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親子報–9/26

 國語日報

 [@more@]

防毒奶 教部要求學校全面清查

楊惠芳 臺北報導
中國毒奶粉事件愈演愈烈,引起家長恐慌,為防止毒奶製品入侵校園,教育部昨天緊急發文給全國各級學校,下令學校全面清查營養午餐、餐廳、合作社販售的食品,只要不確定來源,或使用中國生產的奶類、奶精等原料,一律下架,全面停售、停吃奶製品,包括學童愛吃的布丁、奶茶、調味乳、優酪乳及牛奶糖等乳製品。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校園防範毒奶一定要做到「滴水不漏」,教育部已經研擬「防範毒奶標準作業程序」,並以電話通知各縣市教育局處,要求學校全面清查、停售,直到衛生署公告合格,才可以重新販售。
毒奶事件爆發後,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吃的營養午餐或點心,是否也受到毒奶的影響,紛紛向學校打聽或了解菜單,有的學校反應快,已遵照衛生署公告辦理,但有的學校反應慢半拍,到現在還供應玉米濃湯及乳製品飲料。
在營養午餐部分,王俊權說,如菜單有濃湯等勾芡類食品,在沒有確定原料來源前,必須暫停使用。教育部也呼籲學校營養師,為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食材嚴格把關,包括常用的植物性蛋白食材,如豆皮、豆包等加工的豆類製品,如不確定是否安全,最好也不要食用。
在附送的飲料部分,包括乳酸飲料及調味乳等飲品,教育部也建議,如不確定來源,暫時不要供應。但臺灣產製的牛奶及有百分之百鮮乳標籤的乳品,則可以繼續飲用。

測出螢光劑 白制服藏危機

趙瑜婷、吳啟綜 臺北報導
白色制服好乾淨,卻可能隱含可怕的螢光劑。消基會抽檢十所國小制服和運動服發現,臺北市敦化、新生、博愛、力行國小及臺北縣秀朗國小,檢測出可遷移性螢光物質。消基會表示,螢光劑附著性強不易洗去,除造成肌膚過敏外,接觸中更會誤食,建議學校評選廠商時,應清楚要求檢視成分、材質等檢測報告,嚴格把關。
螢光劑是否對人體有害,目前尚未實證,但消基會副祕書長吳家誠說,螢光劑分子結構複雜,學童誤食後,與胃酸結合,可能產生更毒化學物質;穿運動服上戶外體育課,一流汗,螢光劑容易附著在皮膚上,甚至加速紫外線吸收,讓皮膚受到更大傷害。
有些家長認為,新制服多洗幾次就能降低螢光劑含量。吳家誠說,螢光劑有很多類,附著性強弱都有,許多清潔劑也含螢光劑,根本解決之道是家長要求學校做螢光劑檢查,也可購買紫外線電子燈或驗鈔機自行實驗。
對於北市四所國小制服、運動服含有螢光劑,北市教育局表示,將要求學校暫停販售,再將有問題的制服或運動服送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新生國小校長蔡志鏗表示,對於有問題的短袖制服上衣,將先暫停販售、穿著;家長可以向廠商要求退貨、退費。敦化國小訓導主任黃忠信說,學校也已暫時停止販售,並積極了解學童有無皮膚過敏狀況;今天將邀請廠商與家長委員召開說明會說明清楚。

七成兒少新聞照片 暴露當事

諶淑婷 臺北報導
由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等組成的「兒少新聞鑑定團」,昨天公布今年五月到七月監測《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兒少新聞的結果,發現標題聳動渲染,照片和內文也侵犯隱私或過於詳述細節,對閱聽眾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臺少盟祕書長葉大華說,監測的五百多則兒少新聞報導中,以違反兒少法令新聞最多,其次是兒少安全新聞。整體來說,五成的新聞標題過度誇大,與新聞不合;七成的新聞照片沒有適當處理,暴露當事人的隱私或長相。
針對未來政府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建議,「兒少新聞鑑定團」認為,應加強兒少在新聞照片的隱私保護;受虐兒童等傷害照片,應比照性侵害新聞標準不刊登;推動兒少受訪同意書,保障他們的隱私權和自主權。

