內容來說,應該不算生硬,但趣味性少了一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今天所講的內容有許多出自這些文章中,我只是稍做整理一下而已。以下從實例給各位看看部落格可以做什麼。  

1.記錄一些想法及事件,免得轉頭忘了,什麼都沒留下。

偶得一兆,今日諸事不宜,慎之慎之!

突然而來的觸動…

很簡單的感動,很強大的動力。

 

2.把自己的及原本不是自己的東西變成好像都是自己的東西

這是指部落格強大的嵌入功能,使得網誌文章不是只有文字而已,用嵌入功能把網路上的圖片、影片加進去,變得好像是自己的,再運用一些上面第一點的想法,哇,看起來就好像很強大的樣子!來,佩服一下自己吧!

年紀大了,容易掉眼淚….

youtube影片-你知道嗎?

沒圖片沒真相!那有圖片呢?

Youtube影片–The Miniature Earth(縮小版的地球)

youtube影片-Nick Vujicic

 

3.也是記錄,是自己進去當導演的記錄。

部落格裡,你可以選擇別人看到什麼文字、畫面,你可以出於任何目的去寫一篇網誌,但部落格較靈活的功能讓你可以用你手邊的素材重新去表達你所看到的及你所想呈現的內容。這是什麼意思?看一看下面的例子吧!

校外教學之到玉蘭茶園看山看茶及又吃又喝

97年師生路跑活動 

初代織夢計畫

 

4.一個新的社交機會

不可否認的,我們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生活環境,但這也代表了我們的社交圈也被限制住了!其實,這世界還是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去結交、來往的,就怕你走不出這一步!若真實環境動不了,可匿名且不需面對面的網路環境呢?

一種沒想到過的組合….

原來,無尾港那麼美! 

別懷疑,這裡是聊天室,進來吧….

你們在看什麼阿?~~

 

5.一個為工作服務或是展現企圖的工具

竹安國小97學年度學習社群計劃成果網頁

竹安speacial

竹安國小織夢計畫

惡跡劣行的記錄

書包減重?為何要減重?!

樂音〝優〞揚

 

6.讓你暢所欲言的評論

說是暢所欲言,那是不可能的,但在現實環境中你可能找不到對象說這些話,但在網路上你可以,只要你能為你在網路上的這個身分負責,你是可以上來發表及發洩許多你對身旁的友人說不出來的話。

「教學行動研究」徵稿又來了!

閱讀!?那是誰該做的工作?

在教育圈推動資訊運用的想法

 

7.只是為了分享

資訊小工具介紹

8.做你想做的東西

月鈴的講台

 

9.其他一些足令我們贊嘆佩服的存在

老ㄙㄨ的部落格

阿茲海默行館

MMDays

 

部落格可以做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以上簡單的整理有搞笑,有真心,有誠意,有現實,也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就是因為部落格如此多變及存在這麼多的可能性,所以讓那麼多人走進去花費那麼多心血去經營它,你可以用部落格去實現你的一些想法、夢想、真性情。現在,部落格這個工具在你面前,就看你有沒有興趣為它注入靈魂,並灌溉使之成長了!

ps1. 對了,教網中心推這套部落格系統好一陣子了,早就有了官方部落格平台首頁,也編了一套使用說明給使用者自學,最近還辦了個部落格比賽,各位可以參考一下許多受推薦的部落格裡有什麼好東西,甚至是用什麼心態與想法去經營部落格的。2009宜蘭教育部落格競賽

ps2. 又來ps了!想到教育部辦的部落格比賽,第一階段的初賽己完成,這邊有各組入圍名單及該部落格連結, 也是很可以讓大家參考的目標喔!!

ps3. 再來ps下!教育部辦的部落格比賽已完成,這裡有教師部落格(個人組)
前三名及佳作名單
,裡面有許多經營很好的部落格,只要你的文字閱讀能力可以,部落格可以帶你看到這些經營者所觀察與體會的世界、生活經驗及生命體會。他們可以,我們不一定可以,但只要我們想、願意,並去試試,我們可以做出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出來的。

 

 

 

別忘了孩子是活在當下的!

由於any在某地催我更新(自己去找,找到有獎!),所以只好把最近看到的一段我覺得很不錯的文章段落抄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孩子是活在當下,正在遊戲或看電視而被父母要求去『工作』,心裡會擔憂不知道下次的『好時光』什麼時候會來臨,因此『等待』下次可以再玩的能力是需要被養成的。父母可以在情境轉換的緩衝期,陪孩子一起從事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並告訴他下次的好時光會是在什麼時候,解除孩子心理上的不安。當孩子『情緒轉換』及『等待』的能力提高,遊戲時收心回到『工作』的能力也會增加,拖拖拉拉的機會就能相對減少。」

以上出自親子天下雜誌2009年4月號,原作者應為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

 

雖然這是針對父母教養孩子時想改變孩子拖拖拉拉行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但裡面「孩子是活在當下」及孩子心裡會「不安於不知下次的好時光何時來臨」的想法卻是更讓我重視的概念,因為,這兩點通常因我們採取慣用的管教方式而忽略甚至是忽視掉了。

一、活在當下

老師也常以自己的習慣來衡量孩子,不願接受孩子還是處於「活在當下」的階段,以為是孩子不長進而偷懶及逃避責任而氣憤不已!這時,最委曲的應該是孩子了,因為等待能力及收心去做正事的能力是要慢慢培養的,他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大半的原因是出在家長和老師身上的。(這時請千萬不到以某某人就不會這樣子當理由,這可能是因為該生家裡培養得好或該生這方面能力較早熟所致,若只會比較,這世界需要家長和老師幹嘛?),家長和老師該做的,是察覺這種狀態的本質,並好好去帶領孩子成長。

二、不安於下次好時光何時來臨

孩子對未來時光的理解與對數字掌握能力的學習發展很類似。對小一的學生來說,1000和1000萬都是很大的數字,他知道1000萬應該比較大,但兩者有何差別,孩子是很難去理解的。同樣的,對小孩子來說,一天後和一星期後都是很久後且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的時間點,就算只是一小時,都能讓他們等待得很焦慮了,所以,陪伴孩子以降低這種不安感,並讓他能在努力等待後真的得到預期的好時光到來,以肯定等待的價值,並漸漸培養能延遲享受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其實,很多人光看到「活在當下」及「不安於下次好時光何時來臨」這兩句話就能理解話裡要傳達出來的意思了,但這種精闢的短語有時卻短到不足以停留在腦袋裡的暫存區(套用電腦的名詞)多久就被忘掉了,所以特此拿出來囉嗦一下,邊打邊想邊分享,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大家記得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