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吉利丁、吉利T、洋菜有一個是葷食唷!小心!

吉利丁、吉利T、洋菜!……..素食的你有吃錯嗎?帶技藝班的學生在上課時,提到這幾個字~~天呀!現在分三種唷!?我只聽過洋菜呢!太落伍啦!

問學生怎知道,他們回答~電視教的呀!

哇!你吃錯了嗎?要小心唷!

 

正咩兒99.12.28(一)Smile

 

素食者當心!吉利丁、膠原蛋白 是葷的

〔自由時報記者田瑞華、申慧媛/綜合報導〕

素食者吃甜品,小心開葷!市售優酪、發酵乳、杏仁豆腐只要添加「吉利丁」及「膠原蛋白」,就算是葷的,但因為沒標示是動物膠,素食者很可能沒留意就吃下肚了。

 

讀者陳先生向本報投訴,看電視美食節目介紹夏日甜品杏仁豆腐作法,須添加吉利丁(gelatin ),他看了嚇一跳,因為吉利丁是動物明膠,或稱明膠、動物膠,業者不說清楚,不知情者根本不知道。

 

食品標示不清 消費者莫宰羊

記者實地走訪超市發現,部分產品寫著動物膠,另有包裝杏仁豆腐標示含明膠;包裝優酪或奶酪食品標示有吉利丁;優酪乳多標示含果膠,部分標示分不出葷素的天然食用膠,隨機採訪消費者林小姐,她驚訝地說:「吉利丁是葷的啊?我都不知道。」

 

台大生科系教授陳秀男表示,吉利丁多利用動物的皮、筋或骨骼內的膠質提煉而成,「當然不能算素食」,也不該添加在加工素食品裡。

 

另外,已被廣泛加在各種食品或化妝保養品中的膠原蛋白,跟吉利丁也是相同的物質。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龔瑞林說,將膠原蛋白的組織結構破壞打鬆散,加工後即成為吉利丁。

 

膠原蛋白 動物的皮或骨提煉

龔瑞林指出,目前市面上提到的膠原蛋白共有十八種,編號從一至十八號。一般指的膠原蛋白,「不論吃的或塗抹的」常指第一號或第五號,都提煉自魚類水產的骨頭或皮、豬皮或牛皮、骨頭等部分,屬蛋白質類。所以,含膠原蛋白的食品,也是葷的。

 

消基會表示,素食者的消費權益長期被忽略,若不是對產品成分是葷或素完全無知,就是因標示不明而受害。業者應在成分標示裡明確區分動、植物成分,而要分辨現做食品是葷是素雖然比較困難,主管機關也應加強宣導。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營養師吳晶惠表示,吃「蛋奶素」的人也會食用雞蛋和奶製品,因此像鮮奶、優酪、優酪乳或甜點如果真添加了動物膠,就成了不適合食用的葷食。

 

阿彌陀佛 佛教界籲清楚標示

〔記者鍾麗華、田瑞華/綜合報導〕對於部分食品含有動物明膠成分,茹素的佛教界人士呼籲,業者應該要有社會道德與良心,標示清楚,並善盡提醒的責任,才不會讓素食者吃下不該吃的東西。

 

佛光山金光明寺住持永富法師說,她平常吃的,都是佛光山自己做的素食,有一定的來源,不可能吃到葷的杏仁豆腐,即使是優酪食品也大都是自己做的。如果素食者擔心吃到含有葷的成分,到素食店用餐時可以問清楚,或是購買食品時,看清楚標示,標示不清者不要食用。

 

消基會:至少標示動物膠

「對吃素食的人來說,不小心吃到葷的東西,那感覺是很噁心的!」消基會食品委員會委員、台灣觀光經營管理專科學校餐飲管理科主任紀永昌指出,業者應該更加重視素食者的消費需求和「知」的權利。

 

紀永昌建議,業者與其標示「食用膠」或「吉利丁」、「明膠」,不如進一步區分成「植物膠」或「動物膠」。或是以加註方式,標示「明膠(動物膠 )」或「吉利丁(動物膠 )」,這樣的標示就可以讓購買者一目了然。

 

宗教博物館執行長了意法師表示,她對什麼食品有動物明膠成分,並不清楚。不過,她認為,遵守戒律的核心在於慈悲,戒律是信念的問題,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因此即使是不小心吃下葷食而破戒,只要不是故意,也不算破戒。

 

貼心更好 衛生署不強制標示

〔記者田瑞華、楊雅民/綜合報導〕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蕭東銘表示,對於含有動物性膠質的奶酪、布丁等食物未標示「素食者不宜使用」,並沒有在食品衛生管理法的規範範圍內,不會強制規定必須標示,但業者應善盡告知責任。

 

