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數學
•國語第六課字詞練習(語詞)
•預習國語第六課
•發校外教學調查表
•發感恩護照
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
有一天名偵探柯南收到一封信,信中有一張紙以及一片光碟片,紙片上面寫著「世界上最奇怪的事發生了!柯南,請你破解下面的謎題…..」。於是柯南就將影片播放一次,剛開始表情嚴肅凝重,似乎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反覆看過影片之後,終於露出了微笑說:「原來是這樣…….。」 [@more@]
小朋友,你是否也像柯南一樣聰明呢?是否能找出答案呢?請你看過這段影片在回答下列問題,答對者可以獲得神祕禮物一份喔!
問題一:影片中有聖誕老公公隱藏在裡面,請你找出來。
問題二:影片中有綠巨人浩克隱藏在裡面,也請你找出來。
問題三:影片中第一列倒數第二位男同學(鄭子凡)手上的手錶是在哪個動作時飛出去的?
問題四:最後向評審敬禮時,請問全班當時向評審說些什麼?
問題五:劉老師一共在鏡頭前出現又消失幾次?
問題六:劉老師藏了一條30公斤的項鍊在班上,請一位同學戴在頭上一起參加比賽,請問最可能是誰?
嘿嘿嘿!你找出來了嗎?
健康操比賽已經結束,小朋友請把你的心情記錄下來吧!
2008/08/30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人生本有不如意,愛孩子就要協助他培養挫折免疫力,縮短復原期。記者林錫銘╱攝影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more@]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嗯,對呀…口語表達太「可愛」
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是公民素養的基礎;合宜地說話與應對進退,拿捏分寸,由小學起。 記者林錫銘╱攝影
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請問你是李進文嗎?」他心想:「應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先生』或『老師』吧?」但還是答了「我是」。高中生問他:「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我們想請你當評審。」聽到前半句,李進文楞了一下。
[@more@]
讀名校 未必懂禮貌
事後回想,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你來邀我當評審,沒讀過我的詩,也要有禮地裝一下嘛。」表達尊重,該有更好的措辭。但他也納悶: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怎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
「五年級」世代的李進文回想,在沒有手機、電子郵件的年代,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到校演講,總是戒慎恐懼,「要先寫信,還要親自拜訪、確認」,麻煩中卻多了儒雅餘韻。「現在溝通方便了,語言禮節也省略了。」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說話課 學校沒這堂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力;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
在家,小孩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台語)」;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學說服 這都要訓練
「我都跟朋友說,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花旗銀行個人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會包裝,要能說服別人,這些都要訓練。」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練;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跟對岸學生一比,台灣學生說起話來真是太『可愛』了。」
無厘頭 應對失準頭
她曾經規定,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對啊,對啊」,也不能拿「然後」當發語詞。結果學生不斷笑場,少了這些口頭禪,話都說不順暢了。
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了」,她憂心,面對全球化、兩岸人才競爭,「我們可能輸的,就在這點:我們許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說話或許多了「無厘頭」式的隨興與創意,但應對的分寸卻失了準頭,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
宅孩子 難面對真實
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當然活潑多了,但是害羞、靦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她揣測,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
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仍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太直率 得罪人不知
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對邀稿或演講邀約,助理會直統統地回答:「怎麼這麼晚才來約?」「都快下班了,你不能明天再說嗎?」不管對方是誰,就是「直率到底」。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他才知情。
教授感嘆: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但是他也懷疑:說話的措辭、應對的分寸,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
說話修鍊術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多說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頭有尾地描述,就是很好的練習。父母可以多反問:為什麼呢?練習思考與表達。
●教室中練習: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討論;不只是辯論、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會表達。
多聽
●利用科技:作家的有聲書、網路下載名人演講影片(包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都有網站可原音重現)。
●現場聽演講:看名家的臨場反應與措辭。廖玉蕙盛讚評論家王德威的演講,若謄寫下來就是搖曳生姿的散文。
多充實自己
●專業素養:內容比技巧重要。
●了解聽你說話的人: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敘說。
◎戴章皇(作者為中華科技公司執行副總)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大罵教改讓孩子的程度變差,孩子的國際競爭力喪失云云。教改工程浩大,我不認為可以完全歸責於哪個人或者是哪個政黨的的錯誤。坦白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把複雜問題過分簡化的結果。我所想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批評教育官員或者是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想想我們自己?我早上出去運動時,都得經過一所國小校門口。最近也有機會全程參加一場國小運動會。一些發生在周遭的觀察,每天由家長、學生、老師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大人的手中,這不是小孩子的錯!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一個國小校門口去看看,您有很大的機會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more@]
一、大人充當書僮,幫小孩背書包。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所以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有些人更覺得自己童年時受過不少罪,所以發誓要讓孩子過好日子。校門口一堆家長或外傭當書僮,為孩子們背著書包與水壺。這個書包真的重得令孩子無法負擔嗎?背書包上學是小朋友學習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基本功,更是形於外壓力訓練的開始。我無法想像這些連最基礎的訓練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之後,這個孩子將來還有何抗壓力可言?
