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行動研究」徵稿又來了!

這句話有極強的恐嚇效果,尤其是對學校的承辦人員,得開始頭痛要找誰來做了。「很幸運」的,這分公文就這樣翩然地落在我的桌上。

和主任討論後,發現今年要的行動研究「作業」的份量沒想像中的那麼重和硬。徵稿以「省思與創新之教育經驗文章分享」為主,非論文形式,包含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行政推動與支持等三類,每校至少由三類中選一類送一件即可,而且事先會先辦兩次的研習,文稿內容以至少8000字為原則(這句話好有趣喔),最多不得超過12000字,連同附件不得超過20頁,嗯,限制了「磚塊」的分量,且放寬的主題方向,算是把門檻降低了,想來願意試的人「可能」會多一些。

看到公文內容,發現計畫裡還訂了三個時程,98年理念深耕期,99年策略研發期,100年進階研究期,哇!真令人肅然起敬。但到底是誰在深耕、研發與研究啊?承辦單位辦了徵稿競賽後會辦個成果發表會要求各校派員參加,並把審查過的稿件刊載於發表會作品集上,然後呢?做這些東西就可以達到深耕、研發並研究的效果了?做行動研究及產出的結果和一般老師有關嗎?似乎沒有耶!唯一可能和教師有關的,可能只有投稿須知裡的一句話:「投稿稿件若經錄取,作者必須同意無條件由主辦單位以紙本、並建置於網頁上,以利學術交流及分享研究成果。」會建置在網頁上,似乎表示研究成果及內容可以供教師參考,讓教師學習經驗,無論是做行動研究或是吸收行動研究的方向來說,都是好事,但怕的只是,這東西只能提供學術交流。學術交流,這東西太硬了,願意啃的老師並不多啊。

再重覆一次,是要誰去深耕、研發與研究啊?要靠連辦三年的比賽來累積經驗(累積什麼經驗?辦比賽?做行動研究?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就可以搞定?我是一個基層的教師,看到各校會有許多老師被「鼓勵」去花很多時間做出一些成果出來,真不希望結果只是印在好看的成果書裡和純學術交流的研究者手裡。希望能讓大家辛苦能辛苦出價值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