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30哇哈哈.

黃文度 <sonnet1966@gmail.com>

附件2015/9/9

寄給 錢君兒 (Google+)

Dear傾國傾城之婉君貴妃
好久沒有寫信跟你談心事了,你這陣子有什麼成長呢?這一年來,大概是我人生中遭遇最大險阻的一年,家庭的問題讓我快要崩潰了。幸好我心中還有一座童年時期就建立起來的美麗花園,還有年輕一點的時候上山下海所累積的一些美好回憶,讓我漸漸從風浪中重新爬起來。我堅信世界終將公平,最慘不過一死,所以沒什麼好怕的,生時感受世界美好的部分,死了也可以解脫那些不好的東西,不管生死我都贏。
幾個月前,我發現每天早上6點左右,都會有一個智能不足的大孩子站在附近街道的十字路口中央,不停地向往來人車道早安,連下雨天也穿雨衣上場。
你可知我的感覺嗎?很奇怪的,我深深覺得他就是我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我看到小朋友受苦,我就會打心裡自然而然覺得他們就是我的孩子。我看著他們經常熱淚盈眶,好似神要我一定要做些什麼。這個馬路中央的問候者很愉快地站在危險的地方向世人問好,這就是我最心痛的地方,因為這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旁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幫他,也許他的一生就是這樣過了。
當人在幼兒的時候,有許多看似簡單的行為卻足以嚴重左右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對待孩子一定要有發自內心的憐憫之情(如果是硬擠的就不必了),讓這個憐憫之心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來服務孩子。
最近因為家人患病的關係,我接觸了基督教,坦白說我並沒有打算要信什麼特定的宗教,因為我本來就相信神的存在,我們只要行「義」之事(聖經裡頭講的),神必愛我。但因為那些教會的兄弟姐妹們是那麼真誠地對待我跟我的家人,每次他們替我們禱告的時候,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
顯然他們就是神的使者,真誠地把我帶到神的面前,我怎能不感動呢?
你可否記得我跟你說過,我常常很容易看到一些身體殘缺的人。暑假快結束時,圖書館的廁所突然爆開來,男生廁所甚至連大便都流出來了。幾天前廠商終於來處理,原來是一隻襪子堵住糞管(X的!),接著更大的工程是抽化糞池,那玩意兒有20年沒抽了,偏偏化糞池卻埋在一個大花圃底下,工程可謂空前浩大。那麼難又那麼臭的工作,竟是兩位老先生在做,而其中一位先生的手…只有三根手指頭。
我看了真是慚愧萬分,我身體大致健康、好手好腳,整天自以為在辦公室運籌帷幄,還不幸福嗎?這位先生身體殘缺尚且扒糞,我這樣子還怨個屁啊!
你呢?我也好想聽聽你最近有什麼故事,坦白言之,我真的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時候像現在一樣那麼需要朋友,以前總覺得一切自己可以獨來獨往、獨立作戰,哪裡需要朋友來拖慢我啊!其實我錯了,沒有別人的愛,未來的我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可以麻煩你說些故事給我聽嗎?哈哈,好笑的也可以。
最近事情真的非常多,學校已經要爛到底了(高中一班只有15人左右),家裡也有一些大問題,然後又有外校生投訴本校圖書館虐待工讀生,那個投訴人竟然是個17歲頭腦有問題的傢伙,他不相信我跟工讀生們相處融洽,幹(我是說這傢伙很有才幹),真是夠了,願神寬恕大家。
我很想痛罵這群智障,但我不能,我只能憐憫他們的無知,哈哈~爽啦,這樣想就很爽啦。
以上報告完畢,我真的有點想你,還有跟秀權他們一起做館刊的日子,那是我人生之中眾多美好時光中不可或缺的一段,我鐵定帶這段記憶進火葬場,幹(我是說館刊這件事,我們真是幹得好啊),哈哈~
希望你這陣子也很快樂,我有點想找個時間請你跟秀權吃飯,如果你有回宜蘭,我們可以安排時間,好嗎?或者,有某一天我抓狂跑去台北看你喔,順便去北大看一個學生叫朱芳儀的,她要上大學了,開學前還挑一天來圖書館陪我上班整天,只因為我曾幫助他投訴一位欺負他的南中教師。似乎他覺得當時全校只我一人可信任,你知道嗎,這是館刊保護言論自由的最高成就,幹(幹得好的意思)。
別忘了喔,我希望跟你還有秀權吃飯,等你們。
阿度 2015.09.08
我是瘋了嗎?希望不是。

