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身心症與心身症

昨天和輔導主任及諮商輔導組長在聊天,談到了現代的文明病身心症及心身症,通常比較常聽到身心症,回家查一下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囉!

【現代人的文明病身心症】 

精神科 王興耀副教授(904)

所謂「身心症」,並不完全就是「心理病」。

 

一般而言,它可分為兩大類︰

 

()當事人原先就有生理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或冠狀動脈病變等。而當面臨生活壓力時,難免引發錯綜複雜的情緒變化,且間接惡化了既有疾病的症狀,變本加厲。例如嚴重的腹痛、心臟病復發等。

()當事人本身並無任何器質性疾病,但卻有胃脹、胸悶、疼痛、心悸等問題。 

對於第一類身心症的患者,傳統醫療行為多著重於器官的治療,而鮮有針對情緒管理、壓力調適來處理,故常造成既有生理疾病慢性化,且復發率高。例如,十二指腸潰瘍復發多次且容易出血的患者,經研究發現,其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遠比控制組還多出三倍。而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復發率高的傳統危險因子,除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外,研究也證實,若患者合併有憂鬱症、焦慮症時,亦是復發之危險因子,且統計解釋量遠比傳統危險因子還高出許多。換言之,憂鬱症、焦慮症對於心臟血管疾病復發的危害比起膽固醇、高血壓等來說,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類身心症的患者,常見的症狀就是胃脹胸悶,前者即使透過腹部超音波、胃鏡,或其它檢查,卻無法發現患者生理上有任何病變。而後者,透過X光照射、超音波或心電圖也多是徒勞無功。結果是患者為找尋病因,便經常到處逛醫院(doctor shopping),並進行各式各樣的檢查;而研究發現,這些病人背後隱藏有憂鬱症、慮病症者約佔87%。

在我國目前健保支付制度採「論量計酬」下,遭遇該類病人,也只能讓醫師順便為其作全身檢查,因應上顯得無能為力。然而,在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先進國家,目前多採取疾病管理制度,其要求患者要先看家醫科,處理初步可能的心理、情緒問題,嚴重者才轉介「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治。藉此措施,病患可事先經家醫科篩選、限制而避免重覆檢查,浪費醫療資源。諷刺的是醫療品質雖提高,但病患的醫療滿意度反而下降。據瞭解,台灣病患的醫療滿意度約為75%,居世界首位,而德國、加拿大等國的病患醫療滿意度卻只有約52%,探究其道理就在於台灣嚴重缺乏疾病管理概念,行事過於順從病患要求,促使醫療相關檢查浮濫,造成高滿意度的數字假象。 

總之,不論是第一類或第二類的身心症患者,皆應先由家醫科或內科處置,若經評估肇因可能是合併有憂鬱症或焦慮症時,才需轉介至「精神科」或「身心科」,以作進一步的治療。

【常見的身心症】

腸躁症

耳鳴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已成為心臟科和精神科的熱門話題,許多病人以相同的症狀如心悸、胸部悶痛、呼吸困難、頭暈,經常到心臟科求診。)

停經症候群

肥胖症

 【關懷「心身症」 別讓他走上絕路】

    心身症的患者往往有明顯的情緒障礙,或一部分的神經質性格,亦由於身體疾病受惡劣的心理狀態影響而惡化,情緒因而更加的焦慮憂鬱,最後走上厭世之途,往往在眾人錯愕之間遺憾的離開人世。

 心身症的心因性生理障礙常涉及身體的八大類器官系統之障礙,包括骨骼肌肉、呼吸、心臟血管、皮膚、腸胃、生殖泌尿、內分泌,以及其他特殊器官等,其中最著名的病例則包括有消化性潰瘍、呼吸道氣喘、過敏性鼻炎、高血壓、緊張性頭痛、神經性腸道症候、神經性皮膚炎、經痛、經前症候群、換氣過度症候群、男性的陽痿和女性的陰道痙攣等性功能障礙、以及風濕性關節炎和下背痛等,近年來心臟冠狀動脈疾患和A型行為性格間的關連性亦被廣泛證實,為列入心身症的最良好範例。

 這些疾病常流於慢性化、或久病而沒有起色,使當事人備感心灰意冷,不願再繼續就醫,因而惡性循環得使心情更加憂鬱,且進一步的延緩其康復機會和影響其生活品質,歷來因此而自殺者所在多見,久病厭世者更有高比率的人是此類心身症之患者。

 據臨床醫學統計,一般科門診病人中,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患者可能是各類心身疾病者,內外科的住院病患中之老病號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為此類病患,數目之大尤令人咋舌,因而衍生出的神經質和憂鬱症的人更是不計其數,造成本地醫界門庭若市的場面,其中這類心身症的當事人可謂是主力客戶。

 消化性潰瘍受情緒心理因素影響之事實早已廣為人知,在壓力型態之下,自律神經系統會亢奮失調,而持續刺激胃液分泌,結果造成胃表潰瘍。如此潰瘍的形成使身體不舒服,形成新的壓力,甚至在外來壓力消失時,身體不適的新壓力使胃潰瘍還會繼續下去,於是很多時候需要病人變化環境,或學習鬆弛緊張情緒的方法,才能打破此種心身之惡性循環。

