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 台灣在17世紀漢人來開發之前,就已經有人在這裡活動。由於沒有【文字記錄】,所以稱為史前台灣。
- 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的劃分—【文字的有無】。
- 依使用的工具,台灣的史前時代,可分為【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時代。
- 台灣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以【長濱文化】為代表,發現地點為【台東縣長濱鄉】,約在【50000】年前出現,【5000】年前消失。
- 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特色:使用【打製】石器、過著【漁獵】和【採集】的生活、知道【用火】。
- 大約在【7000】年前,台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 新石器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徵:【磨製石器】、【燒製陶器】以及【農業的出現】。
- 【大坌坑】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台灣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 【圓山】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分布在台北近郊:當時人們食用貝肉後丟棄,堆積成【貝塚】。
- 【卑南】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在東部:出土文物以【石棺】、【玉器】為代表,還有各種日用品及陪葬品,可見當時的生活已較為富裕。
- 大約在距今【2000】年前左右,台灣進入金屬器時代。
- 金屬器時代的代表文化為【十三行】文化,發現地點為台北縣八里鄉,此時期的人已經開始使用【銅】、【鐵】等金屬工具,過著【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
- 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
- 漢人通常將原住民區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兩大族群。
- 【平埔族】多分布在台灣【西部】及【東北部】平原、丘陵地帶,與漢人接觸較【早】、漢化較深。
- 平埔族在還未漢化之前,男人負責【漁獵】,【捕鹿】是歲末時重要的部落活動。婦女負責【農耕】,方式為【游耕】或【輪耕】,種植【旱稻】及【小米】。
- 【高山族】多分布於山區、東部及【蘭嶼】,與漢人接觸較【晚】,目前仍保留不少原有文化與族群認同。
- 依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分類,平埔族包括台北地區的【凱達格蘭族】;新竹、苗栗地區的【道卡斯族】及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等。
- 平埔族的社會組織方面:
(1) 大多為【母系】社會,家產由女性繼承,並實行【贅婚】制。
(2) 部落的政治運作由【男子】負責。
(3) 男子依年齡分成若干等級,【老年】級才能參與部落的公共事務。
- 高山九族為住在山區的【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東部的【阿美族】、【卑南族】,以及蘭嶼的【達悟族】。其中以【阿美族】及【泰雅族】人口較多,【達悟族】及【賽夏族】人口較少。
- 高山族的經濟生活以【狩獵】、【捕漁】和【粗放農作】為主。農耕方式與平埔族同,農作物主要有【旱作】、【小米】及【蕃薯】。
- 高山族的社會組織:
(1)【母系社會】:如阿美族、卑南族。
(2)【父系社會】:如賽夏族、布農族、鄒族。
(3)【貴族社會】:社會上有階級,如排灣族及魯凱族,土地為貴族所有。
(4)【漁團組織】:達悟族。
(5)某些族群有所謂的【長老會議】,以處理族中重要事務,如阿美族籍賽
夏族。
- 正名後的原住民族群有12族,除了原有的高山九族,還增加了【邵族】、【噶瑪蘭族】以及【太魯閣族】。
- 原住民的宗教信仰:
(1) 精靈崇拜:崇拜各種神靈;
【祖靈】最受敬畏;
【巫師】負責和神靈溝通,地位極為崇高。
(2) 生命禮儀:包括出生、【成年】、【結婚】及死亡。例如:泰雅族的【黥面】;布農族的【打耳祭】、【拔齒】;卑南族的【猴祭】等,都是屬於【成年禮】。
(3) 歲時祭儀:大多是與族內【生產】活動有關的重要祭儀。例如:賽夏族的【矮靈祭】;鄒族的【團結祭】;阿美族的【豐年祭】和達悟族的【飛魚祭】等。
第二章 大航海時代
1.15 世紀末,歐洲人發現前往東方新航路後,就紛紛來到遠東地區尋找【貿易】和【傳教】的新天地。
2.十五世紀(明朝初年)中國政府為防範海盜,實行【海禁】政策,但仍有人為了生計出海捕魚或從事走私貿易。
3. 西元1620年,由於明朝政府派兵進駐澎湖,海盜領袖【顏思齊】率領其部眾到臺灣發展,他死後,由【鄭芝龍】繼承他的勢力。
