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2008年10大死因「癌」居首,景氣差自殺率攀升。

衛生署公佈97年度國人10大死因,去年平均每342秒就有一人死亡,其中第四名的肺炎和第九名的自殺率都明顯增加了6.5%3.3%,值得注意的是,自殺率中以2540歲的男性死亡率增加8%,衛生署推論,應該被金融海嘯,青壯年失業率攀升所拖累。

 

2008年,全球遭遇史上最大金融海嘯,國人身心受創,反映在10大死因排行上,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97年國人10大死因,前三名順序沒變,第一名仍舊是惡性腫瘤,占了將近3成,再來是心臟性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第四名的肺炎則是因為老年化影響,死亡率增加6.5%,跳升兩個名次。

 

糖尿病和事故傷害被擠到56名,值得注意的是,意外事故死亡率降到20年新低,但腳踏車意外卻暴增3成。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大概有3成腳踏車跟行人,腳踏車跟行人中有6成是老年人。」

 

另外,慢性下呼吸包括支氣管氣喘等疾病,因為統計加總也首度擠進10大死因第七名,緊接著第9名自殺率也增加3%,就是被失業率拖累。

 

自殺防治醫師張家銘:「男性(自殺率)增加5%2544歲增加幅度比較大8.1%,可能相對跟經濟和失業,相關性比較高。」

 

雖然經濟重擊身心健康,不過醫療進步,讓國人男女平均壽命都微幅增加了,平均每342秒有一個人死亡,提醒國人,該好好注意健康。

 

 

97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依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10版編碼  

一、97年國人粗死亡率微升,標準化死亡率微降;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增長。

97年國人死亡人數共142,283人,粗死亡率(=死亡人數/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618.7人,較上年增加1.7%

 

如依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計算,我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84.3人,較上年減少1.5%,為近20年來最低。

 

根據內政部初步估計,97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男性為75.5歲,女性為82.0分別較上年增加0.03歲與0.29

 

二、97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意外事故標準化死亡率減幅皆為6.4%,最為顯著。

97年國人主要十大死因內容與上年相同,其死亡人數占率依序為:(1)惡性腫瘤占27.3%;(2)心臟疾病占11.1%;(3)腦血管疾病占7.5%;(4)肺炎占6.1%;(5)糖尿病占5.6%;(6)意外事故占5.0%;(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3.8%;(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占3.5%;(9)自殺占2.9%;(10)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占2.8%

 

97年十大主要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者為肺炎與自殺,分別增加6.5%3.3%,餘則呈減少;其中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意外事故皆減少6.4%最為顯著。

 

三、前十大主要癌症順位與去年相同。

97年國人因癌症死亡人數為38,913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7.3%,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33.7人,較上年減少0.1%

 

前十大主要癌症順位分別為:(1)肺癌占20.0%(2)肝癌占19.7%(3)結腸直腸癌占11.0%(4)女性乳癌占4.0%(5)胃癌占5.9%(6)口腔癌占5.7%(7)攝護腺癌占2.3%(8)子宮頸癌占1.8%(9)食道癌占3.7%(10)胰臟癌占3.5%,順位與去年相同。

 

四、意外事故死亡人數及死亡率為近20年來最低。

97年意外事故死亡人數為7,077人,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30.8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7.0人,三者均為近20年來最低點。

 

97年主要死因分析.doc

㊣看一下去年的十大死因,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唷!還有男性為75.5歲,女性為82.0歲,哇!比前年增加0.03歲與0.29歲。女生還是比男人活的久,記得以前唸書時,補習班老師說:「各位寡婦,大家好!他有強調不是詛咒或者歧視,而是講述現況,說女生平均年齡都活得比男生久,除非女生找老少配,要不然總有機會當寡婦,只是長短問題。所以囉!女生找比自己小個六或七歲!」雖然老師的舉例不大好,但也的確是事實。癌症越來越多類型,昨天新聞播鳳飛飛老公癌症過世,若真的得癌症,也盡量保持樂觀的心情,真的很重要!我的阿姨二十年前,得乳癌末期,醫師說沒救了!乳房整個切除,但是阿姨個性開朗,家又住山上,每天種菜,吃得也清淡。至今也還活得好好的呢!之前有再去健康檢查,醫師還開玩笑說,我還以為妳過世了!居然還活得好好的!癌細胞也沒勒!(Ps:因為很熟悉的醫師才這樣講話唷!一般醫師不會這樣講話!)反觀N年前我在台北的房東太太得乳癌第一期,她個性很暴躁又悲觀,居然不到一個月就走了。很意外!當然也不一定有正相關啦!只是跟大家說,開心也是過一天,難過也是過一天,那就開心過生活囉!小菁菁兒2009/6/18星期四Smile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17/8/1lfmx.html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level_no=1&doc_no=7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