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重點3-4

3-4 動物如何獲得養分

(一)    動物的消化系統:

A、 動物獲得養分的方法:

(1) 水螅:利用觸手上的【刺絲胞】,捕捉水中的微生物。

(2) 蛤:藉【濾食】經由水管流入,再藉鰓表面的【纖毛】推向前端的口攝食,食物為水中的有機碎片。

(3) 海星:利用【管足】吸附蛤的兩片殼,用力拉開,【胃】自口中翻出,並伸入殼縫,裹住軟體,分泌【消化液】吸食。

(4) 蝴蝶:利用【管】狀的口器吸食花蜜。

(5) 脊椎動物:利用【舌頭】【牙齒】攝食。

B、 動物的牙齒結構和攝食:

(1) 草食性動物:【臼齒】發達,適合磨碎食物;如:牛、馬、羊。

(2) 肉食性動物:【犬齒】發達,適合撕裂食物;如:獅、虎、豹……

(3) 雜食性動物:各類牙齒均衡發展;如:人類。
【門齒】適合切斷食物;【犬齒】適合撕裂食物,【臼齒】適合磨碎食物。

C、 食物中的養分測定:

(1) 澱粉:加入【碘液】檢驗,顏色由【黃褐】è【深褐】色。

(2) 葡萄糖:加入【本氏液】隔水加熱檢驗,顏色由
      
【淡藍】è【綠】è【黃】è【橙】è【紅】色。

(3) 蛋白質:

                                         (甲)  將蛋白質直接加熱會【凝固】

                                         (乙)  加入硝酸成【黃色】

                                         (丙)  加入過量的【氨水】【橙色】

(4) 脂質:

                                         (甲)  滴在白紙或吸油紙上會有【半透明】

                                         (乙)  加熱會產生難聞的【臭】味。

D、  消化作用:

(1)      【澱粉】【蛋白質】【脂質】等大分子的營養素,無法直接通過細胞膜。

(2)      動物攝食時,先將大分子營養素轉換成小分子的【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

(3)      此種大分子在生物體內,透過【酵素】的協助,將食物分解成為小分子養分的過程,稱為【消化】作用。

E、   消化系統:

(1)      囊狀消化系統:

                                 (甲)             包含【刺絲胞】動物門(如:水母、水螅、海葵)【扁形】動物門(如:渦蟲)

                                 (乙)             可進行雙向的食物運輸。

                                 (丙)             食物的進與出在同一開口。

                                 (丁)             食物進入後必須等到消化完畢後,排出食物殘渣,才能進行下一次攝食。

                                 (戊)             在同一腔室內,有兩種方向運送,因此無法細分為運送、儲存、處理區。

(2)      管狀消化系統:

                                 (甲)          【環節】動物門(蚯蚓)【軟體】動物門(蝸牛)【節肢】動物門(昆蟲)【棘皮】動物門(海星)【脊索】動物門(),都屬於【管狀】消化道。

                                 (乙)          管狀消化道可持續進食,不受已有食物的影響。

                                 (丙)          各管道特化成專一功能,消化效率提高。

(3)      動物的消化構造:

                     (甲)           水螅:【囊狀】狀消化系統;消化腔只有一個開口。

                     (乙)           蚯蚓:【管】狀消化系統;消化道有口和肛門兩個開口。

                     (丙)           鳥:有兩個胃:(1) 【嗉囊】è儲存食物;(2) 【砂囊】è磨碎和消化食物。

                     (丁)           牛羊:【管】狀消化系統;胃分為四個腔室,儲存食物,或使食物中的纖維素被胃中的【微生物】分解;動物吞嚥後,先儲存在前兩個腔室,再反芻至口腔咀嚼。

 

(二)    消化管和消化腺:

A、   消化腺:【唾腺】【胃腺】【腸腺】【胰腺】【肝臟】

B、   消化液:【唾液】【胃液】【腸液】【胰液】【膽汁】

C、  消化管:【口腔】è【咽】è【食道】è【胃】è【小腸】è【大腸】è【直腸】è【肛門】

(1)        唾腺:分泌【唾液】,含【澱粉酶】,可將澱粉初步分解為【麥芽糖】

(2)        【咽】【食道】沒有消化腺,不會分泌消化液。

(3)        胃部有【胃腺】,可以分泌【胃液】
胃液內含有【鹽酸】,可以殺菌及防止食物腐敗;
胃液內也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將蛋白質分解;
食物在胃部消化成【粥狀】

(4)        小腸前段負責食物的【消化】,小腸的中段和後段負責食物的【吸收】

(5)        小腸前半端的最前端,稱為【十二指腸】;含有多種消化液,包含【腸液】【胰液】(【胰臟】分泌)【膽汁】(【肝臟】分泌)

(6)        小腸中【胰液】含多種酵素,由【胰臟】分泌,可分解【醣類】【蛋白質】【脂質】【鹼性】,可中和胃酸,並使腸道環境成【鹼性】

(7)        小腸中的腸液由【腸腺】分泌,含多種酵素,能分解【醣類】【蛋白質】

(8)        【膽汁】不含酵素,由【肝臟】分泌,儲存在【膽囊】內,運送至【小腸】,可幫助【脂質】乳化。

(9)        小腸中段、後段的腸壁含許多皺摺及突起的【絨毛】,表面密佈【微血管】,可增加吸收養分的【面積】,吸收大部分的【養分】【水】

(10)   【小腸】是吸收水分最多的地方;大腸最主要的功能,僅是吸收【水分】

(11)   大腸比小腸粗短,可持續吸收食物殘渣中剩餘的【水分】及礦物質;
大腸中剩餘的食物殘渣、水分、消化道內的細菌混合形成【糞便】,由【肛門】排出。

(12)   人體無法消化【纖維素】,但纖維素可刺激腸道的【蠕動】,幫助排便,防止【便秘】;草食性動物的腸道內有共生【微生物】能分解纖維素,因此吃草即能獲得足夠養分。

(13)   大腸起始端稱為【盲腸】,位於右下腹腔內,有個指狀突起,稱為【闌尾】,人類的闌尾沒有消化功能,但是當食物掉入,則可能引起【闌尾】(俗稱【盲腸炎】)

 

【補充資料】:

 

( )1.     下列對人體消化作用的敘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
膽汁具有消化脂質的酵素  (B) 大腸具有吸收的功能  (C) 肝臟是人體的最大消化腺  (D) 脂質至小腸才開始消化。

【答案】:【A

【解析】:肝臟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有導管送至小腸前段,膽汁不含酵素,能乳化脂質,幫助脂質的分解。

 

( )2.      ()澱粉()脂肪()蛋白質;以上三種養分,在人體消化道中,依被分解先後次序排列為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甲丙乙。

【答案】:【D

【解析】:()澱粉在口腔最先被唾液分解成麥芽糖; ()蛋白質在胃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進行初步分解,再送至小腸 ()脂肪在小腸前段,由膽汁先乳化脂質,再由胰液進行分解成脂肪酸。

 

( )3.      ()絨毛吸收養分()分解澱粉()儲藏脂質()食物呈酸性。上述食物消化過程的順序應為下列何者?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乙丁甲丙  (D) 丁乙丙甲。

【答案】:【C酸】

【解析】:食物進入口中,由唾液分解澱粉;在胃液中呈酸性,進行蛋白質分解;進入小腸分解完後,由絨毛吸收養分,過多的養分,以脂質儲存在內臟的四周,及皮下組織成為皮下脂肪。

 

( )4.     有關人體酵素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各種消化腺都分泌同一種酵素  (B) 胃液中的胃酸可抑制胃蛋白的活動  (C) 人類能分泌消化纖維素的酵素  (D) 唾液內的酵素會因煮沸而被破壞。

【答案】:【D

【解析】:不同的酵素分解不同的養分,如唾液分解澱粉、胃液分解蛋白質。
胃液中的胃酸可促進胃蛋白的活動。
人類的腸道中不含分解纖維素的酵素,因此不能分解纖維素。

 

( )5.     有關構造與功能的配對,下列何者有誤?
(A)
牙齒-咀嚼和咬碎食物  (B) 舌-混合食物和唾液  (C) 闌尾-吸收纖維素  (D) 大腸-吸收水分。

【答案】:【C

【解析】:闌尾的功能逐漸退化,無法吸收纖維素。
草食性動物的盲腸內部都含有許多共生的細菌可協助分解纖維素。

 

( )6.      ()口腔 ()食道 () ()胰臟 ()小腸 ()大腸,前述哪些器官會分泌消化液分解米飯?
(A)
甲丙戊  (B) 甲丁戊  (C) 乙戊己  (D) 丙丁戊。

【答案】:【B

【解析】:分解米飯(澱粉)的消化液,包含口腔的唾液、小腸的胰液和腸液。

 

( )7.     醣類、蛋白質、脂質經人體消化後,分別轉變為何?
(A)
葡萄糖、脂肪酸、胺基酸  (B) 脂肪酸、葡萄糖、胺基酸  (C) 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  (D) 脂肪酸、胺基酸、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醣類消化後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消化後分解為胺基酸;、脂質消化後分解為脂肪酸。

 

( )8.     下列對於消化器官之敘述,何者正確?
(A)
大腸比小腸粗,具有更多的絨毛幫助吸收  (B) 膽囊所製造的膽汁幫助脂肪消化  (C) 胰臟是消化腺也是內分泌腺  (D) 肝臟位於左上腹部,是人體內最大的腺體器官。

【答案】:【C

【解析】:(A) 大腸比小腸粗,但是沒有絨毛的構造。
(B)
肝臟所製造的膽汁,儲存在膽囊,能幫助脂肪消化。
(D) 肝臟位於右上腹部,是人體內最大的腺體器官。

( )9.     如圖,食物中水分主要是在哪個部位被吸收?
(A)
  (B)   (C)   (D) 丁。

【答案】:【D

【解析】: 食物中水分主要是在小腸吸收。

 

( )10. 下列有關人體消化作用的敘述,何者正確?
(A)
食物在胃中就已消化完畢  (B)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製造膽汁  (C) 大腸中含有鹽酸防止食物腐敗  (D) 多餘的養分可形成肝糖或脂質儲藏。

【答案】:【D

【解析】:(A)  食物在胃中僅消化蛋白質,至小腸再繼續分解各種養分。
(B)
肝臟所製造的膽汁,儲存在膽囊。
(C) 中含有鹽酸防止食物腐敗,大腸則無。

 