Dear 阿度

還是一樣……,每每看到你的來信,心裡總免不了喜悅,即使你的來信偶爾會參雜些「美妙」的字彙,但……我仍視它為神聖(),每次收到你的信,就像收到禮物般,喜悅且迫不及待。但那不足以詮釋我收到信件並讀完後的感受,我想那種感覺就像你在教會感受到的真誠與感動,此刻的我就是這樣的心情,手指敲在鍵盤上,像在跟我的信仰告解般,即使我從未有過真正的信仰。而你的來信像冥冥之中神安排的旨意,總在一個剛好的「moment」,有時像提醒、有時像傾聽、有時又像是指引,我心懷感激。

關於信仰,讓我忽然想到我人生第一次上教會的經驗,記得那是我國中的時候,在班上同學的邀約之下,第一次踏進所謂的教會,雖然南澳的教會跟電視上西洋片播的那種建築很華麗的教會不一樣,但走進後我可以感受到那裏的溫暖與神性,只是那次經驗讓我在往後的日子裡再也沒辦法靜坐在教會裡,我並不是批評,只是每當我一坐在教會就會渾身不適,了不起兩個小時,我曾努力試過(大學時期跟入社會後),可能也因為這樣,教會才讓我有種更加神聖的神祕感吧,因為我touch不了。那次的經驗很難忘,一開始進去時我和一般的信徒沒什麼不同,認真且神采奕奕地聽解聖經,直到最後開始群體禱告時,我的身體開始有了不適感,當我越是壓抑時越是恐懼與難受,聽著他們的禱告詞迴盪在空氣中,我彷彿不能呼吸,當我真的感覺自己全身顫抖幾度想吐時,我身旁的人才察覺我的異狀,一開始我先是向他投射求救的神情,接著我幾乎快倒地了,那時,我只聽到他們對我說,妹妹,神找上你了,你是神選定的人,這是正常反應……之類的。直到後來我真的不能呼吸了才被攙扶到外面大口呼吸,回家後我昏睡了整整兩天,媽媽以為我是不舒服,但我其實不敢說我是跟同學去了教會,擔心我媽就此對教會避而遠之。在那次之後,我就再也沒進過教會裡禱告,但說也奇怪,我並不因而討厭或排斥,只是就再也沒經歷過了,因為隨著年紀增長,每當我想嘗試時身體的反應就變得更明顯,常常暗自譏諷自己也許是我罪惡太多才無法進入()

老實說我有點異類,因為我周遭的親友會接觸信仰通常來說都是因為他們的周遭或本身發生了不幸,但我好像不那麼一回事,記得在我心智成熟後第一次認真的想擁有信仰,是我剛度過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但在我最艱難的時候我不曾想過上帝這號人物(希望祂不會覺得我自負),更不曾想過信仰,應該說我想擁有信仰是因為我很想有個可以寄託感謝與恩賜的空間,因為深深覺得自己必受愛戴才足以走過低潮,且要感謝的人太多,我想「神」是我最能傳遞的橋樑,當時就是這麼懷著感激想去感謝每一個出現我生命中安排,但當我意識自己身陷窘境時,我相信的是自己,寄託的也是自己,後來我也學會感謝自己,甚至一度覺得「我」就是自己最堅信的信仰,一直以來我好像都是這麼深信:關於神的存在,唯有我意識到自己時,祂才存在,而我也在。好像是這麼回事。

不知你的家人現在的狀況好些了嗎?或是說有什麼我可以為你分擔的,除了寫信外,哈哈大笑可以使你振奮嗎?搞不好神以各種形式在傳遞祂的旨意,教會裡那些真誠為你祈禱的朋友們使你淚流、感動不已,而我的笑聲也許是神的另種媒介,祂教你大笑、喜樂不斷(哈,我太會扯,好吧我純粹想讓你多些活力)

