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何謂負離子!?大家有買相關產品嗎?

何謂負離子?
近年來因科技發展,各國加速工業化,由於受到電子電器產品普及與都市居住空間過於密閉的影響,環境的離子平衡遭受嚴重的破壞。因此,以人工方式補充負離子的負離子產生機就逐漸受到大家的青睞,而且各種相關的產品也熱烈問世,但人們對負離子的了解仍然很有限。本文主旨在說明何謂負離子、環境中負離子分布的情形、以及人工負離子如何生成與其功能。
在解釋何謂「負離子」之前,先對「離子」(ion)做簡單的介紹。離子是帶有電荷的原子、原子團或分子,是極小的微粒。離子有兩種,帶正電的稱為正離子,帶負電的則是負離子
含有較多負離子化水分子的空氣,一般認為會讓生物體感到舒適愉快,在日本就稱正離子是「疲勞離子」,而稱負離子為「舒適離子」、「元氣離子」或「空氣中的維他命」。
負離子如何生成
在自然環境中常因狀態的變化而產生負離子。以瀑布為例,瀑布是水從高處落到低處所形成的,在落下的同時,水粒子會和岩石產生激烈的碰撞而飛散,飛散的水粒子與周圍空氣摩擦就可能形成負離子。像淋浴、噴泉、溫泉澡堂都和瀑布類似,飛散的水粒子中也可能會含有很多的負離子。
地表中的輻射性物質也可能成為負離子的發生源,它們輻射出來的α射線、β射線、γ射線或X射線,都可能以附加或失去電子的方式把電子釋放到空氣中,使空氣中的分子形成帶負電的負離子。
是帶電的雲所產生的放電現象,當雲和地上的電壓差達到大約1億伏特時就會打雷,產生的電流約有40萬安培,也可能激發四周空氣中的分子形成負離子。
負離子的功效
自然環境中的海濱、樹林、山村鄉間、花園、瀑布、噴泉等空氣新鮮潔淨地區,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相對較多。城市、街道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和避風不良的居室等處則負離子較少。
淨化空氣:
1.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菲力浦‧萊納德(Philip Lenard)博士發現,當河水由高山上衝瀉而下,擊打到瀑潭周圍的岩石或水面時,激起大量的水花,就可能會產生許多負離子。這些負離子會吸納空氣中的塵埃、惡臭等細小的汙染物,隨後附著在樹木、岩石或溶入潭水中,因此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這種大自然的自淨作用又稱為「萊納德效用」
2.懸浮微粒的去除效能,是負離子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發現。負離子能讓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得以沈降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是非常細小的,因此會在空中不斷漂浮,不易沈降至地面。就算是使用過濾式空氣清淨機,由於氣流的流動易受阻礙,故清淨機的進氣範圍只能侷限在室內一角,效果有限。
若能在室內源源不絕釋放充足數量的負離子,便可產生向地面導引的微弱電場(地面是負離子的主要消耗源),進而帶動懸浮微粒向地面沈降。僅需日常的清掃工作,便可清除空氣中難以去除的有害微粒。

最近一堆公司販賣將負離子能量功能附加在水壺上面,

藉由負離子能量之波動共鳴作用,以改變水壺內任何物質。

說水喝起來會不一樣~話說~我也買了!

不過因為本身就愛喝水!

~所以不知道到底一不一樣! ?想說最近打折所以採購!

雅菁老師2015.10.19(一) 吻

 

資料來源:

 

 1. 行政院國科會

2.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3. Gabbay J, Bergerson O, et al. Effect of ionization on microbial air 
pollution in the dental clinic. Environ Res Jun; 52(1): 99-106, 1990.

4.http://www.negativeion.org.tw/aboutle.html

【健康】大跑步計畫─跑步大撲滿~703班注意!!

Dear 703班孩子~

我們每天都有運動~也去網站登錄一下~

會又抽獎唷!

雅菁老師104.6.9(三) 吻

大跑步計畫─跑步大撲滿

一、  跑步大撲滿已正式上線供學生填寫每日跑步里程數。

二、  透過資源整併,將認證系統建立於現有之「健康體育網路護照」內,該護照為學校教師進行體適能資料上傳後,學生方可獲得健康體育網路護照登入權限。

三、  操作路徑: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www.fitness.org.tw)→健康體育網路護照(passport.fitness.org.tw)

                                      < 點這個超連結 ↑ >

四、  登入帳號:身分證字號

登入密碼:最近一次就學紀錄之學號或座號

五、  跑步大撲滿填寫說明:

1. 填寫單位:公尺(國小)/公里(國中以上)

2. 填寫期限:可回溯8天前

3. 防呆機制:每日最高不可填寫超過42公里(以馬拉松為依據)

4. 累積里程數:搭配動態地圖,以就讀學校所在地為起點,往逆時針方向累積,預計環臺灣一週(1,080公里)

【健康】最近很多學生流鼻血~止鼻血5步驟!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春天常流鼻血 小心反覆發作

春天常流鼻血主要原因是入春轉暖,空氣的溫度增加而濕度降低,使冬天過久收縮的鼻腔血管擴張,鼻內產生乾燥、發癢等不適感,稍一摳挖,即會出血;另春天是流感的流行高峰期,發燒之後可繼發鼻腔及鼻竇感染,容易造成鼻出血。

