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習作甲本第18頁
•國語字詞練習第五課生字
•每日一文(佳句、感受、心得)
•明天視力檢查(記得帶眼鏡)
•帶膠水或口紅膠
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
•數學習作甲本第18頁
•國語字詞練習第五課生字
•每日一文(佳句、感受、心得)
•明天視力檢查(記得帶眼鏡)
•帶膠水或口紅膠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別問媽襪在哪 「做自己主人」
滿地玩具要自己收拾。做家事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照顧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 記者林錫銘/攝影
小餐館裡,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完全不動筷子,只盯著牆上電視看卡通;好不容易進廣告了,一旁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媽媽趕快拿起湯匙送到男孩嘴邊:「寶貝,再吃一口,現在上廣告了。」
[@more@]
母子餵食圖 令人開眼界
一旁用餐的上班族李文敏看見這段「母子餵食圖」,不禁傻眼,霎時覺得前幾天同事高調誇獎自己小孩「才小六耶,就學會自己燒開水了」那種喜孜孜的表情,也就不算太誇張了。
許多描述現代小孩「生活失能」的故事,在親友間、報章、網路部落格都可以輕易發現。有母親抱怨,如果沒有把柳丁榨成汁,孩子絕不會動手拿切片的柳丁吃,「因為他不會」。
也有人記起,國中畢業旅行時,班上一位同學不會自己洗頭,因為他從小到國中,都是到美容院洗頭的。
有位讀者投書聯合報說,媽媽都 很喜歡買壽司,因為餵起孩子來方便,尤其是孩子月考時,她可以邊餵,孩子還一邊溫書;外出吃麥當勞薯條,手摸到的地方都有細菌不准孩子吃,結果餐盤上都是薯條尾巴。
少子化浪潮 個個都是寶
對孩子呵護備至,捨不得孩子動手,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少子化」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
教授洪蘭說,她到某所小學演講,看到一個小孩子到音樂教室上完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就坐在那裡放聲大哭。他的老師說,他一直就是這樣,因為家裡有菲傭幫他;到了小三,竟然不會自己穿鞋。
洪蘭大為驚嘆。她說,據報導說某位王子連牙膏都是侍從幫忙擠在牙刷上的,她的學生說:「哇,真好命。」洪蘭說:「不是,那是廢物!你一個人沒有辦法存活,時時要有個人幫你打理,依賴別人,不是很可悲嗎?」
「只要念好書 其他別管」
「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都不用管。」是不少台灣父母的心態,能為孩子代勞的,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只求能「代子弟服其勞」。
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描述,開學後的上下學時間,無論小學、國中或高中,學校附近就擠滿接送孩子的車輛,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甚至,中午到教室餵孩子吃午飯。
學灑掃庭除 學解決問題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謝水乾指出,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結果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位國小老師說,整理教室、打掃校園是學校裡生活教育的一環,但有家長對她說:「別讓我小孩掃落葉、倒垃圾,天氣這麼熱,他會中暑。」
謝水乾說,灑掃庭除都是教育,做家事其實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必須思考步驟、輕重緩急、應對進退;「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未來要如何完成職場上的任務?」這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洗碗又拖地 比電玩省時
「洗個碗,拖一下地,只要一、二十分鐘,不會比孩子打電動、看電視更花時間。」謝水乾說,更何況「時間管理」是該學習的重要觀念。
謝水乾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他這篇標題為「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的文章,成了網路上的轉寄熱門。「工作機會」成了讓小孩做家事的有力動機。
建築師謝園說,廿年前她訓練兩個兒子煎煮炒炸、縫扣補丁,樣樣都來,她不想孩子長大後成了「生活白痴」;她希望「家裡沒有我,大小三個男的,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萬一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至少能生火、煮食,還能縫衣補褲。
碗盤放哪裡 家人都要知
家裡碗盤擺放、藥品、襪子收哪裡,全家都要知道,抽屜外也貼了標示;在她家,不會有人高喊:「媽,我的手帕呢?」這類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現在兒子的女朋友讚嘆不已。
灑掃庭除都是學問
例子:小學一年級的小康負責出門倒垃圾,他可以學到什麼?
●思考力:垃圾袋要怎麼綁,才會牢靠,不會沿路掉?
●分析、判斷:要選哪條路走到垃圾車?甲路線:路上張家有條狗很凶猛;乙路線:路燈很暗;丙路線:比較遠,但路燈比較亮。
●責任感:垃圾車還沒到,要放著就走,還是遵守「垃圾不落地」定,等到車子來了再丟?
