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歐洲 宜蘭就有古堡

不用去歐洲 宜蘭就有古堡

https://youtube.com/watch?v=Kvgmayk1q2A

這裡風景美 可以看到宜蘭美麗的海景

不過要上去 很容易塞車…尤其是假日

城堡裡吃的 還好而已….因為人多 所以品質就…

過年人會很多 注意避開喔

祝大家 新年快樂

藍色革命海洋興國成效

藍色革命海洋興國成效  這是漁業署2011/1/24所發布的消息

「藍色革命 海洋興國」–漁業署兩年來的施政成果–

海洋佔了地球面積71%,孕育地球上最豐富且最多樣性的生命,臺灣坐擁海洋,卻限縮於「陸權」為主體之概念,發展受到限制。有鑑於此,馬總統上任後即提出「藍色革命 海洋興國」政策,就是要翻轉重陸輕海的思維,以海洋為國家發展的利基,永續利用與保育海洋資源,提升國家海洋權益,使臺灣真正成為一個優質的海洋國家。

臺灣四面環海,漁業的發展是成為海洋國家不可輕忽的一環,漁業不僅僅是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有擴大國家食物基礎及提高糧食自給自足程度的功用,甚至具有擴大土地範圍的意涵。雖然,近來漁業隨著國際趨勢、政經環境丕變及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產業發展受到嚴峻的考驗,但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為我國漁業最高行政主管機關,在漁業施政上一直秉持「藍色革命 海洋興國」施政理念,積極推動各項漁業施政,且已初步獲致相關成效如下:

一、參與國際組織,獲得突破進展

漁業署為維持國家漁業權益,積極參與主要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每年出席參與相關會議總計約60場,約190人次,對於提昇我國國際地位與突破外交困境,已有重大成果:

(一)爭取國際會議主辦方面:98年7月於高雄市辦理「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之第九屆全席會議、99年9月於臺北市辦理「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之第15屆科學委員會之延伸科學委員會會議、99年10月於臺北市辦理「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之第17屆延伸委員會會議,並由我國擔任會議主席,與會者計有包含我國在內之各會員國、合作非會員及國際非政府組織(NGO)之80餘位政府單位、學者及產業代表參加,會議獲國際社會各方熱烈參與並順利通過未來工作計畫。此外99年8月與美國西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委員會(WPRFMC)在臺北市合作舉辦「第五屆國際漁業人論壇(IFF5)」會議,該項會議計有28個國家,138個國內外機構及團體約300餘人參加,是近年來在台灣舉辦的最大國際漁業盛會,會後由臺美雙方共同發表「IFF5台北宣言」,並送請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執行秘書、聯合國(UN)秘書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秘書長、五大區域性鮪漁業管理組織及臺美兩國政府參考。

(二)取得會員地位方面:除既有之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 延伸委員會及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我國為會員以外、另自99年8月27日「安地瓜公約」生效之日起,我國正式成為管理東太平洋鮪類資源之「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之「委員會會員」,有助於維護我國在東太平洋相關漁業之作業權益及提昇我國國際能見度。另於98年11月5日派員於紐西蘭參加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科學工作小組及第八屆籌備會議(SPRFMO),成功爭取我國未來得以「委員會會員」身分加入「南太平洋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SPRFMO)」(該組織公約甫於98年11月14日通過,目前尚在籌備成立委員會中)。

(三)爭取漁獲配額方面:99年我國積極派員參與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國際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印度洋鮪魚委員會(IOTC)及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年會,對有配額分配的魚種,共爭取總漁獲配額77,440噸,包括南方黑鮪1,026噸、大目鮪共71,955噸(WCPFC獲12,900噸、ICCAT獲16,500噸、IOTC獲35,000噸及IATTC獲7,555噸),及長鰭鮪等其他魚種共4,459噸。

(四)協助友邦漁業發展方面:馬總統於99年3月23日訪問吐瓦魯時,宣佈我國將協助訓練太平洋友邦觀察員,並責付漁業署於同年6月28日至7月26日辦理「太平洋友邦區域觀察員訓練計畫」,計有太平洋6友邦35位學員(20位觀察員及15位船員)來台參加訓練,有助於協助友邦漁業發展與管理及促進友好關係。

(五)參與其他國際會議方面:沙署長分別於97年8月6日率團赴日本進行台日鮪漁業雙邊會談,維持與日本水產廳之合作關係。98年12月15日率團赴美國進行台美漁業諮商高峰會議,台美雙方就「台美漁業及養殖合作備忘錄」下有關漁業合作議題廣泛交換意見,雙方並有意加強人員互訪及培訓。99年1月13日率團參加日本石垣島「臺日年度科技合作會談暨首屆臺日水產研究研討會」,就漁業資源、省能源及全球暖化等議題持續進行意見交換。7月21日率團參加日本福岡舉行之臺日鮪漁業會談,就打擊非法、未報告、未受規範(IUU)漁業行為及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議題交換意見,維繫臺日漁業高層溝通管道。8月4日主持在台北舉行之南太平洋諾魯協議國(PNA)漁業部長非正式漁業高層多邊會議,與會者計有45名,其中包括5名PNA國家部長,決議未來將建立正式漁業高層對話機制。10月11日由農委會胡興華副主委率漁業署、環保署、外交部等參加秘魯舉辦之亞太經濟合作(APEC)第3屆海洋相關部長會議,會議主張各國共同重視海盜對漁船作業之威脅,並獲列入巴拉卡斯部長宣言中,將海洋糧食安全議題提昇至國際合作層次。