特別是,幼童常流鼻血,一般多是由於鼻中膈前段的鼻粘膜受傷所致,這個區域鼻粘膜較薄而且微血管分布很密,有數條血管交會於此,是很敏感且脆弱的,容易破裂而致出血,所以出血量很多。

流鼻血勿慌張 預防勝治療

劉博仁醫師強調,小孩流鼻血不需太驚慌失措,只要妥善處置,大多可獲得解決,但最重要的還是預防重於治療,若小孩感冒,就趕快就醫休息,有鼻過敏的小孩就得長期控制過敏的發作,對於習慣摳鼻子的小孩,就得勸止,預防流鼻血發生。

若萬一碰到鼻出血時,首先不要慌亂,越慌張,反而會造成病人的緊張,同時止血時,頭部應保持前傾,千萬別後仰;另冰敷不要放置額頭上,應敷在鼻子上面才正確,或是用油性軟膏或凡士林,在鼻腔內輕輕塗抹,避免鼻黏膜乾燥,加速鼻血管壁的修補。

【止鼻血5步驟】:

STEP1讓病人半坐臥,頭向前傾,放輕鬆,千萬不要躺平或頭全部後仰,因為這樣無法評估病人出血的嚴重,不但易增加病人不適,有時還會以為是胃出血。

STEP2可用乾棉花或稍微沾溼的棉花,輕塞入流血側,以手指施加壓力於出血那一邊的鼻翼,如此5分鐘之後,大部分的出血都可以控制。

STEP3可以在鼻子上以碎冰袋隔著手帕,或是用毛巾冰敷整個鼻子,因為鼻出血點一般在鼻孔入口處,所以冰在額頭效果是不夠的。

STEP4若流血頻率較高,可用無刺激性的眼藥膏或凡士林,塗抹於鼻孔鼻毛覆蓋的區域保養,並請病人盡量不要亂掏挖鼻孔。

STEP5把小孩的指甲修剪,如此可減少尖銳指甲挖破鼻黏膜,造成出血。但如果1週內仍超過3次鼻出血,就要去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醫師小叮嚀】:

由於春天兒童易發生鼻出血,家長應告誡、控制兒童的劇烈活動,避免鼻外傷,且應飲食清淡,以及提醒幼童在鼻癢時不要摳挖,改掉挖鼻孔的不良習慣,以降低幼童流鼻血風險的發生。

流鼻血,你可能吃太補了!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部份說法也與西醫的觀點不謀而合。中醫稱鼻血為鼻衄(ㄋㄩˋ),分成實、虛兩種證型。

一般實證型的流鼻血通常比較急性、流血量也大,「中醫講出血是血熱,多是肺熱、肝火、胃火等等偏熱症體質的人容易出現,」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科主任陳俊良表示。

■肺熱型:這類型的患者多合併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特別會在天氣乾燥時常抱怨鼻子、嘴巴很乾,不自覺挖鼻孔、擤鼻涕、揉鼻子、打噴嚏,就容易流鼻血。

→治療上會先以辛夷清肺湯潤肺養陰,再用止血的藥材如白茅根、蓮藕、大小薊、仙鶴草幫忙「涼血」。

■胃火型:胃火常見於吃太好、重口味、愛喝酒、愛吃麻辣鍋、油炸物的人。陳俊良提醒,這類型的患者多會口乾口臭,若不好好控制飲食,調整體質,未來也容易合併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可能有中風、心肌梗塞的危機。

→治療會使用玉女煎或是清胃散來降胃火,也可以改善流鼻血的狀況。

■肝火型:肝火旺的患者特徵是愛發脾氣,常提到自己嘴巴苦苦的,舌頭紅、舌苔也比較厚。很多高血壓或肝功能不好、肝纖維化的人容易有肝火的體質,吃太好也容易血壓高,流鼻血也會更嚴重。

→可用龍膽瀉肝湯來清肝火。

※貼心提醒:陳俊良指出,偏熱證體質的患者並不適合在寒冷的冬天吃補,容易補出鼻血,這是因為吃完補後體內的火會往上走到鼻腔的經脈,鼻黏膜又薄,就容易破裂;此外,也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嘴破喉嚨痛、頭暈、睡不著等等不適。「有人本來血壓控制得很好,一補血壓飆高,沒控制好口腹之慾,未來中風、心血管問題就找上身,」陳俊良警告。

※該吃什麼?平時飲食清淡,並避開進補,少吃人參、高麗參、酒類等讓體質更燥熱的食物。陳俊良說,補並非要吃昂貴的補藥,可改用「涼補」的方式,如榨「五汁飲」,將蓮藕、水梨、蘆根、麥門冬、荸薺榨成果汁,冬天覺得太冷也可加熱,退火養陰;還可效法許多老中醫喝蓮藕汁養生,對流鼻血、痔瘡出血都很有幫助。

少部份虛證體質的人也可能出現小量鼻血,顏色較淡,但容易時常反覆發作:

■肝腎陰虛:陰虛則身體會內熱火旺,出現手心、腳心、臉都覺得熱,晚上容易流汗,也會合併腰痠、耳鳴、胸悶、心悸等等症狀,常見於自律神經容易失調的民眾。

→使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幫忙補益肝腎也能降火,平時可以多吃山藥、百合。

■氣虛、脾虛:時常臉色蒼白、貧血、講話中氣不足、容易頭昏疲憊、手腳冰冷。

→氣虛的患者可以吃補,另可用歸脾湯、四君子湯、四神湯,或是黃耆、黨參、白朮、茯苓等藥材幫忙補氣。

■經行衄血:有些女孩子在經期前後也會鼻子不舒服流鼻血,主因在於卵巢雌激素分泌會讓鼻黏膜充血。陳俊良說,這類體質的婦女容易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若婦女在經期來總會流鼻血,就要就醫檢查。

→請專業醫師幫忙調經,平時可多吃川七、仙鶴草、白芨、生地。

一般人很難判斷自己體質適合吃什麼,陳俊良建議,最好還是讓中醫師判斷,若民眾食補後覺得不舒服,口乾舌燥、嘴破喉嚨痛、睡不著、流鼻血,或吃了西瓜開始拉肚子,下次就要盡量避開同類型的食物,以免吃出問題。

不管是什麼原因,若天天流鼻血,還是建議去看耳鼻喉科,確定沒事,再去看中醫調補身體嚕!

雅菁老師2015.6.5(五) 微笑

資料來源: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285

https://tw.news.yahoo.com/%E5%85%92%E7%AB%A5%E6%98%A5%E5%A4%A9%E5%B8%B8%E6%B5%81%E9%BC%BB%E8%A1%80-5%E6%AD%A5%E9%A9%9F%E5%8A%A9%E6%AD%A2%E8%A1%80-090612351.html

 

 

【健康】吉利丁、吉利T、洋菜有一個是葷食唷!小心!

吉利丁、吉利T、洋菜!……..素食的你有吃錯嗎?帶技藝班的學生在上課時,提到這幾個字~~天呀!現在分三種唷!?我只聽過洋菜呢!太落伍啦!

問學生怎知道,他們回答~電視教的呀!

哇!你吃錯了嗎?要小心唷!

 

正咩兒99.12.28(一)Smile

 

素食者當心!吉利丁、膠原蛋白 是葷的

〔自由時報記者田瑞華、申慧媛/綜合報導〕

素食者吃甜品,小心開葷!市售優酪、發酵乳、杏仁豆腐只要添加「吉利丁」及「膠原蛋白」,就算是葷的,但因為沒標示是動物膠,素食者很可能沒留意就吃下肚了。

 

讀者陳先生向本報投訴,看電視美食節目介紹夏日甜品杏仁豆腐作法,須添加吉利丁(gelatin ),他看了嚇一跳,因為吉利丁是動物明膠,或稱明膠、動物膠,業者不說清楚,不知情者根本不知道。

 

食品標示不清 消費者莫宰羊

記者實地走訪超市發現,部分產品寫著動物膠,另有包裝杏仁豆腐標示含明膠;包裝優酪或奶酪食品標示有吉利丁;優酪乳多標示含果膠,部分標示分不出葷素的天然食用膠,隨機採訪消費者林小姐,她驚訝地說:「吉利丁是葷的啊?我都不知道。」

 

台大生科系教授陳秀男表示,吉利丁多利用動物的皮、筋或骨骼內的膠質提煉而成,「當然不能算素食」,也不該添加在加工素食品裡。

 

另外,已被廣泛加在各種食品或化妝保養品中的膠原蛋白,跟吉利丁也是相同的物質。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龔瑞林說,將膠原蛋白的組織結構破壞打鬆散,加工後即成為吉利丁。

 

膠原蛋白 動物的皮或骨提煉

龔瑞林指出,目前市面上提到的膠原蛋白共有十八種,編號從一至十八號。一般指的膠原蛋白,「不論吃的或塗抹的」常指第一號或第五號,都提煉自魚類水產的骨頭或皮、豬皮或牛皮、骨頭等部分,屬蛋白質類。所以,含膠原蛋白的食品,也是葷的。

 

消基會表示,素食者的消費權益長期被忽略,若不是對產品成分是葷或素完全無知,就是因標示不明而受害。業者應在成分標示裡明確區分動、植物成分,而要分辨現做食品是葷是素雖然比較困難,主管機關也應加強宣導。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營養師吳晶惠表示,吃「蛋奶素」的人也會食用雞蛋和奶製品,因此像鮮奶、優酪、優酪乳或甜點如果真添加了動物膠,就成了不適合食用的葷食。

 

阿彌陀佛 佛教界籲清楚標示

〔記者鍾麗華、田瑞華/綜合報導〕對於部分食品含有動物明膠成分,茹素的佛教界人士呼籲,業者應該要有社會道德與良心,標示清楚,並善盡提醒的責任,才不會讓素食者吃下不該吃的東西。

 

佛光山金光明寺住持永富法師說,她平常吃的,都是佛光山自己做的素食,有一定的來源,不可能吃到葷的杏仁豆腐,即使是優酪食品也大都是自己做的。如果素食者擔心吃到含有葷的成分,到素食店用餐時可以問清楚,或是購買食品時,看清楚標示,標示不清者不要食用。

 