資料來源: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
如何培養生活能力
●讓小孩自己來。穿衣、吃飯,生活事務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動手,當小孩會說「我自己會」,就讓他試試。
●不同年齡,可以嘗試不同任務。比如小三可以學掃地、小四可以洗碗、遛狗等等,讓孩子有「家」的參與感。作家陳安儀的女兒小一就能自己烤麵包、泡牛奶,還為媽媽服務。
●別怕小孩做不好。老怕小孩掃地不乾淨、打破碗,他就很難學會。一個碗不比「成長」更有價值。
●父母要放手。華人父母太習慣「呵護」,作家龍應台反省:華人父母還會好意提醒成年孩子「不要上廁所」,是關心也是壓力。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
教孩子關懷自己以外的生命,培養同理心,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記者林錫銘/攝影
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面對的世界是他們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少子化之下,孤獨長大,獨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工作品種不斷變換、物質欲望高漲;知識以光速傳送與增長、夢想空間無限延伸。
但他們準備好了嗎?
現代家庭提供孩子優渥的物質環境,學校教他們應付升學競爭,但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是課本沒教、安親班不上,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本報採訪專家學者,為讀者整理出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
◎同理心
◎生活能力
◎表達與應對
◎挫折容忍力
◎感情功課
◎永續學習能力
◎當錢的主人
[@more@]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反正你快死」 黃春明心痛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
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 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第十一章:擁抱天空下的星子
文 / 嚴長壽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他們像是上天一不小心失手墜下的星子。
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
也許你伸出一隻手,也許只是輕輕一扶,重新讓他們站上天空,這根本不是了不起的事,但你卻得到了整片星空。
[@more@]
1.一封來自母親的信
二○○七年五月二日 晚上,我在台中有個約會。約會是很早就定下的,與業務無關,我要和兩位素昧平生的母親一起吃晚餐。
去年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附了一本我的書,寫信人希望我能幫她在書上簽名,並且寫幾句鼓勵的話,因為她要把這本書送給另一個人。
我被她的信吸引住了。她說她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平常工作時間較忙,就把女兒送到安親班給 老師帶。安親班裡有個五十幾歲的女老師,是一個有教育熱忱又很有愛心的人,老師非常疼愛她的女兒,就像親孫女一樣照顧,讓她感到
很放心、很安慰。
有一天這位老師請假沒上課,後來輾轉得知她得了腦瘤,這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就馬上去安慰她。
人生的道路上有千百個轉折,兩個非親非故的人,竟然在不同的轉折點上,找到了生命的共鳴。
那一天,她們聊到抱頭痛哭。有感於這位老師為自己女兒的付出,這位媽媽就對老師說:
「以前你照顧我的女兒,現在請你把我當作你的女兒,換我來照顧你。」這位曾經在榮總工作過的媽媽,於是每回陪著生病的老師去醫院看病。
接下來的日子,這對忘年之交就像親人一樣,互相扶持,互相照顧。後來有一次閒聊到閱讀,才知道她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是我的忠實讀者。
這位媽媽心中就有了一個主意,她想給這位老師一個意外驚喜,送她一本我的簽名書,讓她在病中得到安慰與鼓勵,於是就寫了這封信給我。
看完這位母親的信,我的心馬上熱起來,我感動於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慈悲,老師愛護學生如同孫女、媽媽照護老師如同母親,我們的社會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互相親密、互相扶持的力量?於是我不但寄回我的簽名書,我自己也想給這位安親班的 老師意外驚喜和鼓勵。
我回信告訴這位母親,我說我覺得單單一本書好像是不夠的,能不能讓我也來加入驚喜行列,由我作東,請你們一起到台中亞緻酒店住宿一晚,當晚我也會出現,然後我們一起有個晚餐約會。
這位母親立刻又回信給我,她說她從來沒想到只是因為一封信,我竟然就給她這麼大的驚喜與力量。其實我想告訴這位母親,她才是了不起的。我不過是花一天晚上的時間陪她們,而她付出的豈只時間而已。
後來因為老師治療腫瘤必須開刀並接受化療,我們好不容易才敲定了時間。見面的那天,我依約驅車前往台中。我的心裡其實帶著一個小小的黑影。那是剛剛得到消息,因為我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態度,隔日將有立委帶著花蓮的鄉親北上到亞都飯店來舉牌抗議。
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比舉牌更激烈嗎?我不知道。直覺告訴我,這樣一個約會,我不能缺席,即使隔天有許多紛擾的事等待著我去面對,但是有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呢?