鬥風箏 老梅學童找到自信

陳祥麟 臺北報導
位於「風的故鄉」的臺北縣石門鄉老梅國小,以天空為教室,把風箏教學當成特色課程,從幼稚園到六年級學生,都可學習各種放風箏技巧。風箏隊學生更可操作高難度的四線風箏和飛行傘,就算學業成績表現有時不盡理想,卻在風箏天地裡找到自信。
校長高元杰表示,一般人以為放風箏很簡單,其實有很多技術,高年級學生還特別學習「鬥風箏」,把風箏放上天空後,利用特殊技巧讓風箏在天空纏鬥。
除了把風箏教學融入課程之外,老梅國小還有一個風箏隊。由於放風箏時,要朝著天空看,為了保護眼睛,風箏隊學生放風箏時,都會戴上墨鏡。六年級的隊員賴翊豪說:「每次只要戴上墨鏡,我就覺得很神氣,也提醒自己要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
風箏隊不但會鬥風箏,還會操作高難度的四線及兩線風箏,這種風箏沒有骨架,外觀看起來很像飛行傘,需要很高的操控技巧及臂力。
高元杰說,有時候別校學生來參觀,風箏隊員就會當起小老師,教導小朋友製作風箏和放風箏。過程中,這些原本在學業成績無法得到自信的學生找到了成就感。


學生愛的按摩 重傷校狗站起來

莊舒仲 高雄報導
「小愛站起來了!」高雄市五福國中校狗小愛,重傷縫了三十多針後,原本獸醫宣布半身癱瘓,但學生不放棄,不斷給小愛按摩復健,在愛的力量加持下,原本不可能再走路的小愛,竟然奇蹟般站起來,現在又像往常一樣,在校園裡追著摩托車和單車跑,扮演校狗角色。
五福國中生教組長黃芸芬表示,小愛逆境求生的故事感動了許多學生,學校也拿來作為友善校園生命教育的議題,鼓勵學生勇敢面對生活的挫折。

 

「社論日日談」從兒少關懷看媒體價值

臺少盟、勵馨基金會等關心兒童及少年權益的民間團體,合組「兒少新聞鑑定團」,檢視四家綜合性報紙的兒少相關新聞,並於昨天提出最新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兒少新聞以違法的負面事件最多;新聞處理有待改進的部分是:標題、內容、圖片處理不當,暴露兒少隱私,過度渲染或與事實不符。
有鑑於此,「兒少新聞鑑定團」呼籲媒體加強自律,並倡議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加強保障兒少權益。不過,此次倡議修訂的法條內容具有爭議,有媒體認為陳義過高,難以落實,甚至有違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嫌。
兒少權益與隱私受到媒體不當侵害的現象,屢見不鮮;臺少盟等團體長期關注此一議題,並勇於提出諍言,值得敬佩。經過評鑑,兒少新聞處理手法有待改進的媒體,應該勇於自省,以更自律的表現回應社會觀感。至於修法問題,涉及法律專業並須兼顧媒體運作實務,尚須透過更多溝通,尋求共識。
不論「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應不應修訂、應如何修訂,保護、關懷未成年的兒少,應是所有媒體工作者的共識,也應是媒體存在的重要價值。
更多新聞內容請參閱「國語日報社網站」


李老師教你同義詞-棄甲曳兵

※ 棄甲曳兵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曳兵器而逃跑。形容戰敗逃跑的狼狽情狀。〈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棄甲丟盔 拋棄鎧甲,丟掉頭盔。形容戰敗逃跑的狼狽情狀。〈三國演義‧一一四〉:「唬得鄧艾棄甲丟盔,撇了坐下馬,雜在步軍之中,爬山越嶺而逃。」
本單元內容出自於國語日報社出版「同義辭典」