消基會:至少標示動物膠

「對吃素食的人來說,不小心吃到葷的東西,那感覺是很噁心的!」消基會食品委員會委員、台灣觀光經營管理專科學校餐飲管理科主任紀永昌指出,業者應該更加重視素食者的消費需求和「知」的權利。

 

紀永昌建議,業者與其標示「食用膠」或「吉利丁」、「明膠」,不如進一步區分成「植物膠」或「動物膠」。或是以加註方式,標示「明膠(動物膠 )」或「吉利丁(動物膠 )」,這樣的標示就可以讓購買者一目了然。

 

宗教博物館執行長了意法師表示,她對什麼食品有動物明膠成分,並不清楚。不過,她認為,遵守戒律的核心在於慈悲,戒律是信念的問題,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因此即使是不小心吃下葷食而破戒,只要不是故意,也不算破戒。

 

貼心更好 衛生署不強制標示

〔記者田瑞華、楊雅民/綜合報導〕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蕭東銘表示,對於含有動物性膠質的奶酪、布丁等食物未標示「素食者不宜使用」,並沒有在食品衛生管理法的規範範圍內,不會強制規定必須標示,但業者應善盡告知責任。

 

食品安全與衛生 才是考量重點

蕭東銘表示,衛生署關心的是食品的安全與衛生,素食、葷食並非衛生署考量的重點,況且食品種類繁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過,蕭東銘強調,生產者應該誠實標示,並善盡告知的責任,若能考量到素食者的權益,應該是最好的。

味全、佳乳和全家便利商店等業者表示,素食者不能吃的東西太多了,業界通常只會針對素食者可用的產品,特地標示「素食者可用」,通常不會刻意標示素食者不宜,因為市售素食者不宜的食品實在太多了,標註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不過,業者強調,若相關單位認為有必要針對動物膠等相關成分,標示素食者不宜等字眼,只要業界達成共識,產品包裝上要加上「素食者不宜」的標示,技術上並不困難。

 

膠質食品 有飽足感但低營養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添加凝膠成分的食品,吃多了有沒有壞處?學者指出,膠質類食品多數易產生飽足感,但營養成分低,長期大量食用可能相對減少或阻礙營養吸收。至於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沒有相關研究報告證實。

 

台大生科系教授陳秀男解釋,植物性凝膠主要含多醣體,而動物膠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海洋大學教授冉繁華指出,加工食品應不應該添加凝膠成分,要視食品的需求。

 

而不論動物明膠或植物性凝膠,其中沒有對身體有害的成分,只要凝膠來源沒有問題,就不會危害身體。

 

所謂「大量」食用,冉繁華表示,是指一天超過兩大碗純膠質的量,或一餐吞下二十個以上布丁大小的果凍等,才可能對身體不利,但這在正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其道理如同多喝水對身體有益,但是喝太多水,達到造成體內水離子不平衡的程度,也有可能搞壞身體。

 

「吉利丁 【別名】 Gelatin

【說 明】

一種動物性膠質,須泡在冰水中軟化才可使用,煮開溶解冷卻後即可凝結。

吉利丁又稱動物明膠也就是俗稱的明膠,分為薄片與粉狀兩種功能與洋菜粉很類似,以粉狀的價格較便宜且使用方便,份量也較易於控制,但使用吉利丁粉時,要先倒入冰水中,使粉末吸收足夠的水份膨脹,而且不需攪拌否則會容易使粉末結塊,待粉末吸足水份後,再攪拌至融化。直得注意的是國外購買的吉利丁許多是直接以熱水攪拌,因此使用前要先閱讀說明喔。

又名動物膠或明膠,是一種由動物的結締組織中提煉萃取而成的凝結劑,顏色透明,使用前必須先浸泡於冷水,可溶於80以上的熱水。溶液中若酸度過高則不易凝凍,成品必須冷藏保存,口感具極佳韌性及彈性。 

 

「吉利T 【別名】果凍粉、Jelly TPearl Agar

【說 明】

吉利T與果凍粉性質相似,都是呈白色粉末狀的植物性凝結劑,使用前必須先與砂糖乾拌以避免結塊,可溶於80以上的熱水。成品在室溫下即可結凍,透明度佳,其成品口感介於洋菜與吉利丁之間,另有蒟蒻果凍粉口感則更為Q韌。

 

「洋菜粉 【別名】Agar

【說 明】

是一種膠凍原料,可修護皮膚組織。

洋菜由海藻中提煉製作,又有植物性吉利丁之稱。吉利丁需要比洋菜更低的溫度才能完全凝固,而洋菜做出來的點心也不像吉利丁一踫就會有"顫動"的感覺,同時它也不會很快的在嘴裡就融化掉,洋菜做的點心口感較硬脆。

 

有些點心中還有其他具有"低溫凝結特性"的材料,如巧克力、奶油等,幫助點心的凝結,這時候洋菜可以取代食譜中吉利丁的使用。

 

市售的洋菜有條狀與粉狀兩種,是一種由藻類提煉而成的凝固劑,使用前必須先浸泡冷水,可溶於80以上的熱水,成品口感具脆硬特性,在室溫下不會溶解。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6/8/2/n1407194.htm

http://www.ytower.com.tw/material/material-search.asp?key=%A6N%A7Q%A4B

http://www.ytower.com.tw/material/material-search.asp?key=%A6N%A7Qt&submit=%ACd%B8%DF

【健康】【台灣人最愛買的五大藥品】

我國的自費的健康食品一年居然可吃到760……可以蓋一棟101大樓囉!

