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風情饗宴

今天參加一場由宜蘭休閒農業協會與縣內休閒農場合作的教育放 fun Farm 研習

地點是在波的農場進行

波的農場、張媽媽有機竹筍、花泉休閒農場、千里光藥園休閒農場、金益觀光草莓園共同承辦…課程豐盛輕鬆有趣

一進入波的農場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食蟲植物..豬籠草

因為農場主人程清波先生對於食蟲植物的熱愛

所以建築了一所食蟲植物的農場..波的農場

主人介紹了捕蠅草的特性 它是用香味補引昆蟲

捕蠅草有捕蠅袋裡面有感覺毛 當昆蟲碰觸到第二根感覺毛

[@more@] 

它就會馬上閉合捕捉昆蟲 分泌消化液〈酸性物質〉攝取昆蟲屍體中的氮

另外像豬籠草的蓋子是因為原生地雨水多 用來遮避雨水 使消化液不被分解

我們除了有知識性學習 還有許多體驗活動

第一個 竹筒飯DIY 光是聞到米飯就覺得很香 再把它包到竹筒中

一定更好吃…因為要把竹筒飯包得緊實 會發出敲打的聲音

就像是一起跳舞的竹筒飯..好熱鬧

還有人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連小朋友都玩的很開心

接著我們自己動手做竹節人…這些課程是由張媽媽有機竹筍提供的

下面是非常有活力的張媽媽  親自教導大家

 

大家都聚精會神專心做著自己的玩具  我們看一下鳳茹老師的成品吧

下一站是野薑花魚丸自己做  等一下課程結束就會有香噴噴的竹筒飯和魚丸湯可以吃

今天每一位農場主人都盡心盡力的要把他們最棒的體驗課程介紹給大家

所以我們都玩的很開心 有吃有喝有玩…還有知識的吸收

猜猜看 下面的捕蠅草為什麼要蓋蓋子

答案是保持溼度 避免水分被過度蒸發掉喔

而且捕蠅草一輩子只能閉合三至五次 所以下次發現他不要故意拿東西玩弄他

這樣會縮短它的壽命喔

接著我們進行草苺果凍DIY 還有吃到冰冰涼涼的草莓冰喔

原來宜蘭就有草莓園…金益觀光草莓園

現做的草莓的果凍 真的很好吃ㄛ 也了解到草苺種植的辛苦

還有藥草養生醋DIY 我做了一個提神醒腦養生醋…放三個月後就可以喝

是由千里光藥園休閒農場提供

它把許多藥草處理好  讓老師們依自己的需求裝罐製做..很用心

最後波的農場提供種植豬籠草活動

我也種了一珠豬籠草  準備帶回教室給小朋友認識

最後品嘗好吃的竹筒飯和魚丸湯

真美味  竹筒飯上還有竹膜喔…超香的

想吃嗎  那就趕快參加下一場研習吧  或是到我們宜蘭縣的休閒農場來體驗吧

今天收獲好多  也發現我們的休閒農場都好用心 很有各自的特色

下次可以帶孩子或家人一起來體驗會更棒喔

 

 

 

 

 

 

浮躁的孩子們

開學第三週了

我發現隨著夏天的來臨…天氣越來越熱

孩子的情緒越來越浮躁…每天都覺得孩子的聲音好吵喔

自己的喉嚨也吼的越來越痛

這幾天想想 自己怎麼這麼不用心

天氣熱 孩子心服氣躁是當然的

我應該想想如何讓孩子的心靜下來…而不是和他們比聲音大小 這樣只會更吵吧

我想該是改變的時候…

下課時間能讓孩子靜下心的方法…下棋

所以第四週開始 我想幫班上舉辦一場棋王比賽…

讓孩子利用下課時間 進行象棋比賽…男女循環賽

讓孩子有事做  就不會在教室奔跑…或是大吼大叫..

也想利用班上的圖書角  進行數學王遊戲比賽

每日出數題較有深度的數學遊戲或題目 讓孩子利用下課時間思考運算

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數學興趣及思考能力 二方面也能讓他們靜下來

想這樣做  就看老師有沒有毅力去推動了

我想試試看吧…

效果如何  拭目以待

不知大家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學生靜下心

歡迎分享喔

 

我要換老師

昨天帶凱去上鋼琴課

休息時和幾位媽媽在聊天

他們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請問我現在可以換老師嗎?

