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國語第七課
•國語字詞練習第七課(生字部分)
•數學習作甲本26、27頁
(請在10月24日星期五前將答案紙投至教務處摸彩箱)
1. 頭尖尖,尾拖帆,在生無血色,死了遍身紅。(猜一種動物)
2. 三頭六耳歸一身,四耳聽更鼓,兩耳不知音。(猜節慶表演節目)
3. 一腳會走,無嘴會哮。(猜一種民俗玩具)
4. 白矸仔裝烏棗,日時開,暗時鎖。(猜身體器官)
5. 有翅飛勿會起,無腳走千里。(猜一種動物)
6. 出門一蕊花,入門一條瓜。(猜日用品) [@more@]
7. 透早到暗走東西,一日過去閣再來。(猜自然物)
8. 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底著無看。(猜一宜蘭常有的自然現象)
9. 天下第一城(猜宜蘭地名)
10.無腳會走,無嘴會哮,無身軀會車畚斗。(猜自然現象)
宜蘭縣政府所舉辦的民眾上網計畫,已陸續開課中,課程研習期間完全免費,自即日起到10月底前,開始接受民眾報名,課程內容及報名資訊亦可在網址:http://www.e-land.gov.tw/download/DM_baner/index.html 內查詢,只要您有興趣,即可向就近的數位機會中心或村里資訊服務站報名參加,本年度預計在全縣28個訓練點開辦600班,請大家告訴大家,相邀一起學上網。
課程內容規劃以硬體設備簡介及手寫板使用說明、網路分級宣導及上網基本須知、電子郵件應用、Windows環境簡介及部落格使用方法等合計6小時,透過實用的課程內容,降低民眾對電腦的排斥感,引導民眾接觸電腦、接觸網路的意願,進而減少城鄉差距、降低數位落差。
承辦單位:宜蘭縣政府計畫處
聯絡人員及電話:蘇志祥,(03)9251000分機1827
5小時:23分鐘 張忠謀與你的差別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小男孩對螃蟹好奇,上市場買了蟹、也買書,對照學習得津津有味。就算考試不考,「獲得新知」本身已是樂趣。 記者林錫銘/攝影
去年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成大校友、作家龍應台告訴台下學弟妹:廿餘年寒窗結束,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more@]
強烈動機與紀律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自主學習、讓知識再生,已是現代人面對競爭、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當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沒有課表、沒有考試、不須再拚文憑的時候,更讓人體驗求知的美好滋味;這需要強烈的動機與紀律。
六十一歲的木雕家吳榮賜,幾年前曾是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學生」,「同學都笑我,年紀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經『無效』了。」
吳榮賜說自己「半世人不識字」,木雕作品常出國展覽,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國劍橋大學的校長『辦桌』請我,我連開口跟他說聲謝謝都沒辦法,實在真『見笑』。」吳榮賜決定發憤讀書。
創意幽默多讀書
出了校門之後,閱讀與網路是接觸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說,他對年輕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讀書,所有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意、領導能力、品格、幽默感,都在書裡了。
認知學者洪蘭也指出,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閱讀可使大腦神經連結綿密,迴路活化得深,一個迴路運動電位的流動容易激發另一個神經迴路,變成「靈光一閃」,想出新點子,或是「舉一反三」,能增加創造力。在講求創新的現代社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助力。
但是,「過多的紙筆考試,打壞了學生找書來看的好胃口。」洪蘭說。
平凡與拔尖差別
一項調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卻有四百五十萬台灣人不看書,每周讀書的時間只剩二點七二小時,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鐘看書。
被年輕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每天花五小時讀書。對照前述調查,「五小時」和「廿三分鐘」,或許就是平凡者與創業家的差別。
張忠謀主張:要有計畫、有系統、有紀律地讀。劉炯朗也說,讀書要有計畫,有計畫才有效率;以自身經驗為例,比如他要學習新的基因新知,先弄清楚什麼是DNA,再明白幹細胞,然後理解科技與倫理間的關係,再研究相關法令。
進入網路時代,「閱讀」活動的媒介不再只是紙本書,網路更是資訊浩海。只可惜,網路常被汙名化,只因大部分人拿網路當殺時間的玩具,或是交網友的聯誼所,忽略了網路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
18分鐘心靈滋養
創設網路創意網站「大小創意齋」的知名建築師姚仁祿,早早擁抱網路帶來的知識衝擊。點開筆記型電腦,他擷取靈光啟發的網站包括TED.com,其中收錄數百位名人的演講,「世界上一流的腦袋,用十八分鐘講解最厲害的見解」。
姚仁祿說,不論來者是諾貝爾獎得主、總統,一樣十八分鐘見真章;不用出國、不用付費,在自己螢幕上就能透過演講實錄,向這些偉大心靈汲取養分,錯過豈不可惜?
