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融入教育學習社群期中訪視在南安國小,訪視教授的一些想法、看法與期待,讓我不知該以什麼形容詞形容。
可以談論的東西太多,這裡主要針對「建立團隊內各校互動機制」來談起。
這是宜蘭教育圈子裡一直有人想要建立, 但從未真的成功過的東西!
[@more@]
為什麼?嗯,我們先從真實的現象看起吧!
宜蘭縣內對教學人力資源較能整合的組嬂,應該屬國教輔導團吧!之前曾經組過一堆工作坊網站,建立一些機制,希望拉進一些想法相近的人,多多的相互交流。就我所看到的,較會使用網路的資訊組長們專屬的資訊組長工作坊,拉很多人進來,有甩出一些問題出來,但通常獲得的回應是冷漠或是被岔題出去。至於其他工作坊呢?就我所知,有些淪為行政工作檔案的繳交介面,大部分都是冷…..
再提到各校可以有的論壇討論形式,說真格的,校務評鑑及各種形式的評鑑都會提到要有良好的交流互動機制,但,絕大多數都是被蒙混過去的,老師雜事這麼多,非切身必要且一定做的,實在不太容易有人願主動在論壇上進行溝通交流的。若不論場面話,可以向各校進行調查,各校存在這樣子暢通且熱絡的交流管道嗎?答案應該是否。
那,在宜蘭的教育圈裡建立一個良好的網路溝通平台或機制是那麼的困難嗎?
是的,真的是很困難。
難在哪裡?
就我所理解,以下幾個因素應該是有影響的:
一、人口基數少
人口少,班級就少,班級少,老師也就少。要從這樣相對小的教師群中,要拉出有足夠資訊能力、意願的人,相對的也少了些。人少,加上個別感興趣的領域也不禁相同,同好團體的形成及火花的激盪也相對較不易。
二、文化刺激較少
教師看學生,會覺得鄉下學校的學生文化刺激較少,導致見識也較不足,不知要提昇自己的能力。其實,這句話放在教師身上,也未嘗不是如此。因位處資訊相對較落後的宜蘭,並且身處環境較穩定的教育圈,教師對環境變動的敏感度其實是較弱的,因為,那些都不太能破了教師手上的那個飯碗。
三、教師是很難接受別人說他錯了
應該說,所有人都不喜歡別人說他錯了,尤其是教師,尤其是教了一段時間,有一些資歷的老師,至於為何,我想大家可以自己反思一下。
四、沒有必要
需要建立一個互動的平台,這大家都能理解,但,為什麼自己就得下去互動?光是說服教師跨過這條線願意主動踏進來就需花多少口水與心力了,而且還不一定成功。有多少校長、主任耗得起這麼多心力在這上面?
五、沒有典範
成功的典範是很重要的,有了成功的例子,就有可能以這個群體為中心向外擴散,並使大家認為這東西的可能性不是只有口頭上說說而已,這樣的說服力才會高。
六、短期計劃下的產物,船過水無痕。
這句應該夠白了。
當然,以上各點都不是難以推動的絕對障礙,如果有個適當的平台,有群剛好志同道合能夠長期分享的同好能加進去,這樣的意外是很可能對整體格局產生大影響的。不過,期待計畫推一推之後就該出現這種我想像中的意外,著實是太為難人了。雖然,我也在各種場合中期待這種意外的產生,讓教書這回事,能因為這樣的意外而更精采,或者,某個程度來說,在部落格中寫這樣的文字,就是在期待意外能從這裡開始。
ps.歡迎踢館,如果有運作良好的網路互動平台或小團體,更歡迎回應一下,好讓有心人的圈子能吸納原本就該在其中,但因訊息流通性不足而錯失參與機會的熱心人士。
再ps.曾到呂處長的部落格留言版中建議他在縣版部落格裡也搭個部落格,好讓部落格成宜蘭教師圈中的「可見度增加」,這樣更能貼近教師,讓基層與高層間訊息傳遞不致於那麼困難且不透明,但…………….大家知道的..教育處裡似乎沒人想在這裡開部落格來吸收基層的意見,最有趣的,是教育處理似乎想把這個花了不少時間和精神做出來的部落格系統搞大,最好能發揮影響力到外面去,呵呵,就這樣的推法,這樣的做法,呵呵呵呵呵..
~全劇終,但不排除有修改的可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