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開放通商港口後盛行的傳染病

(鼠疫、霍亂、天花和瘧疾)

 

臺灣第一次正式的鼠疫疫情報告出現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由來自廈門的帆船,將鼠疫(pest)傳入安平港及臺南。同年九月,該病由淡水,傳入臺北。又次年(1897),鼠疫流行鹿港,其後蔓延全島。

       雖然醫務及有關人員,致力防範,久久無法杜絕鼠疫流行,原因在臺灣與海峽對岸中國貿易,帶有病菌的華人商船,來到淡水、鹿港及安平三港口,再由三港口,鼠疫侵入北、中、南部臺灣。

     但隨著日籍學者來臺研究,以及總督府新設的防疫機構與研究單位的努力,到了1920年總 督府正式宣布臺灣本土的鼠疫已經根除,並在政府宣傳品中稱此為日本引進近代公共衛生制度對臺灣人民的貢獻之一。

       鼠疫之外,臺灣其他兩大傳染病為霍亂及天花smallpox)。1884年清法戰爭中法軍總司令孤拔上將即是受霍亂病魔侵擾在澎湖撒手歸天。

[@more@]

        日治時期,預防接種和衛生調查與統計,應可視為殖民政府凸顯疾病公共性意涵的例子。

       除了對傳染病做了有效的控制與預防之外,臺灣對亞熱帶地區常見的疾病,如瘧疾(Malaria)及登革熱(dengue fever)的防遏,也有很好的成績。清末(1874),日軍藉琉球漁船在台招殺害理由進入恆春半島時,不少軍官因瘧疾身亡。臺灣早期對瘧疾之媒介傳染,並不知情,而歸之於所謂的「瘴氣說」;因之有「沼澤熱」或「瘴氣病」的說法。瘧疾及登革熱的主要防遏方法是,對媒介瘧疾的蚊子滋生的沼澤、排水溝等,進行整理和施放化學藥劑。配合消滅瘧蚊,醫務人員進行全島性抽血,檢查出帶原蟲,讓病患者服用奎寧進行治療。

延伸閱讀:基隆‧法國公墓:認識孤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