阿度也許我們有相同特質,從小到大若班上有個人緣極差或身心不便而沒什麼朋友的同學,我一定是那個她()唯一的朋友,有人說這是正義感,但就如你說我只是覺得我好像可以為他做點什麼,因為他跟我一樣好像需要幫助,即使我沒任何缺陷(也許比起他們我才是真正有缺陷的人),但……就是有種使命驅使我不得不這麼做。去年的時候我在某個馬路遇到一個行走不便的中年婦女,當所有行人都快速穿越馬路,走到對面,只見那位蹣跚的婦人不疾不徐地走,眼看雙向來車因交通號誌已由紅轉綠而開始行駛,已到對面馬路的我又折返回去幫他做個暫停通行的手勢以擋住車輛,雖然他一臉毫無感謝的樣貌,事後也沒聲謝謝,但我還是這麼做了,我彷彿可以感受到他對這世界的不滿,他似乎很憤世嫉俗,對於猛按他喇叭的車輛,一臉毫不在乎自顧自地走,對於旁人的協助也不以為意,讓我頓時湧起了一個念頭,我這樣算是憐憫嗎?或許他從不認為他是殘缺的,我的憐憫是否只會讓他更顯殘缺,回去後我思考了很久,我沒辦法回答自己或是替他回答。所謂的憐憫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在比較之下才產生的?老實說至今我仍是困惑著,直到有天有個故事啟發了我,一個不健全的殘障人士在眾多小孩問他為什麼他沒有雙腳沒有雙手仍舊開心的生活,他回答因為他只看見他擁有的。當下頓時有個想法,憐憫也許是知足的另個具體呈現,我所擁有的確實是在比較之下才顯得豐盛,然而光是知足並不足以使人感到滿足,似乎唯有在懂得運用這份知足去關懷與發現,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知足的喜悅、才能同理的體會那些不足。

阿度,我還是要讚嘆一次神的安排,在看到你寄給我的書信往來後,我感動得哭了,知道嗎?我10月就要出國去澳洲打工度假了,這也是我在這封信裡最迫不及待想跟你分享的事,話說這個規劃其實比我想像中的快,且很匆促,在上一份工作離職後(約半年多)我又回到泳池了,一開始只是先打工畢竟經濟上沒有空間讓我可以充分思索我的下一份工作,為度過這段空窗期我先暫時回泳池打工,約快一個月後緊接著就是暑假泳池的旺季,礙於人情我答應了多留兩個月幫忙,藉此多賺點已備這份打工結束後有段尋工作的等空期,但在六月份時我索性做了個決定,出國走走好了,我並不想仗著自己年輕就放棄任何學習的可能,即便有很多聲音告訴我出國打工似乎變成現下年輕人的嚮往,我得到很多嗤鼻的回應,忍受很多不看好的眼光,但在經歷了近一年的職場工作後,我確實察覺到自己跟社會有些格格不入,抽象來說我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至於準備什麼,我也還不是很清楚,但我就是很迷惘,工作這一年,我並不快樂,像迷失了什麼,覺得自己似乎就要這樣庸碌的過,跟我嚮往的差距甚遠,我甚至為了工作丟了健康,亂了作息與生活,很多人說我想太多,覺得我太苛求自己,甚至很多人勸我要適應這樣的生態,他們覺興趣與工作與生活是不相關的,是不衝突的,這些我都懂,但我就是想取一個平衡,且在我心底有個聲音敲打著,比起這些,我慌的是那份熱忱的流失,在毫無熱忱的狀態下,我覺得自己像個機器,像有殼無魂的軀體,只是為著生活而工作,我並不想將這一切歸咎於社會,怪罪於景氣之類的,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最大,但我也必須老實說目前的我還找不出這個具體的原因,我為什麼出國?真的能排掉所有聲音義無反顧的出走嗎?我曾有過出國打工的夢,但這個夢原本是畢業兩三年後的藍圖,如今它像提早翻閱的頁章,提前來到並經歷我的生命,老實說此刻的我總有著不安與畏懼,對於一切的未知我總有種不知所措,每當旁人對於我的出國很有意見時,我便躲進書裡找一些更能肯定自己的信念,看著別人的分享試著想像這些美好與經驗,我的人生確實由我自己承擔,好與壞的評論標準也不需旁人品頭論足,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的不是嗎?

