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馬總統想李前總統的日本參議員(聽飛碟電台陳暉文放砲後有感)

前幾天,馬總統接見由矢野哲朗參議員所率領的日華議員懇談會訪問團時,這位日本參議員提到「他十五年前獲前總統李登輝接見,根本不需要傳譯就可直接溝通,這次來台見立委,感覺現在懂日文的立委只有一、二位而已,矢野認為,在世界這麼多國家裡,真正了解、真正親日派的政治家,就是當時的李登輝前總統。」

這種話在滿是政治味的總統府及敏感的外交關係事務場合提出來,是有很奇特味道的,馬英九的回應則是:「我們沒有辦法每一次都選出一個日文這麼好的總統,但是我們一定會有一個對日本非常友好的政府跟團隊。」

當天晚上, 飛碟電台陳揮文主持的節目裡面批評馬英九的回應發言很不得體,呵,政論節目應該也算是新聞業的一部分吧,所以,我也來找一下他們的碴。對於馬英九的這句話,我聽得倒是覺得蠻爽的,畢竟,人家來者是客,現在台灣政府和日本的關係(人脈關係吧)較前期差一些,外交辭令說一說緩合一下場面,是必要的。不過,這位日本參議員這樣說得不給面子,馬英九這樣的回話,其實是可以有很多解讀方式的。

一、如陳暉文所說的,不過,他的詳細內容我無法逐字記下來並重覆之,為避免轉述缺漏並造成閱讀者再解讀時與原意愈解讀愈不一樣,就不多做說明了。

二、回了一個軟釘子。日文是李登輝總統那世代的重要語言,也因為李登輝,台灣特別的親日,現在正常化了,面對現在的環境,我們是要面向整個世界,不是只巴著日本而已。

三、……………………..(其他人的不同的解讀)。

第二點是我看到新聞播出的話面時所產生的體會,所以,同樣一件事,不同報紙不同解讀,再加上外掛加農砲的政論節目興之所至的轟炸,你所能做的,是隨之起舞或是能獨立思考來看待這個新聞事件呢?

當然,我絕對不認為新聞媒體或政論節目所說的話都是放屁,相反的,政論節目有時提到的一些論點及訊息是我們所不知道或是沒思考過的,蠻具參考價值。只是覺得,閱聽眾不要只是接收到情緒,而忘了帶腦子。

倒楣的而不是注定該如此的鄺縣長……

先看一下以下新聞內容:

一、同行鄉長:鄺麗貞 白天亮麗夜飲泣

二、鄺千萬考察 台東觀光人減半

三、毒家報報/鄺縣長,全國人民都在等你唷!

四、鄺麗貞行蹤仍然成謎 檢調喊話

以上是一些狀況,不全面,甚至我的取材可能會產生一些引導(誤導?)作用,但,多看些,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解整個事件的輪廓,而不是只看新聞的標題,會讓你比較不會像鴨子般,媒體餵什麼,你就相信什麼。

當然,經過非人云亦云的理解後,產生的想法會是較客觀、深入的。所以,我想問,如果你是鄺縣長,你要怎麼辦?她這樣的處理方式和一般的政治人物有什麼差別?

首先,我們不是鄺縣長,所以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該慶幸嗎?),其次,他的反應其實都很容易理解(雖然不為眾人(民粹)所接受),很多地方都是政治人物遇事時的正常反應,傻傻的面對並負責任,不是一般的政客所會採取的選項。可悲的是,在這裡,我竟然會認同邱毅所說的一句話:「她到現在,我覺得角色都沒有調整好,她現在恐怕都還覺得說,她有什麼樣的錯,出國去做親善大使,她覺得她徹底的在發揮她的專長,為什麼會有一個不該擺的棋子,擺在一個不對的位置上面,我覺得最不合理的。」說棋子太可憐也太沉重,但他確實不適合在這個位置上,但選舉,一個希望選賢與能的制度,從一個與賢能無關,只和情勢、政治勢力有關的角度把人推到這個位置上。另外,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她倒楣。倒楣?沒錯,就是他倒楣。不是因為她沒做好,而是他剛好在這個節骨眼上被聚光燈照在身上,一個對民粹來說,是負面的舉止,於是,媒體發現「民粹可用」,落井下石,再從背後補一刀,這些就是鄺縣長對媒體來說可資利用的價值了。之所以說他倒楣,是因為這種人多的是,但民眾沒那麼多力氣放在不受注目的議題上(因為那不是大家說及新聞上都這樣說的事),所以,我很悲哀的說,他是「倒楣」,而不是「注定」要出問題的。倒楣是運氣問題,注定是公理正義問題。我們社會有運氣,公理正義不太夠。

颱風過後-風災不是重點,看到有洞可挖才是新聞的最愛。(扯到後面跑題跑很大!!)