二、永續漁業發展,維護漁民生計

(一)為維護海洋資源水準,減輕漁業資源之捕撈壓力,自97年迄今,總計收購沿近海及遠洋漁船177艘,漁筏881艘,及獎勵7,665艘漁船筏參與自願性休漁政策;同時辦理魚苗(貝)放流約1,138萬尾(粒),設置88處(總面積約為237平方公里)之人工魚礁區,以增殖漁業資源,並訂定99年魩鱙及飛魚卵總容許漁獲量分別為2,874公噸與300公噸、寶石珊瑚捕獲量以200公斤為限之相關規定,以落實漁業資源養護管理及永續經營目標。

(二)為使沿岸資源永續利用,積極輔導各區漁會提出專用漁業權申請計畫,98年已完成核發中壢及彰化區漁會等2件專用漁業權執照,99年亦陸續核發南龍、林園、琉球、通苑及新港區漁會等5件專用漁業權執照。資源保育的觀念,是長期紮根的工作,自97年迄今,已辦理11梯次漁業資源保育種子教師研習營、10場資源保育及政令宣導講習、海洋生態班14班、漂鳥船員體驗營2期及農業一日體驗營2期。

(三)持續推動公海作業漁船裝設VMS (Vessel Monitoring System)漁船監控系統之政策(目前約有1,640艘裝設),另派遺77名海上觀察員跟隨在公海作業之漁船(總計108艘船次),以進行漁獲配額監控管制工作,同時亦派遺巡護船執行太平洋公海漁業巡護任務(總航程14,818浬)及臺灣沿近海域漁業巡護任務(總航程8,719浬),以展現我國具有公海登臨檢查實力與落實漁業管理決心,並維護漁船良好之生產秩序及有效管理漁業資源。

(四)因油價持續飆升,已危及漁民生計,漁業署立即研修「漁業動力用油優惠油價標準」,於97年5月28日核定實施漁船用油補貼14%,並奉行政院99年11月23日核定維持至102年底止;另自98年度起將漁船用汽油納入優惠補貼品項,計補貼4,847艘漁船筏,總經費約7,300萬元。

三、推動精緻農業,再造漁業新契機

(一)漁業署98年開始推動石斑魚倍增計畫,辦理養殖進排水設施整建及設置LNG(液化天然氣)冷卻海水統籌供應系統,推廣海水養殖政策,石斑魚出口值已由97年1,976公噸(1,345萬美元)大幅成長至98年6,011公噸(5,544萬美元),99年初估約有7,700公噸(7,500萬美元)。

(二)連續於98及99年於臺北世貿舉辦臺灣觀賞魚博覽會,平均每年吸引約13萬人次參觀,總銷售金額合計約9,000餘萬元,且臺灣觀賞魚屢獲國際大獎,尤其在99年10月於德國杜易斯堡國際展覽共拿下3金、6銀、5銅之佳績,囊括總獎牌數之40%,成績為歷年之最,也順利打開觀賞魚國內外市場。

(三)為維護漁港功能,自97年迄今已完成119處漁港疏濬工程,疏濬土方約達524萬立方公尺。並推動海岸漁業旅遊,完成21條休閒漁業旅遊路線,每年平均出海海釣人數約80至120萬人次,賞鯨人數約20萬人次,並興建八斗子、烏石漁港釣魚平台及遊艇碼頭、舉辦帆船比賽及十大魅力漁港選拔活動,有效帶動漁業休閒旅遊風氣及促進漁港多元化經營。

(四)為強化水產品品質安全,新增通過CAS驗證水產品1家及新增36品項,新增產銷履歷戶84戶;另辦理「秋豐魚美–臺灣優良養殖水產品聯合特展」活動、「優質水產‧金鑽一生」水產精品及「臺灣十大優質烏魚子」選拔等活動,拓展優質水產品行銷通路,提升水產精品層次。

四、拓展大陸市場,活絡漁業交流

(一)隨著兩岸關係和緩,於98年12月22日簽署「海峽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議」,成功為兩岸勞務正常化創造歷史性進展,並依該協議修正大陸船員僱用法規,訂定大陸船員僱用機制,核准19家仲介機構,使僱傭透明化並維護漁船主權益。

(二)於99年3月19日修訂「漁船運搬養殖活魚管理辦法」及公告「臺灣地區漁船航行至大陸地區許可及管理辦法」,以開放活魚運搬船、漁業專用漁獲物運搬船及大陸船員接駁漁船得申請航行至大陸地區,已核定15艘活魚運搬船直航大陸福州馬尾等11個港口,有效拓展大陸水產品市場。

(三)爭取漁產品(石斑魚、虱目魚、秋刀魚、烏魚、甲魚蛋等5項產品)列入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沙署長並於99年9月28日至30日率相關漁業團體參加「第五屆海峽(福州)漁業博覽會」,我方參展廠商與陸方完成簽訂17.53億元漁產品採購意向書,增加漁民外銷之收益。

臺灣優良的海洋地理條件與漁民永不服輸的精神,造就臺灣漁業大國的實力,為維繫漁業競爭力,漁業署全體同仁在施政上的努力有目共睹,未來漁業署將持續堅持營造有利的漁業經營環境並兼顧水產資源養護與管理,調整養殖漁業成為與環境及生態和諧產業,確保水產品食用安全與供需穩定,保障漁民作業安全與福利,以維護漁業永續經營與健全發展為施政方向,打造健康、卓越、樂活的產業。

海洋教育相關網站

這是我常用的相關網站與大家分享

1.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兒童網站

3.台灣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兒童網站

4.關懷海洋台灣

5.海洋教育網

5.文學的廖鴻基

7.海洋文學研習營

8.基隆鄉土資料海洋城市鄉土教材

9.台灣魚類資料庫

10.漁業兒童網

11.漁業資訊服務網

歡迎大家進去裡面逛逛 一起來挖寶!