( )11. 有關人體消化系統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食物由口腔通過食道進入胃的過程中,不涉及肌肉收縮  (B) 膽囊可分泌膽汁,經由導管注入小腸  (C) 消化器官相接處的括約肌,當食物向下移動時才收縮  (D) 胃液所含的胃酸,可促進胃液中酵素的活動。

【答案】:【D

【解析】:(A) 食物由口腔通過食道進入胃的過程中,藉由食道肌肉的收縮推動食物前進。
(B)
肝臟所製造的膽汁,儲存在膽囊,經由導管注入小腸。
(C) 消化器官相接處的括約肌,平常是收縮狀態,當食物向下移動時才鬆弛,,讓食物通過。

 

( )12. 下列有關消化作用的敘述,何者正確?
(A)
人類的唾液含有某種成分,可將蛋白質分解  (B) 蛋白質在胃中被分解,主要是因胃液中鹽酸的作用,而非酵素作用  (C) 當食物一進入胃中,胃和小腸的括約肌便鬆弛,以利食物通過  (D) 胰臟雖為一內分泌腺,但也可以分泌胰液至小腸,以利消化。

【答案】:【D

【解析】:(A) 人類的唾液含有澱粉酶,可將澱粉分解成為麥芽糖
(B) 蛋白質在胃中被分解,主要是因胃液中胃蛋白酶作用
(C) 食物進入胃中,會先儲存一段時間,此時胃和小腸間的括約肌是收縮,47小時後括約肌放鬆,食物通過進入小腸。

 

( )13. 在人體內進行的化學反應常需要特定的酵素做催化劑,此酵素的成分是
(A)
醣類  (B) 蛋白質  (C) 脂質  (D) 纖維素。

【答案】:【B

【解析】: 酵素的成分是蛋白質。

 

( )14. 小奇看見外婆家山羊正在吃青草,山羊能消化青草中的纖維素,而人類卻不能,原因為何?
(A)
因山羊會反芻,而人類不會  (B) 因山羊的胃液含有鹽酸,而人類沒有  (C) 因山羊的唾液能分解纖維素,而人類不能  (D) 因山羊的腸胃中含有分解纖維素的酵素,而人類沒有。

【答案】:【D

【解析】: 山羊能消化青草中的纖維素,而人類卻不能,原因為山羊的腸胃中,有共生的細菌,含有能分解纖維素的酵素,而人類則沒有此類的酵素。

 

<p

生物重點3-3

3-3 植物如何獲得養分

(一)植物的葉:

A、 葉的形態:

(1)    植物的葉由【表皮】【葉肉】組成。

(2)    在葉片上有如同網子般的細紋,稱為【葉脈】,為葉片內運輸物質的構造,可以輸送【養分】【水分】

(3)    單子葉植物的葉脈為【平行】脈;
雙子葉植物的葉脈為【網狀】脈。

B、 葉的構造:

(1)    表皮細胞:

甲、 在葉的上、下面各有一層表皮組織,細胞排列【規則】,不含【葉綠體】,不能行【光合】作用,具有【保護】功能。

乙、 在表面覆有【蠟】質的【角質層】,由上表皮細胞分泌,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2)    保衛細胞:

甲、 陸生植物的保衛細胞,多分布在【下】表皮細胞間;呈【半月形】構造,兩兩成對,通常【內】側壁厚,【外】側壁薄,故吸水時細胞向外彎曲。

乙、 含有【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散生於上下表皮間。

丙、 兩片保衛細胞中間的通道是【氣孔】,藉由細胞內的【膨壓】來調節氣孔的開放或閉合。

(3)    葉肉細胞:

甲、 植物葉肉組織包含【柵狀】組織和【海綿】組織,為薄壁組織。

乙、 【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

(4)    氣孔:

甲、 位於兩個成對的【保衛】細胞間所形成的孔。

乙、 為氣體出入植物的通道;也是植物進行【蒸散】作用的出口。

 

(5)    其他名詞:

甲、 葉綠體:葉片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都含有此構造。

乙、 氣室:葉肉細胞間有許多空隙,稱為氣室,負責氣體的流通。

丙、 葉脈:

(a)       葉的【疏導】組織稱為葉脈;分為【韌皮】部和【木質】部;【木質】部在上,【韌皮】部在下,負責運輸植物體所需要的養份和水分。

(b)       葉脈細胞呈【管】狀,細胞壁【厚】【無】葉綠體,不能行【光合】作用。

(c)       【木質部】負責運送水分及溶於水的礦物質,【韌皮部】負責運送養分。

 

( )1.   下列何者能控制植物葉片上氣孔的開閉?
(A)
保衛細胞  (B) 角質層  (C) 葉肉  (D) 葉脈。

【答案】:【A

【解析】:保衛細胞呈半月形,兩兩成對,負責控制氣孔的開閉。

 

( )2.   下列哪一種葉的構造是從莖延伸而來的?
(A)
葉肉  (B) 氣孔  (C) 葉脈  (D) 氣室。

【答案】:【C

【解析】:葉脈是由莖部延伸,負責輸送養分及水分至莖部及根部。

 

( )3.   保衛細胞是從哪一種細胞或組織特化而來的?
(A)
上、下表皮細胞  (B) 葉肉  (C) 葉脈  (D) 角質層。

【答案】:【A

【解析】:陸生植物的保衛細胞多位於下表皮,負責控制氣孔的開或閉,可以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養分。

 

( )4.   葉的哪一部分主要負責行光合作用?
(A)
角質層  (B) 葉脈  (C) 上、下表皮  (D) 葉肉。

【答案】:【D

【解析】:葉片能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為葉肉及保衛細胞。

 

( )5.   右圖是一種植物構造的橫切面圖,哪一個區域是葉脈?
(A)
  (B)   (C)   (D) 丁。

【答案】:【D

【解析】:丁是葉片的葉脈也是葉片內的維管束,負責支持葉片,並供應水分及養分的運輸。

 

( )6.   承上題,葉片細胞行光合作用時,所需要的水份由那一部份構造負責運輸供給?
(A)
  (B)   (C)   (D) 丁。

【答案】:【D

【解析】:葉片所需要的水分是由根部運送,輸送至葉脈由維管束的木質部負責供應。

 

1. 植物獲得養分的方式有:

        (1)  利用【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礦物質】

        (2)  利用植物的葉片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2. 葉片的上下表皮有不透水的【角質】層,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3. 葉片的氣孔是由兩兩成對的半月形【保衛】細胞所構成。

4. 植物的葉脈是由【疏導(維管束)組織所構成,負責輸送【水分】【養分】

5. 葉片中含葉綠體,能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葉肉】細胞以及在【氣孔】兩側的【保衛】細胞。

 

 

(二)光合作用

A、 植物經由【光合】作用產生養分(葡萄糖),以供植物維持代謝及生長等生命現象。

B、 了解光合作用須先知道四件事情:

(1)    原料:二氧化碳(【暗反應】,由【氣孔】進入)、水(【光反應】,由【根部】吸收)

(2)    能量:【日光】

(3)    場所:【葉綠體】(內含【葉綠素】【酵素】)

(4)    產物:主產品為【葡萄糖】,副產品為【氧氣】

C、  過程:

(1)    光合作用為植物特有生理反應,利用【葉綠體】來進行,可依是否需要光線而分為:

甲、  【光】反應:

a.     藉由【葉綠素】參與光反應。

b.     吸收【光能】,並將【根部】運送而來的水分解為【氧氣】、「【氫】」及【能量】

c.      光反應的進行:【水 à 能量】

乙、  【暗】反應:

a.     【酵素】參與暗反應。

b.     不需照光,直接利用第一階段剩餘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及「氫」合成【葡萄糖】

c.      暗反應的進行: [] 二氧化碳 能量 à 葡萄糖

甲、  總反應:

a.     將光反應及暗反應結合在一起的結果。

b.     總反應式:

階段

進行場所

催化劑

反應物

光照

生成物

光反應

葉綠體

葉綠素

需要

氧+氫+能量

暗反應

葉綠體

酵素

二氧化碳

不需

葡萄糖+水

D、  效能:

(1)    產生的【葡萄糖】可以直接利用,供植物生長。

(2)    可轉變為【蔗糖】【澱粉】儲存。

(3)    可以合成【蛋白質】【脂質】

E、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比較

項目

能量變化

作用部位

時間

目的

呼吸作用

放熱

粒線體

全天(24小時)

分解葡萄糖,產生能量

光合作用

吸熱

葉綠體

白天(有光時)

吸收光能,合成葡萄糖

F、 光合作用實驗:

(1)    鋁箔包住植物葉片è 隔絕【日光】

(2)    將葉片取下,將葉子放入沸水中加熱
 è 【軟化】葉片,破壞細胞(細胞壁)使其無法代謝。

(3)    將葉子放入裝酒精的小燒杯
 
è 酒精可以溶解出【葉綠體】

(4)    再以隔水加熱法將小燒杯裝入放水的大燒杯中
 
è  酒精沸點低,易燃燒。

(5)    葉片的顏色褪為【白色】,酒精的顏色變為【綠色】

(6)    將酒精小燒杯取出後,將葉片放入熱水漂洗
è 除去殘留的【酒精】

(7)    取出葉片放入培養皿,以【碘液】觀察葉片變色情況
è 用以檢驗【澱粉】,因光合作用產生的【葡萄糖】很快即轉為澱粉儲存,且葡萄糖不易檢驗。

(8)    有照光的葉子因可行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並轉為澱粉儲存,故:
檢驗葉子的碘液會變為【深藍色】
若未照光的葉子則碘液則【黃褐色】

(1)    澱粉與葡萄糖的檢驗

<td style="width: 110.8pt; border-width: 1pt 1pt 1pt medium;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

 

檢驗試劑

是否加熱

顏色變化

3-2 酵素

(一) 體內的代謝作用:

A、 生物體內的【分解】作用與【合成】作用,稱為代謝作用。

                         (1)    分解作用:將【大分子】物質轉換成【小分子】的過程。

                         (2)    合成作用:將【小分子】物質轉換成【大分子】的過程。

                         (3)    代謝作用需要【酵素】的參與。

B、 酵素幫助分解反應時,養分會被分解,並且產生能量。

C、  酵素幫助合成反應時,不同的物質會合成新物質,提供生物生長發育。

 

1.      生物體內分解作用與合成作用,合稱為【代謝】作用。

2.      在生物體中,一個分子的麥芽糖可以經酵素作用後,形成兩分子的葡萄糖,這是屬於代謝作用中的【分解】作用。

3.      生物體中一分子的果糖及一分子的葡萄糖經酵素作用,形成一分子的蔗糖,這是屬於代謝作用中的【合成】作用。

4.      蛋白質和澱粉分子等大分子無法直接通過【細胞膜】,所以要經過【分解】作用轉化成小分子,才能進出細胞膜,其變化為:

甲、反應物:蛋白質à產物:【胺基酸】

乙、反應物:澱粉à產物:【葡萄糖】

 

 

(二) 酵素:

A、酵素又稱為【酶】,是生物體內的【催化劑】

B、代謝作用:生物體內物質【分解】【合成】的現象,代謝作用均需要【酵素】的協助。

                             (1)          【合成】反應:分子重新組合,如:將葡萄糖轉為肝醣儲存在肌肉中

                             (2)          【分解】反應:物質拆解成小分子,如:消化作用。

C、 酵素的功能:

                             (1)    生物體內可分解【養分】、產生【能量】,並合成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新物質。

                             (2)    【專一性】:酵素有很多種,不同的酵素會和不同的對象產生反應,分解或合成其它物質。

                             (3)    和澱粉反應的酵素就叫做澱粉酵素(澱粉酶),與澱粉接觸後會將其分解為更小的分子,幫助吸收。

D、 酵素的特性:

                             (1)          是一種【催化劑】

                             (2)          微量即可催化大量物質進行反應,加快反應速率。

                             (3)          具有高度的【專一性】

                             (4)          【催化】反應,本身並不改變,可重覆進行反應。

                             (5)          特定溫度範圍內,活性隨溫度升高而增加。

                             (6)          【酸鹼度】(PH值】)影響。

                             (7)          在生物體外亦可進行反應。

E、酵素的作用實例:

                             (1)          人類的唾液中含有【澱粉酶】,作用的對象是【澱粉】,可使澱粉快速的分解成較小的物質,提供人類所需的能量。

                             (2)          人類體內不具有能消化【纖維素】酵素,所以無法分解纖維素,以獲得能量。

                             (3)          草食性動物的消化管中含有能分泌纖維素酶的微生物,可以將纖維素分解成提供動物使用的物質,所以牛羊吃草,可以從其中獲得能量。

                             (4)          澱粉酶可以促進澱粉的分解,但是無法促進纖維素的分解。

 

(三) 澱粉與葡萄糖的檢驗:

A、碘液:呈現【黃褐色】,遇到澱粉時呈現【藍黑色】

B、本氏液:【淡藍色】,需隔水加熱使用,可檢驗【葡萄糖】
依照含量多寡顏色變化為【淡藍】è【綠色】 è【黃色】 è【橙色】 è【紅色】

                           無糖 加熱 少量糖      中等      很多糖    非常多糖

C、 酵素作用:

                             (1)          唾液中含【澱粉酶】,可將澱粉分解為【麥芽糖】,將其與【本氏液】共熱會變色。

                             (2)          【溫度】會影響酵素活性,在適當溫度下酵素活性隨溫度增加而增加,但低溫下其活性較小,溫度過高則會破壞酵素,使其喪失活性。

                             (3)          不同的酵素適宜的作用墳境不同,例如:

a.         唾液中的酵素:需要在【中性】、人體體溫環境下作用。

b.         胃中消化蛋白質的酵素:在【酸性】、人體體溫下作用。

c.         小腸中的酵素:在【鹼性】、人體體溫下作用。

                             (4)          澱粉液:

a.         略呈【乳白色】,因澱粉不易溶於水,故放久會有沉澱產生。

b.         澱粉液若暴露在空氣中,可能遭到細菌分解而產生【葡萄糖】

                             (5)          葡萄糖液:

a.         透明澄清,無色無味。

b.         多數生物體內的酵素最適宜的作用溫度在3745度間,通常超過55度的環境下,酵素便會被破壞。

D、 影響酵素的作用:

                             (1)          溫度:

a.         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酵素的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

b.         如果超出了適當的溫度範圍,過高的溫度反而使酵素失去活性。

                             (2)          酸鹼度:

a.         不同的酵素,所能適應的作用環境酸鹼度不一樣。

b.         如果超出了適當的酸鹼度,酵素將失去活性。

                             (3)          酵素能促使作用的對象發生反應,相同條件下,發生反應的作用對象數量愈多,代表此酵素的活性愈大。

 

( )1.     右圖為甲、乙、丙三種酵素在不同pH(酸鹼度)環境下之最大活動情形,則在pH13時,何種酵素具有活性?
(A)
甲 (B)乙 (C)丙 (D)甲乙丙。

【答案】:【C

【解析】:PH13時為鹼性環境,如圖,酵素甲適合酸性(PH3),酵素乙適合中性(PH8),酵素甲適合鹼性(PH13)

 

( )2.     取一片水蘊草葉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細胞壁,若在葉片上滴蝸牛的消化液,經30分鐘後再觀察,發現水蘊草細胞壁消失了,由此可以推測蝸牛的消化液可以分解何種物質?
(A)
礦物質 (B)脂質 (C)纖維素 (D)蛋白質。

【答案】:【C

【解析】:細胞壁的成分為纖維素,蝸牛的消化液分解纖維素,經30分鐘後,水蘊草細胞壁消失了,表示蝸牛的消化液將細胞壁分解了。

 

( )3.     不同的酵素適合作用的酸鹼度不同,小腸內消化液作用最適宜的酸鹼度為何?
(A)
酸性鹼性都可以ˉ(B)中性ˉ(C)酸性ˉ(D)鹼性。

【答案】:【D

【解析】:小腸內消化液作用最適宜的酸鹼度為鹼性。

 

( )4.     甲作用為將較小分子轉變成較大分子,乙作用為將較大分子轉變成較小分子,則甲、乙兩作用各為何?
(A)
甲為分解作用,乙為合成作用 (B)甲為合成作用,乙為分解作用 (C)甲為凝固作用,乙為溶解作用 (D)甲為蒸發作用,乙為凝結作用。

【答案】:【B

【解析】:甲作用為將較小分子轉變成較大分子,表示甲為合成作用,
乙作用為將較大分子轉變成較小分子,表示乙為分解作用。

 

( )5.     下列何種酵素最適合在酸性環境中反應?
(A)
澱粉酶ˉ(B)纖維素酶ˉ(C)胃液ˉ(D)腸液。

【答案】:【C

【解析】:胃液適合在酸性環境,能將蛋白質分解。

 

( )6.     酵素具有專一性,請問何謂「專一性」?
(A)
一種酵素只能在某一段消化道中發揮作用 (B)一個酵素只能作用一次,不能重複作用 (C)一種酵素只能在某一酸鹼範圍內進行反應 (D)一種酵素只能促進特定物質的反應進行。

【答案】:【D

【解析】:每一種酵素都只能進行特定的反應,一種酵素只能促進特定物質的反應進行,稱為專一性。

 

( )7.     生物體內養分的製造和利用都和酵素有關,因此酵素可說是生物體內的什麼?
(A)
反應物ˉ(B)生成物ˉ(C)催化劑ˉ(D)調節劑。

【答案】:【C

【解析】:酵素能促進生物體內的物質分或合成速率,因此酵素可說是生物體內的催化劑。

 

( )8.     酵素在生物體內的作用主要為何?
(A)
增加反應產物ˉ(B)改變反應速率ˉ(C)減少反應產物ˉ(D)酵素與體內的反應沒有任何關係。

【答案】:【B

【解析】:酵素能促進生物體內的物質分或合成速率,使物質的反應加快或減慢,因此能改變反應的速率。

 

( )9.     生物體內的催化劑又稱為什麼?
(A)
酵素ˉ(B)醣類ˉ(C)熱量ˉ(D)粒線體。

【答案】:【A

【解析】:酵素能改變生物體反應的進行速率,又稱為生物體內的催化劑。

( )10. 楷楷以下圖中的實驗裝置,探討影響唾液中所含酵素活性的因素。40分鐘後,甲、乙、丙、丁四支試管都加入本氏液,並隔水加熱,試問下列哪一個實驗紀錄較為符合實際狀況?(+表示有顏色變化;-表示沒有顏色變化)
(A)     (B)    
(C)     (D)

【答案】:【D

【解析】:圖中,甲和丙置於溫水(適合生物體溫環境),乙和丁置於冰水(低溫),低溫下酵素活動停止,所以乙和丁無反應;甲為澱粉液+唾液,能足夠時間,能分解

 

( )11. 甲:分解作用;乙:合成作用,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光合作用屬於甲 (B)甲可以將小分子轉變成大分子 (C)消化作用屬於乙 (D) 葡萄糖變為纖維素的反應屬於乙。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將水分解,為分解作用,將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光合作用的暗反應合成葡萄糖,為合成作用,將小分子合成大分子。
消化作用為分解作用,將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葡萄糖變為纖維素的反應為單醣類變成多醣類,為合成反應,屬於乙作用。

 

( )12. 下列何者不需要酵素的參與?
(A)
鹽溶解於水中 (B)葡萄糖轉變成澱粉 (C)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 (D)脂質轉變成脂肪酸和甘油。

【答案】:【A

【解析】:葡萄糖轉變成澱粉、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脂質轉變成脂肪酸和甘油;以上養份的分解或合成都需要酵素的進行。
鹽溶解於水中,不需酵素即可迅速進行。

 

( )13. 人體內有許多不同的酵素,能幫助體內進行一些消化作用,下列有關酵素的敘述,何者錯誤
(A)
酵素又稱為生物體內的催化劑ˉ(B)不同的酵素分解的對象也有所不同ˉ(C)酵素的活性在80℃的環境中比在20℃的環境中大ˉ(D)不同的酵素適合作用的酸鹼度也不同。

【答案】:【C

【解析】:

 

( )14. 下列何者的意義與其他三者不同
(A)
酶ˉ(B)酵素ˉ(C)催化劑ˉ(D)纖維素。

【答案】:【D

【解析】:酵素又稱為酶,維生物體內進行分解合成的催化劑。
纖維素和酵素無關。

 

( )15. 炎炎夏日之中,食物容易腐敗,主要的原因為何?
(A)
紫外線造成微生物快速增殖 (B)高溫提昇酵素的反應速率 (C)高溫下糖類會自行轉換成胺基酸,成為微生物的食物來源 (D)微生物喜歡在白天活動,因此夏日的反應時間較長。

【答案】:【B

【解析】:

 

( )16. 生物體內酵素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A)
葡萄糖ˉ(B)蛋白質ˉ(C)礦物質ˉ(D)水分。

