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教會年曆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是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降生的慶祝日。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基督公教(慣稱為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聖誕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部分基督新教(慣稱為基督教)派別也會舉行子夜敬拜,此兩大基督教分支均會在聖誕夜有報佳音活動,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祝則在每年的1月7日。根據基督教的福音書,耶穌是聖母瑪利亞受聖神(又譯聖靈)感孕後在伯利恆生下的,瑪利亞和丈夫約瑟當時正在去羅馬人口普查註冊的路上。耶穌的降生在信徒看來是猶太教預言中的默西亞(即彌賽亞)將要到來計劃的實現,因為伯利恆是約瑟祖先大衛一族的家。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聖經實際上並無記載耶穌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
聖誕節的英語Christmas,即「基督彌撒」。有時又縮寫為「Xmas」。「X」是希臘字母「Χ(Chi)」,是「基督」的希臘語 Χριστός(Christos)中的首個字母。利用「Xmas」來淡化聖誕節的宗教色彩是一種常見的誤解。[1]荷蘭語名稱類似英語,稱作Kerstmis,常縮短為Kerst。
聖誕節西班牙語稱為Navidad,葡萄牙語稱為Natal,波蘭語稱為Boże Narodzenie,法語稱為Noël,義大利語稱為Natale,加泰羅尼亞語稱為Nadal,意思是「誕生」,更清晰地反映聖誕節的意思。與此相對,德語稱為Weihnachten,意思為「神聖的夜晚」。
清朝末年的傳教士稱耶穌為西方聖人,在台灣民間,神明誕辰,皆可稱聖誕,因此將此節日譯為聖誕節,或耶穌節。1980年代,台灣新聞局長宋楚瑜,通令各新聞媒體,下令禁止說方言「台語、客語」,以及不得使用「聖誕」一辭,因此台灣民間將聖誕節更名為耶誕節,為耶穌誕生日之意。
耶穌基督降生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多個世紀,主要根據基督教福音書中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而來。馬可福音及約翰福音沒有著重記載耶穌的童年生活,路加的版本寫於其他三本之後,比較詳盡的介紹了耶穌早期的生活細節。
路加描述說,瑪利亞年幼時收到天使加百列的消息,身為處女的她藉由聖靈受孕。當時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有下旨,叫天下人民各歸各城人口普查,於是她和丈夫約瑟離開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猶太去,這是居里扭作敘利亞總督之後,頭一次報名上冊,途中他們經過約瑟祖先大衛生活的伯利恆城,在伯利恆因為在鄉村旅店已經沒有空房,他們只好寄宿在旅舍外面,瑪利亞在那兒的馬廄裡生下了耶穌,這裡的「馬廄」根據聖經版本不同而不同,但通常是一個餵食槽或是個畜欄。基督出生在伯利恆,伯利恆是約瑟祖先大衛王的家,這就實現了以色列的預言。後來耶穌家逃到埃及是為了逃避憤怒的大希律王的追殺,因為希律王聽說了在伯利恆出生一個新的猶太王。當希律王死後,新的猶太王繼位,他並不認識耶穌和他的父母,因此耶穌的生命就沒有了威脅,這樣耶穌和家人返回了以色列,他們定居在拿撒勒。