幾陣子和泳客阿姨的女兒(他出國經驗豐富)聊過以後,我其實陷入了很大的憂鬱裡,並試著找尋與我同行的人說話,但顯然時機不對,且我也說不上這一份失落。我很感謝她跟我分享的經驗與現實,但回過頭來這些問題也是我在做出國打工決定之前就已預料與設想過的,雖然說一直都有心理準備,可難免還是挫折。

若說我的出國是為了休息,那打工度假是否太過辛苦?

若說我是想去增進語言,但別忘了你做的工作並不會使你有多大的成長空間

若說我是想去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生活,你確定自己在工作之餘還有體力去發現、去感受那裏的一切?

打工度假未必能使你看到最好的一面,與其如此何不選擇旅遊,或許這樣的體驗會更使你留下更美好的回憶。

若說打工度假對你未來想走的領域沒任何加分,那你去的必要性是否真有那強大?

上述很多問題我找不到任何反駁的論點,並不是我從沒想過這些問題,而是基於一種逃避的心態,選擇出國,我必須承認自己是有那麼些想逃避,畢業一年裡我對於工作與生活弄得很糟,我不喜歡現階段的自己與生活,總覺得這人生好像荒腔走板似的,與我一開始嚮往的很不同,雖然很多過來人都奉勸我這就是現實,但我並不想就此低頭或是妥協,我還是想做做我想做的事,與其接受這些現實,我還是可以選擇用何種方式接受,所以我想出國走走,讓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回來後的我,我並不知道自己是否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但若可以,我還是想用著我自己的方式,即使多繞了一圈多浪費了一年,我還是需要這些過程來經歷、豐富我的人生,不論好與壞,我都希望一切是值得的,至於這個值得,就盼我在出國這一年裡體驗了什麼,我深知回國我還是得面對自己的問題,但我想我會更勇敢且有不同的思維去看待與處理,由衷的….祝福自己。

以上這段話回顧到我寫給你的第一封信,當時我還在華梵念外文,最後我休學了,當時的決定改變了我很多,在休學後我並沒放棄外文,它對我來說甚至是我現在出去看這世界的動力之一,例如想體驗全英文的生活。我覺得老天像在跟我開個大玩笑,現在看來使有那麼點諷刺又好笑,但我想現在的我跟當時面臨的狀況很類似,可這回我稍微從容了,在面對抉擇時我很確信前方是我要走的路,且沒什麼好後不後悔的,即便是他人眼中的浪費時間,我也不在乎,因為這是我的抉擇與人生,你會祝福我嗎?我相信你會,一如你對我說的,只要我從心理打從踏實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都支持著。就算你不祝福,不看好,我還是會去,哈哈。

信的最後,我想問問你的家人身體好轉了嗎?我很能體會家裡有人生病的感受,其實我這趟出國也一直覺得自己很不孝,因為我爸爸的身體狀況很令我擔心,但他是唯一支持我的人,我很感謝他,在我決定出國後,他只對我說,他把我生下來,使去感受這世界的,不是要我固執愚昧的活在別人眼中的世界,所以支持我。我真的很謝謝他,當然在我出國的這一年我也允諾了自己仍要顧到家中的經濟,所以我已先存一筆錢每個月按時請人幫我轉出,待我真到澳洲穩定後再以國外匯款的方式寄生活費給家裡。這幾年我爸爸和媽媽的身體狀況因年紀增長而每況愈下,我心裡雖然擔心但不太表現,因為我一脆弱了他們也跟著沒什麼元氣,所以我懂那種辛苦,但越是如此我們越要在心靈上感到豐饒,生命是如此,在各個階段開一個課題,領著我們去挖掘去經歷,我很抱歉這陣子好少跟你通信,但我想開始培養電子日記的習慣,所以未來….若你不棄嫌,希望我可以以日記的方式跟你分享我的近況與成長,就像你的部落格那樣。

10/2()放學有空嗎(可以等你搭車回宜蘭或羅東)?如果可以希望我可以在出國前見到您或是吃頓飯,那怕只是短暫的30分鐘,秀權那邊我會問問。^  ^

我目前的暫用手機號碼0938967992 只能接不能打,若您需要聯繫我時請CALL這支,不過我若沒接,回撥可能是其他號碼唷。

 