近海漁具漁法

在海洋教育的海洋應用科學中

其中4-3-7 辨別各種船舶的種類與外型

    4-3-8分享漁船、貨船、軍用船舶及港口的功能

老師如果在課堂上用講述法上課 學生可能睡成一片..

所以建議可以使用影片欣賞的方式進行

所以推薦兩部可以讓學生欣賞的影片

第一部影片  近海漁具魚法(DVD

裡面收集三種台灣近海漁撈作業方式

第一種:火誘網  1530

火誘網,又稱焚寄網,利用「電光石」發光,是一種以光源誘集魚類、瀕臨失傳的傳統原味捕魚方式。在現代火誘網漁船群中,顯得格外引人注意影片

 第二種:鯖參大型圍網 1525

大型圍網在各種捕魚方法中,係屬於最高科技、最自動化與最講究團隊合作的一種。[本片針對鯖參大型圍網之漁撈作業與拍賣卸魚之整個過程,現場實況介紹。

第三種:烏魚巾著網  1223

烏魚子在我國自古以來即是眾人皆知的人間美味,係水產品中最珍貴之高級禮品之ㄧ。本片介紹討海人海上如何找尋烏魚、辛苦捕烏魚,陸上加工技術製成整個烏魚子的實況。

第二部影片 南方澳的海洋紀事

2004第四十一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004,紀錄片,35釐米,彩色,98分鐘

南方澳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東環太平洋。總人口數九千多人,其中從事漁業的人口有百分之八十。

長久以來,南方澳是鯖魚的故鄉。以鯖魚為主要捕撈對象的大型圍網漁業於1973年在南方澳因應而生,帶來數年間的繁榮。直到近年,因為海洋生態的改變造成魚群銳減,使得大型圍網漁業面臨淘汰的命運。

當退休漁撈長陳傑翻閱著他的海洋記錄簿敘述一段大型圍網的風光期時,另一位現任的漁撈長張阿海同時帶領著我們航出南方澳,駛向台灣北部彭佳嶼海域,並展開一段海上捕撈的旅程。雖然,大型圍網船隊依然在夜裡的大海中上演著壯麗的人與鯖魚間的捕撈對抗,但是這個場面已經不及過往捕撈的精彩。《南方澳海洋紀事》訴說的是人與海洋的故事。深刻描繪人類與海洋生物的互動,呈現的是漁民的海洋性格。本片亦是首部橫越台灣本土與台灣北部海域的紀錄片。

(資料來源:http://cc.shu.edu.tw/~hlee9/NanFangAo.htm

我曾經在學校播放南方澳的海洋紀事給學校老師觀賞

老師們對於漁業感觸很深….

「南方澳海洋紀事」影片回饋

1.      片中討海人有著善良、單純、耿直、灑脫的個性,對上天賜予的大海存著敬天畏地的順服天意,走過年輕歲月與海培育了深厚情誼。

2.      從歷史觀點來看,18世紀各歐洲各國已積極發展海權移民經濟,中國以喪失ㄧ次機會了,看到現在20世紀,台灣仍然是以陸地為生的行業為主,我們已落後一次了,台灣不該再失去第二次機會,不然永不能成為先進國家。

3.      樂天、知命。企求在大自然與經濟間能找到最佳平衡點,追求和諧。

4.      靠天吃飯,除把握當下之外,還有樂天知命,對未來雖不樂觀,但卻不放棄。

5.      台灣人的失業和外勞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吧!

6.      漁工們,尤其是大陸漁工長時間住在船屋中,讓我對「生命」有所沉思,也許這是國與國之間貧富差距所造成,但心中仍有所不忍!

7.      片中,對於漁獲量驟減的問題,漁民們對於錢愈賺愈少感觸頗多,可是我想背後的問題不少,海洋環境的改變、海洋政策規劃之必需等,可能都是期待有心人士(也許我們也可以在教育盡一份心力)共同努力的區塊。

8.      海洋教育應更落實,另外也可鼓勵大家偶爾吃素,不錯喔!

9.      討海人的個性樂觀開朗,因為靠天吃飯,所以比一般人更加樂天、惜福。

10.  討海人靠天吃飯,哪裡有魚就往哪去,「經驗」是他們所能憑藉的。但隨著全球大自然生態的變化,資源愈來愈少,討海人的生活也面臨挑戰,除了要面對海資源問題,也要處理人力資源問題,但樂天的討海人似乎懂得用樂觀的方式來看待!只希望政府能投注更多心力管理,減少  能的問題。

11.  法令的明確與否、政府的重視程度、宣傳和推廣、管理的問題、環保和資訊、立法和保障工作權、工作的福利制度等。

12.  台灣漁業面臨的困境:

    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銜接問題(上一代吃苦、下一代享福)

    整體經營管理,政府若能有ㄧ些制度輔助計畫規劃從捕魚後續包裝行銷,將整體規劃好,或許接續的問題才有未來。

    海洋生態、法律、休閒規劃不足。

13.  個性非常單純、純樸,雖然沒有高的學識,但他們對於海的了解,我想卻不輸高知識份子。

14.  透過海洋教育融入教材,讓學生了解海洋,其實可以破除大眾對海危險的迷思。

15.  海洋不只是只有漁獲(經濟來源),就產業發展來說,應該是要有基層工作、中層、高層工作,各階層應有縱向、橫向的連續。

16.  台灣漁公司進用大陸漁工,帶約滿後,漁工也學會整套的捕撈作業,返回大陸後也投入經營漁業、甚至造船進入台灣海域瓜分海洋資源,甚為遺憾!

17.  我認為政府應落實外籍漁工的管理,並採取有效措施管理外國漁船越界捕撈的問題,而本國漁船的捕撈也應限制魚的大小或數量,才能使生態永續。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老師們的熱情

相信孩子看了一樣會感動的! 