出版人郝明義在著作「越讀者」中,以「第三類文盲」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網路』與『書』享用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機會」的人;他與讀者共勉:「千萬不要以為識字、上網,讀過大學就沒事了」,當人類文明愈高,我們更該在意自己閱讀的,是人類智慧菁華,或者糟粕。
資訊不代表知識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直言「資訊並不代表知識」。他認為,網路上有許多片面的知識,甚至垃圾資訊,一天花好幾小時在網路上的大有人在,但可能「只是裝了一腦袋垃圾」。
南方朔指出,網路媒介當道,朝生暮死的知識太多了,「我們更需要有系統的、恆定的知識價值觀」,因為那是穩住人生核心價值的基本功。
學習精進術
多讀書: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接觸書本、陪伴孩子讀書,並且和孩子討論、分享想法,訓練他們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養成閱讀習慣:讓孩子選擇愛讀的書,廣泛閱讀受益無窮。
多思考:
─讀書筆記與評論:閱讀之後寫下讀書筆記或評論,無論認同或批判,都有助於反芻書中義理,並進一步獨立思考、與作者對話。
─內觀的能力:閱讀或安靜冥想,都是一種往內思考的內觀能力,有助於保持心性的澄明。
涉獵既深且廣:
─知識的深度:有計畫、有效率、有系統的學習,循序漸進打好知識的蹲馬步工夫。
─知識的廣度:看起來有用、沒有用的都要學習,像海綿般廣泛吸收,有一天就會發現,無用之為大用的奧秘。
永續學習的能力:
可以帶來知識再生的力量,讓我們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起碼包括:基本知識與經典文獻的涉獵、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凡事好奇的心、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能向內觀照的安靜、以知識和智慧作出人生的決策。
在一場性別教育的演講中,一個國中生舉手贊成「國中生可以談戀愛」,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問:「你可以負責任嗎?」國中生對「負責任」的說法是:「如果和她有小孩,我會承認是孩子的爸爸。」陳皎眉再問:「你養得起孩子嗎?」國中生頓時語塞。
[@more@]
不讓你追 就該被殺千刀?
「難道拒絕一個人的追求,就應該被砍一百七十六刀嗎?」一封網路流傳的控訴信,是多年前一起情殺案的被害家屬心情。只因拒絕追求,女孩被小開開賓士車撞倒,再亂刀狂砍斃命。發狂的情節和今年的割喉毀容情殺案件,一樣令人驚心。
曾幾何時,談戀愛的風險大增,除了「分手」可能成了致命危機之外,不時出現的「少女廁所產子」新聞,讓大人驚覺:對於愛情、對於性,即使大人不准許、不討論,年輕孩子早就在「做中學」。
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觀察,青春交友、戀愛是青少年重大的情緒波動來源,從猜測「她喜歡我嗎?」「如何告白」到交往、相處與分手,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學校頂多把兩性關係當營養學分,很多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學習愛情 只能看偶像劇?
