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國中女聲合唱團似乎已經與復中悠久的歷史相連結,從我還是復中學生時就是合唱團團員,那時能被甄選上合唱團,是一種無比的榮耀與優越感,每一天早自習的練唱,是我最開心快樂的時光,當時的指揮是林蘭英老師,每每她優雅輕聲地帶著大家做練習,舉手投足都令我印象深刻,我常暗自許願,希望長大能成為像林老師這般有耐性又認真的指導老師,沒想到,我居然美夢成真!接續著帶領合唱團奮鬥的使命。
每年的音樂比賽,是合唱團的重頭戲,記憶中幾乎從沒間斷參賽過,而光是要把兩首比賽曲子練好,就是一件頭疼外加費心的工作,因為所有的團員幾乎都是沒歌唱基礎的,甚至,連五線譜可能都還得從新來過!雖然我們沒法像其它樂團有國小可以承接上來(溪北地區的小學都改為經營樂團或直笛陶笛),這也是合唱團目前面臨的困境之一,而報名合唱徵選的有些也不全然是喜愛歌唱的學生,很多都是顧及競賽加分的利益才加入,心態上當然無法專心盡力,也因此常會在管理上傷透腦筋,我想所有的團隊都是一樣的辛苦,常常想就把吃苦當吃補囉!
其實聲音的訓練是無法一蹴可幾的,從呼吸、運氣、發聲到咬字、表情、姿勢,看似簡單的訓練,但是對於完全沒音感與基礎的團員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每次看著她們脹紅的雙眼,以及聽不懂無法體會的表情直盯著我看,就會令人感到不捨與心疼,但是礙於比賽時間的壓力,我只能不斷要求外加鼓勵,希望全團達到一定的水準,這條訓練的道路走過的人一定能體會。
合唱團另一個靈魂人物是伴奏,這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運,早期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我只能尋求團員中有鍵盤能力的學生,除了要會彈奏最重要還得要會“跟“,能跟著團員一起呼吸,不厭其煩的幫忙訓練發聲,面對舞台要比其他團員更穩健更鎮定,這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啊!這麼多年下來我們竟然也都一一克服過來了。
每年期末總有畢業學生來訪,不外乎都是我一屆屆合唱的學生,她們有些仍繼續參加著高中或大學合唱團,這群一直支持合唱團,不怕我要求,不怕被操練,打死不退的學生,就是令我不捨放棄與繼續下來的勇氣,因為有人在這裡獲得友誼,有的找到唱歌的快樂與紓壓,更有些人因此重拾自信找到目標,這也是合唱團一直存在的價值與目的了。
這群學子很幸運能走進復中這所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學校,因為復中的多元發展及豐富資源,才能讓孩子們選擇適合她們的興趣結合,還有堅強的行政團隊與導師群做為強力後盾,讓這所校園不再只是考試與競賽,同時也能獲得藝術薰陶及培養。
學音樂的孩子真的比較不會變壞,讓合唱團這個大家庭能繼續為這群喜愛歌唱與唱出自信的小天使,保留一塊溫馨的園地。
——復興國中校刊/朱庭萱老師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