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
呷肉呷三層、看戲看亂彈
清中葉到二次大戰結束,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劇。由於北管音樂高亢激昂、熱鬧喧騰,符點民間廟會節慶、婚喪葬禮的熱鬧氣氛,在台灣民間甚為風行,成為台灣最熱門的音樂,歌仔戲許多曲調、吹牌、劇目也都引用北管戲曲。
在中國並無北管的劇種,「北管」是台灣獨有的名詞,與「南管」對稱。北管只是個泛稱,其內容相當龐雜,凡是非福佬語系、客家語系的各種音樂,皆納入北管的範疇。而台灣民間所稱的北管多指亂彈而言,一般民眾也將北管戲曲與亂彈戲曲劃上等號。從台灣俗語:「呷肉呷三層,看戲看亂彈」,可見亂彈在台灣風靡的程度,至今亂彈仍被視為最正式、隆重的民間戲劇。
北管戲曲盛行時期,台灣各地北管子弟社(業餘社團)林立。在農業社會,子弟軒社提供農閒時的娛樂,同時也是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場所,更是年輕子弟陶冶性情的民間社團。由於北管使用樂器、曲調和戲碼的不同,分為西皮與福路兩大系統。在全盛時期,各地北管子弟經常發生對立械鬥事件:宜蘭、基隆、花蓮、台北地區的西皮、福路之爭;台中、彰化地區則是子弟社的軒、園之爭。其中又以蘭陽地區的西皮福路之爭最為嚴重,宜蘭諺語:「西皮倚官、福路逃入山」、「西皮濟不如福路齊」等都是源自此一事件。古今中外因政治、信仰、種族、利益因素引發的械鬥事件層出不窮;因音樂派系不同而導致分類械鬥則僅此一件。
北管戲所使用的語言,一般稱為「官話」或「戲語」,是介於國台語之間的特殊語言,常令觀眾難以理解,比如「魁星走動」唸成「ㄎㄨㄟˊ ㄒㄧㄥ ㄗㄠ ㄉㄨㄥˋ」,「何不獻上」唸成「ㄏㄜˊ ㄅㄨˋ ㄏㄧㄢˋ ㄙㄤ」,既非國語也非台語,一般認為是「變質的京音」或是湖廣地方話。
台灣的北管,曾經走過絢爛輝煌的歲月,而全國目前唯一僅存的職業北管戲班台中「新美園」,團員的平均年齡已超過八十歲。在宜蘭,剩下少數戲班還能日唱北管、夜演歌仔戲。
象徵人民希望的扮仙戲
北管戲向來被視為最正統的酬神戲劇,北管戲曲被認為神聖、隆重,與其「扮仙戲」有必然的關係。扮仙酬神祈福其實才是民間戲劇演出最重要的目的。台灣民間的戲劇表演向來是附屬在廟會活動中,換言之,台灣的傳統戲劇除了娛人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酬神、祈福、娛神等宗教功能。台灣演戲習俗,在正戲演出前必先表演一段「吉慶戲」,民間俗稱為「扮仙」。所謂「扮仙」,就是演員扮演天界神仙,向神明祈求賜福的情節。扮仙是廟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演出前的開場戲,更是整個廟會酬神表演藝術中最重要的項目。
台灣常見的扮仙戲有「三仙會」、「醉八仙」、「蟠桃會」、「天官賜福」……等,都是情節簡單、內容枯燥的短劇,藝術性雖不高,但儀式性甚強,扮仙的演出目的是向神明祈福祝禱而非供人觀賞。
北管扮仙戲是由神仙戲和人間戲兩部分構成。神仙戲內容大都描述某神明壽誕,三仙、八仙 天官或各星君前往祝賀並賜福信徒的情節。人間戲則演出人世間的吉祥故事,劇情都是敘述歷史人物金榜題名、闔家團圓或功成名就、加官晉爵的內容,演完「神仙戲」和「人間戲」之後,以「金榜」結束。金榜俗稱「尪某對」,由小生、小旦扮演,小生著狀元服,小旦穿戴鳳冠霞披,象徵金榜題名闔家團圓。
北管扮仙戲的唱詞與台詞都是吉祥語,扮仙中的劇情及角色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在扮仙戲中人民向神仙表達他們的期望,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扮仙過程中融合交會。
【認識北管常用樂器】
一般人對於北管音樂是陌生的,或許大家不知道日常生活裡最常托觸的傳統戲曲是北管。別懷疑!因為它就在你身邊,已經伴隨著你走過不少歲月。
你是否發現?喜慶廟會裡經常有喧鬧的吹鼓樂隊,它-就是北管音樂,而你是否仔細看過他們用了哪些樂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北管音樂中常用的樂器有哪些:
壹‧北管大鑼與嗩吶 在民間吹打樂的遊行隊伍中,最容易讓人發現的就是這兩種樂器,在壯盛的隊伍中,可能會看見一面直徑大約八○至一○○公分的大鑼,它的聲音低沉渾厚,常常數里之外都可以聽見。打大鑼的人以鑼棰敲擊中間突起的部分,以穩定音樂的節奏及幫樂曲壯大聲勢。 嗩吶,這種俗稱鼓吹,又名喇叭的樂器,聲音高亢明亮,是樂隊中的要角。在戲劇伴奏時,通常因為劇情需要而出現,使劇情隨之高漲。不管是戰爭場面、衣錦還鄉或浩大的排場都需要嗩吶來領奏,宜蘭縣現在還存在著下午演北管戲晚上演歌仔戲的野台戲班。同學們不妨去看看,北管大鑼與嗩吶,絕對會在北管戲台上出現。 | 貳‧殼仔弦與京胡 | 參‧其它的打擊樂器與旋律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