尤其女生更愛吃,幾乎是每天一碗公在吃,但是究竟安不安全或者健不健康呢?

 

正咩兒很愛看這個節目(『57健康同學會』第五七台),跟大家分享唷!把大綱兒打下來跟大家分享,但是還是要健議您可以問問專業的醫師和藥劑師,反正就參考一下唷!  

 

正咩兒99.11.03()Smile

 

第一名:「葡萄糖胺」

到底是吃骨質疏鬆症還是關節退化?

一天要吃到1500毫克才會有效。

 

只有葡萄糖胺硫酸鹽(維骨力)才有效,市面上大多是葡萄糖胺鹽酸鹽

 

義大利的維骨力專利期已過,目前可吃台灣製的"骨營"或者"顧骨"(藥品)

 

若連續吃三個月沒有效就表示不是缺乏葡萄糖胺硫酸鹽,以後就不需再吃,需看醫生。

 

第二名:「維他命」

善存不需要每天吃,因為加上每日飲食攝取容易超量,要吃的話一顆「綜合維他命」吃了以後其他都不要吃了,可針對飲食中不容易攝取的維他命單方攝取(勿成分重複!)

 

第三名:「止痛藥」普拿疼=乙醯胺酚,一般300mg500mg為加強錠,可抑制前列腺素所以對經痛有效,長期大量服用會傷肝。

 

第四名:「益生菌」

(要飯後食用/每日吃可保健腸道但一般錠狀益生菌價格太貴,每人每日1-2億益生菌才夠。)(飯前或飯後看菌種,不過不要太餓時吃,因為胃酸會把菌殺死,所以菌跑不到腸道唷!)

 

1.X=c.c.須達到100萬益生菌 (糖多菌少)

2.優格或優酪乳=c.c.須達到千萬菌 (每日一罐即可到達)

 

第五名:「枇杷膏/喉糖」

非萬能體質涼者不能吃/且不能治痊久咳不痊。

→正咩兒問過醫生,他說不要吃太多,反正就是多喝溫熱水,保護喉嚨,要不然就是不要講話,但是我的職業,不能不講話啦!

 

57健康同學會,主持人張雅琴、隋安德與潘懷宗博士周日至周四晚間8:55分在《57健康同學會》邀請專業人士以輕鬆方式提供大家正確健康醫療知識!

【健康】身心症與心身症

昨天和輔導主任及諮商輔導組長在聊天,談到了現代的文明病身心症及心身症,通常比較常聽到身心症,回家查一下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囉!

【現代人的文明病身心症】 

精神科 王興耀副教授(904)

所謂「身心症」,並不完全就是「心理病」。

 

一般而言,它可分為兩大類︰

 

()當事人原先就有生理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或冠狀動脈病變等。而當面臨生活壓力時,難免引發錯綜複雜的情緒變化,且間接惡化了既有疾病的症狀,變本加厲。例如嚴重的腹痛、心臟病復發等。

()當事人本身並無任何器質性疾病,但卻有胃脹、胸悶、疼痛、心悸等問題。 

對於第一類身心症的患者,傳統醫療行為多著重於器官的治療,而鮮有針對情緒管理、壓力調適來處理,故常造成既有生理疾病慢性化,且復發率高。例如,十二指腸潰瘍復發多次且容易出血的患者,經研究發現,其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遠比控制組還多出三倍。而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復發率高的傳統危險因子,除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外,研究也證實,若患者合併有憂鬱症、焦慮症時,亦是復發之危險因子,且統計解釋量遠比傳統危險因子還高出許多。換言之,憂鬱症、焦慮症對於心臟血管疾病復發的危害比起膽固醇、高血壓等來說,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類身心症的患者,常見的症狀就是胃脹胸悶,前者即使透過腹部超音波、胃鏡,或其它檢查,卻無法發現患者生理上有任何病變。而後者,透過X光照射、超音波或心電圖也多是徒勞無功。結果是患者為找尋病因,便經常到處逛醫院(doctor shopping),並進行各式各樣的檢查;而研究發現,這些病人背後隱藏有憂鬱症、慮病症者約佔87%。

在我國目前健保支付制度採「論量計酬」下,遭遇該類病人,也只能讓醫師順便為其作全身檢查,因應上顯得無能為力。然而,在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先進國家,目前多採取疾病管理制度,其要求患者要先看家醫科,處理初步可能的心理、情緒問題,嚴重者才轉介「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治。藉此措施,病患可事先經家醫科篩選、限制而避免重覆檢查,浪費醫療資源。諷刺的是醫療品質雖提高,但病患的醫療滿意度反而下降。據瞭解,台灣病患的醫療滿意度約為75%,居世界首位,而德國、加拿大等國的病患醫療滿意度卻只有約52%,探究其道理就在於台灣嚴重缺乏疾病管理概念,行事過於順從病患要求,促使醫療相關檢查浮濫,造成高滿意度的數字假象。 

