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LET的…

20060324

LET’s meeting

主題:

由該當天所有的外師都與AIT代表進行會談,故將會議內容修改為:

一、請孝威國小陳雅雯老師Crystal分享她所做的檔案portfolio以及與外師共事的心得。

二、請與會的中師談談參與外師協同教學計畫的心得。

[@more@]

20060324

LET’s meeting

主題:

由該當天所有的外師都與AIT代表進行會談,故將會議內容修改為:

一、請孝威國小陳雅雯老師Crystal分享她所做的檔案portfolio以及與外師共事的心得。

二、請與會的中師談談參與外師協同教學計畫的心得。

會議內容:

一、 陳雅雯老師介紹自己的檔案夾(共兩本)。首先Crystal先大概介紹會作檔案的原因(學校每年都要檢查),再來他就根據自己的檔案來作說明。比如說:封面要有學校名稱、自己的名字、該檔案的內容(是自己的英語教學或是外師計畫相關計畫),另外內頁第一頁要作一個目錄,提要列出檔案的內容。而在每一個計畫或是活動的第一頁,都要列出相關計畫,然後可將相關流程、準備資料、學生作品、活動進行的照片等放進去,最後就是不要忘了要附上一張活動檢討、或是心得省思,這樣就算是一個基本的檔案應有內容。

二、 與外師協同教學的心得分享

在這份檔案中,除了與外師共同撰寫的英文的reflections之外,雅雯老師還詳細記錄了她與外師之間的心路歷程。從剛開始的恐懼、排斥,中間幾度的衝突、爭執,文化差異、人格特質造成的不同行為,一直到後來與媽媽談過之後的重新審視,雅雯老師真實的呈現了協同教學中會出現的諸多問題,願意正面面對兩人之間的衝突與意見不合,也將兩人溝通的過程記錄下來,真的是一份可貴的反思以及珍貴的檔案。

其中,雅雯老師這一組對於「外師說中文」這個議題與龍潭國小的吳冠薇老師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作法。雅雯老師這組認為,學生本來接觸英文的機會就比較少、所以一再強調外師在教室裡「只說英語」的重要性,除非真的必須要用中文解釋、也讓中師來作翻譯即可;其間外師如果忘記了她們的「約定」,中師會以眼神表示、暗示,甚至一再提醒外師不要在教室中說中文。當然,除了上課以外的時間,也會鼓勵學校同仁多多與外師接觸,這時就不拘泥用英語還是中文了。另外一點的是,該校從校長、教職員甚至家長會長都對外師非常友善(其他中師齊聲說:『每個人都對外師很好啊!』),學校的活動都邀請外師參加,形成很好的氣氛。

而非常瞭解美國文化的同樂國小李采融老師(Clio)則對於外師愛說中文的行為作了一番解釋。我們東方民族(或台灣的教育)中,學習語言是一件令人恐懼的是,而美國人則不同。美國人學習的動機是自發的,因此他們的主動性比較強、找到機會就要練習正在學的語言,因為他們晚上也在佛光大學學中文,平常當然就要多多練習。反觀台灣這裡的狀況,從小孩到大人,即使是自己交了學費、去補習班,一遇到要他們開口說的時候,他們還是避之唯恐不及。所以,經過Clio的分析,大家就知道兩種文化背景的人對於學習的態度有基本上的不同。

而龍潭國小的吳冠薇老師(Irene)則根據他們學校兩年的經驗發展出與孝威的Crystal 完全不同的作法。

龍潭兩年的外師都是所謂的華裔美籍 American Chinese,第一年時,剛開始的出發點也與孝威的雅雯老師一樣,希望學生能多聽、多說英文,所以當時與外師約定、不要讓學校的學生知道外師會說中文的事實,但是(可能是因為學校學生很害羞、英文程度還不成熟,Irene補充說。)反而造成學生、學校職員與外師間的隔閡,很多時候,學生本來想跟外師說話、但是因為一定要說英語,所以他們就會「望而怯步」、不敢跟外師說話;其他教職員的狀況也跟學生的反應差不多。另一個因素是外師本身的個性,當年那位外師感覺上並不會主動與人接觸,如果她在忙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學校教職員反而不敢打擾她。

而今年這位外師則是性格非常活潑、開朗的人,整天活力充沛的。今年,Irene就改變她的策略,不再強調「English Only」的作法。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及教職員的改變,他們即使不太會講完整的整句英語,但也能勉強的與外師溝通,當然英語課堂上所聽到的中文比例上就增加了。有時候學生會問外師,這句話英文怎麼說,而外師也會努力為其解答。甚至外師也會運用教學生的那套方法,督促教職員將英語學習的內容念給其他同事聽,唸完一遍之後還要打勾表示通過!

綜合兩位中師、兩種截然不同的的作法,對於外師對於中文的使用還是應該要視學生程度、學校風氣等因素來考量。

另外,也有參與外師協同教學超過兩年、甚至三年的老師與大家分享心得。在我不停的逼問之下,老師們也一一說明。

以龍潭國小的Irene來說,她參與外師協同計畫的用意,是希望學校的學生能夠多一點文化的刺激,不要侷限在自己的村里。如果有一個活生生的外國人站在他們面前,就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與外界的連結、瞭解異國文化。在中師與外師對話的時候,很多學生發問:『老師,你們說的是真的的英語嗎?』原來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英語、相對於真正的英語還是很不同,就在中外師對話的時候,學生會猜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

另外就是外師的發音是母語人士(native speaker)的音調,聽起來比我們中師又更自然了,學生聽的多,當然進步會比較快。

而學校的教職員更是進步神速,他們漸漸能接受外師,也很願意與外師聊天、問問題,外師會在辦公室的桌上放一個小黑板,如果有人要問任何問題、就可以寫在上面,等外師有空時就可以教大家說英語,或者將這一週的學習內容寫在黑板上,大家每天都可以複習。

不過,『真的很累』,因為要花很多時間與外師溝通,除了要在教學的內容上討論之外,還要作外師與學校之間的橋樑另外,Irene也說,雖然唯一的缺點是要花(她自己)的時間與外師溝通,不過這一項缺點卻能帶來其他許多的優點。如果硬要說中師自己在專業成長上沒有進展也不盡然,只要學生有進步,也算是老師的成就啊。

(輔導員窮追不捨、一直懷疑難道我們的中師在這個計畫中沒有任何「好處」,完全一心奉獻、只為了學生和學校嗎?在我一再逼問之下,Irene只好說:『有啦!我去英語檢定考試,聽力的成績還相當不錯,即使不完全知道在說什麼,但是還能猜到正確答案。分數還很高ㄟ』)

另外兩位連續參與兩年的Clio Droma也表示,與外師協同教學的經驗算是相當愉快,除了讓學生看一看新面孔,增加新鮮感之外,對於教學、教材、教法上也會有刺激。又如,外師普遍比較年輕,可以互補中師年紀大(這是中師自己講的,輔導員只是照實陳述喔)、不太會跳跳唱唱帶動學生的缺憾。

又或者,可以讓外師發揮其專長,比如有的外師擅長設計學習單、有的很愛批改作業、有的會講故事、會作美工,這樣也可以幫中師或學校作不少事情。長遠來看,如果兩人的關係能夠正常維持,除了可以互補之外,還能作朋友、伙伴,那就更好了。

這次因為外師不在,所以中師們有比較完整的時間、深入的討論,讓大家的意見能夠更清楚的呈現,也要謝謝雅雯老師不吝於將自己的想法、作品與大家分享。(Joanne Tseng,200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