 

附上教育部部屬館所暨公共電視台研編適合國民中小學推廣海洋教育之教學媒體彙整表….2915-238200.doc

彩虹勇士號12號來蘇澳港

守護海洋 12日蘇澳港「船」達理念

更新日期:2011/01/09 04:11

自由時報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國際知名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即將退役的船艦「彩虹勇士號」,靠泊在基隆港西二碼頭,開放給民眾參觀,希望民眾一起關注海洋生態保育工作。昨天雨量漸歇,參觀人潮湧入,還加開兩團,今天是最後一天,想登船請早,明天彩虹勇士號將開往宜蘭蘇澳港,十二日開放

參觀彩虹勇士號 今天來基隆

綠色和平組織今年四十周年慶,第二代「彩虹勇士號」退役前的最後航程「東亞之旅─牽手護海洋」活動,從台灣開始,接續到香港和韓國等地。

昨天雨勢漸緩,又是週末假日,從北台灣趕來基隆港見證彩虹勇士號最後航程的民眾相當多,很多人攜家帶眷在船首拍照,要牽手護海洋、拯救最後一「鮪」。到下午二點左右,登記參觀的名額就已爆滿,但來自各地的民眾還是不斷湧入,最後還加開了二團,約五百人上船參觀。

「彩虹勇士號」今天在基隆港開放參觀最後一天,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要登船參觀者必須事先登記,民眾把握機會。

明天彩虹勇士號將航抵蘇澳港和高雄港,也會到台灣的海洋保育區綠島、小琉球和墾丁,紀錄台灣海洋保育現況。蘇澳港開放的時間是十二日,高雄港是廿二、廿三、廿九及三十日。

彩虹勇士 守護海洋鞠躬盡瘁

更新日期:2011/01/07 20:35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7日電)國際組織綠色和平的「彩虹勇士號」訪台,今天起在基隆港宣導海洋保育,這艘1957年英製蒸汽船,從捕撈漁船改造成動力帆船,化身為環保戰艦,別具意義。

 

「彩虹勇士號(Rainbow Warrior)」是一艘荷蘭註冊的三桅機帆船,是非政府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船隊的旗艦。守護海洋東亞之旅台灣行程,7日至9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在基隆港西岸碼頭供民眾參觀。

 

解說員導覽說明這艘船前身為「葛蘭比恩之名」漁船,船首鑲飾一隻橡木雕海豚,銅鈴與舵輪都是第1代「彩虹勇士號」遺留的紀念寶物。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表示,第1代的「彩虹勇士號」前身是一艘名為「威廉哈地爵士」的418噸拖網漁船,1978年被綠色和平發現棄置在英國,由倫敦志工花3個月修復,之後曾赴挪威和冰島抗議捕鯨船。

 

但1985年停靠在紐西蘭奧克蘭港口,準備前往南太平洋法屬穆魯羅亞(Mururua)環礁,抗議法國核試爆前,遭法國情報員放置炸彈,引爆後沉沒,造成1名綠色和平攝影師罹難,曾引發國際關注、報導。

 

第2代的「彩虹勇士號」是深綠色的船身,除了啣著橄欖枝的白鴿象徵和平,船側還繪有彩虹。綠色和平資深專案主任周婉蘋表示,「彩虹勇士」的船名有守護地球的意義;船名源自於北美印地安傳說預言,地球將被毀滅時,靠全世界各地所匯聚的「彩虹勇士」拯救。

 

周婉蘋說,船上懸掛的銅搖鈴,與甲板上的舵輪,就是從第1代船搶救下來的產物。過去21年,彩虹勇士號在全球擔任過無數次環保行動,曾出航終結太平洋上的核試爆,參與反捕鯨行動、反對砍伐原始森林宣導。

 

這艘環保船還擔任南亞海嘯的人道救援任務,也協助受核輻射污染之害的南太平洋島國居民遷離家園。目前,以宣導保育鮪魚為主。

 

船上有很多環保科技產品,包括節省燃料的引擎,熱能還可轉換。另有為船隻提供熱水的太陽能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及脫鹽系統淡化海水。

 

1957年下水的第2代彩虹勇士號,走過半世紀,將在7月10日除役,目前正在波蘭製造、德國組裝的第3代新「彩虹勇士號」,將改良為70%使用風帆動力,30%使用柴油動力,會更環保。

 

高于棻表示,「彩虹勇士號」將在台停留1個月,7日至9日停泊基隆港,12日將停泊在蘇澳港,22日起在高雄港口,開放民眾參觀。隨後,航程轉往香港、韓國,在除役前盡最後的奉獻。1000107

宜蘭海洋教育資源網站

今天校長有提到未來的縣本課程

而在地性海洋教育納入其中之ㄧ課程

這學期剛好有受邀參與其中的課程編寫

縣本課程最重要是希望讓宜蘭的孩子認識在地的文化 在地的海洋

你知道我們宜蘭有一個海洋教育資源中心 設在南安國中喔

如果你曾經帶學生去南方澳做魚丸 遊漁市場 就是資源中心提供的遊學課程啦

想了解更多宜蘭的海洋教育或課程 趕快進去資源中心逛逛吧…

不過今年重新掛牌上陣 所以很多資料都還在建置中 …也需要縣內老師的支持啦

 另外還有一個好站 海洋大學海洋教育數位典藏…資源豐富喔

我喜歡它的海洋教育小百科 是很適合做教學融入的 歡迎大家進去看看!