這次鳳凰颱風對台灣帶來了一些災情,但颱風過後,除了一些零星的災情後續報導之外,基本上這個颱風已經沒有新聞價值了,新聞界需要另一個話題來證明他價值存在,剛好這次颱風襲台期間,有二個縣市首長剛好出國了,大部分具新聞嗅覺(或說是政治嗅覺、炒議題嗅覺)的媒體自然而然找到獵物,便一陣狂挖猛挖並狂轟猛炸在媒體上強力放送。這部分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有需要什麼特別提出來的嗎?嗯,其實,這只是前引,我要說的是另一則新聞,縣市首長出國不應因噎廢食

關於媒體意見風向常只會追,不會想的情況,我就不再多說了,這則新聞裡,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高希鈞以﹂joing the world 」,希望台灣的縣市首長能夠多走出台灣增加視野,不要因為一次風災而因噎廢食,對部分縣市首長為了逢迎民粹,而宣佈不出國,高希鈞也不以為然。」這句話。其實這段話我是在車上聽廣播聽到的,聽了之後很有感覺,所以上網把這則新聞翻出來,裡面所提的「逢迎民粹」點出新聞和政治人員和民粹有多少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

我先從「民粹」這個詞來做說明,維基百科裡面有「民粹主義」的說明:

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的原文涵義是個中性的單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質的惡,否則極可能會誤解民粹的意涵。民粹是一種人民不滿現狀的意識形態,民粹主義者往往認為菁英階級所代表的統治團體,既腐化又墮落,因此寧願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願相信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質就是對政府的怨懟。民粹主義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它被用來指涉的政治現象既廣且雜,研究民粹主義的學者對於這些民粹主義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點仍未有確切的定論。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嗯,有一些小多,但還是丟在這裡給各位慢慢咀嚼,這邊要特別提的是政治人物面對民粹的反應,台東縣長部分我就不提了,讓政治新聞自己去扒(扒什麼?嗯,不是太年輕的應該都聽得懂),比較可憐的是台北縣長周錫偉,他考慮到民眾觀感,周錫瑋:明年底前不出國。當然,政治人物的政治考慮與媒體的解讀是另一回事,但在周錫瑋的說法裡,確實已很委婉的與民意(或是民粹)有了回應(妥協),在這個勢頭上,這確實是最「安全」的反應。但,實在是太安全了,讓我不得不嘆息,當官確實是要體察民意,但這樣即時性妥協性的安全反應,表現出了什麼?和胡自強以實績為後盾為其出國行為所做的反應,相距甚遠啊。

再來提到媒體與民粹,其實,媒體是很愛民粹的,因為民粹走向還蠻不難猜出來的,甚至媒體可以以自己本身的力量,來引導並產生民粹,在這過程中,他可以產生影響力、收視(聽)率,甚至是利潤。所以,沒錯,目前台灣多數的媒體對一些議題的操作是蠻嗜血的。

最後這裡才是重點,看新聞的你我和民粹有什麼關係?你成為被媒體催眠引導成民粹的一分子而不自知嗎?常常聽到許多人在討論事情時會夾帶「報紙都這樣說」或「大家都這樣覺得」的時候,會有一點小歡喜加上很多點的擔心,歡喜的是很多人在關心時事(雖然這些時事不一定營養,可能只是八掛或只是腥膻。),更多的擔心在於閱聽眾們對媒體意見的吸收太直接了,媒體給什麼,多數閱聽眾就相信什麼,雖然媒體有立場(政黨、宗教之類的)的差異性在,但當閱聽眾在選擇某媒體時,其實就是選擇相信這個立場的媒體所傳達出來的想法了,這樣缺少獨立判斷思維的民粹氣氛,才是讓人最擔心的。

你,民粹嗎?

大安森林公園多大?你有感覺嗎?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北極洋冰層面積縮減的相關報導,裡面提到去年冰層面積縮減創下新低記錄引發外界憂慮,但今年有比去年好多了。整篇看下來,我佩服這篇文章裡的兩件事:一是文章翻得好不通順,讓人需回頭重新檢視這篇用外文文法編排的新聞是什麼意思,再想想自己有沒有從裡面看懂什麼具體的訊息,或許他根本不期望你看懂,你只要相信他的標題就好了。二是這篇新閒裡提到的具體形容,「北極洋冰層面積9月就會達到每年夏季低點,約為1百萬平方公里,比去年7月底同時期來得大,當時縮減約600萬平方公里,近乎於澳洲面積。」這一段我讀得有點迷糊,只能猜測他大概的意思,不過,裡面到的數據「600萬平方公里」及「近乎於澳洲面積」的形容,600萬平方公里代表其對實際狀況已有相當程度的探查並比較得出具體的數據出來,近乎澳洲面積則讓對數據無法有直觀理解的人有個具體可想像的理解,只要你對世界地理有些簡單的認識,就可知道澳大利亞已大到脫離島的範疇,是一塊大陸(雖然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塊大陸),很夠讓人理解去年北極洋冰層縮減這樣的面積是怎樣可怕的一個概念了。

再看看另一篇報導,裡面也有一個數據和具體形容,但裡面的比較物是大安公園,這個大安公園應該是大家應該都聽過的大安森林公園,用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東西做比較,不錯啊!!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大安公園多大?我又不是台北人,也不是住在大安公園附近,難不成要看這篇新聞時還要拿地圖過來,翻開台北市的地圖,再去感受一下大安公園的面積,再來感受一下它的70倍(乘以70不知又會產生多少的誤差了)會是什麼樣子嗎?這樣的比較,嗯…….小小找碴一下!!

找茶

尋找台灣新聞裡極品好茶的的緣由:

一、世界脈動的感知對所有人都很重要。
二、大部分的人對目光所及以外世界的認識大部分來自新聞。
三、我們看的新聞是別人挑給我們看的。
四、挑新聞給我們看的人需要對新聞進行「專業」的篩選。
五、新聞的呈現需要「專業」的組織與表達。
六、我對新聞媒體的「專業」很吐血。

找茶的標準不在於政治立場,只在於對新聞陳述表達方式的不滿,這些屁話影響不了社會,但可以讓我吐得很暢快(相較於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