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東西拿出來現是挺噁心的,不過有些想法倒是不錯的,很怕自己將來忘了,紀錄在這邊讓自己可以慢慢思考完整。最重要的是,你們看不到,哈哈!
[@more@]
自言自語:
自小生長在淳樸的宜蘭鄉下,在田裡玩過泥巴、捕過螢火蟲,在小溪裡抓過螃蟹和魚蝦,也曾因貪玩而從海邊被打回家裡,在這片土地上,斯土斯民都蘊含著我所熟悉的氣味,因此,看過步調繁忙、人際關係疏離的都會生活後,還是覺得家鄉人親土親心更親,選擇留在這裡貢獻一己之力。
從小時候進入學校起,在我心目中教師一直有著有望而不可及的形象,他們身負教形塑學童知識及價值觀的重任,就是這樣的想法讓我覺得教職是一件很神聖且責任重大的工作,並非平凡的自己所能擔任的,因而從未想過會有走進教育圈的一天。直到年紀稍長,對社會多了一些了解與體悟,覺得自己或許也能在這方面給予家鄉子弟一些幫助,因而決定走上教育這條路。
時代在變,社會也跟著在變遷,教育的價值、觀念與環境也一直在多方不利的條件下被誤解、扭曲而產生衝突與誤會。在這個多元不定的年代,基礎教育工作者所該作的,除了吸收教育新知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外,永遠不變的是抱持一顆對孩子們關懷的心,就這樣,連接起你的心、我的心、大家的心,才能培養出社會未來的支柱與希望。
對於教育的看法:
一、學習
對自己來說,我從來不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會教人,尤其是以教職為工作的人來說,會「教學」是一個經驗累積與試煉的過程,因此在面對自己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這句話只能用一半!不該因各有巧妙不同就認為人人都會變戲法,特別是回頭看待自己的教學成效時,更是如此,千萬不可認為自己已經會變了,其實,那離完善的境界還有好一大步路要走。
但觀察別人時,這倒是句好話,每個老師各有其獨特的學習、成長環境及歷練,讓他孕育出一套屬於的教育態度與思維,對或錯暫且不論,但若能吸收學習這些巧妙且自己所未能觸及的領域及想法,會是拓展自己視野及增加自己包容力極佳的方式。每個人都會挑毛病,能學會在別人的教學現場或教學態度中找出令自己覺得驚喜或未觸及的教學想法,才是一個教師持續進步的最大動力。教育是一種學習、實踐、反思再反思的工作,有作法卻沒有結論,唯一的結論在於需思考更恰當的教學方式。
二、感染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常被用來形容家庭教育對一個小孩子思想、行為形塑的影響力。其實,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環境中所有元素對學生這段成長歷程的感染!對個別的學生來說,家庭因素占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就橫向影響範圍來說,教師持續對二、三十位學生授課的單位時間影響總量是極高的。也就因為教師身居這樣的位置,讓我們難以深度的對學生有夠高的影響力以「形塑」學生的思想與價值,但卻也給我們足夠的影響力去把我們的想法、態度、知識、價值觀透過教學內容感染給學生,讓他們感受或內化在自己的思維體系中。當然,每個學生的狀況都不一樣,一些技巧和方式可以四兩撥千斤的讓自己的努力產生更大的效果。我們最大的成就不在於學生的成績有多好,而在於讓學生正面肯定學習的意義,並願意去做,這也是我最希望能成功感染給學生的想法。
三、我想給學生什麼
前面提到的兩部分是屬於對自己的「學教」態度和自己對學生成長所能有的影響進行較清晰的陳述,態度和定位有了,接下來該是剖析一下自己想給學生什麼了。
1.有方向但沒有終點學習進度
學生的學習與練習止於教師或家長的一句話:「可以了」,所以,千萬別讓學生習慣問「可以了嗎?」,我們的答案更不應該是可以了,而是給予努力的方向或是正面的贊美,絕對不是告訴他們該停止了的「可以了」。
2.有規範但不絕對的行事準則
不教而殺謂之虐,尤其是剛開始學習的小學生。有句話說得好:「學生有犯錯的權利,和改進的義務。」學生是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的,他們還不熟悉人際間互動的規則,我們該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衝突時協助他們建立行為規範,並肯定規範執行所能帶來的正面效果,以創造一個更協和的互動環境。但規範常是會互相衝突的,如何有彈性考量環境的需求並以善念採用恰當的規範以當做合宜行事準則,是更需要慢慢培養的能力。
3.能不迷信權威的思維
學生在學習,他們在學習這世界框框架架的規範時我們還要同時讓他們別太過迷信他信任的權威思維,這似乎不太容易。這可能給學生藉口去否定或輕忽我們給他們規範和想法,但我更怕的是他們跳不出自己所教給他們的舊思維,我希望學生知道書裡及我所給他們的是過去的觀念,這些觀念及知識適合現在,也「可能」適用於未來,但隨著新的事物及證據被發現,舊觀念被推翻的可能性愈來愈大,希望學生們能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不被過往或權威所迷惑。
4.尊重別人與尊重自己的態度
人能尊重別人而後值得他人的尊重!尊重,是一種內外協調且平等的處世態度。能尊重而後能包容、接納,就如我尊重所有人一般,我也希望別人對我有基本的尊重,希望學生也能有這樣的態度。
5.感恩與惜福的心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以台灣的情況來說,歷經民國六十年代以後的經濟起飛,許多家庭在經濟大幅改善後希望自己的子輩們能得過更好的生活而給予他們更多的物質享受,希望他們能學習得更多而給孩子更全面性的照料以求孩子能心無旁騖的學習,卻忘了教導他們自己在艱苦環境下所感受到的感恩與惜福之心,以致未經歷物質匱乏年代的孩子們把父母、社會給予的富足環境視為理所當然。那樣的態度是可悲的,不知珍惜與感恩之後所滋養的心態為「自私」與「短視」,這樣的價值觀是不足以持家及傳家的。或許我們不需要大富大貴,但希望孩子能理解環境,並與環境共存的話,教他們能感恩與惜福,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