尋找生質能 希望在微藻

《聯合報》2010 秋季「展望」系列專刊之七:尋找生質能 希望在微藻

日期: 2010/12/27

 

 

 

 

秋季展望系列》尋找生質能 希望在微藻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臺北報導】

 記者周永受/攝影

  在發現化石能源會造成溫室效應與環境汙染後,各界開始尋找低碳排放、可再生利用的能源。生質能(biomass energy)一直是其中頗受重視、但也有許多爭議的一種替代能源;到底生質能有什麼優、缺點?宣稱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質能,真能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嗎?

  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月刊、科學人雜誌、NEWS 98、Discovery 頻道協辦的「2010 展望秋季系列演講」,上周五第七場由成功大學生物科技中心副主任、化工系特聘教授張嘉修主講「『生質能』是否可在未來能源結構中扮演關鍵角色?—探討生質能源對建構未來低碳社會之衝擊」。

永續能源 替代化石燃料

  「為什麼我們需要生質能?」張嘉修首先引用數據指出,早期人類主要能源就是生質,利用燃燒木柴、樹葉、稻草等獲得能源。而 18 世紀工業革命開始,蒸氣機使煤炭成為主要能源;後來人們發現石油更好用,不僅可當能源、還可以製造塑膠、纖維、橡膠等化學品,石油於是變成人類主要能源。

  但公元 2000 年後,二氧化碳排放、氣候劇烈變化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許多科學家發現,二氧化碳和溫度增加的趨勢非常相近,化石燃料造成環境汙染慢慢成為共識。張嘉修表示,若再考慮化石燃料的儲量和生產量,石油、天然氣可再使用的年限可能都不超過 100 年;從能源、環境及永續發展三個方向來看,尋找無汙染的永續能源已成為人類重要課題。

生物精煉 製造燃料食物

  「目前主要運用能源的方式不符合永續」,張嘉修說,未來石化能源的使用會慢慢減少,朝「生物精煉」 的趨勢發展。他指出,現在一般是由石化工廠將原油煉成石油,當成燃料使用,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但若藉由太陽能使植物或藻類生長,將植物和藻類進行生物精煉後,產生燃料,燒完後產出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藻類吸收,就變成一個永續發展的循環。

  生物精煉的原料是由太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產生的生質,透過微生物發酵、氣化、熱裂解等製程,可產生酒精、丁醇、氫氣和甲烷等不同燃料。生物精煉還可產生化學品、食物或飼料。張嘉修說,若石油沒了,生質不只能應對能源問題,也可用來製造我們所需日常用品。

培養微藻 臺灣得天獨厚

  以動物、植物、微生物或其相關產品、代謝產品做為原料,所產出的燃料就是生質能源。張嘉修指出,很多生質能的製造是利用糖、澱粉、纖維素或動、植物油。舉凡甘蔗、甜菜、玉米、蔗渣、芒草等,都可經過微生物發酵或物理化學製程,產生生質酒精、生質柴油、綠色汽油或綠色柴油,被我們使用。

  張嘉修還提到,以微藻類生產生質能,已成為最近世界熱門的發展方向。他表示,藻類可以在海水中培養、不占土地,也不消耗淡水資源;利用特殊的環境控制,能使其產生大量油脂或碳水化合物,進而生產生質能源,同時真正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張嘉修表示,雖然藻類如何大量培養、收集、榨油的技術還有待克服,但將是未來很有發展性的一種生質能源。他還指出,臺灣四面環海,且溫度與氣候合宜,是培養藻類的絕佳環境。

未來糧食資源 要靠海洋

  「未來的糧食與資源要靠海洋!」張嘉修說,生質能源目前雖然比較貴,但需考慮使用後帶來的減碳利益、能源自主效益與就業機會,等到石油飆到天價、原油儲量降至警戒線,或人們面臨環境惡化危機時,生質能將是最好的替代能源之一;而微藻生質能,更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新趨勢。

 

 

秋季展望系列》研究不設限 喜愛跨領域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臺北報導】

成大生物科技中心副主任張嘉修 記者周永受/攝影

  投入能源研究 10 年,成大生物科技中心副主任張嘉修認為,做研究最重要的是不追求熱門題目、找對研究方向,及跨領域的團隊合作。而不設限研究的方向,也使他跨足領域愈來愈廣,和各界有更多合作機會。

  張嘉修是嘉義縣新港鄉人,自稱「鄉下人」,從小在嘉義長大。他說自己國中時成績極好,但進了嘉義中學後就開始玩,跟朋友打籃球、到各補習班看美女,連媽媽都問他為什麼一直在換補習班?結果大學考上東海化工系,是倒數第二志願。

  到了大學,他痛定思痛,認為還是該好好念書;結果也取得不錯的成績,畢業後直接到美國深造。因為對生物化學工程有興趣,於是從化工轉到生化領域,之後投入能源研究。

  談到研究心得,張嘉修認為不應追求熱門題目,而是要「看對方向」。他說,自己在 1998 年左右開始投入能源研究,當時石油一桶才 20 幾塊美金,能源是相當冷門的議題。但到了 2008 年,油價一度飆漲到每桶 140 美元,現在也還維持在每桶 70 ~ 80 美元;加上環境議題受重視,替代能源的研究價值逐漸凸顯。

  不為自己的研究方向設限,也使他跨足的領域愈來愈廣。「研究的東西跟什麼有關,就跨到那個領域。」張嘉修說,自己開始做藻類研究,是因想減少其他生質能研究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研究後才發現,藻類不只可減少汙染、也可以做為能源,有許多附加價值。

  從氣體燃料、液體燃料到藻類研究,張嘉修也強調跨領域團隊合作的重要。他說,自己目前的研究幾乎都是跨領域整合,由生物、物理、化學等不同領域一起合作。「如果一件事只從一個角度思考,就沒辦法做得很完整、很創新,」他笑著比喻,「打群架會比單打獨鬥有發展。」