兩性議題作家陳安儀說,從小學到大學,很少人上過交友婚姻戀愛課程,這很可怕,「在人生重要的大事上,我們竟然都是在錯誤中學習。」
陳安儀說:「我們對怎麼談戀愛這件事,都是從瓊瑤、羅曼史小說、偶像劇裡學來的,一點都不真實。」
兩性相處 瑞典小學就教
婦運團體一向推崇瑞典的兩性教育。瑞典政府認為,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是老師的責任,早在半世紀前,瑞典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並陸續出版《性教育教師手冊》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台灣已有中譯本。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的親友常問她:「我兒子才念國中,最近交了女朋友,怎麼辦?」好奇又焦急的家長逼問兒子,卻一無所獲,女學生懷孕也不敢告訴大人,為什麼孩子不讓父母成為情愛問題的避風港?
我懷孕了 我敢跟爸媽講
柯慧貞認為,如果父母能放下威權,改扮輔導員,提供資訊讓她或他知道戀愛、懷孕後要面對的問題和責任,最後由孩子自行決定,就不致讓孩子孤立無援。
父母不能幫孩子過日子,但可以教他們該珍惜什麼。
陳皎眉也常見父母限制孩子交往對象,說是為孩子好,但什麼才是好?「只要孩子認為彼此真心相待,可共創幸福家庭,父母觀察對方也善良、有上進心,就要信任孩子的判斷力。」她說。
失戀經驗 願跟孩子分享
「分享也是教育。」吳健豪說,父母親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即使是失戀、離婚都是好故事,「孩子會知道,交友、經營婚姻沒有成功和失敗這回事,而是兩人的磨合程度。」
所以,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鼓勵大學生談戀愛,因為談了戀愛,「你懂得分享、關懷和負責。」走過愛情之後,會重新探索和認識自己,而且看清楚:不必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男友一天打二、三十通電話問我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快窒息了!」吳健豪發現,太黏情人的人常有心理壓力,導致異常行為模式,且壓力往往來自原生家庭,像在手足間被冷落,或失去至親,因此沒安全感。「談戀愛正好找出壓力點。」
他提分手 我學危機處理
情侶分手常教人痛徹心扉,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鼓勵年輕人應該多談戀愛、多練習分手,「這過程讓你學到如何跟別人相處,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
陳皎眉也要年輕人切記:「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
今年七月發生的割喉情殺案,情侶相戀同居三年,一提分手,男友竟成「愛情恐怖分子」。中央警大教務長黃富源說,談分手是「人際危機處理課程」,「修得好一起成長,修不好可能一起毀滅。」所以,感情這門課能不好好修嗎?
他是不是恐怖情人
‧不尊重我:
對生活、行動自由、財產,甚至性自主權的不尊重,都要提高警覺。
‧挑剔、吹毛求疵:
愛得濃烈,情人眼裡出西施,青春痘可以看成酒窩。當愛人開始對芝麻小事找麻煩時,就要小心。
‧對小事暴怒:
情緒反應不符合比例原則,例如只是牙膏多擠了點,卻被斥責浪費、揮霍等。
資料來源/黃富源
怎麼修好戀愛課
‧知道愛人與被愛是學習認識對方和自己的過程,不以成敗論英雄。
‧父母在生活中分享戀愛經驗、相處之道,讓孩子有學習對象。
‧與其禁止孩子談戀愛,不如開誠布公談論親密與性。
‧當孩子的情感後盾,即使情場失利,也有家人支持,不致對人生絕望。
‧國中到大學可開設交友、戀愛、婚姻課程,討論人際互動與兩性交往議題。
製表/記者鄭朝陽
【2008/08/31 聯合報】
收回來批閱時,越改越覺得好笑, 這篇文章真是
獲得了班上同學「廣大的」迴響,想想應該與大
家分享一下,先將文章列出來再把大家的感想節
錄下來:
[@more@]
昱熹:大人生氣一向都是很恐怖的,所以最好不要惹火了大人,否則會被罵得很慘!(其實,老師也有好幾把火……嘿嘿)
育瑋:讀完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媽媽和我媽媽一樣,不定時會噴出火焰,希望媽媽可以春風滿面。(不定時耶!)