4. 16 世紀初,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分別占領【澳門】和菲律賓的【馬尼拉】,作為與中國貿易的據點。
5.西班牙由於受到日本【鎖國】政策的影響,對日貿易受挫,於是專注經營【菲律賓】,只留下少數兵力在臺灣,最後被荷蘭人所逐。
6.西元 1626 年,西班牙在臺灣的【雞籠】、【滬尾】建立城堡,作為統治中心。
7.臺灣原住民最早的文字紀錄,叫做【新港】文書。
8.荷蘭人教原住民用羅馬字母拼寫【西拉雅】族語言,創立文字,這種文字被稱為【新港】文。
9.在對原住民的宗教教化方面,荷蘭先後派傳教士來臺設立【教會】與【學校】。
10.行政控制方面,荷蘭人每年召集原住民各社的【長老】集會,傳達政令,並在社內行使【司法】權。
11.荷蘭統治期間,為了擴大其勢力範圍,先以【武力】征伐原住民,再施以行政控制和【宗教】教化。
12.荷蘭統治期間的熱蘭遮城即今臺南的【安平古堡】;普羅民遮城即今【赤崁樓】的前身。
13.荷蘭人來到臺灣後,建立【熱蘭遮】城,又在附近建立【普羅民遮】城,以這兩個地點作為統治臺灣的行政中心,以及對中國大陸、【日本】等地區貿易的據點。
14.荷據時期,荷蘭人以臺灣作為國際貿易轉運站,獲利極多,經由臺灣輸出或轉運的商品,除了【稻米】、【蔗糖】外,還有絲織品、瓷器、香料、藥材、鹿皮等。
15.荷蘭人占領臺灣後,從中國大陸招募漢人來臺,荷蘭人對漢人的管制非常嚴格,常常壓迫漢人,在這種背景下,終於在西元1652年爆發了【郭懷一】抗荷事件。
16.16 世紀末,荷蘭人也來到遠東活動,一度占領【澎湖】,但被明朝守將沈有容逼退。
17.荷蘭統治臺灣共【38】年;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統治了【16】年。
18.葡萄牙人以【福爾摩沙】稱呼臺灣,意即美麗之島。
19.西元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在臺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
20.鄭成功在攻取臺灣後不久病逝,由【鄭經】繼位,在【陳永華】的輔佐下,積極經營臺灣。後來清朝發生【三藩之亂】,其趁機出兵,但是作戰失敗,再度撤回臺灣。
21.西元 1681 年,鄭經去世,由年幼的兒子【鄭克塽】繼位,政局不穩。清朝於是在西元 1683 年,派遣【施琅】攻臺,鄭軍在【澎湖】潰敗。
22.鄭氏時期,採取【寓兵於農】的方法,實施屯田制。
23.目前台灣保有許多與屯田有關的地名,如高雄市的【前鎮】、【左營】;台南縣的【林鳳營】、【柳營】。
24.鄭經聽從陳永華建議,設置【孔廟】,作為培育人才的最高學府,又稱為【全台首學】。
25.鄭氏時期,臺灣輸出【鹿皮】、【蔗糖】到日本,另從中國大陸輸入【絲綢】、【藥材】轉銷日本。
第三章 移民新故鄉
1.清朝統治台灣兩百多年,可用1860年【臺灣開港】分成前後兩個時期。
2.清朝統治初期,政府雖消極治臺,但人民卻是積極前來臺灣開發,尤其以【福建】、【廣東】兩省人民居多。
3.清朝統治時期,稱中國大陸為【唐山】。
4.清朝治臺初期,頒布【渡臺禁】令,嚴格規定前來臺灣的人必須提出申請,且不准攜帶【眷屬】,造成【男女比例失衡】。
5.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6.西元 1684 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採【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治理態度。
7.移民祭拜原鄉神明:【客家】人供奉三山國王、【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泉州】人供奉保生大帝。
8.清朝統治時期的祭祀組織,為大家共同供奉的神明有【王爺】、【媽祖】、【土地公】。
9.清朝統治時期,漢人移民一方面透過同姓關係,發展【祖先崇拜】,一方面透過廟宇的祭祀活動,結合成【神明信仰】。
10.臺灣漢人的宗族組織,大約可分為【唐山祖】和【開臺祖】兩種類型。
11.清朝怕漢人勾結善戰的原住民作亂,或侵占原住民的土地而引發衝突,因此劃定【漢番界線】,禁止漢人侵入原住民的地界。
12.由於祖籍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加上生存空間的競爭,不同族群間常發生集體鬥爭,一般稱為【分類械鬥】,原因大抵有三種:【經濟性因素】、【社會性因素】、【政治性因素】。
13.清領前期,臺灣社會民變迭起,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總共有三次大規模民變:康熙年間:【朱一貴事件】;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
14.清朝統治前期,移民來臺的漢人,為了互相照應通常會以共同【信仰】或【祖籍】,聚居在一起。同時他們也將【原鄉】的習俗,移植到新故鄉。
15.清領前期民變的發生,【會黨】扮演重要角色。
16.清朝統治前期的分類械鬥,主要以不同祖籍的【閩粵】鬥和【漳泉】拼為多。
17.清代,隨著漢人在臺灣土地開墾範圍的擴大,【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漸漸受到壓縮。居住在西部的【平埔】族原住民,部分遷往山區和東部,部分則逐漸被【漢化】。