總之,不論是第一類或第二類的身心症患者,皆應先由家醫科或內科處置,若經評估肇因可能是合併有憂鬱症或焦慮症時,才需轉介至「精神科」或「身心科」,以作進一步的治療。

【常見的身心症】

腸躁症

耳鳴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已成為心臟科和精神科的熱門話題,許多病人以相同的症狀如心悸、胸部悶痛、呼吸困難、頭暈,經常到心臟科求診。)

停經症候群

肥胖症

 【關懷「心身症」 別讓他走上絕路】

    心身症的患者往往有明顯的情緒障礙,或一部分的神經質性格,亦由於身體疾病受惡劣的心理狀態影響而惡化,情緒因而更加的焦慮憂鬱,最後走上厭世之途,往往在眾人錯愕之間遺憾的離開人世。

 心身症的心因性生理障礙常涉及身體的八大類器官系統之障礙,包括骨骼肌肉、呼吸、心臟血管、皮膚、腸胃、生殖泌尿、內分泌,以及其他特殊器官等,其中最著名的病例則包括有消化性潰瘍、呼吸道氣喘、過敏性鼻炎、高血壓、緊張性頭痛、神經性腸道症候、神經性皮膚炎、經痛、經前症候群、換氣過度症候群、男性的陽痿和女性的陰道痙攣等性功能障礙、以及風濕性關節炎和下背痛等,近年來心臟冠狀動脈疾患和A型行為性格間的關連性亦被廣泛證實,為列入心身症的最良好範例。

 這些疾病常流於慢性化、或久病而沒有起色,使當事人備感心灰意冷,不願再繼續就醫,因而惡性循環得使心情更加憂鬱,且進一步的延緩其康復機會和影響其生活品質,歷來因此而自殺者所在多見,久病厭世者更有高比率的人是此類心身症之患者。

 據臨床醫學統計,一般科門診病人中,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患者可能是各類心身疾病者,內外科的住院病患中之老病號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為此類病患,數目之大尤令人咋舌,因而衍生出的神經質和憂鬱症的人更是不計其數,造成本地醫界門庭若市的場面,其中這類心身症的當事人可謂是主力客戶。

 消化性潰瘍受情緒心理因素影響之事實早已廣為人知,在壓力型態之下,自律神經系統會亢奮失調,而持續刺激胃液分泌,結果造成胃表潰瘍。如此潰瘍的形成使身體不舒服,形成新的壓力,甚至在外來壓力消失時,身體不適的新壓力使胃潰瘍還會繼續下去,於是很多時候需要病人變化環境,或學習鬆弛緊張情緒的方法,才能打破此種心身之惡性循環。

 長期的慢性壓力還可以造成腹瀉或便祕等腸胃之功能失調現象,久而久之易合併產生潰瘍性大腸炎、神經性食慾不振、神經性嘔吐、慢性胃炎、慢性腹脹等情形,若未經解除其敏感和焦慮之神經質化症狀,則極難有實質的改善。

 很多的患者接受他人或非專業醫師的不成熟建議,例如「放輕鬆點去旅行就好」等,而非正規之生物回饋或行為治療法,則不但對病情沒有實際上的助益,反而在當事人胡亂的嘗試很多輕鬆一點的改變,發現無效後,更增加對病情的恐懼和不安而不利於後續治療。

 很多個案因持續擔心在公眾場合或開會時間會腸胃失控,或長期交替使用瀉劑和止瀉藥物而痛苦不堪,在眾人都不了解,也想像不到的時候突萌自殺之念,或利用手邊擁有的大量抗焦慮藥物和腸胃用藥,一次吃完而過量中毒送醫,且在事後他們所描述為何想到自殺的原因都是「沒有人可體會腸胃不舒服時生不如死的痛苦」。

 換氣過度症候群是在急診室常見的一類心身症,發作時常有生氣、憎恨(特別是被壓抑的憤怒)、罪惡感、哭泣、焦慮等症狀,甚至疼痛、溢樂、興奮與激動都可引發其呼吸頻率的增高及深度的增加,而造成過度的換氣現象。

 這種情緒的高張狀態又可以引起交感神經的興奮而造成心悸,使當事人更加焦慮與害怕,擔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感覺自己好像快要死去及覺得自己快要失控,於是因情緒上的不安更刺激了呼吸,如此生生不息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當事人陷入極度的痛苦與恐懼而無法自拔。

 很多此症患者為長期慢性之發作者,他們只要一有任何情緒上的困擾,就會不自主的反覆發作,其人格特質上往往可見強迫行為傾向高,在處理日常生活壓力有較多的困難,常導致挫折連連,特別在女性的青少年和年輕的

成年人最為常見,到了最後,甚至在不一定有明顯的外在壓力或高張的情緒狀態下也會誘發其發作,而使外人,甚至自己都很難預測什麼時候會再次發作,終使旁人缺乏耐心照顧或應付,而當事人就在感覺失去關心注意,不再擁有愛的時候,做出自傷或自殺的決定。