                                  想念你的哇哈哈。

Dear 婉君

看完你的長信,我還真不知道從哪個點開始回你。乾脆先講結論好了,我認為你去澳洲這一趟,必然會有豐碩的成果,所以請你不用擔心,原因倒不是因為那裏是個多麼美的天堂,相反的,我從親戚朋友及網路、新聞中得到的打工度假,我認為本質上並沒有比台灣的印尼漁工好到哪裡去,醫療保險甚至比台灣爛多了。

我明知如此,卻仍然篤定認為你會成果豐碩,是因為我認為你這種人不論到什麼環境,都會找到成長的機會,所以請不用想太多。反倒是妳要多花點時間去想想自己未來比較長遠的目標是什麼,我知道這很難,但以你現在的年齡,必須儘快搞清楚這一點。以你的資質,應該要在三十歲之前成為有擔當的人,然後開始積極的服務別人、影響別人甚至為改善這個社會而努力。當然,在這之前,你必須變得有智慧、堅強而且仁慈。抱歉我好像講了一些有點嚴厲的話了,但我是基於對你的關愛。

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跟她男友去澳洲度假打工一年多,網上打卡的盡是吃喝玩樂,還跟家裡拿錢去澳洲買車(以方便他們四處逛),然後回來之後兩人就分手。我很遺憾我們的教育很少教導孩子思考人生,放眼望去盡是感官的吃喝玩樂,對於人生的深度思考、對於歷史的了解、對於人與社會的關係的觀察若不是非常膚淺,就是完全沒有興趣(大部分是這種的),我認為這就是台灣社會貧窮的主因,不信你去澳洲看看就知道台灣有多窮了,就算住在台北幾千萬的鳥籠公寓(他們自稱住在豪宅)也都是窮人,而且是非常無知的窮人。去了澳洲,你就是外勞,而且可能會被當地白種人歧視,我想這些事你應該很清楚。該怎麼辦,你要有心理準備,事情可大可小,很多事情,我們都被國家保護著,但到那裡只有天曉得你會被誰保護。有些人去外國打工回來,他們可能不會講不好的,即使那種事占大多數也一樣,我認為那是關係到他們的面子問題。我當然希望你一切都很順利,但如果遇到有危險的狀況,除非你想永久移民澳洲,否則就趕緊回國吧,因為那塊土地不屬於你。

我希望這封信要留到你上飛機之後,高度大約3萬英呎的時候再打開(那時機長多半也會請乘客打開安全帶),那個高度可能離上帝近一點,看起來氣氛會比較好,哈哈~好了,結論講完了,很抱歉也許有點疾言厲色。

有關教會的事,其實我並沒有走進教會,而是教友們來我家,有時甚至來醫院幫家人禱告。總之,我從以前就深深覺得神一直在我身邊,這次的機會是因為我已經無法再幫某位家人更多,而改由教友來幫她,對於一個嚴重到有暴力攻擊家人傾向的病人而言,教會可能是唯一可以暫時紓解的地方了。

對於神,我認為不是形式的問題,而是感應的問題,無論何時何地,有感應時你自然會知道,沒感應時你在教堂裡蹲再久也沒用,有些十惡不赦的社會敗類,他們也是基督徒、佛教徒或回教徒什麼的,我才不相信神會同意他們幹的那些事咧。所以,別管形式,重點是感應,當你很清楚自己未來的道路,也漸漸知道如何著手的時候,我認為那就是你與神感應成功的時候。容我再強調一次,重點在於感應,而不是形式。這種事急不來,該有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放鬆過自己的日子反而更有機會與神感應。

有關興趣與工作的關聯問題,我覺得你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別管那些人的意見。我認為興趣與工作當然要高度相關,這樣生產力才會真正出來,生活才會變得有趣,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而不只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對吧?會講出這款「不相關」理論的人,顯然無法引領你成長,就別甩這種想法吧。

我認為興趣與工作相關的想法,倒不是先設定興趣才去找與之相符的工作,而是你要從工作中發現有某些點跟你的核心價值相符(當然,你要先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然後找到一個讓你可以投入熱情的施力點,這樣工作起來會很有趣,我的意思是你要注意興趣工作這兩個主題,有時是互為因果,絕非是單純「從興趣開始找工作」的邏輯關係。如果你老是先設定你要的工作條件,然後再去找,你也許永遠無法知道什麼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長愉悅。也就是說,如果你相信神的安排,有時就是從工作中發現興趣,有時是找到一個工作的部分內容剛好是你有興趣,過程之巧妙,絕不是你聽別人所述「興趣與工作與生活是不相關的,是不衝突的」這麼簡單的關係,他們本來就高度相關,只是如何詮釋、調整是因人而異。