同時與基督降生的故事從福音書里傳向大眾的還包括東方三博士(Magi,古波斯祭司)參拜的故事,以及耶穌降生時天使向附近的牧羊人報喜的記錄。幾位博士,看見伯利恆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顆大星,於是便跟著它來到了耶穌基督的降生地。由於他們向當時的希律王打聽新的猶太國王,才導致馬太福音中耶穌一家的逃難經歷。根據聖經版本的不同,東方博士也作「祭司」、「王」(部落領袖)或「賢者」;他們可能來自阿拉伯半島,因為他們獻給耶穌的禮物里包括「黃金、乳香和沒藥」。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給出了一堆相互矛盾的天文事件的組合以解釋這一以前從未看到過的巨星。1
耶穌具體的降生時間已被認定為九月份與十月份之間。現在所慶祝的聖誕節(12月25日)來源於公元後300餘年,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為了將當時大眾所慶祝的太陽神之節(12月25日)與新的國教結合起來,所以把耶穌的降生日定為現在聖誕節的日期。基督徒們相信耶穌同時是百分之百的人與百分之百的神,某些其它宗教則相信耶穌(如猶太教、伊斯蘭教)是神的一位先知,或者是一位偉大的教師。
聖誕節送禮物已經接近成為一個全球通行的習慣了。神秘人物帶給小孩子們禮物的概念衍生自聖尼古拉斯,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紀生活在小亞細亞的好心主教。荷蘭人在聖尼古拉斯節(12月6日)模仿他送禮物。在北美洲,英國殖民者把這一傳統溶入聖誕假期的慶祝里,而Sinterklaas也就相應的成為聖誕老人或者稱為Saint Nick(聖尼克)的人物了。在英籍美國人的傳統中,聖誕老人總是快活的在聖誕前夜乘著馴鹿拉的雪橇到來,從煙囪爬進屋內,留下給孩子們的禮物,吃掉孩子們為他留下的食物。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裡忙於製作禮物和監督孩子們的行為並記錄下來。
法語中聖誕老人叫做Père Noel(與聖誕老人幾乎完全一樣),其紅白相間的衣服曾經使可口可樂公司獲得靈感,在1930年代畫出了傳遍世界的聖誕老人形象。在一些文化中,聖誕老人身旁跟隨著Knecht Ruprecht,或是稱作「黑彼得」(Black Peter)的傢伙。一些版本中,玩具作坊里的侏儒製作了節日禮物,有時聖誕老人與聖誕夫人是夫妻。在聖誕季期間的北美和英國超市,都有小孩可向其要禮物的聖誕老人出現。
在許多國家裡,孩子們準備好空的容器,以便聖誕老人可以裝進一些小禮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國,孩子們於聖誕夜在壁爐上懸掛聖誕襪,因為聖誕老人說過要在聖誕前夜從煙囪下來把禮物放到襪子里。在其他國家,孩子們把空鞋放到戶外,以便聖誕老人可以在聖誕前夜(或聖尼古拉斯日前夜12月5日)贈送禮物。贈送禮物不單單是指聖誕老人,家庭成員和朋友也互相給予禮物。
送禮時間[編輯]
在許多國家,聖尼古拉斯日仍然是互贈禮物的日子。德國很多地方,12月25日晚上,小孩兒們把鞋子拿出放在窗台上,第二天早上他們將發現鞋裡放滿了糖果和小禮物。在德國,主要的送禮日期是12月24日,聖誕老人帶來禮物或放在聖誕樹下。在匈牙利也是如此,只是送禮的人是「小耶和華」,而不是聖誕老人。
在很多地區,包括荷蘭,聖誕假日仍然保存了它的宗教性質。而在西班牙和其他一些有相似傳統的國家裡,在1月6日主顯節送禮物的人則是祭司(Magi),算命人和異教牧師。
歌曲「聖誕十二日」道出了其中一個送禮習俗。當中描述了英國人傳統上會從聖誕節到顯現節每天互送禮物慶祝。在世界大部份地方,聖誕禮物都是在聖誕夜晚上或聖誕節早上送出的。直至不久以前,英國人都是於節禮日送禮給朋友的。
很多國家裡,商業機構,學校以及組織團體會在聖誕節前幾周舉行聖誕聚會和舞會。一些組織還會有聖誕遊行表演,表演有時會包括基督降生的故事。一些團體還會有露天唱詩活動,如訪問鄰居家歌唱聖誕歌曲。有些人想用假日喚起人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參與特別的義工工作,或是進行慈善籌款活動。
在聖誕節或聖誕夜,人們經常會準備一盤豐盛的聖誕大餐來享用,一般都是所在國家裡的傳統菜色。很多地區,特別是東歐,家庭聖誕大餐前人們會禁食一陣。很多國家裡,糖果和宴請也是聖誕慶祝的重要一部分。傳說一位希望見證耶穌的糖果商人,發明拐杖糖,因倒轉的拐杖與拉丁字母中的「J」相似,以表示「Jesus」的字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