 以上心身症的典型病例,及其與自殺事件的關聯性,可以清楚的看出心理社會壓力往往是常見的身體病因之一,而且情緒狀態確實可以改變一部分的病程,又特殊的心理社會壓力或特殊的情緒狀態也會引起特殊之病狀等心身循環反應的疾病模式。這些心身反應透過自律神經和大腦內的緣葉系統之亢奮性失調或持續性的過度活動的結果,產生身體組織的變化,時間更長,則可能演變成不可逆的反應。在不可逆和不可恢復的身體功能障礙下,對當事人無疑是一項重大的心身折磨。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注意到此症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對其疾病的影響,以更人性的態度去協助醫療工作,和做好整體性的預防,相信更可以縮短當事人痛苦的時間,並防止任何不幸的事件發生。

(作者江漢光為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書田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今天身體不舒適,但由於代導,一早七點十分就到校且十五就到班了,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中午還要召開技藝班薦輔會,要選出孩子,的確很難……

還好宜蘭的孩子都算乖,以前在外縣市,有同學仍是代理教師,被要求當技藝班的孩子,而她無從拒絕(因為她還要考教甄且怕能力不夠,無法帶技藝班)

而且外縣市的資料組(宜蘭稱生涯組),很多是把組長和帶隊教師分開的,而我們宜蘭是生涯組長大都就是帶隊教師了……..

這陣子看到孩子填寫報名表及申請的態度及有導師給家長建議,是否要參加技藝班,有些很適合透過這個方式來進入「實用技能班」或者「技優申請入學高職」,導師及我(生涯組)我很努力地去跟孩子及家長談了,但是家長管不動孩子及尊重孩子,即使孩子在班上常最後一名及無心唸書而且家庭是弱勢,及孩子沒特別的發展興趣及目標,家長未和孩子討論卻認為尊重孩子….Cool

是呀!尊重孩子囉!但家長是不是先盡些責任跟孩子討論或者分析一下,若孩子確定完全沒興趣或者要努力唸書,拼基測成績,那我也覺得的確該尊重孩子……..Smile

常跟孩子說,成績不是萬能,努力和認真的態度,良好的品行值得學習…..但你有沒努力呢??Surprised

小菁菁兒99.6.25(五)

資料來源: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004/4684b.htm 

http://www.doctoryin.com.tw/mind_bookstore_file/dr_yin_bookstore/psychsoma/psychsoma_2.htm

 http://www.psychpark.org/news/new/000923.htm

【健康】正咩面臨的生死一瞬間!

今天晚上約七點五十分至八點半

經歷了生死一瞬間的感覺

(感謝我的主任及九四導師是我的救命恩人)

呼吸困難、頭昏………

手機一隻沒電…………

亞太只有半格訊號………..

打電話不知打給誰?

沒人接……收訊不良……….

癱軟坐地上…………………

等死嗎?好可怕……………..

還好………………………

順利獲救…………………

謝謝關心我的你(妳)們……..

活著真好!!!!!

Today is not my day!Cry

你有想過當你快死了的時候

要打電話給誰呢?

小菁菁兒99.4.14(三)

【健康】台灣BLUE~你憂鬱嗎?

今天看TV第52台的中天 記錄台灣  ~台灣BLUE~跟大家分享~

[@more@]

根據統計,就國內而言,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而憂鬱症就醫雖然增加,卻仍有超過七成以上未就醫。自殺人口中高達70%生前曾患有憂鬱症……除了專業醫療和親友支持,憂鬱症防治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絕對是可以預防的。希望喚起社會大眾的重視,降低對社會經濟潛在的負擔。

【台灣人的憂鬱症量表】

大家可以點進去測驗一下!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http://www.jtf.org.tw/overblue/taiwan1/

中學生怎麼舒解壓力(國中生及北一女生)

要記得幸福是自己給自己的

要加油唷~

我的朋友 

小菁菁兒99.4.11(日)

其它相關內容點入下列網站~看一下~

資料來源: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VRTYBZbKU

http://www.jtf.org.tw/overblue/taiwan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6hi9S387FA

【健康】健康家庭168、活力家庭一路發 !

新年即將到來,希望大家虎年能虎虎生威,虎年行大運,Laughing

給各位爸媽參考一份資料,讓爸媽及孩子們學習一下唷!

雖然全部做到有點難,但是至少做到一半囉 !Tongue out 

 

同學們:

 

老師還是有幫忙大掃除唷!

不過我家的書怎麼這樣多呀!

全家都愛看書!呵~^^

家裡的電腦太久沒用~

開機開好久唷!

三天兩夜~應該是兩天一夜~因為昨天懶得開機了!Yell

 

 

小菁菁兒99.2.12(五)

 

太久沒回台北~真的比宜蘭冷多囉!

ps:偶家住觀音山下,出海口這~~~又濕濕….又冷冷Yell

初三要去這裡參加大學姐妹會~呵~

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detail.php?id=603

 

 

健康家庭168、活力家庭一路發

健康家庭168

  1個健康家庭、6項增進夫妻關係及8項增進親子關係的指標與行動,可以幫助提醒現代家庭中的成員,在忙錄的生活當中與家人培養親密的情感,別忘了每天168,不僅為彼此關係加溫,更可以引導家人一起學習與成長,共同邁向健康家庭。

 

6項增進夫妻關係的指標與行動

 