原文轉載自【2010-12-27/聯合報/D2版/親子書房/展望】

資料來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氣候變遷的衝擊與因應

作者:湯曉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張貼日期:2010/12/3


氣候變遷會導致生態棲地縮小,以及物種的滅絕與消失,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下降。加強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已是全球生態保育和農業永續發展的趨勢。

 

臺灣處於西太平洋颱風區及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間的碰撞與擠壓作用,屬年輕尚不穩定的地質。加上位於季風氣候帶,颱風、地震、豪雨、乾旱等天然災害發生機率偏高,因此臺灣屬於高災害潛勢地區。此外,因為社會快速發展,環境脆弱度增加,近年來災害頻率和規模都有增加的趨勢。

 

世界銀行 2005 年曾發表專文〈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指出,臺灣同時暴露於 3 項以上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和面臨災害威脅的人口都是 73%,高居世界第一;臺灣同時暴露於 2 項以上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和面臨災害威脅的人口,更高達 99%。

全球氣候變遷的效應日益顯著,將危及生存環境、資源生態、民生安全和產業發展,尤其對臺灣等海島地區的衝擊最為嚴重。未來不僅颱風會持續增強,極度氣候災害會繼續增多,各類氣候變遷的衝擊,包括海平面上升、乾旱及水資源匱乏、農業糧食生產問題、暖化引發的疾病和公共衛生問題,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等,恐怕都會接踵而來,對國土安全的影響甚鉅。

生物多樣性是農業和生物科技的根基,也是各式各樣作物及牲畜等種原的來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以提供生態服務功能,對糧食和其他農作物的生產,以及利益人類的食品安全、營養、生計等都非常重要。

有鑒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性,近年來聯合國於每年 5 22 日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把議題主軸分別訂為「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生物多樣性與林業」及「生物多樣性與外來種」。期能強化永續農林業的重要性,不僅保護生物多樣性,著重森林和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以及降低外來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確保可以餵養全世界,維持農林業的生計,並增進人類 21 世紀和未來的福祉。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的趨勢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研究課題。

 

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全球氣溫、降雨、海平面、洋流循環等各方面的改變,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本身是一個具有階層性的複雜系統,各個層級間都有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關係,氣候變遷對於水資源、農業、林業和生態環境的衝擊,便會藉由這些交互作用在個體、族群、群聚、生態系、地景等各層級上產生不同的影響。

生態系統調節功能的喪失 許多生態系統的調適彈性,可能在本世紀內被氣候變遷、相關擾動(如洪災、乾旱、野火、蟲害、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等)和其他驅動因子(如土地利用變化、汙染、自然系統的分割或破碎化、資源過度開採等)的空前加成作用所影響而喪失功能。伴隨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在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及交互作用等方面,預估會出現重大變化,並對生物多樣性及資源方面(如森林、水、土、糧食供應等)產生非常不利的後果。

物種的滅絕與消失 氣候變遷會導致生態棲地縮小,影響物種生存,導致物種的滅絕和消失,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下降。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報告,如果溫度上升攝氏 1.52.5 度,全球 2030% 物種可能面臨滅絕;如果上升超過攝氏 3.5 度,更會有 4070% 物種面臨滅絕風險。加強生物多樣性的維護,並注重森林和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已是全球生態保育和農業永續發展的趨勢。

生物分布、遷移及物候的改變 諸如動植物隨海拔高度及緯度分布的改變、增加外來物種入侵機會、候鳥或蝴蝶遷移機制的改變、植物開花結實、昆蟲生活周期或發生期等物候的變化,都會對整體生態系平衡或農業生產造成衝擊。

 

問題與挑戰

 

為避免氣候變遷影響臺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亟需建立評估和預測氣候變遷衝擊的方法與能力,並提出量化的方法和可行的調適策略。

 

預測的基本資料與工具不足 氣候變遷的預測能力,必須以長期生態環境資料的建立為基礎。目前國內除氣象資料外,欠缺長期的系統性環境資料,尤其生物多樣性等生態資料更是欠缺,對於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影響及評估缺乏基線資料(baseline data)。此外,適合臺灣本土的分析工具和情境模式,也因基礎調查和觀測資料的欠缺及資料累積較慢而發展緩慢。

 

長期規畫與風險管理觀念不足 氣候變遷會造成長期影響,若無足夠的長程規畫和風險管理措施,將難以減輕其衝擊。過去政府多強調即時救災和短期應變能力,缺乏長期規畫管理的觀念。

 

例如,氣候變遷會造成物種的滅絕和消失,各國為保存物種及遺傳多樣性,紛紛成立「國家種原庫」並配合現地保存工作,即所謂的「諾亞方舟」計畫。惟目前臺灣僅保存具經濟性的農漁種原,而忽略野生種原對抗氣候變遷逆境和未來提供生技發展的潛能,殊為可惜。此外,也欠缺對外來物種或疫病入侵的衝擊和風險的評估。

 

入侵生物及疫病將更為嚴重 外來入侵種已成為全世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因之一。外來入侵物種所造成的危害,若從經濟的角度列出農業和經濟的損失,更是驚人。2004 年,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團隊針對福壽螺做了一項估算,顯示近 30 年來,螺壽螺已經對臺灣農業造成新臺幣 50 億元的損失。如果再加上政府和農民所投入的防治費用,損失金額接近新臺幣 100 億。至於外來動物所引起的動物性病害,大家較熟悉的有口蹄疫、禽流感等。在氣候變遷的助長下,這些入侵的生物和疫病的影響會更為嚴重。

 

欠缺跨領域及國際性合作研究與整合人才 氣候變遷的衝擊與調適屬於跨領域研究,包括大氣科學、生物多樣性保育、公共衛生、災害管理、人為社會經濟發展等不同面向,且氣候變遷的衝擊屬大尺度和國際性問題。因此,要有效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就必須整合不同領域的研究,並推動跨國的區域性合作計畫。然而目前臺灣各面向的專家多以自己習慣的工具和表達方式進行研究,欠缺整合平臺及具有整合專長的人力。