【答案】:【B

【解析】:酵素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試管

處理方式

2 mL 蒸餾水+2 mL 澱粉液

2 mL 經煮沸 10 分鐘的蒸餾水+2 mL 澱粉液

2 mL 新鮮唾液+2 mL 澱粉液

2 mL 經煮沸 10 分鐘的唾液+2 mL 澱粉液

( )17. 小紅作「唾液中酵素與澱粉分解的實驗」,取四支試管如下表方式裝置,並放在室溫下30分鐘後,各試管分別加入2mL本氏液加熱檢驗,則溶液顏色變化最明顯的是哪一支試管?
(A)
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

 

( )18. 蔬菜、水果及肉類放在冰箱內可保新鮮,是因為低溫環境對於食物有什麼作用?
(A)
增加食物的色香味 (B)降低酵素的反應速率 (C)將糖轉變為澱粉 (D)殺死細菌。

【答案】:【B

【解析】:低溫環境下,酵素的活性減慢,甚至停止,因此細菌的活性減緩,蔬菜、水果及肉類等食物不容易被細菌分解

 

( )19. 下列哪一曲線,可以表示人體內酵素的反應速率和溫度的關係?
(A)
 (B)<img src="http://www.phyworld.idv.tw/BIO/98_BIO/98302.files/image020.gif" width

生物重點3-1

第三章 養分與能量 3-1食物中的養分

(一) 養分的重要

A、  所有生物(的細胞)都需要【養分】以維持生命持續運作。

B、  植物:

                           (1) 經由【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以供植物維持代謝及生長。

                           (2) 養分:由綠色細胞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由【韌皮部】運送全身(雙向運輸)

                           (3) 水分及礦物質:由【根部】吸收而來,經由【木質部】運送(單向)

C、 動物:

                           (1) 以其它動物或植物做為食物,經由【消化】作用從食物中獲得養分,再由【循環】系統將養分帶給細胞,供其代謝變成【能量】【熱量】以維持生命。

                           (2) 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消化】器官及【吸收】構造。

                           (3) 比較不同動物的消化構造:

食泡

囊狀消化道

管狀消化道

臨時的消化構造

構造較簡單的生物,只有單一開口

構造較複雜的生物,有兩個開口

草履蟲

水螅

蚯蚓

                           (4) 特例:鳥有胃特化形成的【砂囊】,協助磨碎食物。牛、羊有多個腔室的胃,用以【儲存】或是協助胃中微生物分解【纖維素】

(二) 養分的種類:

A、  生物日常所需的養分有【醣類】(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維生素】等。

B、  【醣類】【蛋白質】【脂質】可產生能量。

C、 【礦物質】【維生素】不產生能量,但與【生理】機能密切相關。

D、 【水】對身體也相當重要,能溶解物質、運送物質及調節體溫。

E、  六大營養素的熱量比較:

 

醣類

蛋白質

脂質

礦物質

維生素

產生熱量

×

×

×

熱量多寡

4 大卡/克

4 大卡/克

9 大卡/克

0

0

0

主要食物

米飯、麵粉

奶蛋魚肉豆

油脂

鈉、鉀、鐵質

維生素

蔬菜、水果

 

 

(三) 礦物質和維生素:

甲、 礦物質:人體中礦物質中的鈣、鐵等,與骨頭、牙齒及造血有關。

乙、 維生素:

                                             (1)           維生素A與視力有關,缺乏時可能造成【夜盲症】

                                             (2)           維生素D與鈣吸收有關,缺乏時可能形成【軟骨症】

                                             (3)           維生素C與牙齦出血有關,缺乏時導致【壞血症】

丙、 醣類:

                                             (1)           供應細胞能量的主要物質。

                                             (2)           植物以【澱粉】的形式儲存;動物則以【肝糖】的形式儲存,【纖維素】則能促進腸道的蠕動。

丁、 蛋白質:

                                             (1)           構成生物體細胞的主要成分。

                                             (2)           組成【激素】【抗體】等物質。

戊、 脂質:

                                             (1)           提供熱量,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2)           保護【內臟】

                                             (3)           為構成細胞內各種【膜】的主要成分。

F、 養分的測定:

甲、 檢驗澱粉:

                                             (1)           使用【碘液】檢驗。

                                             (2)           顏色變化:由【黃褐色】轉變成【深藍】色。

                                             (3)           檢驗過程不需【加熱】,即可發生顏色變化。

乙、 檢驗葡萄糖:

                                             (1)           使用【本氏液】檢驗。

                                             (2)           顏色變化:由【淡藍】à【綠】à【黃】à【橙】à【紅】色。

                                             (3)           檢驗時需【加熱】,才能產生顏色變化。

丙、 綜合整理一:

 

碘液

本氏液 (需加熱)

最初顏色

黃褐色

淡藍色

葡萄糖

無反應

【淡藍】à【綠】à【黃】
à【橙】à【紅】

澱粉

深藍色

無反應

丁、 綜合整理二:

 

養分種類

獲得方式

無機養分

鈉、鈣、鐵

植物的【根部】從土壤吸收

有機養分

醣類、蛋白質、脂質

植物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合成

 

 

( )1.     如何證實蜂蜜中含有葡萄糖?
(A)
蜂蜜可溶解於水中 (B)碘液滴於蜂蜜中將呈藍黑色 (C)本氏液混合蜂蜜後加熱,將呈黃色或橙色 (D)低溫下蜂蜜會凝固。

【答案】:【C

【解析】:本氏液可以檢驗葡萄糖,將本氏液混合蜂蜜後加熱,因含葡萄糖成分,將會呈現黃色或橙色。

 

( )2.     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
卡是熱量的測量單位 (B)1卡的熱量能使1公克的水在一大氣壓下,溫度升高1 (C)1大卡等於1000卡 (D)食物的重量越重,所含的「卡」越多。

【答案】:【D

【解析】:不同的食物所含熱量種類不相同,不一定是重的含熱量多。
例如:纖維素在體內無法分解,因此無法產生熱量;脂質1產生9仟卡的熱量,比醣類或蛋白質產生的熱量多。

 

( )3.     人類需要進食的主要原因為何?
(A)
獲取維持生命的能量 (B)維護消化器官的健康 (C)滿足口腹之欲 (D)避免浪費糧食。

【答案】:【A

【解析】:所有的動物進食,是為了從食物中獲取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

 

( )4.     .醣類;乙.維生素;丙.脂質;丁.水。在生物體內有溶解、運送體內物質和調節體溫功能者為何?
(A)
  (B)  (C)  (D)丁。

【答案】:【D

【解析】:水不含熱量,但是在生物體內具有協助溶解、消化、運送體內物質和調節體溫的功能。

 

( )5.     阿飄將蕃薯、麵粉、葡萄糖粉、食鹽水、醋酸和饅頭分別分成蕃薯、麵粉、饅頭一組;葡萄糖、食鹽水、醋酸一組,試問阿飄利用下列何種指示劑或試紙作為分類依據?
(A)
本氏液  (B)氯化亞鈷試紙  (C)碘液  (D)石蕊試紙。

【答案】:【C

【解析】:蕃薯、麵粉、饅頭一組,皆是含醣類的熱量食物,葡萄糖、食鹽水、醋酸一組,為不產生熱量且不含醣類的養分,因此前者碘液有反應,後者無法以碘液檢驗。

 

( )6.     花爸發覺自己最近吃多喝多尿多,於是擔心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但是又不想到醫院檢查,如他想要自行檢驗,下列何種試劑或試紙可以用來測試<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

生物重點2-3

2-3 從細胞到個體

(一)    細胞分化 (細胞的分工合作)

A、  單細胞生物:

甲、個體僅由一個細胞組成。

乙、一個細胞可以表現所有的生命現象。

丙、細胞沒有明顯的分工行為。

B、  多細胞生物:

甲、個體由許多個細胞組成。

乙、經由許多細胞的分工合作,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

丙、細胞有明顯的分工行為。

 

個體的

細胞數目

細胞間的

分工合作

單一細胞
的功能

單一細胞的

獨立性

實例

單細胞
生物

一個

多且複雜

獨立性高

細菌、變形蟲、

眼蟲、草履蟲

多細胞
生物

多個

少而簡單

獨立性低

動物、植物

大部分的真菌

   【註】:真菌是一群有【細胞壁】但是沒有【葉綠體】的真核生物,屬於菌物界

C、 多細胞動物:【細胞】è【組織】è【器官】è【系統】è【個體】

D、 多細胞植物:【細胞】è【組織】è【器官】è【個體】(植物沒有【系統】)

        

(1)細胞:

甲、  單細胞生物:

a.     一個生物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

b.     細胞獨立性【高】,依賴性【低】,沒有【細胞分工】的現象,
如:變形蟲、草履蟲、矽藻。

c.      眼蟲、矽藻(單細胞)細胞è個體

乙、  多細胞生物:

a.     一個生物體由多種【形狀】【功能】不同的細胞構成。

b.     細胞的依賴性【高】、獨立性【低】
如:水母、榕樹、珊瑚。

c.      螞蟻、海蛇(多細胞):細胞è組織è器官è系統è個體。

d.     水蘊草、榕樹(多細胞):細胞è組織è器官è個體(無系統)

A、  組織:由一種或數種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所形成。

甲、  動物:如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等。

乙、  植物:如【分生】組織(位於根尖和莖頂)【表皮】組織等。

B、  器官:由數種【不同】的組織集合在一起,形成特定形狀的構造。

丙、  動物:如胃、小腸、心、肺等。

丁、  植物:分為【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C、 系統:功能【相似】的器官聯合起來所形成。

名稱

主要組成器官

功能

【消化】系統

口腔、食道、胃、小腸等

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

【循環】系統

血管、心臟、血液

負責養分及廢物的運輸

【呼吸】系統

鼻、氣管、支氣管、肺

提供血液和外界的氣體交換

【泌尿】系統

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排除體內代謝的廢物

【神經】系統

大腦、小腦、腦幹、脊髓

接受刺激,傳導衝動

【生殖】系統

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繁衍種族,綿衍生命

【內分泌】系統

腦下腺、甲狀腺、腎上腺等

分泌激素,調節正常生理機能

(二)    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的比較:

項目

 

種類

細胞的特質

細胞

數目

細胞

分工

生物

功能

單一細胞功能

獨立性

依賴性

實例

單細胞
生物

1

無分工

簡單

複雜

原核生物

原生動物

多細胞
生物

多個

有分工

複雜

簡單

真菌界

植物界、動物界

 

 