 長期的慢性壓力還可以造成腹瀉或便祕等腸胃之功能失調現象,久而久之易合併產生潰瘍性大腸炎、神經性食慾不振、神經性嘔吐、慢性胃炎、慢性腹脹等情形,若未經解除其敏感和焦慮之神經質化症狀,則極難有實質的改善。

 很多的患者接受他人或非專業醫師的不成熟建議,例如「放輕鬆點去旅行就好」等,而非正規之生物回饋或行為治療法,則不但對病情沒有實際上的助益,反而在當事人胡亂的嘗試很多輕鬆一點的改變,發現無效後,更增加對病情的恐懼和不安而不利於後續治療。

 很多個案因持續擔心在公眾場合或開會時間會腸胃失控,或長期交替使用瀉劑和止瀉藥物而痛苦不堪,在眾人都不了解,也想像不到的時候突萌自殺之念,或利用手邊擁有的大量抗焦慮藥物和腸胃用藥,一次吃完而過量中毒送醫,且在事後他們所描述為何想到自殺的原因都是「沒有人可體會腸胃不舒服時生不如死的痛苦」。

 換氣過度症候群是在急診室常見的一類心身症,發作時常有生氣、憎恨(特別是被壓抑的憤怒)、罪惡感、哭泣、焦慮等症狀,甚至疼痛、溢樂、興奮與激動都可引發其呼吸頻率的增高及深度的增加,而造成過度的換氣現象。

 這種情緒的高張狀態又可以引起交感神經的興奮而造成心悸,使當事人更加焦慮與害怕,擔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感覺自己好像快要死去及覺得自己快要失控,於是因情緒上的不安更刺激了呼吸,如此生生不息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當事人陷入極度的痛苦與恐懼而無法自拔。

 很多此症患者為長期慢性之發作者,他們只要一有任何情緒上的困擾,就會不自主的反覆發作,其人格特質上往往可見強迫行為傾向高,在處理日常生活壓力有較多的困難,常導致挫折連連,特別在女性的青少年和年輕的

成年人最為常見,到了最後,甚至在不一定有明顯的外在壓力或高張的情緒狀態下也會誘發其發作,而使外人,甚至自己都很難預測什麼時候會再次發作,終使旁人缺乏耐心照顧或應付,而當事人就在感覺失去關心注意,不再擁有愛的時候,做出自傷或自殺的決定。

 以上心身症的典型病例,及其與自殺事件的關聯性,可以清楚的看出心理社會壓力往往是常見的身體病因之一,而且情緒狀態確實可以改變一部分的病程,又特殊的心理社會壓力或特殊的情緒狀態也會引起特殊之病狀等心身循環反應的疾病模式。這些心身反應透過自律神經和大腦內的緣葉系統之亢奮性失調或持續性的過度活動的結果,產生身體組織的變化,時間更長,則可能演變成不可逆的反應。在不可逆和不可恢復的身體功能障礙下,對當事人無疑是一項重大的心身折磨。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注意到此症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對其疾病的影響,以更人性的態度去協助醫療工作,和做好整體性的預防,相信更可以縮短當事人痛苦的時間,並防止任何不幸的事件發生。

(作者江漢光為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書田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今天身體不舒適,但由於代導,一早七點十分就到校且十五就到班了,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中午還要召開技藝班薦輔會,要選出孩子,的確很難……

還好宜蘭的孩子都算乖,以前在外縣市,有同學仍是代理教師,被要求當技藝班的孩子,而她無從拒絕(因為她還要考教甄且怕能力不夠,無法帶技藝班)

而且外縣市的資料組(宜蘭稱生涯組),很多是把組長和帶隊教師分開的,而我們宜蘭是生涯組長大都就是帶隊教師了……..

這陣子看到孩子填寫報名表及申請的態度及有導師給家長建議,是否要參加技藝班,有些很適合透過這個方式來進入「實用技能班」或者「技優申請入學高職」,導師及我(生涯組)我很努力地去跟孩子及家長談了,但是家長管不動孩子及尊重孩子,即使孩子在班上常最後一名及無心唸書而且家庭是弱勢,及孩子沒特別的發展興趣及目標,家長未和孩子討論卻認為尊重孩子….Cool

是呀!尊重孩子囉!但家長是不是先盡些責任跟孩子討論或者分析一下,若孩子確定完全沒興趣或者要努力唸書,拼基測成績,那我也覺得的確該尊重孩子……..Smile

常跟孩子說,成績不是萬能,努力和認真的態度,良好的品行值得學習…..但你有沒努力呢??Surprised

小菁菁兒99.6.25(五)

資料來源: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004/4684b.htm 

http://www.doctoryin.com.tw/mind_bookstore_file/dr_yin_bookstore/psychsoma/psychsoma_2.htm

 http://www.psychpark.org/news/new/000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