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高中經營模型的建議案

南澳高中經營模型的建議案

 

 

 

黃文度2015.04.23

 

 

 

目錄

 

 

 

核心價值與目標

 

對知識的熱情與對土地的感情*我認為這兩樣加起來就是生命的動力*所以很適合當成教育的總目標+

 

教育市場現況與教育基本目標

 

只要關於招生的困境,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少子化」,但這種理由說了等白說,因為少子化是既存現象,其實早就可以預測得到。當我們在十多年前就預測到這個現象時,學校變革有提早開始嗎?話又說回來,就算招生來源無虞,課程的革新就不必做嗎?我們應該回到教育的基本面,思考如何教育出一個人格完整的全人,而不是去想這些市場狀況。學校培育出來的人當然要符合社會需求,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學校培育出的人才也可以主導社會的發展,不是嗎?重點是我們自己對於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我們對於人、土地、國家的深層思考是什麼,或者簡言之,對於未來,我們到底要什麼。曾有同仁提出原住民藝能班的構想,姑且不論技術性的細節,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要辦藝能班。在某次會議中,有位長官竟然說:因為15人就可成班。如果只是為了這種目的去延長學校殘存的時間,則我認為藝能班註定要失敗。又如果藝能班是想要保留原民文化,如此崇高的使命感之下,未必就要辦藝能班,因為文化的保存需要的是有系統的課程與保存機制,課程的部分其實學校現在就可以做,就是自編課程而且長期發展,現有的歷史、語文、藝術、體育、自然等等課程本來就可以部分進行原民相關的部分改編或全系統自編,何須等到藝能班?換句話說,如果藝能班無法有深度的傳承、保存、發展舊文化,那藝能班的價值還有什麼?只剩在參訪團、觀光客或高級長官面前的音樂舞蹈表演嗎?我認為如果只剩這個,那還真是原民文化的悲哀。

另外,從全人教育的本質來看,提早讓孩子類化只是提早窄化他們的世界觀,對長期是不利的。就像本校的體育班,有許多甚至都是其他學程適應不良才塞進該班的,根本不是具有體育天分才來,然後我們再把他們類化成發展體育,結果可想而知。其他部份即使一開始是體育專長生,他們畢業後去哪裡?台灣現有的環境下,連全國最頂尖的體育選手都未必有好發展了,何況是本校體育班,他們畢業後在做什麼,我們心知肚明。他們在校期間,表現好的充其量也不過是學校的業績工具,畢業後呢?我懇請大家摸著良心看看現況。所謂特色應該不是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當自身對世界有充分了解之後,發自內心覺得自己應該怎麼做,也清楚自己要的生活,接著採取一連串有系統的行動,客觀上好像在做某種特別的事,但主觀上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在構築、實現自己的夢想,也就是主觀上無所謂特色,頂多可能是客觀上的局部觀點可以由外人這麼說。

總之,教育並不是一個商業市場,而是一群人對未來願景的期待。

 

課程架構

 

概念上,我將6年的中學階段看成一個大主幹,這些主幹由多個課程計畫組成,而每個課程計畫又各自包含自己的課程元素,課程元素就是教師在學其中開設的一門課+

不管是以客戶(即學生、學生法定監護人)或經營者(教師及行政人員)來看,整個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套系統,而不是一隻由眾多科目、活動用膠水黏起來的大怪物+因此*本人在此提出一個6年的課程骨幹*這個骨幹中有24個學期的課程計畫*其中寒暑假都算一個學期*加上新生入學的銜接課程那兩個月也算一學期+

在整個課程骨幹中*學生可以選擇全部面授、部分面授或全部自學*學校仍然照常開設實體課程*但學生可以在親師生三方溝通後選擇是否參加實體課程*但評量的方式與評分標準則是全體一致*無法通過則須重修+學校方面除了實體課程的準備外*還須提供網路課程讓學生自行學習+

基於對知識熱情與土地感情的核心價值*所有的課程都必須考慮這兩點來進行設計*目前已有的制式課程只需進行授課方式的調整或重新設計*然後再設計一些新的整合課程加進原學期中即可+寒暑假及新生銜接課程則需要重新設計*概念上不要再讓學生有寒暑假就是學習停擺、吃喝玩樂的想法*如果學生對於知識有熱情*其實寒暑假更可以讓孩子盡情去追尋自己最有興趣的那一塊*而教師們也可以分組去輔導孩子*讓孩子可以更加擴大視野+

行政組織

所有的行政支援單為簡化成一個行政服務處,由一位主管統一分配資源與指揮人力。

課程模型的建議案

轉型過渡計畫概述

步驟1.所有的課程都模組化*足以成為課程計畫的元素+

步驟2.行政單位簡化為教學事務處與行政支援處+教學事務處下設:課程事務組、知識管理組(原圖書館)、學生事務組(原學務處與輔導處)+行政支援處總攬純教學以外的所有事務*分工方式可再定義*但重點是統一協調指揮+

步驟3.設定24個學期的課程計畫目標*然後挑選適合的課程模組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