 

因應策略

建立生態基礎資料及評估系統 推動國家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和長期監測系統的建立,將可提供氣候變遷預測的基本資料,以及滿足情境預測模擬工具發展的需求。設置「國家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中心」則可統合各項監測系統和資料,配合國土地理資訊系統計畫建置「臺灣地區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系統」,以負責國內生態資料共同平臺和標準、生物調查資料庫彙整、管理及維護國內生物分布資料供應等分工。

此外,應建立生態環境影響的指標系統和評估系統,包括:自然資源及物種的調查與發掘,臺灣重要生態系的研究、監測及成效評估,制定生物多樣性評估指標,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的衝擊和生物適應的探討等,以了解全球暖化對臺灣生態環境的衝擊。

推動野生生物種原保存的避險措施 物種一旦滅絕與消失就無法回復。2010 年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年,各國力求讓生物多樣性滅絕的速度大幅度減緩。臺灣生物多樣性和特有種比率極高,除配合保留區系統進行「就地保存」外,因臺灣屬於高災害潛勢地區,應配合規劃設置「國家野生生物種原庫」,並尋找適當地點進行「域外保存」,積極推動「臺灣方舟」保種計畫。

 

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及預警系統 應積極加強野生動物保育醫學,運用醫學知識和技術擴大對野生動物族群與生態系的保育工作,克服因人類活動所造成對野生動物族群健康的影響,以保育野生動物族群及保存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此外,也應監控野生動物疾病對人類與家畜禽健康的影響,並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同時結合防疫、檢疫和衛生單位,配合國際疫情相關資訊審慎評估,以生態相關研究建立入侵種名單、監測和預警機制。

建立生物資源災損評估及預警系統 臺灣地區時有天災,颱風、豪雨、地震等都會造成土石崩塌和棲地破壞,對生物資源產生嚴重影響及損害。目前國內尚無災損評估和預警系統,在各項資料庫陸續建立之際,應依據現有物種調查資料,運用統計分析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著手展開研究,以建立生物資源災損評估和預警系統,有效保育生物多樣性資源。

建立實質整合機構推動跨域研究 氣候變遷影響是全面性的,對中央各部會甚至國家安全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要面對這些衝擊,各部會恐怕無法單獨解決問題,需要成立跨部會的實質整合機構。此外,應成立國家級研究中心或國家型計畫,推動團隊和國外長期研究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保育組織、推動兩岸和東亞等區域性合作計畫,建立技術合作平臺,與世界同步接軌。

強化氣候變遷情境下的教育宣導工作 臺灣過去的生態教育並未針對氣候變遷的未來情境和可能的衝擊與調適策略等,進行系統性的介紹。雖然氣候變遷一詞經媒體不斷宣傳,尤其在〈±2℃〉影片播放後,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具體內涵和應採取的態度與行動,社會大眾仍不清楚,甚至認為節能減碳、多種樹就可以解決問題。

因此應強化教育宣導工作,納入長期環境變遷問題和規劃管理的概念,並編撰教材和培育師資,有系統地落實於各級教育體系。同時注重對一般民眾的教育宣導,以建立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正確基本態度,才可順利協助政府推動相關行動方案。

防患於未來

未來氣候會持續不斷變化下去,一般民眾或政府都需具備足夠調適能力,包括預測能力和系統整合的反應彈性。臺灣屬島嶼生態系,容易受到擾動,生態上極為脆弱,在國土保育上,比大陸型的相似區域困難許多。況且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一旦遭受破壞就很難復原,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壓力下,受到的衝擊會更為顯著,能採取的因應對策也更為艱鉅,因此事先防患於未然顯得格外重要。

在了解未來生態環境限制下,積極規劃社會經濟發展策略,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是臺灣面對全球變遷最重要的課題。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2195&ctNode=40&mp=1

詳細內容:01231433229.pdf

教育部海洋素材優良作品電子書出版囉!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教育部海洋素材優良作品電子書出版囉!!

這是98年海洋「編研團隊」編撰的海洋素材經專家學者、各級
老師、各級學生評選出人氣優良作品: 

98年度海洋素材優良作品:

·  [國小級]
海洋科學與科技
   

·  [國小級]
海膽日誌
    

·  [國小級]
海洋的貝類世界
   

·  [國小級]
港埠科技
   

·  [國小級]
海上移動的家
    

·  [國小級]
紅樹林的生態
    

·  [國小級]
翻車魚的傳宗接代
   

·  [國小級]
繽紛的海洋生物
  

·  [國中級]
海洋科學與科技
    

·  [國中級]
海洋的貝類世界
   

·  [國中級]
海天協奏曲
   

·  [國中級] 海中從容優雅的紳士暨淑女-海蛞蝓    

·  [國中級]
繽紛的海洋生物
   

·  [國中級]
探索海洋載具-船舶
   

·  [國中級]
海洋的奧秘
   

·  [高中職級]
海洋科學與科技
   

·  [高中職級]
悠洋雅仕海蛞蝓
   

·  [高中職級]
海龜的生態與保育
   

·  [高中職級]
翻車魚的傳宗接代
   

·  [高中職級]
繽紛的海洋生物
    

海洋論壇論文集:

·  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海洋論壇論文摘要集   

·  海洋教育出國考察報告書   

·  編研團隊暨海洋素材論壇   
海洋知識概說:(開放
download)

·  「海洋系統科學導論」 
   

·  「海洋生命科學導論」 
  

·  「海洋文化總論」 
  

 

97年海洋素材優良作品:

·  [國小級]
海洋與人類
   

·  [國小級]
海星
   

·  [國小級]
   

·  [國小級]
吳郭魚類與我
   

·  [國小級]
虱目魚的世界
   

·  [國中級]
奇妙的海星
   

·  [國中級]
珊瑚
   

·  [國中級]
臺灣的吳郭魚
   

·  [國中級]
進入深藍的內太空
    

·  [高中職級]
無人載具ROV
   

·  [高中職級]
進入深藍的內太空
   

海洋法政參考用書:

·  海洋法(上)   

·  海洋政策   

·  海洋法(下)   

海洋科技實務參考用書:

·  「船舶科技實務英文參考用書」   

以上資源來自教育部海洋教育先導辦公室計畫 

歡迎大家善加利用!