(   )1.        同一生物體內各種細胞的形狀差異很大,主要和下列哪項因素有關?
(A)
大小  (B) 重量  (C) 機能  (D) 數目。

【解答】:【C

【解析】:多細胞生物因為有明顯的分工作用,因此同一生物體內的不同細胞形狀及機能相差很大。
肌肉細胞主要的機能負責伸展運動;神經細胞主要的功能負責對外界刺激訊息的傳遞。
因此不同細胞具有不同的機能,因此形成不同的形狀。

(   )2.        就細胞而言,哪幾項可用以區別個人的神經細胞與紅血球細胞?
(
)形態 ()有無葉綠體 ()有無細胞膜 ()功能
(A)
甲乙  (B) 丙丁  (C) 乙丙  (D) 甲丁

【解答】:【D

【解析】:

種類

外觀

功能

神經細胞

細長的神經纖維

1.                                                                         負責訊息的傳遞。

2.                                                                         有細胞核

紅血球細胞

圓盤狀

1.  負責氧氣的輸送。

2.  沒有細胞核。

 

(   )3.        有關動植物器官或組織的組合,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生殖器官  (B) 肺是動物呼吸組織  (C) 胃是動物消化組織  (D) 根、莖、葉是植物營養組織。

【解答】:【A

【解析】: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肺是呼吸器官;胃是消化器官;根、莖、葉是營養器官

(   )4.        下列各器官所隸屬的系統層次,哪一個組合是正確的?
(A)
肺:呼吸系統  (B) 血管:神經系統  (C) 心臟:消化系統  (D) 大腸:循環系統。

【解答】:【A

【解析】:肺屬於呼吸系統;血管屬於循環系統;心臟屬於循環系統;大腸屬於消化系統。

(   )5.        下列為動、植物細胞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植物細胞因為具有細胞壁,所以形狀固定  (B) 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時,葉綠體亦流動  (C)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細胞核  (D)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粒線體,但只有植物細胞有液胞。

【解答】:【D

【解析】:植物細胞因為有細胞壁的構造,因此細胞的形狀能維持固定。
葉綠體在細胞質內,當細胞質流動時,葉綠體能跟隨流動。
一般的動植物細胞有細胞核,除了動物的紅血球細胞外。
植物和動物都有液胞,但是植物的液胞較大,動物的液胞較小。

(   )6.         ()葉脈 ()蘋果 ()維管束 ()柚子樹;
以上哪些在個體組成的層次上屬於「組織」?
(A)
<

生物重點2-3

2-3 從細胞到個體

(一)    細胞分化 (細胞的分工合作)

A、  單細胞生物:

甲、個體僅由一個細胞組成。

乙、一個細胞可以表現所有的生命現象。

丙、細胞沒有明顯的分工行為。

B、  多細胞生物:

甲、個體由許多個細胞組成。

乙、經由許多細胞的分工合作,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

丙、細胞有明顯的分工行為。

 

個體的

細胞數目

細胞間的

分工合作

單一細胞
的功能

單一細胞的

獨立性

實例

單細胞
生物

一個

多且複雜

獨立性高

細菌、變形蟲、

眼蟲、草履蟲

多細胞
生物

多個

少而簡單

獨立性低

動物、植物

大部分的真菌

   【註】:真菌是一群有【細胞壁】但是沒有【葉綠體】的真核生物,屬於菌物界

C、 多細胞動物:【細胞】è【組織】è【器官】è【系統】è【個體】

D、 多細胞植物:【細胞】è【組織】è【器官】è【個體】(植物沒有【系統】)

        

(1)細胞:

甲、  單細胞生物:

a.     一個生物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

b.     細胞獨立性【高】,依賴性【低】,沒有【細胞分工】的現象,
如:變形蟲、草履蟲、矽藻。

c.      眼蟲、矽藻(單細胞)細胞è個體

乙、  多細胞生物:

a.     一個生物體由多種【形狀】【功能】不同的細胞構成。

b.     細胞的依賴性【高】、獨立性【低】
如:水母、榕樹、珊瑚。

c.      螞蟻、海蛇(多細胞):細胞è組織è器官è系統è個體。

d.     水蘊草、榕樹(多細胞):細胞è組織è器官è個體(無系統)

A、  組織:由一種或數種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所形成。

甲、  動物:如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等。

乙、  植物:如【分生】組織(位於根尖和莖頂)【表皮】組織等。

B、  器官:由數種【不同】的組織集合在一起,形成特定形狀的構造。

丙、  動物:如胃、小腸、心、肺等。

丁、  植物:分為【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C、 系統:功能【相似】的器官聯合起來所形成。

名稱

主要組成器官

功能

【消化】系統

口腔、食道、胃、小腸等

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

【循環】系統

血管、心臟、血液

負責養分及廢物的運輸

【呼吸】系統

鼻、氣管、支氣管、肺

提供血液和外界的氣體交換

【泌尿】系統

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排除體內代謝的廢物

【神經】系統

大腦、小腦、腦幹、脊髓

接受刺激,傳導衝動

【生殖】系統

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繁衍種族,綿衍生命

【內分泌】系統

腦下腺、甲狀腺、腎上腺等

分泌激素,調節正常生理機能

(二)    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的比較:

項目

 

種類

細胞的特質

細胞

數目

細胞

分工

生物

功能

單一細胞功能

獨立性

依賴性

實例

單細胞
生物

1

無分工

簡單

複雜

原核生物

原生動物

多細胞
生物

多個

有分工

複雜

簡單

真菌界

植物界、動物界

 

 

(   )1.        同一生物體內各種細胞的形狀差異很大,主要和下列哪項因素有關?
(A)
大小  (B) 重量  (C) 機能  (D) 數目。

【解答】:【C

【解析】:多細胞生物因為有明顯的分工作用,因此同一生物體內的不同細胞形狀及機能相差很大。
肌肉細胞主要的機能負責伸展運動;神經細胞主要的功能負責對外界刺激訊息的傳遞。
因此不同細胞具有不同的機能,因此形成不同的形狀。

(   )2.        就細胞而言,哪幾項可用以區別個人的神經細胞與紅血球細胞?
(
)形態 ()有無葉綠體 ()有無細胞膜 ()功能
(A)
甲乙  (B) 丙丁  (C) 乙丙  (D) 甲丁

【解答】:【D

【解析】:

種類

外觀

功能

神經細胞

細長的神經纖維

1.                                                                         負責訊息的傳遞。

2.                                                                         有細胞核

紅血球細胞

圓盤狀

1.  負責氧氣的輸送。

2.  沒有細胞核。

 

(   )3.        有關動植物器官或組織的組合,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生殖器官  (B) 肺是動物呼吸組織  (C) 胃是動物消化組織  (D) 根、莖、葉是植物營養組織。

【解答】:【A

【解析】: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肺是呼吸器官;胃是消化器官;根、莖、葉是營養器官

(   )4.        下列各器官所隸屬的系統層次,哪一個組合是正確的?
(A)
肺:呼吸系統  (B) 血管:神經系統  (C) 心臟:消化系統  (D) 大腸:循環系統。

【解答】:【A

【解析】:肺屬於呼吸系統;血管屬於循環系統;心臟屬於循環系統;大腸屬於消化系統。

(   )5.        下列為動、植物細胞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植物細胞因為具有細胞壁,所以形狀固定  (B) 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時,葉綠體亦流動  (C)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細胞核  (D)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粒線體,但只有植物細胞有液胞。

【解答】:【D

【解析】:植物細胞因為有細胞壁的構造,因此細胞的形狀能維持固定。
葉綠體在細胞質內,當細胞質流動時,葉綠體能跟隨流動。
一般的動植物細胞有細胞核,除了動物的紅血球細胞外。
植物和動物都有液胞,但是植物的液胞較大,動物的液胞較小。

(   )6.         ()葉脈 ()蘋果 ()維管束 ()柚子樹;
以上哪些在個體組成的層次上屬於「組織」?
(A)
<

生物重點2-2

2-2 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一)擴散作用

A、 細胞的門戶:
由於細胞膜主要由【磷脂質】構成,細胞內、外的水溶性物質便自然地被隔開,形成細胞的屏障,有效率地管控物質的進出。

B、接收與傳遞訊息:
來自身體其他細胞的訊息分子藉由【血液循環】運送至特定的目標細胞後,必須將訊息傳遞至細胞內,此時【細胞膜】便扮演訊息接收與傳遞的重要角色。

 

(二)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A、 可以利用擴散作用進出細胞的物質:

(1)      小分子物質,例如:【氧氣】【二氧化碳】【葡萄糖】【水分子】【礦物質】(如:鈉離子)

(2)      大分子物質,如【澱粉】【蛋白質】【肝糖】常需先被分解成較小的分子才能擴散進入細胞內。

 

B、 擴散作用進行的必要條件:

(1)      D838有些物質只要細胞膜內外兩側有【濃度】上的差異,就能以【擴散作用】的方式,
由濃度【高】濃度【低】移動,直接穿過細胞膜。
如:【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分子。

(2)      由於分子濃度【高】的一側彼此碰撞機率較高,分子【動能】大於濃度低的一側。
因此淨移動方向:濃度高濃度低。

(3)      E059E058提高【溫度】【攪拌】等可以提高分子動能的方式皆可加快擴散作用的進行。

(4)      有些物質則須透過【細胞膜】上的特殊構造才能以擴散方式進入或離開細胞。
擴散方式仍舊是濃度【高】濃度【低】
如:【葡萄糖】【礦物質】(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

            97_98897_987

A、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比較:

物質

氧氣

二氧化碳

水分子

礦物質

葡萄糖

胺基酸

蛋白質

澱粉

直接通過細胞膜

 

 

 

×

×

藉由特殊構造
通過細胞膜

 

 

×

×

【註】:由於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為脂質,因此水分子不容易直接通過細胞膜而進出細胞,西元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格雷發現:細胞膜上有某種特殊的蛋白質,可行成類似通道的構造,讓水分子藉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三)滲透作用對動物細胞(如:紅血球)的影響:

A、 水分子以擴散作用進出細胞膜的現象,稱為【滲透】作用。

B、 滲透作用對動物細胞(紅血球)的影響:

溶液分類

【等張】溶液

【低張】溶液

【高張】溶液

實例

生理食鹽水

酒精、蒸餾水

濃鹽水、濃糖水

圖示

紅血球的變化

E070

E069

E068

水分子
滲透方向

細胞外水分子濃度=細胞內水分子濃度。水分子進出速度相同,因此細胞形狀不變。

細胞外水分子濃度>細胞內水分子濃度,因此水分子一直從胞外滲透入胞內,造成細胞破裂。

細胞外水分子濃度<細胞內水分子濃度,因此水分子一直從胞內滲透出胞外,造成細胞萎縮。

細胞形狀變化

形狀不變

細胞破裂

細胞萎縮

(四)滲透作用對植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影響:

實驗方式

未澆水前

澆大量蒸餾水

澆大量濃食鹽水

圖示

E062

E063

E064

物質作用原理

水分子進出細胞速度相等,因此形狀不變

水分子一直從胞外進入胞內,但由於細胞壁的保護作用,造成細胞膜緊貼細胞壁,細胞並不會膨脹

水分子一直從胞內滲透出胞外,但由於細胞壁的保護作用,造成細胞膜和細胞壁分離的現象,細胞並不會萎縮

細胞
形狀變化

植物體和植物
細胞形狀不變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

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

(五)擴散作用與滲透作用比較:

 

運輸物質

移動方向

(濃度因素)

細胞膜上
特殊構造

消耗能量

擴散

作用

直接擴散

氧氣、二氧化碳、

高濃度 [ 低濃度

不需要

不消耗能量

特殊構造

胺基酸、葡萄糖

高濃度 [ 低濃度

需要

不消耗能量

滲透作用

低濃度 [ 高濃度

需要

不消耗能量

    【比較】:細胞浸在不同溶液中,水分的滲透方向以「水分比例」作為判斷的依據。

浸泡液體

濃食鹽水

生理食鹽水

蒸餾水

鹽份濃度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水分比例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滲透方向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p align="center" cl

生物重點2-1

2-1 細胞的構造

(一)    細胞的發現:

A、 生物的起源:

(1)現存的生物都是由【親】代進行【生殖】作用所產生的。

(2)有關生命的起源,科學家根據許多證據發現;
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的;
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生物,是構造非常簡單的微生物。

B、 細胞發現:

(1)年代:約300年前(1665)

(2)科學家:英國科學家【虎克】

(3)觀察對象:【軟木塞】薄片。

(4)觀察結果:許多蜂窩狀的小格子,稱之為【細胞】

(5)觀察構造:【死】細胞的【細胞壁】

C、  細胞學說的提出:

(1)年代:1839年。

(2)科學家:【許旺】【許來登】提出。

(3)定義:【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4)重要內容:

甲、  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所組成。

乙、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構造】【機能】最基本單位。

丙、  細胞是由原本存在的細胞經由細胞【分裂】所產生。

 

【補充】:

1.          與細胞相關的重要人物:

甲、虎克:1665
以自製的顯微鏡線觀察細胞,並且將所見到軟木塞的格子狀構造,命名為細胞(cell)

乙、雷文霍克:1683
發現細菌,並且觀察到細胞的內含物質。

丙、布朗:1831
發現細胞核。

丁、許旺、許來登:18381839
共同提出細胞學說。
 
細胞是構成生物構造及機能的最基本單位。

 

2.          細胞的大小及形狀:

甲、鳥類的卵細胞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細胞,可直接用肉眼見到,不需顯微鏡。

乙、哺乳動物如長頸鹿的神經細胞,含細長的神經纖維,為最長的神經細胞。

丙、病毒必須以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一般的光學顯微鏡倍數不足,無法見到濾過性病毒的構造。

 

( )1.     有關細胞的敘述,何者錯誤
(A)
三百年前科學家虎克發現細胞  (B)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C)已知現在最大的細胞是鴕鳥蛋的卵黃  (D)已知最長的細胞是脊椎動物的肌肉細胞。

【解答】:【D

【解析】:(D) 目前已知最長的細胞是脊椎動物的神經細胞。

( )2.     三百年前,虎克用顯微鏡觀察軟木塞薄片,發現格子狀構造主要是細胞的什麼構造?
(A)
細胞膜  (B)細胞核  (C)細胞質  (D)細胞壁。

【解答】:【D

【解析】:虎克所見到的是軟木塞的細胞壁。

( )3.     大象和螞蟻的構造差異很大,但基本上都是由什麼所組成的?
(A)
細胞  (B) 細胞核  (C) 細胞質  (D) 細胞膜。

【解答】:【A

【解析】:所有的動物無論體型大或小,都是由細胞所組成。

( )4.     下列物質何者是由細胞構成的?
(A)
香水百合、韓國草  (B) 豆漿、燒餅  (C) 蜂蜜、黑糖漿  (D) 石塊、砂粒。

【解答】:【A

【解析】:香水百合和韓國草都是植物,都是由細胞所組成。

( )5.     虎克觀察軟木栓的薄片,所看到的蜂窩狀小格子是細胞的哪一部分構造?
(A)
細胞膜  (B) 細胞質  (C) 細胞壁  (D) 細胞核。

【解答】:【C

【解析】:虎克利用自製的顯微鏡,見到格子狀的構造,是軟木塞的細胞壁。

( )6.     虎克在其自製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軟木栓細胞,其形狀和內部是下列哪一個圖形?
(A)   (B)   (C)   (D)

【解答】:【A

【解析】: 虎克所見到是軟木塞死細胞的細胞壁,只見到蜂窩狀的格子,內部沒有其他物質。

 

(二)    不同型態的細胞:

種類

口腔皮膜細胞

肌肉細胞

紅血球細胞

神經細胞

洋蔥表皮細胞

圖示

形狀

不規則

較疏鬆

細長

凹原盤狀

有許多突起

不規則

較緊密

功能

保護內部構造

細胞收縮
協助個體運動

負責氧氣輸送

傳遞訊息
至全身部位

保護內部構造

 

(三)    細胞的構造:

A、 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是【醣類】【蛋白質】【脂質】【核酸】【水】等。

B、 細胞的基本構造:由外而內分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1)細胞膜:

甲、  【脂質】【蛋白質】【醣類】組成。

乙、  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通常小分子可靠【擴散】作用進出。

丙、  【選擇性】(【半透性】),能控制物質進出,為細胞的【門戶】

丁、  【氧氣】【二氧化碳】能全數通過細胞膜,【葡萄糖】藉助酵素作用,進入細胞膜。

(2)細胞質:

甲、  由流動性的【膠狀】物質所組成,內含多種由【膜】包住的小構造,可進行各種生理機能。

乙、  內有【粒線體】【液胞】【葉綠體】等,進行各種化學反應。

(3)細胞核:

甲、  外圍【核膜】,內含【遺傳物質(染色體),為細胞的【生命】中樞。

乙、  可直接控制【遺傳】,間接控制【生理機能】

丙、  一般的細胞,一個細胞有一個細胞核;
【骨骼肌】細胞則多於一個細胞核;
植物的【篩管】、動物成熟的【紅血球】,沒有細胞核。

(4)細胞內的胞器

甲、  粒線體

I.        位於【細胞質】內。

II.    可行【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產生能量,以提供細胞活動所需。

III.又稱為細胞的「【能量發電廠】」。

乙、  葉綠體:

I.        位於【細胞質】內。

II.    存於藻類及【綠色】植物的細胞內。

III.含有【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丙、  液胞:

I.        儲存水分、廢物和色素等,功能類似細胞的「【儲藏室】」。

II.    植物的液胞體積【較大】,數量少而且明顯;
動物的液胞體積【較小】,數量多而且不明顯。

 

(5)植物細胞還多了【細胞壁】

甲、  位於細胞膜外圍,主要成分為【纖維素】,質地堅固,有【支持】作用,為分辨動植物細胞的主要依據。

乙、  可以讓大部分的物質通過,無法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

丙、  功能:

I.        保護植物細胞,能使植物細胞維持固定的形狀。

II.    支持植物體。

(1)其他:

甲、  目前已知最大的細胞是鴕鳥蛋的【卵黃】,最長的細胞是脊椎動物的【神經】細胞。

乙、  有些生物的遺傳物質沒有【核膜】包覆,因此沒有完整的細胞核,【遺傳物質】直接散佈在細胞質中,這類生物稱為【原核】生物。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註】: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細胞種類

圖示

細胞壁

葉綠體

形狀

功能

葉的
表皮細胞

扁平狀

保護內部構造

葉的
保衛細胞

半月形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color: b

生物重點1-4

1-4 探究自然的方法

 


(一)    科學步驟:

A、 科學的第一個步驟是【觀察】

B、 實驗步驟的設計要有【實驗組】【對照組】

(二)    變因:

A、   定義:

(1)          影響一個事件的結果的因素,稱為變因。

(2)          為確實描述這些變因,將這些變因【數量】化的程序,稱為變量

                                               甲. 舉例:影響燒杯內水溫上升的因素,包括:
       (1)
水量多少     (2) 加熱時間長短
       (3)
燭火強弱       (4) 風的大小       (5) 燒杯距燭火的遠近

                                               乙. 討論:

1.         以相同熱源加熱,若加熱時間一定,則杯內水量愈多,末溫愈【低】

2.         以相同熱源加熱,若杯內水量固定,則加熱時間愈長,末溫愈【高】

3.         加熱過程中有風吹動時,則水的末溫將比沒有風吹動時的溫度略【低】

4.         欲使水溫上升較快,則杯底至燭火的距離應【近】一些。

5.         熱源的火焰愈大,加熱至沸騰時,所需的時間愈【短】

                                               丙. 舉例:

1.         計算燭火強弱,以『多少時間內燃燒多少蠟燭』來表示;要將【質量】【時間】定量。

2.         表示『燭火到杯底的距離』,要先將【長度】定量。

3.         表示『水量多少』,要先將【體積】定量。

4.         表示『水的冷熱程度』,要先將【溫度】定量。

                                               丁. 定性的敘述和定量的敘述:

1.         燭火很旺盛,一分鐘燒掉10的蠟燭。

2.         水溫升得很快,水溫每分鐘上升5

B、   變因的種類:

(1)          【控制】變因:

                                               甲. 實驗時保持【固定不變】的變因。

                                               乙. 進行實驗時,控制變因的數目【不只一個】

(2)          【操縱】變因:

                                               甲. 為達實驗目的而改變的變因。

                                               乙. 實驗時,操縱變因的數目【只有一個】

(3)          【應變】變因:

                                               甲. 【操縱】變因改變,使實驗結果改變,此實驗結果便是應變因。

                                               乙. 應變因為實驗進行觀察的變因。

(4)          進行實驗時,保持其它多項的變因【固定】,一次僅改變【一】項的變因,討論此項變因對實驗的影響,這種有系統的實驗方法,稱為控制變因實驗法,為科學的實驗方法。