網路笑話

★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個科學家跟一個詩人搭乘火車時坐在一起,後來科學家覺得無聊,就對詩人說:「你要不要玩個遊戲來解悶?我問你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給我10元;你問我問題,如果我答不出來,我給你100元,如何?讓你佔便宜喔!」詩人答應了。
科學家:「地球到月亮之間有幾公里?」
詩人答不出來,直接拿了10元給科學家。
接著,詩人問了:「什麼東西在上山時是四條腿,下山時是五條腿?」
科學家迷惑的看著詩人,拿出了幾張紙,開始在上面寫算。一直到了火車到站的時候,他還是沒辦法解出答案,於是他拿了100元給詩人。
詩人拿了100元就下火車了,科學家衝上前去攔住他,說:「等一下!答案是什麼?」
詩人:「我也不知道。」他拿了10元給科學家,然後就轉身走了。
科學家:「……」
★該擔心誰
阿志帶著太太和岳母一起到叢林狩獵,當晚就在叢林深處紮營。
第二天一早,阿志和太太被岳母的吼叫聲驚醒。兩人慌忙的衝出營帳,發現岳母正和一隻兇猛的獅子面對面僵持著!
太太驚慌的問:「怎麼辦?」
阿志:「不用管牠!這隻獅子惹到不該惹的人,讓牠自己想辦法解決。」
太太:「……」
★勿食香蕉
阿傑與阿明第一次乘坐火車,帶著香蕉在旅途中食用。當他們剝下香蕉皮時,火車正進入一條黑暗的隧道。
阿傑:「你已經吃香蕉了嗎?」
阿明:「還沒。」
阿傑:「不要碰它,香蕉有問題!我才咬了一口,就看不見了。」
阿明:「……」

國語日報電子版來囉!

國語日1

 [@more@]

能源教育徵文第一名 愛地球 一家三代都是節能高手

楊惠芳/臺北報導
由經濟部能源局主辦的「能源教育徵文、攝影比賽」,昨天舉行頒獎典禮,共有六十九名國小師生獲獎。
這項比賽是以「珍惜能源、摯愛地球」為主題。臺中縣龍津國小四年級學生楊又綺以〈我家就是節能家〉,獲得徵文比賽中年級組第一名;高年級組第一名則由臺南市東光國小陳怡卉獲得。她們都是以簡單、容易實踐的節能小祕方獲得評審青睞。
楊又綺說:「我們一家三代都是節能高手,爺爺是『堆肥高手』,會把廚餘、蔬菜外葉及落葉,拿到菜園當肥料。奶奶是『省瓦斯高手』,常常會煮菜分給我們,因為一次多煮一點,可以省瓦斯。爸爸是『省石油高手』,常常走路或騎腳踏車去要去的地方。弟弟是『省水高手』,洗完澡會把水留下來沖馬桶。媽媽和我是『省電二人組』,開冰箱時,限時三十秒關上;開冷氣時,會調到攝氏二十七度或二十八度。」
陳怡卉是以〈節約能源從生活做起〉獲獎,她認為目前地球上的各種能源都面臨了即將枯竭的重大危機,人們必須改變生活習慣,例如隨手關燈、全面使用省水馬桶等,都是簡單易行又有效的方法。
輔導學校推動能源教育計畫的主持人胡開惠表示,這次徵文比賽總計有五百多篇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來稿,最後選出前三名及佳作。攝影比賽則選出前三名及佳作的國小教師。
另外,「能源教育週」系列活動也從即日起在各縣市能源教育種子學校展開,活動包括臺師大與國語日報舉辦的能源知識有獎徵答活動,本週六及週日在國立科學教育館進行的能源科學小實驗等。