海洋學校..開始申請囉!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學校」計畫申請作業規範

一、   前言:

台灣為海洋國家,體認海洋與日常生活休戚與共的關係,為國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目前政府已將海洋列入國民教育重大議題之中,並明定以融入各領域教學之推廣策略,鼓勵教師依此策略進行教學之規劃。本館本於長年推動海洋之使命,擬透過與學校合作共同推廣海洋教育之理念,以「海洋學校」為架構,整合本館與學校各項教學資源,共同發展出將海洋元素融入各項教學領域之規劃設計,並能由此彙整出各領域教師之教學經驗與成果,以集結成冊,作為各級學校推動海洋教育之參考。

二、   委辦對象:全國國民中小學校

三、   計畫主軸:海洋教育融入教學課程

1.          審視各校既有教學內容與常態性課程內容,由中找出可將海洋教育的價值融入七大領域之觀點,且讓學生透過教師的引導,從學習中體認海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密切關係。如從認識水的循環的概念中,讓學童瞭解雖然生活中並未臨海而居,但是將污水垃圾隨意丟入水溝河流之中,最終會危害海洋生物,如海龜誤食塑膠袋因而死亡。

2.          研發以日常教室內課程為主的海洋教育融入各領域之教學要領與實務方法。

3.          透過本計畫之實施,提昇參與教師與學生海洋素養。

四、   委辦條件及辦理方式:

      1.研提申請計畫主題應為海洋教育課程訂定之主題教學為主要議題,主題教學內容由融入常態課程領域依主題教學擬定系列課程教案,並將

        相關課程衍伸系列單元教案等教學。

   2.計畫書內容應包括辦理海洋學校之目標、教學設計理念說明,教學省思,預期成果、詳細教學內容及所需之預算。(包括教學內容、學習單(需附相關題庫)、申請項目及額度等項目)

      3.計畫書及經費預算表、活動教案設計表並填具申請表,編列成冊各二份、合作意願同意書二份,函寄本館提出申請。

 五、本作業規範之遴選作業標準

   1.提案之教案內容應具備完整學習教材並可發展成長期持續性之教學活動。

   2.計畫內容應具創意並可融入學校常態課程教學領域。

   3.若遇申辦內容相當者,以偏遠地區學校優先考量。

   4.針對各學校所提送計畫書內容及完整性加以審查,審查結果後通知

       申請學校,未達到上述標準者不予核准。

     5.申請本計畫獲准申請之學校,請勿將已獲得已申請委辦部分重複向其他

       單位提出申請,如經檢舉或查證屬實,因違反規定將取消委辦合作資格

       並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6.提案之教案內容俱備完整學習教材活動,並得以認識海洋教育之價值。

    7.以活動計畫內容創意優劣並可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並可後續發展為成為

     學校長期辦理之課程內容為優先,未達到標準者取消委辦合作關係。

     8.受本館委辦辦理之學校願意將活動成果,以無償方式提供給本館使用。

 六、經費之用途或使用範圍:

   1.每所「海洋學校」每年委辦經費最高上限為5萬元(依計畫內容優劣核定),本計畫不含教師研習、入館校外教學、戶外教學活動及設備器材等費用。

   2.委辦經費之使用應符合活動計畫書內容之目標為準。

 七、申請程序及應備文件:

   於審查日期前檢具公文、活動計畫書、申請表(請填寫本年度申請表,如   其他年度表格不列入審查)、活動教案設計表、教案學習單活動計畫經費

   表紙本各2份、合作意同意書一式二份,無須裝訂、學校出具公函,以 書面方式向本館提出申請。

 八、審查標準及作業程序:

  1.計畫書應包含計畫名稱、主辦單位、辦理時間、辦理地點、對象及人數、目標或活動教案、活動內容(包括辦理方式、活動流程、活動設計表、活動學習單附加選擇題、填充題、是非題等相關題庫)(題庫及補充 教材如有圖片或文字引用應先獲得作者同意,以免觸法)、預期成果、 經費總額、申請項目及額度、聯絡人、聯絡電話及傳真、聯絡地址、 辦理活動相關文件等。

    2.本計畫鼓勵學校應對環境生態教育,海洋生物生態、海洋環境保育及 海洋文化等議題融入教材、教法、教具及活動設計為主,利用適當的內容發揮創意及教學上實作的可行性為本計畫之首要考量。

    3.申請學校如未應具備以上文件等將不列入審查。

 九、申請日期:

  本年度計畫每校每年1次申請為限,收件以公告日起至131日截止收件,逾期不受理。

  申請日:即日起至100131日截止(以郵戳為憑)

  1期申請審查日期:10028

  1期計畫辦理期程:1003月至6月止

  1期計畫結案日期:100630日截止

     審核公告日期:依審查日期3天月內公佈於本館網站,並以電子郵件通知核准學校。

其他詳細內容,請見檔案100年度「海洋學校」計畫第1期委辦申請計畫作業規範.doc 

有意願學校或老師 歡迎踴躍報名申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