我跟這兩位母親見面,表面上像是我在鼓勵她們,可是我心裡很清楚,被鼓勵的人是我,她們跟我分享她們的心情,分享她們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信賴,這些豐厚的情感,她們毫不吝嗇的給予我,讓我感動。
她們幫助了我,讓我看到人心之間真誠對人的一面,也讓我覺得我的生命更有意義,當我還有一些殘餘的價值可以付出的時候,就應該堅持去做對的事。
我看著她們的笑容,即使知道隔天我會看到為了蘇花高、某些不同立場人物的表達,但她們的笑,讓我覺得世界還沒那麼悲觀,即使是面對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也還值得多付出一些寬容與體諒。
2.丈夫的眼淚
九二一大地震過後,我到災區去做了幾次演講,除了談到如何重新包裝南投,振興當地的觀光產業外。最重要的是,我覺得發生這樣的災難,人們最需要的是關懷,所以我想去跟災民們站在一起,鼓舞他們。
演講之後,有一位災區母親寫信給我,她說因為聽了我的演講,所以想看我的書,她去書店找到了,但站在那裡卻猶豫了。
一隻手捧著書看,一隻手在口袋中掙扎著,那裡是一家人的生活費,買書是多麼奢侈的浪費。一次一次她走進書店,站著閱讀,然後離開,最後才靠著每日省下的一點點菜錢,終於買了書。
(很久以後,新聞報導某家百貨公司門前,有一群為了搶買名牌包包的民眾竟然打架、踐踏,甚至送醫。我突然想起在台灣地理中心曾經有一位母親,面對著殘破家園,她在生活糧食與精神糧食之間,躊躇又徘徊的身影……)
她寫給我的信,字跡清秀,工工整整,足足有六七頁長,說著她自己的故事。她說她先生是農專畢業的,她自己則是高中畢業,還有一雙兒女,一起經營家裡留下來的茶園,生活恬淡平實,不忮不求,她以為,生命應該會這樣好好的走下去。沒想到夜裡的一場天搖地動,震碎了一切。
她的房子全垮了,茶園灌溉用的水塔也倒了,更不堪的是整片茶園橫切裂開來一個地縫,一切都完了。什麼都沒有了。
不得已,他們只好到臨時搭建的組合屋住了半年。之後,政府撥放補助,於是他們想回到原來的地方從頭做起,重新再來。但當時補助錢不多,他們必須貸款,再跟朋友借了一些錢,才把房子蓋起來。原本在餐旅學校讀書的女兒,很懂事,因為經濟因素休學,到溪頭的米堤飯店打工,多少補貼一些家用。
心傷仍在,但他們很努力的一點一點縫合。正當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希望,沒想到地震的餘悸猶存,颱風又來了。
二○○一年的桃芝颱風,從花蓮秀姑巒溪登陸,橫掃花蓮後,越過中央山脈,一路撲向南投。連續六個小時的豪大雨,引發嚴重的土石流,瞬間吞沒了屋瓦房舍、農田林地,帶走兩百多條人命。
又是一夕之間,女兒打工的米堤飯店被巨大的土石流淹沒,接著他們重新蓋好的家又垮了。重建家園的夢又破了、碎了。什麼又都沒了,還留下債務。
那天清晨,她看見她先生站在已經傾倒的家的後院。一個大男人眼淚一直掉一直掉,然後自己擦眼淚,手一擦,眼淚又掉了更多……。
她在信中說,作為他的妻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她說:
「總裁,可不可以請你幫我寫封信給我先生,給他一些鼓勵。」
這封信看得我熱淚盈眶,立刻就寫了回信。我跟她的先生說:
「你或許是一個非常不幸的人,失去了家,失去了事業,失去了許多有形的財產,但是我卻也看到了你擁有許多有錢有勢的人都得不到的富有。你擁有這樣一個懂事的女兒,願意為了家庭放棄學業;你更有一位這麼體貼的妻子,她如此關心你的感覺,深怕你無力振作,希望我來鼓勵你,希望帶給你希望與力量。」
面對命運那樣無情摧殘的這對夫婦,我的信多麼卑微。
我們落榜、我們失戀,我們被上司構陷、被同儕排擠,我們志不得伸、我們一分努力得不到一分收穫,我們頹廢了、就要放棄了。
但是我們不曾想過,有一家人被命運的手操弄著,在黑暗中連續兩次把根都拔除,那樣的挫折如何承受?就連對他們敞開心肺大喊一聲加油,都會被淹沒在滾滾的巨流中。
盡我的力量有時間便寫信,看到國外好的茶葉產品就寄給他們參考。我沒有想像到的是,幾年的光陰過去,這家人展現了驚人的韌性,他們不但又一次重建了家園,也重建了茶園。在裂縫的土地上,長出了向陽的新茶。
不時我會收到他們寄來新採成的茶葉,這家人正朝著精緻產品的方向努力。沏一壺茶,一心二葉在滾燙的水中緩緩舒展,我的心又一次熱了起來。他們一定不知道,他們是我心目中的天使。
3.天使小孩
關於九二一,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我因為手汗的症狀,到醫院做胸腺的開刀,一大早開刀房的門口就有很多人在等待,有些是等著開刀,有些則是一臉焦急的家屬等待自己親人開刀的結果,那時我 太太陪著我。等我進了開刀房後,我太太看到有位母親在一旁不停地掉眼淚,看著一個年紀很小的小女孩被送進了開刀房。
