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台北研習日記.

2014/4/29
15:57

每年總是有一次機會到台北師大附中研習,過去為了省時間往往開車,但一個人開車所費不貲。一早搭乘0650的國道客運前往台北,上了國道5號平原高架路段之後,我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坐在這樣的高度看故鄉。
春末的大片翠綠稻田好像少了許多,新建的房舍在增加中,就像高速公路旁急速增加的餐館一樣。宜蘭已經漸漸庸俗不堪,就像台灣其他地區一樣。
到了台北正是上班時間,車跟車擠、人跟人擠,捷運尤甚。這款時而地上時而地下的玩意,是進步的象嗎?我看只是過度擁擠之後的必然選擇吧。
走在信義路的人行道上,我只是想喝水都找不到店,因商業區的店面都還沒開。這個都市的冷漠不只是人,連公共設施也缺少人性。在南澳工作久了,我已經不能習慣整天都被水泥包圍。台灣人很可憐,許多人因為從小就無法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對於自己的無知永遠一無所知。
下捷運之後,我沿著信義路的人行道前往師大附中。這真是一條像沙漠的路,但它比沙漠還不如,因為全部都是水泥做起來的,極難找到一吋土地是直接與地球相連的。我就在這種不踏實的感覺中前進。
路邊偶然會出現植物,這些行道樹都還極為年幼,但台北城不是建城200多年了嗎?怎麼路邊的樹看起來不到10歲?顯然是種了又砍或是自始就沒種。這代表者主事者的無知,也許歷史上曾出現過較優秀的人,但因無法延續而無法成就一個偉大、美麗的城市。幸好住在這裡的人非常無知,吸髒空氣、用天價買水泥鴿子籠、可能整天踩不到一吋真正的泥土、汽車噪音持續24小時、晚上看不到星星等等,他們也被教育成必須帶著自負不凡的態度,以為住在水泥叢林就是進步的象徵。結論就是:當人類越無知,就越能忍受惡劣的環境。
當我去花蓮台東的鄉下時,最有感覺的就是大樹,因為他們是歷史的象徵,他們散發偉大的氣質。而台北這些瘦小的行道樹代表什麽?不過是一個庸俗無知、缺乏文化深度的水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