(5)          操縱變因一次只能有一個,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操縱】變因,實驗便失去意義。

 

 

( )1.     有人認為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為了求證,將2000人分成四組,在一年中每人每天清晨服用一粒藥丸,方法和結果如附表所示,由此可說明下列何種結果?
(A)
維生素C有預防感冒效果 (B)維生素C與預防感冒無關 (C)維生素C含量愈高,預防感冒效果愈佳 (D)維生素C必須與糖合併使用才能防止感冒

【答案】:【B

【解析】:由實驗結果發現,每次不同數量的維他命C,完全都不服維他命C的人數,和服用不同質量的維他命C的人數,相差不多,無法顯示服用維他命C對預防感冒的效果。

 

( )2.     U高雄醫學院U學生調查口腔癌與檳榔的關係。在87個口腔癌患者中,患者數目與每天所吃檳榔的數目之關係如附表。則此為科學方法中的哪一種? 
(A)
觀察 (B)參考文獻資料 (C)提出假說 (D)實驗

【答案】:【A

【解析】:觀察為科學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根據實際的觀察結果,引發實驗動機,以進一步進行深入的研究。

 

( )3.     下列何項步驟在科學探究的歷程中是最困難的?
(A)
問題產生 (B)提出假設 (C)設計實驗證實或否決該假設 (D)新學說成立

【答案】:【C

【解析】:針對觀察結果進行假設,如何咒明假設的結論為正確或是錯誤,需有嚴密的實驗結果,加以證實,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結論。
因此如何設計實驗,以證明假設或推翻假設結果,為科學方法中最重要的步驟。

 

( )4.     當蘋果自樹上掉下,砸到U牛頓U時,U牛頓U心裡想著:「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而不往上飛呢?」此是科學方法中的哪一步驟?
(A)
觀察 (B)提出問題 (C)提出假設 (D)實驗

【答案】:【B

【解析】:牛頓在蘋果樹下,觀察到蘋果由樹上落下,於是提出問題:「位什麼蘋果會向下掉,而不會往上飛?」

 

( )5.     U巴斯德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請問,他必須如何驗證自己的想法?
(A)
觀察 (B)參考文獻資料 (C)形成假設 (D)設計步驟實驗

【答案】:【D

【解析】:巴斯德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這是假設的結論,要證實這個架設正確,必須設計有說服力的實驗,證明假設的可能性。

 

( )6.     法國科學家U巴斯德U贊成「生源論」,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這句話屬於科學探究歷程方法中的
(A)
觀察 (B)參考文獻資料 (C)形成可測試的假說 (D)實驗。

【答案】:【C

【解析】:巴斯德贊成「生源論」,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這句話是假設,必須經由實驗的証明,才能確認這句假設推論的正確結果。

 

( )7.     許多生物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原因,並不包括下列何者?
(A)
地球上人類發展出高度文明  (B) 地球上有水的存在  (C) 地球擁有適宜的陽光  (D) 地球的溫度適中。

【答案】:【A

【解析】:包球上包含各式各樣的生物,其中最無關的理由是由於人類發展的高度文明,甚至可能因此破壞生態,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

 

( )8.     關於地球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誕生在高山  (B) 地球原始的大氣缺乏氧氣  (C) 地球現今的大氣以氧氣最多  (D) 地球約在20億年前形成。

【答案】:【B

【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誕生在海洋;地球原始的大氣包含氫氣、氦氣、氨氣、甲烷,但是缺乏氧氣;地球現今的大氣以氮氣最多,氧氣則其次;地球約在46億年前形成。

 

( )9.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種環境?
(A)
寒冷的高空    (B) 乾燥的陸地  (C) 廣大的海洋  (D) 以上皆是。

【答案】:【C

【解析】:早期的地球環境,由於強烈的紫外線以及頻繁的閃電,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可能生活在海洋中。

 

( )10. 馬戲團發生命案,柯南為求找到兇手,進行以下動作:
(
)認為兇手可能是訓獸 ()檢查死者傷口 ()對照圖鑑,確認傷口是一種猛獸的咬痕 ()設計問題,對訓獸師進行調查 ()宣佈破案。
請按照所學過的「科學方法」,將上數步驟排出現先後順序。
(
) 乙丁丙甲戊  () 甲乙丙丁戊  () 甲丁乙丙戊  () 丙甲丁戊

【答案】:【D

【解析】:正確的科學方法:
()檢查死者傷口(觀察) ()對照圖鑑,確認傷口是一種猛獸的咬痕(蒐集資料) ()認為兇手可能是訓獸(提出假設) ()設計問題,對訓獸師進行調查(進行實驗) ()宣佈破案(獲得結論)

 

( )11. 為了檢驗『睡眠時間長短對學習的影響』,四位同學設計實驗進行研究,何人的說法有誤?
(
) 小葉:實驗要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  () :各組之間除睡眠時間的長短不同之外,其餘條件都要相同  () 小張:為節省時間,實驗做一次就好  () 小玉:為了減少誤差,每組10人比每組只有1人的效果還要好。

【答案】:【C

【解析】:要討論『睡眠時間長短對學習的影響』,分別以不同的睡眠時間,為了確定實驗的正確性,如能多組且多人同時完成,最理想。
只做一次實驗,即獲得結論,是最不理想的實驗方式。

 

( )12. 設計實驗步驟時,必須考量各種影響實驗結果的變因,例如「水分對於土司上黴菌生長的影響」實驗,哪一個變因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唯一有差別的地方?
(A)
水分 (B)土司 (C)容器 (D)燈光。

【答案】:【A

【解析】:要討論「水分對於土司上黴菌生長的影響」,要改變不同的水量,因此操縱便因為水量的多寡,實驗組為不同的水量,對照組則為無水的裝置。

 

( )13. 為了探究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所使用一系列合乎邏輯的方法,我們稱為科學方法。
() 形成假說  () 設計實驗  () 提出問題  () 提出學說  () 觀察。
請依序排列科學方法的幾個步驟? 
(
) 戊丙乙甲丁()甲丁戊乙 () 戊丙甲乙丁 ()丁乙戊甲

【答案】:【C

【解析】:科學方法的步驟:

         
(
) 觀察   () 提出問題    () 形成假說  () 設計實驗  () 提出學說

 

 

生物重點1-3

1-3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範圍:

A、 定義:

                  (1)        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範圍,即稱為生物圈。

                  (2)        地球上的生物,以及所依存的環境,稱為生物圈。

B、 範圍:

(1)大約包含海平面上下各約10000公尺。

(2)包含:低層【大氣】、水域、部分【地殼】表面。

甲、  雖然生物圈範圍廣大,但是大部分生物喜歡生活在【溫暖】【水】的環境。

乙、  生物圈的範圍共約20公里,地球半徑約6000公里;生物圈的範圍約佔地球半徑的

丙、  如果地球比喻成蘋果,則生物圈的範圍相當於是蘋果的【果皮】

(3)生物圈存在的範圍極為廣泛,不論森林、海洋、沙漠、極地,甚至深海的海溝、及高山上,均能發現生物的蹤跡。

C、 生物圈的限制:

(1)高山上因【氣壓】低、【氣溫】低、【空氣】稀薄,限制生物生存的條件,但是7000公尺以的高空,依然有鳥類的飛翔;10000公尺的高空上,依然有【細菌】的存在。

(2)深海處海水壓力大,依然有魚類的存在。

(3)海平面200公尺以下的深處因缺乏【陽光】,無法使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

(4)10000公尺深的海溝,因【壓力】大,【溫度】低,僅能容許特定的生物生存。

(5)台灣平地能見到許多生長於溫暖氣候的【闊葉】植物;高山地區則多為適合寒冷氣候的【針葉】植物;再往高處,便只有抗【強風】及耐【低溫】的矮樹叢(【灌木】)和草原。

(6)熱帶雨林中有蟒蛇、紅毛猩猩、巨嘴鴨;非洲草原有獅子、羚羊;極地有企鵝、北極熊。

(7)海洋、河流及河口棲息的生物也不同,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不能適應河川或湖泊的環境,河口沼澤地區的招潮蟹也較少出現在淡水湖泊中。

D、 生物圈的複雜性:

甲、  生物圈與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均會相互影響。

乙、  生物圈與環境間的互動非常複雜,目前無法以人工方式複製。

(二)   形形色色的生物:

A、 仙人掌:

(1)生存環境:乾燥的【沙漠】環境。

(2)適應方式:

丙、  葉退化成【針狀】,以減少水分的散失。

丁、  【莖部】肥厚,可儲存較多的水分。

戊、  根系【淺】【廣】,可以快速地吸收水分。

己、  有一層厚厚的角質,以減少水分的蒸散作用。

B、 捕蟲植物(毛氈苔、豬籠草)

(1)生存環境:營養貧瘠的環境。

(2)適應方式:

甲、 利用【變形葉】捕食昆蟲,以補充土壤中【氮元素的不足。

乙、 捕蟲植物平日可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碳元素

丙、 毛氈苔有【毛狀】的突起,可捕捉小昆蟲;豬籠草成【袋狀】構造,使小昆蟲誤入後,直接分解。

C、 水筆仔:

(1)生存環境:生長在河流和海洋交會的沼澤軟泥地,缺氧及高鹽度的沼澤環境。

(2)適應方式:由於種子無法在沼澤溼地萌芽,因此形成【胎生苗】,直接攝取母樹的養分。

D、 其他特殊的生物:

(1)每一種生物有特殊的生活環境,例如:
熱帶雨林中有蟒蛇、紅毛猩猩;非洲草原有獅子、羚羊;極地有企鵝、北極熊。

(2)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難以生存在淡水的湖泊或溪流,河口地區的招潮蟹,也不容易出現在淡水湖泊中。

(3)螢火蟲在夜間發光,作為雌雄間【求偶】的訊號,有少數的螢火蟲會模仿其他種螢火蟲的發光方式,引誘其他種的螢火蟲來,再進行捕食。

(4)洞穴中的動物由於長期光線不足,因此【視覺】退化,【聽覺】特別發達,可收集聲波定位。

(5)蝙蝠藉著口中發出的【超聲波】,藉由回聲以測量與其他物體間的距離。

(6)穿山甲行動緩慢,皮膚特化,長出堅硬的【鱗片】,遭遇危害時,頭向柔軟的腹部捲曲,使身體捲縮成球狀,以保護外來的攻擊。

(7)北極熊有一層厚厚的【脂肪】,以抵禦寒冷的低溫,及儲存養分。

(8)魚的【鰭】,鴨的【蹼】,以及企鵝【槳狀】的翅膀,可幫助游泳滑行。

(9)石狗公善於偽裝成【珊瑚礁】的模樣,以便於獵食及逃避敵害。

 