食品安全與衛生 才是考量重點

蕭東銘表示,衛生署關心的是食品的安全與衛生,素食、葷食並非衛生署考量的重點,況且食品種類繁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過,蕭東銘強調,生產者應該誠實標示,並善盡告知的責任,若能考量到素食者的權益,應該是最好的。

味全、佳乳和全家便利商店等業者表示,素食者不能吃的東西太多了,業界通常只會針對素食者可用的產品,特地標示「素食者可用」,通常不會刻意標示素食者不宜,因為市售素食者不宜的食品實在太多了,標註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不過,業者強調,若相關單位認為有必要針對動物膠等相關成分,標示素食者不宜等字眼,只要業界達成共識,產品包裝上要加上「素食者不宜」的標示,技術上並不困難。

 

膠質食品 有飽足感但低營養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添加凝膠成分的食品,吃多了有沒有壞處?學者指出,膠質類食品多數易產生飽足感,但營養成分低,長期大量食用可能相對減少或阻礙營養吸收。至於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沒有相關研究報告證實。

 

台大生科系教授陳秀男解釋,植物性凝膠主要含多醣體,而動物膠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海洋大學教授冉繁華指出,加工食品應不應該添加凝膠成分,要視食品的需求。

 

而不論動物明膠或植物性凝膠,其中沒有對身體有害的成分,只要凝膠來源沒有問題,就不會危害身體。

 

所謂「大量」食用,冉繁華表示,是指一天超過兩大碗純膠質的量,或一餐吞下二十個以上布丁大小的果凍等,才可能對身體不利,但這在正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其道理如同多喝水對身體有益,但是喝太多水,達到造成體內水離子不平衡的程度,也有可能搞壞身體。

 

「吉利丁 【別名】 Gelatin

【說 明】

一種動物性膠質,須泡在冰水中軟化才可使用,煮開溶解冷卻後即可凝結。

吉利丁又稱動物明膠也就是俗稱的明膠,分為薄片與粉狀兩種功能與洋菜粉很類似,以粉狀的價格較便宜且使用方便,份量也較易於控制,但使用吉利丁粉時,要先倒入冰水中,使粉末吸收足夠的水份膨脹,而且不需攪拌否則會容易使粉末結塊,待粉末吸足水份後,再攪拌至融化。直得注意的是國外購買的吉利丁許多是直接以熱水攪拌,因此使用前要先閱讀說明喔。

又名動物膠或明膠,是一種由動物的結締組織中提煉萃取而成的凝結劑,顏色透明,使用前必須先浸泡於冷水,可溶於80以上的熱水。溶液中若酸度過高則不易凝凍,成品必須冷藏保存,口感具極佳韌性及彈性。 

 

「吉利T 【別名】果凍粉、Jelly TPearl Agar

【說 明】

吉利T與果凍粉性質相似,都是呈白色粉末狀的植物性凝結劑,使用前必須先與砂糖乾拌以避免結塊,可溶於80以上的熱水。成品在室溫下即可結凍,透明度佳,其成品口感介於洋菜與吉利丁之間,另有蒟蒻果凍粉口感則更為Q韌。

 

「洋菜粉 【別名】Agar

【說 明】

是一種膠凍原料,可修護皮膚組織。

洋菜由海藻中提煉製作,又有植物性吉利丁之稱。吉利丁需要比洋菜更低的溫度才能完全凝固,而洋菜做出來的點心也不像吉利丁一踫就會有"顫動"的感覺,同時它也不會很快的在嘴裡就融化掉,洋菜做的點心口感較硬脆。

 

有些點心中還有其他具有"低溫凝結特性"的材料,如巧克力、奶油等,幫助點心的凝結,這時候洋菜可以取代食譜中吉利丁的使用。

 

市售的洋菜有條狀與粉狀兩種,是一種由藻類提煉而成的凝固劑,使用前必須先浸泡冷水,可溶於80以上的熱水,成品口感具脆硬特性,在室溫下不會溶解。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6/8/2/n1407194.htm

http://www.ytower.com.tw/material/material-search.asp?key=%A6N%A7Q%A4B

http://www.ytower.com.tw/material/material-search.asp?key=%A6N%A7Qt&submit=%ACd%B8%DF

【法律】拾獲貧婦2萬元 不理哀求 女堅索3成 警:現在人眼中只有錢嗎?