我做過程式設計師、補習班導師、資訊教師,還有現在的圖書館主任,其實性質都彼此廻異。剛退伍的時候,因為大學科系的關係,我就先找程式設計工程師的工作,那是一個動腦很多的事,所以我就從中找到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樂趣,後來轉換跑道的空檔做了幾個月的補習班導師,我就從中找到與人相處、協助別人的樂趣,後來轉行教書,正好也是教電腦,於是同時兼具兩種樂趣,現在主要業務是推廣閱讀的圖書館工作,那麼讓別人打開視野又有新的樂趣,我自己也同時多讀了不少書,雖然在南澳這種接近知識沙漠的地區,工作挑戰比較大,但也相對表示可以進步的空間更大。你知道嗎,這些事都不是我很早就安排好的,而是命運走到某個階段就接受了,記得幾年前的信中我有提過,對吧。這一切有很大的成分都是因為別人對我的需要,我的人生意義就是:有人需要我,我才有活著的價值。

當有一天你真正開始擔當責任時,你就會深深感覺到自己連倒下來的權利都沒有,如果你先倒下來,緊接著會有一堆人真的死給你看(哈哈~也許也看不到了),這才叫做真正的責任,我想你可以懂的。也許問題會排山倒海而來,從來不看時機,也不甩你當時的心情,對不對?一個人在擔當大任之前,必然會經過許多痛苦的淬煉,最後才會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人。你應該要成為這種人,這點你要有信心。

你知道為什麼甘迺迪那句名言會被流傳那麼久嗎?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當危險來臨時,其實是有許多你不知道的人默默為大家扛起了責任、克服了困難或擊退了危險,而不是因為你在看似安逸的地方吃喝玩樂,社會就自動變得沒事,這點我認為是許多台灣人不懂得思考之處,如果你有興趣,去看看那些醫護人員在過什麼日子,便能窺知一二。

我想你長大了,不久的將來可能要擔當責任,所以我認為你要接受更嚴格的考驗,你在將來才會真正了解到什麼是榮譽、什麼是責任。

1960年代的以阿戰爭中,以色列的士兵接受訪問時,外國記者很好奇他們為何可以在阿拉伯數億人口圍攻的劣勢下英勇作戰,最後取得勝利。以色列戰士們說,他們陣地後方幾公里處就是以色列人屯墾區,他們只要往後退一點點,農田、住家馬上不保,阿拉伯人跟巴勒斯坦人肯定會屠殺他們的家人,所以戰士們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戰死,另一個就是打贏。19481970年代以阿雙方共打了五次大規模戰爭,每一次都是以色列打敗阿拉伯聯軍,我覺得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以色列沒有輸的本錢,輸了就全國被屠殺,而阿拉伯國家輸了還能回老家挖石油。

你可知這種心情嗎?希望你一輩子都遇不到這種狀況,但這就是我所謂擔當責任的感覺,當事情失敗,下場將會非常悲慘,因為未來的選項只剩兩種成功或死亡。這世界有許多人都在擔這種責任,所以世界才會看起來似乎安全地運作。例如每天都有數萬次起降的飛機,那些機師就是隨時掌握全機生死,看來平常的例行工作,其實每一秒都很緊張。還有那些手術房的醫師也一樣。

另外,我很好奇你所謂「跟社會格格不入」是指哪些事?你要不要寫信跟我分享一下?也許事情沒那麼糟。

我很願意用網誌的方式跟你互動,我相信這種方式將成為我生活的樂趣之一,有空就告訴我怎麼留言吧。

到了澳洲,凡事務必小心,別在乎國內這批人的負面眼光,努力學習一些東西吧,祝福你,希望你回國時,我們雙方都能帶著愉快的心情見面。隨信附上南澳的一把沙子還有幾根樹枝,這是我熱愛的土地,送給你當紀念品。

願神祝福妳、我 還有我們雙方的家人

阿度 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