就把問題丟給我..這位現職老師

我聽的一頭霧水…但是心裡知道這些媽媽在抱怨自己孩子學校的老師

媽媽一說:孩子現在才一年級…我已經和他們老師吵了三次架..還有一年半怎麼度過ㄚ

媽媽二說:我的孩子有一些情緒不集中 可是和他們老師溝通 老師卻把我兒子貼標籤

            不要求我孩子的功課…就普普通通能過就好

媽媽三說:我們班的老師 遇到事情都不處理 害我兒子現在在學校沒自信

我在旁邊一邊聽一邊反省…我是不是他們口中的那種老師..過度要求 不重視孩子 不處理孩子問題

後來一問之下…還好都不是公正的學生….但是他們都希望幫孩子換老師甚至想轉學

我就馬上補句…公正老師好  歡迎轉來公正吧…馬上替公正打廣告

現在我想想 我能理解家長對於老師的期待..因為我也有孩子

…也希望老師能多注意我的孩子  把我的孩子教好

所以在學校處理孩子的問題時  我都盡量站在家長及孩子立場處理 

不要被自己一時的情緒誤導 而錯怪孩子或是讓孩子心理產生不平衡

老師與學生在一起就是一種緣份…要在一起兩年喔…

如果和學生相處不好…每天惡臉相向…自己的心情也會受影響

當然和家長溝通時..就更要有技巧了

盡量以同理心與家長溝通…我知道你對孩子的期待…我能體會妳對孩子的用心…

再委婉的與家長溝通協調事情的處理方式

我想如果家長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孩子的用心….應該就不會生氣到要換老師吧

有時自己遇到事情沒法度時..我會詢問隔壁班老師的意見…再做處理 ..

其實自己也曾遇到無法溝通或誤會我的家長  寫信給校長說我的不是 …

我只能默默接受 最後用行動 改變家長對我的看法..讓他知道我對孩子的關心與用心

教育沒有一個數學公式  就是這樣做 就可以把孩子教到100分 讓家長滿意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都是最特別的 都是每個家長的心中寶貝

我只能拿出真誠的一顆心  努力教導班上的孩子 和他們一起成長學習

因為家長可以要求換老師  但是老師不能要求換學生吧

…還是和他們好好相處 度過快樂有意義的日子吧

 

 

 

 

《±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2℃正負2度C關鍵衝擊,首部描述暖化對台灣土地影響的紀錄片
分類:地球記錄片

這部紀錄片獲得台灣重量級企業領袖以行動支持拍攝計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與裕隆汽車董事長嚴凱泰等人各出資 200 萬元,知名插畫家幾米無償提供作品,讓執行團隊運用;陳文茜表示,這部紀錄片沒有版權,歡迎大家無償公益播放、轉寄、轉載。

《±2℃》記錄片團隊

製片:孫大偉 / 撰稿:陳文茜 / 口白:蔣勳 / 插畫:幾米

學者顧問:Stephen H. Schneider
     聯合國氣候小組研究報告核心撰稿人
     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史丹佛大學教授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同位素水文實驗室主持人

電視播放時間

華視:2010/02/22 (週一) 23:00-00:30
   2010/02/27 (週六) 06:30-08:00

圖文來源 http://正負2度c.tw

     http://mepopedia.com/?page=394

     http://books.sina.com.tw/article/20091220/2572218.html

陳文茜說,「今天你繳不起房貸的房子,明天都將泡在水裡。」 

為讓台灣民眾了解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陳文茜籌拍製作的「±2℃ 紀錄片」以台灣觀點出發,記錄氣候變遷對台灣將產生何等重大影響,此記錄片就如同「不願面對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的台灣版,獲得企業領袖聯手支持,「±2℃ 紀錄片」將於 2010 年 2 月 22 日首播,並展開一系列校園輪播。 

由台灣媒體名人陳文茜發起、製作的「±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描述全球暖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影響,2005 年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 (IPCC) 原本預估本世紀末 2100 年海平面將上升 18~59 公分,但美國哈佛 ( HARVARD ) 與普林斯頓大學 ( PRINCETON UNIVERSITY ) 科學家於刊載在「自然 ( Nature )」期刊的新研究報告指出,上個間冰期全球海平面較今日高至少平均 6. 6公尺的可能性達 95%,令人不安的訊息是,氣候上升攝氏 1.5~2 度,海平面就可能上升到 6 公尺;遠高於目前聯合國 IPCC 估計的 1.4 公尺。 

海平面若上升一公尺,11%的台灣土地,將無法居住或耕種

11% 台灣土地,有的成為無法種植農作物的鹼土,有的大雨來時遭海水入侵,當暴雨來襲;雨量若為 1600 毫米,宜蘭、屏東、高雄、台南、台北等地區將遭遇洪水入侵。

這部紀錄片獲得台灣重量級企業領袖以行動支持拍攝計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與裕隆汽車董事長嚴凱泰等人各出資 200 萬元,知名插畫家幾米無償提供作品,讓執行團隊運用;陳文茜表示,這部紀錄片沒有版權,歡迎大家無償公益播放、轉寄、轉載。

《±2℃》記錄片團隊

製片:孫大偉 / 撰稿:陳文茜 / 口白:蔣勳 / 插畫:幾米

學者顧問:Stephen H. Schneider
     聯合國氣候小組研究報告核心撰稿人
     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史丹佛大學教授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同位素水文實驗室主持人

電視播放時間

華視:2010/02/22 (週一) 23:00-00:30
   2010/02/27 (週六) 06:30-08:00

圖文來源 http://正負2度c.tw

紀錄片       http://mepopedia.com/?page=394

     http://books.sina.com.tw/article/20091220/257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