18.清朝時期,【灌溉水源】是土地開發首要條件,因此清代的土地拓墾都會隨著【水利】建設而發展。著名的水利設施(以北到南)(1)臺北盆地:【瑠公圳】、彰化平原:【八堡圳】、高雄:【曹公圳】。
19.清朝時期,漢人在臺灣的開墾,先是由要開墾土地的【墾戶】向官府申請開墾的執照,再招來【墾佃】開墾。【墾佃】又可招來佃人替他耕種,因此當時土地現象,有俗稱【一田二主】的現象。
20.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府城─【臺南市】。
21.清朝統治初期,隨著漢人貿易的需要及聚落的拓展,【鹿港】、【艋舺】等港口亦相繼開放,聚落及街市相繼形成,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稱號,此三地為臺灣開港前的三大聚落。
22. 清代,臺灣的商人之間為控制貨品的價格,避免產業的競爭,便產生一種【郊】的組織,類似今日的【同業公會】。
23.清朝時期,臺南的北郊貿易區域分布在【浙江】以北、南郊則分布在【福建】、【廣東】兩省。
24.臺灣早期成立的「郊」多是以【貿易】區域形成組織;後期的「郊」多是以【商品】的類別而形成同業組織,如糖郊、布郊等。
25.清朝時期,郊行主要輸出是【米】、【糖】等農產品,輸入則是【日常生活用品】。
26.從【荷蘭】統治時期以來,臺灣的農業生產都以稻米及甘蔗為重心。
第四章 開港與建省
1. 清廷在兩次英法聯軍之役後,被迫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2. 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臺灣被迫開港通商,清廷陸續開放的港口有:【雞籠】、【滬尾】、【安平】、【打狗】。
3. 臺灣被迫開港通商後,各國相繼設立【領事館】以保護僑民與商業利益。
4. 臺灣被迫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紛紛來台設立【洋行】,進行貿易。
5. 臺灣開港通商後,對外貿易開始大幅成長,當時出口的經濟作物以【茶】為主,其次為【蔗糖】,再其次為【樟腦】。
6. 臺灣開港通商後,進口商品以【鴉片】為首,其次為【紡織品】。
7. 清領後期,臺灣從【英國】輸入物美價廉的紡織品,取代中國的棉布料。
8. 清領後期,臺灣開港通商,由於【茶】和【樟腦】等物產多產自臺灣北部,所以臺灣的經濟重心,逐漸由南向北移動。
9. 清領後期,樟腦主要產在中、北部山區,經由【滬尾】出口,向歐美及日本等國輸出。
10. 清領後期,蔗糖主要產在臺灣南部,多由【打狗港】出口,外銷中國大陸、日本等地。
11. 開港通商後,西方傳教士積極來臺傳教,藉由【醫療】、【教育】等方式,逐漸推廣傳教事業,為當時社會增添不少西方色彩。
12. 隨著臺灣開港通商,西方傳教士積極到臺灣傳教,傳入的教派中以【長老教會】對台灣的影響最大。
13. 【馬雅各】在臺灣南部建立台灣第一間西醫醫館。
14. 【甘為霖】在臺灣南部創設盲學校,關心盲人教育。
15. 【馬偕】在臺灣北部創建牛津學堂與女學堂。
16. 西元1871年,琉球漁民漂流至恆春半島被原住民殺害,是為【牡丹社事件】。
17. 西元1874年,日本藉著【牡丹社事件】的發生,以【懲辦凶手】為理由,出兵臺灣。
18.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奉命來臺防守並發展建設,加強海防,在【安平】、【旗後】等地建砲臺,加強臺灣海防。
19. 沈葆楨爲促進番地的發展與管理,積極進行【開山撫番】的工作。
20. 沈葆楨建議清廷廢除限制漢人來臺發展的【渡台禁令】。
21. 在沈葆楨之後,【丁日昌】繼之來臺推動建設。
22. 清廷因【中法戰爭】而更加重視臺灣,西元1885年正式將臺灣改設為行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23. 劉銘傳治臺時,在交通建設方面購置【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政總局】、鋪設【鐵路】。
24. 清代臺灣興築的鐵路,後來通車路段為【新竹】到【基隆】。
25. 臺灣在幾位駐臺大臣【沈葆楨】、【丁日昌】與【劉銘傳】等人的努力經營下,得以「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成為當時全大清帝國最現代化的行省。
第五章 日本的殖民統治
1. 西元1894年,中、日雙方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
2. 爲抗拒日本的接收,臺灣人民成立【臺灣民主國】。
3. 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
4. 臺灣民主國抗日期間,負責領軍鎮守臺南的將領是【劉永福】。
5. 臺灣民主國的國旗為【藍地黃虎旗】。
6. 日本統治臺灣的三個時期分別為:【漸進主義時期】、【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皇民化運動時期】。
7. 漸進主義時期,日本對於武裝抗日行動採取【武力鎮壓】方式。
8. 內地延長主義主要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決】思潮瀰漫全球影響,其中內地是指【日本】,將臺灣視為是內地的延長,推行臺、日同化的措施。