( )1.  下列對於生物圈之敘述何者正確? 
(A)
日光、土壤、空氣為生物生存的三要素 (B)日光不易穿透深層海洋,使得生物在海洋深處絕跡 (C)地球上凡是有生物生存之處即稱為生物圈 (D)目前所知的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上下各1000公尺

【答案】:【C

【解析】:(A)日光、『水』、空氣為生物生存的三要素,不包含土壤,高空的細菌,不需土壤;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不需土壤。
(B)日光不易穿透深層海洋,使得生物在海洋深處的生物大量減少,只有特殊的生物能生存,但並沒有絕跡。
(
C)地球上凡是有生物生存之處即稱為生物圈,正確。
(D)目前所知的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上下各『10000』公尺。

 

( )2.  地球上,下列何處比較容易發現生物蹤跡? 
(A)
缺乏光線、溫度低、壓力大的海洋深處 (B)日光充足、溫暖潮溼的地方 (C)炎熱、非常乾燥的沙漠 (D)空氣稀薄、溫度低的高山地區

【答案】:【B

【解析】:生物喜歡生活在日光充足、溫暖潮溼的地方,因此生物的種類及數量皆龐大。

 

( )3.  關於生物圈,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終年冰凍的極地,仍有生物存在 (B)沙漠地區非常乾燥,所以沒有生物存在 (C)高山因空氣稀薄、溫度低,所以沒有生物存在 (D)生物圈內所有的物體均有生命

【答案】:【A

【解析】:(B)沙漠地區非常乾燥,只有特殊的生物能夠生存,因此數量不多,仍有生物存在 
(C)高山因空氣稀薄、溫度低,7000公尺高空還是有鳥類,還是有生物存在 
(D)生物圈包含生物及環境,因此生物有生命現象,環境為無生物,沒有生命現象。

 

( )4.  生長在沙漠地區的仙人掌上有許多「針」,這些「針」其實是葉子,這種針狀葉對仙人掌適應乾燥的沙漠有什麼影響? 
(A)
加快養分輸送速度 (B)增加水分吸收 (C)減少陽光的傷害 (D)減少水分散失。

【答案】:【D

【解析】:仙人掌針狀葉能幫助植物保存較多的水分,避免在乾燥環境下,水分過度散失。

 

( )5.  有關生物在不同環境生存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國王企鵝生活在熱帶草原中 (B)北極熊體內厚厚的脂肪是為了禦寒及儲存養分 (C)在湖泊中可發現招潮蟹 (D)平地和高山的植物種類都一樣。

【答案】:【B

【解析】:(A) 國王企鵝生長在寒冷的極地。
(B)
北極熊的體內有肥厚的脂肪層,能幫助禦寒。
(C)
與海水交界的河口,有招潮蟹,在湖泊不易發現招潮蟹。
(D)
平地的植物多闊葉林,高山植物多針葉林,,在高則為草原或矮小的灌木林,植物生存的環境及特徵均不同。

 

( )6.  生活在珊瑚礁的魚類,身體的構造與功能通常具有什麼特色? 
(A)
小體型、善於偽裝 (B)無魚鰭、顏色艷麗 (C)大體型、條狀斑紋 (D)厚脂肪、體型龐大。

【答案】:【A

【解析】:珊瑚礁群裡的魚類,類似像石狗公,不動的時候類似珊瑚礁岩,能躲避天敵的捕時。

 

( )7.  .仙人掌葉退化成針狀;乙.海拔7000公尺的高山上很少有生物蹤跡;丙.深海的海溝中沒有綠色植物;導致以上三個敘述結果的發生原因,若按()的順序排列,分別應該是下列何者? 
(A)
溫度陽光空氣 (B)水分空氣陽光 (C)空氣溫度水分 (D)溫度空氣水分。

【答案】:【B

【解析】:仙人掌的生存特徵是由於缺乏水分;海拔7000公尺的高山因氣壓較低,空氣稀薄,一般生物不易生存;深海的海溝則是因陽光無法穿透,因此缺乏陽光,終年黑暗。

 

( )8.  有關各種環境裡的生物種類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非洲草原上有老虎、招潮蟹 (B)極地有企鵝、北極熊 (C)熱帶雨林中有蟒蛇、紅毛猩猩 (D)海洋中有海豚、鯨。

【答案】:【A

【解析】:(A)老虎生長在森林,招潮蟹在河口附近。

 

( )9.  下列何者不屬於生物適應自然環境的方式? 
(A)
北極熊體內厚厚的脂肪 (B)女人努力減肥以展現曼妙的身材 (C)沙漠中的植物有比較厚的角質 (D)石狗公可偽裝成珊瑚礁的模樣。

【答案】:【B

【解析】:(A) 北極熊為了適應寒冷的低溫,因此體內有肥厚的脂肪層,以幫助禦寒。
(B)
減肥不是適應自然的方法。
(C)
沙漠地區的植物為了適應乾燥環境,避免過度缺水,因此有較厚的角質層。
(D)
石狗公不動的時候類似珊瑚礁,能幫助逃避敵害。

 

( )10. 鴨子為了適應環境,而有以下何種特徵? 
(A)
長滿全身的鱗片 (B)腳上有蹼 (C)鰭狀的四肢 (D)發達的犬齒。

【答案】:【B

【解析】:鴨子的腳上有蹼,能在水面上游行前進。

 

( )11. 可利用回聲系統找尋獵物的動物為下列何者? 
(A)
獵犬  (B) 鮭魚  (C) 黑面琵鷺  (D) 蝙蝠。

【答案】:【D

【解析】:蝙蝠的是絕不發達,憑藉著靈敏的聽力,發出超聲波,並且接收超聲波,以辨別四周的環境地形,並尋找獵物。

 

( )12. 水筆仔的樹枝上常會懸掛著一根一根的筆狀物,請問這些是水筆仔的何種構造? 
(A)
氣生根  (B) 果實  (C) 變形的莖  (D) 胎生苗。

【答案】:【D

【解析】:水筆仔由於種子無法在沼澤溼地萌芽,因此形成胎生苗,在母株上發芽,直接攝取母樹的養分,至成熟後才落地,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 )13. 豬籠草和毛氈苔等捕蟲動物常在土壤貧脊的環境中,主要藉由補食昆蟲以補充該地區何種營養素缺乏?此反應又稱為何?
(A)
氮元素,觸發運動  (B) 氮元素,捕蟲運動  (C) 鐵元素,蒸散作用  (D) 鉀元素,捕蟲運動。

【答案】:【B

【解析】:豬籠草、捕蠅草生活在貧脊的土壤,由於無法從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氮元素,因此演化成能捕食昆蟲的變態葉,這種現象稱為捕蟲運動。

 

( )14. 海洋探測船在例行的探測任務中,於深度300公尺處,發現了烏賊、蝦、蟹、魚等各種生物,但卻找不到綠色植物,下列何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A)
溫度太低  (B) 壓力太大  (C) 缺乏陽光  (D) 缺乏空氣。

【答案】:【C

【解析】:水深超過200公尺以下,因為陽光難以穿透,因此綠色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行合成養分,因此超過200公尺的深海裡,可能有其他的動物,但是不會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

 

( )15. 下列有關生物圈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生物圈包含了水域、低層大氣、部分地表 (B)生物圈為生物能夠生存的空間 (C)高山、海洋、沙漠都在生物圈的範圍內 (D)生物圈的垂直上下範圍約一萬公尺。

【答案】:【D

【解析】:(D)錯誤,生物圈的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各一萬公尺,共2萬公尺

 

( )16. 有關生物圈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為海平面上下共一萬公尺的範圍內  (B) 生物圈內的環境都差不多,因此可以孕育出豐富的生命  (C) 為了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生物通常有著不同的外觀、構造與習性  (D) 生物圈的範圍含有水圈及氣圈,但不包含岩石圈。

【答案】:【C

【解析】:(A) 生物圈的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各一萬公尺,共2萬公尺
(B)
生物圈內含各種不同的環境,包括高溫的熱帶雨林、乾燥的沙漠、寒冷的極地,等生態環境,均有不同種類的生存生存其中。
(C)
生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因此經由演化,具有不同的特徵,與特殊的生活習性,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D)
生物圈的範圍包含水圈、低層大氣、岩石圈的範圍。

 

( )17. 臺灣擁有很多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列哪一種環境較不容易出現在臺灣? 
(A)
亞熱帶雨林 (B)高山針葉林 (C)高山冰川 (D)落葉闊葉林。

【答案】:【C

【解析】:台灣沒有高山冰川存在。

 

( )18. 下列何者可以表示「太陽與太陽系生命現象的關係」?
(A)
在太陽系內只要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就會出現生命現象  (B)離太陽太遠的星球,表面溫度太高,不容易出現生命現象  (C)距離太陽太近的地方,液態水會因為過於炎熱而變成水蒸氣  (D)陽光有殺菌功能,因此陽光照得到的地方,便不可能有生命現象。

【答案】:【C

【解析】:(A) 錯誤,月球能獲得陽光,但是並沒有生物。
(B)
離太陽太『近』的星球,表面溫度太高,不容易出現生命現象。
(C)
正確,距離太陽太近的地方,液態水會因為過於炎熱而變成水蒸氣。
(D)
適度的陽光,能讓生物生存得更舒適,生物依然需要適度的紫外線。

 

( )19. 下列何種動物不易在熱帶雨林中發現? 
(A)
紅毛猩猩 (B)蟒蛇 (C)獅子 (D)鸚鵡。

【答案】:【C

【解析】:獅子適合在草原生態系的環境中出現。

 

( )20. 有關生物圈中生物的分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陸地上有植物及動物 (B)空氣中有細菌 (C)海溝裡沒有任何生物 (D)極地裡有生物生存。

【答案】:【C

【解析】:超過一萬公尺的海溝,即使溫度低,水深壓力大,缺乏陽光,但是依然存在適應良好的生物。

 

( )21. 有關生物圈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火星上也存在另外一個生物圈  (B) 範圍在海平面上下一共一萬公尺  (C) 在高熱的溫泉裡找不到生物  (D) 在海洋200公尺深以下的水域不易找到生產者。

【答案】:【D

【解析】:(A) 目前火星上還沒有發現生物,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具有生命現象的星球。
(B)
生物圈的範圍是海皮面上下各一萬公尺,因此生物圈共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