二、家長隨意停車,堅持送小孩過馬路。
一般而言,在校門口附近的斑馬線都有導護家長或老師負責學生穿越馬路之安全工作。家長們「不放心」導護家長或老師護送孩子自己過馬路,寧願隨便把車子一停,不管後面堵車如何嚴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時,孩子扮演的角色是皇帝。而這個皇帝不是自願的,是家長們自己塑造出來的。從小學習的「遵守交通規則」在這裡蕩然無存,最糟糕的是在小孩子與他的同學面前做了最壞的示範。家長們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規矩的同時,怪誰?家長們應該好好思索,應該很容易有答案。
三、孩子目無尊長,家長視若無睹。
我還記得以前上小學時,師長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師長必須要先行脫帽,然後敬禮向老師問好。這項教育並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尊師重道的開始。但是,當我經過校門口時,看到孩子們對於導護老師站在門口,幾乎都是老師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還禮貌地回應,然而我看到更多的小朋友是面無表情地走進校園。更令人訝異的是家長似乎也不以為意,這種情形讓我頗為震驚!
四、孩子不願下車,家長苦苦哀求。
校門口擠了一堆轎車,裡面的「小霸王」也許還沒睡醒,或者心情不好。車門已經打開,但孩子就是不下車。孩子鬧脾氣稀鬆平常,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家長的現場處理方式就令人大開眼界!說理者有之,大罵者有之,僵持者有之,最「精采」者莫過於苦苦哀求。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答應帶他去麥當勞、買他喜歡的玩具,似乎只是希望他龍心大悅,而不是教育他什麼才是對的。只要他肯下車,小孩就可以對大人予取予求。這種每天都可以來一次的機會,將成為孩子「習慣性」要脅家長的籌碼。
校門口的戲碼精采,一場國小運動會我在場外欣賞的「劇情」也不遑多讓。學生表演開始,理應場地清場讓表演能夠順利進行。然而,沒想到音樂一開始,一大群家長竟然全部衝到表演隊伍當中為他們的寶貝孩子攝影!台上開始廣播請家長退出,如要攝影請家長蹲下,免得擋住其他來賓。然而,家長依然我行我素,他家的孩子最重要,其他團體紀律與秩序蕩然無存。拔河比賽非常激烈,往往得要纏鬥許久才分得出勝負。
而在這個運動會上我看到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女生拔河的某一隊長,在拔河進行了約莫三十秒鐘,雖然沒有大幅落後,但因為已經出現了繩子移向對方的徵兆,裁判尚未吹哨子判定勝負,她竟然突然放掉繩子,看著對方隊伍臉上露出不屑的微笑,讓隊友繼續拚命,他自己袖手旁觀。在三戰兩勝制中,我連續兩次看到她出現同樣的行為!一個四、五年級的孩子有這樣偏差的行為,現場沒有人教育他。這是我看過所有運動比賽中,最沒有運動精神的一幕。孩子們的天賦、聰穎容有高低,學習成績也因而會有差異。但是,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才是孩子未來足以影響一生的條件。
許多家長把「教育」這件事全部丟給學校老師或教育官員,是多麼的謬誤。在許多人自以為提出「專業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建議或許先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為「教育最大絆腳石」?孩子的競爭力是否就是斷送在我們手中?
教養兒女的七個金科玉律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
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 作者戴門教授指出。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
1、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及早規範孩子
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花時間與孩子相處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
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5、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7、不離婚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