▲TOP

表揚特教人員 32教師獲獎

楊惠芳╱臺北報導
教身心障礙的學生,比教一般學生辛苦多了,但許多特教教師仍然懷抱愛心、耐心,針對學生的個別需求,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希望每個學生都快樂學習。教育部從全國各級學校選出三十二名教師,今天上午十點半在國立臺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舉行表揚優良特殊教育人員頒獎典禮。
獲獎的臺中市育英國中教師曾燕玲說:「以前我教的是『我認為對孩子有幫助的』,但現在我會思考『什麼是孩子最需要的』。」臺南縣公誠國小教師葉金芳說:「一般人聽到我在特教班任教,還教過許多不同類別的學生,都會說:『那些學生不會很難教嗎?你好有愛心。』但我認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教師的挑戰。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絞盡腦汁,想辦法讓學生適應環境,安定情緒,並設計適用的教具和方法,適合學生的需要。」
三信家商教師羅文蘭表示,教特教學生就像給孩子一雙翅膀,讓他飛行,所以特教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特質,並研擬「個別化教育計畫」,與家長討論,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接受適切的教育。羅文蘭說,學生的進步是教師的成就,這正是特殊教育工作的樂趣。
教育部表示,得獎的教師大多長期在特教界服務,具有犧牲奉獻的精神,無論在特殊教育教學、學生輔導方面,或在研究發展、改進教材教法教具方面,都有很多具體方法,值得其他教師效法。

▲TOP

蔡文村一日遊 學童愛上英語

張彩鳳/高雄報導
學英語不必遠赴國外了!高雄縣首座國際英語村——蔡文村,昨天正式開放給岡山區的學校進行一日遊學活動,一早就吸引橫山、深水與和平國小三校學生前往學習。學生進入英語村後,只能用英語和外國教師對話,大家雖然害羞,但是都開心的表示,可以和外國人對話,學到實用的英語,實在太好了!
高雄縣教育處長陳瑞忠表示,蔡文村未來每週將提供四天戶外教學的機會,到年底為止,預計有五萬名學生可以到村內學習。陳瑞忠鼓勵學生到了蔡文村之後,將平日學到的英語儘量說出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橫山國小五年忠班的陳元璟說:「進到蔡文村看到許多外國教師,剛開始很害怕,怕自己英語不標準,說錯了會被笑,還好一天下來,我覺得說英語一點也不難。我要繼續加油,到更多地方學習各種知識。」六年忠班的劉泳酉也說:「英語村很有趣,可以和外國人實際對話,實在太棒了!」
和平國小六年忠班的陳品純說:「到英語村就像到國外一樣,可以和外國人講話,比在學校上課有趣多了。如果可以常來,我的英語一定會愈來愈好。」
教育處表示,蔡文村設有十二個英語情境主題館,現場除了六名外師和四名臺灣英語教師,還有退休英語教師與大學英語系志工,讓學生不必出國,也能在逼真的情境下和外國教師互動,學習英語。

▲TOP

本報60歲 聽廣播拿好禮

吳啟綜/臺北報導
為慶祝國語日報六十歲,教育廣播電臺「教育生活家」節目和本報合作,今天起到十月二十一日每週二「寶貝我的愛」單元,歡迎聽眾分享和國語日報有關的故事,還能Call-in拿獎品。今天登場的是作家林良,他將在節目中談國語日報的誕生。