1、每天與配偶擁抱一次

  透過肢體的接觸,不管在出門前、進門時或睡前…都可以與配偶親切擁抱,藉此傳達對彼此的關心與愛意,每天為夫妻關係加溫,增進親密感。

 

2、每天為配偶做一件事

  主動做一件符合或滿足配偶需求,並可讓配偶愉快開心或感受被體貼與被幫忙的事:如倒杯水、幫對方按摩…等表達對配偶的關心與愛意,並給予感激與讚賞。

 

3、每天和配偶分享自己的一件事並傾聽對方

  藉由生活中點滴分享與傾聽配偶內心感受想法、進而給予接納與支持。

 

4、每週與配偶一起做一件事

  藉由共同做一件事,培養共同的興趣與休閒活動,例如:看場電影、一起買菜、登山、運動或閱讀,不僅增加彼此的互動與瞭解,也能增進夫妻感情,分享生命的樂趣。

 

5、尊重配偶一小段時間獨處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不同的需求,在不影響家庭的狀況下,尊重彼此可以擁有一段獨立的時間與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讓配偶有機會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休息之後再出發。

 

6、願意一起面對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習慣,共同生活在一起,要能包容彼此的錯誤與不完美,透過溝通及協商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找到「你ok,我ok」的雙贏策略。

 

8項增進親子關係的指標與行動

 

1、每天與孩子擁抱一次

  讓孩子透過肢體的接觸,直接感受爸媽的愛,不管是每一天的睡前、出門前或放學回家時及其他任何時候都可與孩子擁抱,不僅讓孩子覺得溫暖,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很重要的來源哦!

 

2、每天對孩子說一句好話

  每天對孩子表達充滿愛意、關心、欣賞、感謝或鼓勵的話語,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來自於不斷的被肯定,被賞識哦!

 

3、每天傾聽孩子一天的心情故事

  聽聽孩子的心事、樂事、煩惱事,了解孩子每天的心情,與孩子的心更貼近,讓孩子知道父母與他是一國的。

 

4、每天與孩子共同感恩一件事

  生活中很多事需藉由他人協助才能完成,每天與孩子共同感恩一件事或某個人,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並且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5、每週與孩子一起做一件事

  爸媽可以和孩子一同看故事書、一起散步、運動或一同做家事,藉由共同活動,累積與孩子共處的生活點滴,增進彼此的關係。

 

6、每週陪孩子做他/她有興趣的一件事

  瞭解孩子的興趣並且陪他/她一起做是很重要的,不僅能幫助孩子適性發展,發揮潛能,更是增進親子關係的絕佳途徑。

 

7、每天鼓勵孩子自己完成一件事並給予讚美

  當孩子完成自己的工作,例如:下課後完成作業、將自己的衣服放好或是看完一本書…等等,即時給予具體的鼓勵及建設性的讚美。使孩子有自我肯定的機會,學習自我負責,並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8、父母一起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教導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的情緒控制很重要,應耐心教導孩子,使孩子瞭解父母的用心,進而能端正其品格與行為。

 

資料來源: http://163.30.192.132/word4.asp

【健康】吃早餐的男人 錢途無量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男人能否擁有日幣千萬年收入,取決於吃早餐的習慣?日本以系列腦力訓練著作聞名的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教授川島隆太,去年底所進行的「早餐相關意識與實況調查」發現,大部分高所得的男性商務人士,都有規律吃早餐的習慣;有此習慣的大學生,大多也都是應屆考取。

 

川島曾出版「早餐決定我們的腦」一書。他在去年11月以400名大學生5003544歲的男性商務人士為對象,實施網路調查,從中分析吃早餐的習慣與成功人生的關聯性。

 

商務人士的調查結果發現,年收入日幣千萬(約台幣358萬)以上的高所得者有82%,每天都會以某種形式吃早餐收入700萬日幣(約台幣250萬)以上者,也有超過8成幾乎每天(每週45日)吃早餐。此外,年收入千萬以上且有吃早餐習慣者,有6成以上都是應屆考取大學畢業求職獲第一志願公司錄取者也達6成以上。川島認為,有吃早餐習慣的男性似乎比較容易成為「贏家」。

 

大學生的調查方面,習慣吃早餐的學生中也有51%順利考取第一志願74%為應屆考取;另有53%覺得「學生生活相當充實」還有50%認為「自己用功唸書」。沒有吃早餐習慣的大學生,上述各項目的百分比僅止於個位數到10出頭。

 

川島教授對此結果分析道:「吃早餐的習慣可謂考取大學、邁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我們可以推測,吃早餐有助實踐規律生活,同時也對商務人士所處的職場環境發揮正面影響。」

 

這個調查不知有沒有問幾點吃早餐?很多人是根本來不及吃早餐或者早午餐一起吃呢!不過早餐真的很重要,一日之計在於晨囉!呵呵!吃飽才有力氣來學校上課、聽課呀!我們美麗的護士姨一定很同意這個說法囉!

但是女人呢?是錢途無量的男人的財產擁有者Tongue out

 

有夠愛買書的,今天不小心又去書局逛一下,就買了九九九元的書。今天看半本了。

 

唉唷!好希望以後的家有一間大大大大書房擺我的書!Laughing

 

小菁菁兒99.1.28()還沒睡呢!明天還要上班~早點睡!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27/78/1zi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