佳儀:這篇文章好像在說我媽媽一樣,可是就只有三把火嗎?不只吧!(看來這個媽媽最厲害!)
苡瑄:這篇文章可真有趣啊!「媽媽的三把火」我剛開始還以為是:考不好的怒火、本分沒做好的怒火及欺負兄弟姊妹的怒火,原來不是啊!不過,我媽媽也和作者的媽媽一樣,也有烹飪火、怒火與熱情火呢!(看來這位同學一定曾經考不好、欺負弟弟、沒做好自己的本分,哈哈哈!不打自招!)
柏妘:媽媽有三把火:烹飪火、怒火與熱情火。的確,尤其是怒火最恐怖,只要看到那把火,你就完蛋啦!(這位同學好像有深刻的體會!)
得亨:我媽也有三把,但怒火是最強的,怒火難以抵抗,大家要小心,不要讓家人發火。(看起來這位媽媽也很猛!)
瑋晟:媽媽真是偉大!使我的生活過得非常好,可是我常常不小心點燃媽媽的怒火,使他氣到火冒三丈。媽媽,對不起!我以後一定不會讓您再生氣了!(這篇是最狗腿的!)
子凡:作者寫得沒錯,媽媽罵我們是為了我們好。(沒錯,老師…..也是為你們好)
奕勳:我的媽媽跟作者的媽媽一樣天天動不動就會罵人,但是有時候也會買東西給我或煮飯給全家吃。(這位媽媽檢查作業時,不會指導他「修飾」一下嗎?)
鈺晴:我的媽媽是一回家根本看不到人,我幫媽媽減輕負擔的是幫忙掃地、拖地,其實掃地拖地我已經習慣了,我六日一有空就開始整理全部的房間,洗衣服、晒衣服、洗碗、倒垃圾等等。(真的假的?)
儀軒:每次回家的時候,媽媽都在廚房忙,可是我回家時都在吵媽媽,所以每次都被趕出來。後來我想一想還是等媽媽炒菜炒完,有空的時候再問她問題,不然我是會被打喔!(EQ啊~)
翊瑄:我們家的媽媽也是一樣,但我媽媽的那三把火一定比作者媽媽來得更旺盛,這篇是我看過最有趣、最貼切的文章。(使我想起一首歌,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宏旻:我媽媽的火比作者媽媽的火還要多就是怒火,她三不五時就使出怒火,讓身為一家之主的爸爸都要讓他100分,所以我覺得爸爸不是一家之主,媽媽才是一家之主。(這篇爸爸一定沒看過)
起德:我覺得這篇文章跟現實一樣,媽媽生氣時很恐怖!(童話故事往往是現實改編的……)
俊霖:真的!好像我媽媽喔!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嘖!嘖!嘖!實在是太像了!(老師的媽媽到現在還是……)
柔欣:跟我媽媽一樣,我媽媽每天都很忙,早上忙晚上也忙,所以我常會幫忙做家事、打掃房間,也謝謝媽媽做出又香又好吃的晚餐。(真是乖孩子)
苡柔:我看完這篇文章,覺得我常惹火媽媽就像作者一樣,希望我不要每天惹媽媽生氣。(這是許願嗎?)
羽晨:這篇文章我最喜歡「熱情火」,那種感覺非常好,因為我媽媽對我說話的語氣很好也很溫柔!(這位媽媽榮獲最溫柔媽媽獎)
韻婷:每次我和我姐姐不聽媽媽的話,所以我沒常被罵,嗎啊生氣起來真恐怖啊!(不聽話….被罵……應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