▲TOP

幫助社區貧童 美國中學生獲英雄獎

在美國布葉鎮中學念書的十三歲中學生迪倫‧德羅薩托,獲得了由美國國立圖書館協會頒發的青少年英雄獎,表揚他對於社區服務的貢獻與努力。
根據美國費城詢問報報導,共有三十名紐澤西州、賓州的學生,獲得青少年英雄獎。迪倫‧德羅薩托發起募捐運動,提供文具用品、書籍給家境清寒的學生,目前已有高達六百名學生受惠。
迪倫‧德羅薩托說,他受到社會課教師約翰‧哈格門的啟發,才興起了助人的念頭。約翰‧哈格門在參加一項夏日短期講習時,遇到了一名在圖書館工作的人。對方表示,很多經濟狀況不佳的孩童,相當缺乏文具與書籍。
迪倫‧德羅薩托先在住家附近的藥局,設立了捐款箱,接著,聯絡一些其他的社服單位共襄盛舉,大家有錢出錢,有物資捐物資,很快就募集到一批批的文具、書籍,再由迪倫‧德羅薩托轉贈到需要幫助的兒童手上。
隨著時序入秋,迪倫‧德羅薩托又想到另一個主意,他說:「我要為窮學生添溫暖的冬衣。」
「天氣變化得很快,許多喜歡到圖書館看書的學生,都沒有一件好夾克、帽子或溫暖的手套禦寒。」迪倫‧德羅薩托說:「我認為,行善助人不分年齡,既不會花太多的時間,也沒有大善或小善的區別。透過幫助他人,我更了解自己是多麼幸福。」
迪倫‧德羅薩托說,許多人經常怨天尤人,但世上還有很多更不幸福的人。「無論你是捐款行善,還是花時間開導別人,都是快樂的事。」迪倫‧德羅薩托在校最喜歡上數學課,他的休閒娛樂是打電玩、彈吉他與溜滑板。

▲TOP

「社論日日談」陸生真可解決生源問題?

教育部曾因政治考量,拒絕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新政府上任之後,積極研究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問題,日前,教育部部務會報通過修訂「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增列大陸地區學生來臺就學法源,大陸學生最快明年可以來臺就學。
在高等教育急遽擴充及少子化的雙重衝擊下,今年暑期大學招生生源嚴重不足,如今,教育部將開放陸生來臺就讀,許多大學有如久旱之望雲霓。不過,雖然政策開放了,是否真如許多招生不足的大學所預期,陸生來臺將可解決生源不足的窘境,答案恐怕不樂觀。
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投資大學教育,不僅招生人數日漸增加,辦學素質也日益提升,部分大陸大學的世界評比,超越臺灣的大學。此外,美國、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地的大學,以十分優厚的獎學金吸引大陸學生就讀。相形之下,臺灣物價較高,學費較貴,想吸引大陸學生前來就讀,並不容易。擁有臺灣經濟發展經驗的技職院校,可能是對外最具吸引力的院校了。
大學想要開拓生源,除了全面提升教學品質之外,建立學校特色才是不二法門。
更多新聞內容請參閱「國語日報社網站」

▲TOP

李老師教你同義詞─梨渦

※ 梨渦
梨渦 本指宋時妓女「黎倩」的酒渦。後泛稱女子面頰上的酒渦。
酒渦 臉頰上的圓渦狀小凹。相傳有此相的人好飲酒,故稱。
本單元內容出自於國語日報社出版「同義辭典」

▲TOP

101個不可思議

★能吸入所有物體的黑洞真的存在嗎?
第一次使用「黑洞」這個專有名詞的人,是天體物理學家──威勒。儘管在40~50年前,幾乎沒有天文學者相信黑洞的存在,但是現在眾人卻認為黑洞可能是解開宇宙如何產生的線索。
學者們說明比太陽更重的恆星,在燃燒的最終階段發生瞬間強烈收縮,產生了黑洞。據說約在150億年前宇宙發生大爆炸(big bang)時,大的物質和小的團塊結合成無數的黑洞。
像這樣在宇宙大爆炸時所產生的黑洞,叫做原始黑洞。宇宙中除了黑洞外,還有白洞和蟲洞。白洞和黑洞完全相反,是將在裡面的光、能量、粒子等物質都送到外面。學者們認為會吸入所有東西的黑洞,和會吐出所有東西的白洞交互作用,產生無限的能量,科學家為了製造人工黑洞,現在仍在研究中。
連接黑洞和白洞的蟲洞,被認為是宇宙間的移動通道。如果可以發現蟲洞的話,我們便可以像電影「回到未來」一樣做時空旅行了。
(本單元容出自於飛寶文化之【小學生最想知道-101個不可思議】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