我太太忍不住就去安慰那哭泣的母親,原來小朋友得到的是一種罕見疾病,一開始肌肉無力、肌腱的反射緩慢,最後肌肉一點一點的消失,直到骨化。
等到我從開刀房被推出來到病房,全身麻醉漸漸退去,呼吸時傷口還非常疼痛,我太太就急著告訴我,剛才在開刀房外遇見的事。
她說:「等你稍微好一點,我們一定得去探視隔壁病房的母親和小女孩,看看能否幫上什麼忙。」
隔天,我可以下床了,就忍著痛,跟她一起去探視。我看著那鎮日守著孩子的母親,擔憂疲累全都寫在臉上。我想既然是這麼罕見的病,除了已經有的治療,也許可以嘗試多方諮詢第二個意見的診治,而且她們家不在台北,車程奔波格外辛苦,就提出建議,安排她們住到亞都飯店,並請託我熟識的醫師幫忙做了深入的檢視。
這樣在幾位不同醫師的聯手下做了幾次醫療,雖然沒有使小妹妹的肌肉完全恢復。但幸運的沒再惡化,她們也就回去了埔里的家,之後很久沒有聯絡。
然後九二一地震發生了,地震那天晚上,我心裡頭立刻想起了在震央的她們,我試著打電話到她們家,但已經沒有人接電話,我只能暗自祈禱希望她們母女平安無事。地震後大家忙著救災,九二一不是中部人的事,這塊土地上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那時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的蘇國垚總經理跟我聯繫,他說災區缺乏食物,於是我就快速集合了台北的旅館業,把所有的救災物資集合到濱江公園,叫了好幾輛卡車,火速運到中部,然後由蘇總押車,深入災區發送。
當飯店同仁在那邊照料災民用餐,其中有位災民看到蘇總,就問他:
「你是亞都飯店的人嗎?」
蘇總說:「是啊是啊……。」
那個人黯然的說:「我認識嚴總裁,你可不可以幫我告訴總裁,我的小朋友在地震時被壓死了……。」
我接到消息,一時之間無法言語。我想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好不容易逃過病痛,卻躲不掉天災。這小女孩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等到又過了一些日子,有一次我到台中的大學演講,演講結束,正在幫同學們簽名的時候,突然其中有位女同學拿了一封厚厚的信交給我。她很客氣地說:「嚴總裁這個請你等一下看。」當時還有學生在排隊,我也沒多想,就將信收到口袋裡。
等我上了車離開學校,猛然想起這封信,連忙翻出來閱讀,原來交給我這封信的女孩竟然是那個小妹妹的姐姐。
她說:「嚴總裁,我妹妹已經變成天使了,但是我很想告訴你我們從來沒機會說的話,我媽媽跟我的家人都非常感謝你,感謝你對我們的關懷……。」
我的眼眶紅了!我自認為什麼都沒做。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我們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當你看到因為你伸出的一隻手,也許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可是你所得到的竟然這麼多,你自己是最大的受惠者。
這並不是說因為你得到別人的感謝而覺得受惠,而是在同為人類的處境,我們必須共同創造人性美好互動的可能,我們同情、我們慈悲,當我們肯繼續對人付出關懷,這種美好就會存在,如此我們的社會就永遠會有希望,會有未來。
轉知宜蘭縣政府推動節能減碳活動,請老師鼓勵學生踴躍上網參加簽署活動,活動網址:
[@more@]
節能減碳十大宣言
01﹑冷氣控溫不外洩
少開冷氣,多開窗;非特定場合不穿西裝領帶;冷氣控溫26-28℃且不外洩。
02﹑隨手關燈拔插頭
隨手關燈關機、拔插頭;檢討採光需求,提升照明績效,減少多餘燈管數。
03﹑省電燈具更省錢
將傳統鎢絲燈泡逐步改為省電燈泡,一樣亮度更省電、壽命更長、更省錢。
04﹑節能省水看標章
選購環保標章、節能標章、省水標章及EER值高的商品,節能減碳又環保。
05﹑鐵馬步行兼保健
多走樓梯,少坐電梯,上班外出常騎鐵馬,多走路,增加運動健身的時間。
06﹑每週一天不開車
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一人開車騎機車次數;每週至少一天不開車。
07﹑選車用車助減碳
選用油氣雙燃料、油電混合或電動車輛與動力機具,養成停車就熄火習慣。
08﹑多吃蔬食少吃肉
愛用當地食材;每週一天或一日一餐蔬食;吃多少點多少,減少碳排量。
09﹑自備杯筷帕與袋
自備隨身杯、環保筷、手帕及購物袋;少喝瓶裝水;少用一次即丟商品。
10﹑惜用資源顧地球
雙面用紙;選用再生紙、省水龍頭及馬桶;不用過度包裝商品;回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