拾獲貧婦2萬元 不理哀求 女堅索3 警:現在人眼中只有錢嗎

 

【何柏均、李姝姮、方佳怡╱台北報導】

台北縣一名獨自扶養子女的婦人昨領取21千元生活費,卻不慎將裝有手機、金錢的包包遺失,她趕緊撥打自己手機,一名女子接電話後表示會送到警局;婦人原想包紅包答謝對方,未料對方自稱是法律系畢業,要求十分之三報酬、6300元,婦人雖苦苦哀求「能不能拿少一點?」但對方堅持拿6千元,在旁協調的警察看了不禁搖頭:「現在的人眼中只有錢嗎?」

 

遺失包包的李姓女子(44歲)昨向《蘋果》投訴,她從事會計工作,幾乎是她獨力扶養念大學一年級的女兒及高中的兒子,為方便照顧子女,選擇在家接案、擔任SOHO族,平均月收入3萬多元。她昨天傍晚騎乘機車去接兒子放學,並領取21千元準備支付水電等雜支,在行經土城市裕民路、捷運海山站附近,掛機車前座吊掛勾的包包突然掉落,遭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系畢業的潘姓女子(28歲)拾獲。

 

撿錢者稱法律系畢業

 

李婦指出,由於遺失的包包裡,除21千元生活費,還有證件、手機、住家鑰匙等財物,立刻以兒子手機撥打自己手機門號,潘女接聽後指稱拾獲其包包,約她於廣福派出所交付,她原本慶幸包包失而復得,欲包紅包答謝,未料潘女自稱是法律系畢業,主動要求6300元、十分之三報酬。

 

李婦不懂法律,以為自己聽錯了,雙方在警局碰面後,她向潘女求情,說自己一個人撫養小孩,「能不能不要拿3成?」未料潘女堅持一毛不能少,警員聽了也幫忙求情說:「一定要要求這麼多嗎?不要這樣啦!」但潘女卻冷漠地回說:「我去問學校老師可不可以這麼做。」警員聽了也不敢再幫腔,李婦聽了也十分心酸。警方指出,《民法》如此規定,他們只能道德勸說,無權干涉。

 

「教育到底是怎麼了」

 

經半個多小時談判,因李婦沒百元鈔,最後潘女才願妥協只拿6千元,李婦心想,「一個孩子每月生活費是6千元,但『遺失』6千元,總比遺失21千元好」,於是給了潘女6千元並致謝,潘女拿了錢頭也不回就離開,讓一旁協調的警察也直搖頭嘆氣。

 

李婦感嘆說,她一直教導自己小孩要拾金不昧,潘女自稱是法律系畢業,卻沒顧及情理,「現在的教育到底是怎麼了?」她認為法律系教授除教導法律,也應該教導一些道德觀念。

 

對此,教育專家吳娟瑜感慨地說:「懂得物歸原主代表有良知,但主動說出口要錢,這態度就有失敦厚。」她表示,在人際關係裡,相互扶持、相互關心、善良友愛,才是正確價值觀,但接連發生大學生撿到錢向失主索報酬事件,顯示社會越來越功利、太以錢為重,她給年輕人建議:「不管失主有沒有給酬賞,都不應該主動開口,才是禮貌的表現。」

 

留置權不應用於弱勢

 

台大社工系副教授王雲東表示,隨著社會變遷,不可諱言功利比率上升、道德下降,學生容易著眼功利色彩,只問行使留置權違法與否,而忽略此舉是否「道德」。他說,社會功利色彩濃厚當下,若是留置權不再,可能拾獲者更不願意把錢交出來,因此,他認為是否有可能在法律設計上能夠周詳,如留置權是否不要用在弱勢人身上等。

 

律師廖芳萱表示,只要撿到錢的人有通知失主,或向警察機關報案,就不算侵占,可向失主主張取得一定報酬及留置權,根據《民法》第805條規定,拾得人要在6個月內請求報酬十分之三,若對方未給報酬,拾得人就對遺失物有留置權。

 

<動新聞>

 <民視新聞>

 

看了這新聞~

同學們有何感想呢?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嗎?

不一定唷!

學法律的高材生又如何呢?

學法知法用法?用到哪去呢?

現代的社會是道德觀及憐憫心真的是越來越式微了!

同學們你學到什麼?

 

正咩兒99.12.12.14(四)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4/143/2iy3z.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ha9PO3cKH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akEo8VGU2I

 

【經濟】就業與失業

【就業三要件:】

有意願、有能力、找到工作

 

【失業類型】 

() 定義: 失業係指15歲以上有工作能力有工作意願,卻找不到工作的人

 

() 類型:

1.摩擦性失業 : 短暫失業

2.結構性失業 : 無技能  住在偏遠地區

3.季節性失業 : 農業休耕

4.需求不足失業 : 勞工需求不足

5.技術性失業 : 機械代替人力

6.循環性失業 : 經濟不景氣

7.隱藏性失業 : 失業人口回學校,家庭或兼職,低薪高就

 

究竟是找不到還是不願意去找呢?? 

 

【正咩的正確理財觀念】

 

 

正咩兒99.12.08(三)K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