9. 民族自決的原則是由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
10. 皇民化運動主要是企圖將臺灣人民【日本化】,成為真正的【日本人】。
11. 皇民化運動具體的措施有:【說日語】、【用日名】、【行日俗】、【穿和服】、【拜神社】。
12.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臺灣最高的行政機構是【臺灣總督府】。
13. 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就是今日的【總統府】。
14. 日治時期,首位臺灣總督為【樺山資紀】。
15. 爲加強對臺的統治,日本發布【六三法】,授權臺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
16. 臺灣總督以六三法為基礎,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於一身。
17. 日本對臺灣的統治被稱為典型的【警察政治】。
18. 日治時期臺灣地方行政以【警察】為中心,加上【小學教師】和【鄉鎮市公所職員】,有效的控制臺灣社會。
19. 【保甲】為清代臺灣的地方自衛組織,臺灣總督府加以利用協助政府。
20. 的保甲制度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保設【保正】,甲設【甲長】,實行連坐責任。
21. 保甲中的青、壯年男子組成【青年團】與【壯丁團】,協助鎮壓抗日份子和防範天災。
22. 武裝抗日前期1895年~1902年,義民大多採取【游擊戰術】,使得日人猝不及防,受到嚴重的打擊。
23. 武裝抗日後期1907年~1915年,發生十多起具有民族革命性質的抗日事件,而且大多與宗教結社有關,其中較具規模的是【苗栗】事件和【噍吧哖】事件。
24. 噍吧哖事件又稱為【余清芳】事件、【西來庵】事件、【玉井】事件。
25. 日治時期最著名的原住民武裝抗日行動為【霧社事件】,領導人為【莫那魯道】。
第六章 日治時期的經濟與社會
1. 經濟制度方面,發行【新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2. 土地制度方面,實施【土地調查】,確定所有權。
3. 人力資源方面,西元1905年進行臺灣第一次【人口普查】,西元1915年開始每隔【5年】普查一次。
4. 交通建設的鐵路方面,完成完成【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路。
5. 交通建設的港口方面,整建【基隆港】和【高雄港】成為現代化設備的大港。
6. 交通建設的其他方面,普遍設立【郵局】、修築【公路】。
7. 日本佔據臺灣後的經濟政策為【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8. 日治時期,農業生產力大增,使臺灣成為日本【蔗糖】和【稻米】的供應地。
9. 西元1930年代起,日本爲配合【南進政策】,對臺開始推動工業化,使台灣轉型為【半農業、半工業的社會】。
10. 西元1934年完成的【日月潭發電所】是臺灣新興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
11.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建立西式公立教育制度,採取【差別待遇】、【隔離政策】的原則。
12. 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方面日本人就讀【小學校】。
13. 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方面漢人就讀【公學校】。
14. 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方面原住民就讀【番人公學校】。
15. 臺灣中等教育方面,偏重【職業教育】,以培養初級技術人才為目的。
16. 日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即為今日的【臺灣大學】。
17. 臺灣社會運動中以【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影響最大。
18. 林獻堂、蔣渭水等人也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積極推行各項啟蒙民智的工作。
19. 臺灣文化協會時期,曾發行【臺灣民報】,展開各種文化活動,致力於提高臺灣文化。
20. 臺灣新知識分子所推動的社會運動,將【自治】、【普選】、【參政權】等民主政治基本觀念普及於社會。
21. 風俗習慣方面,臺灣總督府鼓勵民眾【斷髮】、【放足】,改變社會原有的陋習。
22. 爲有效防止傳染病,日本積極興建【自來水】與【衛生下水道】工程,設立【醫院】實施預防注射。
23. 在建立現代衛生觀念與習慣方面,民眾不再求神問卜,改為求醫診療,因此【西醫】逐漸取代中醫。
24. 日本爲培養臺灣民眾守法的觀念,灌輸民眾【法治】觀念,以【司法】維持一定的公平和正義。
25. 日本將【星期制】和【標準時間制】引進臺灣,使民眾養成守時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