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使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T)與兒童工作之感想– 陳意文

發表於諮商與輔導月刊94.6     陳意文

前言

與兒童以及青少年工作已經第十年的我,使用的治療方法通常是以遊戲治療為主,再加上完形治療或是現實治療來與案主們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案主有在社區諮商中心,由父母自費帶來的小案主;也有由社福單位轉介而來的家暴或是受虐的案主;其中近年更參與了學校駐校的心理諮商工作,學校的案主不但是非志願性案主,因為計畫執行的限制,希望進行諮商的次數不超過5次,最多,其實也只能10次左右,我更認為找到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與遊戲治療結合變成當務之急,而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的治療方式,是我目前找到不但能與遊戲治療結合,同時還能更有效的處理案主問題的一種治療方式。 [@more@]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是由Steve De Shazer Insoo Kim Berg 在美國短期家庭治療中心(BFTC)所發展出來的,受到催眠大師 Milton EriksonMRI短期策略治療的概念以及Bateson的系統觀和後現代社會建構主義的影響等Murphy,1994)。治療的焦點放在解決導向而非問題導向,尤其看重問題較不發生的「例外」狀態,認為每個問題均有其多面向性,相信當事人有能力可以發展出解決的方式,以克服所面臨之困境,是一種十分看重「正向」的治療方式Murphy,1994;LaFountain,GarnerElison,1996)。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三大架構是:目標架構(包括正向開場與設定目標)、例外架構以及假設解決架構其基本假設與精神包括了:沒有一件事情是只有負面意義的;相信案主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不要一直追尋難以達到的目標,要找到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小小改變會帶來大大的改變;成功的例外經驗會引導問題解決的方向;意義的解釋與經驗是不斷建構的以及合作是必然的現象等等(許維素,民87aMurphy,1994)。

    我在這段時間以來,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情形:

一、在與兒童的關係人工作時,透過焦點解決諮商可達成之功能分別是,建立關係與降低焦慮;發現資源與給予希望感,分述如下:

(一)建立關係與降低焦慮

因為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強調系統觀,也是一種奠基於「看見」人們資源與能力,並十分強調合作關係的一種諮商方式(Murphy,1994)。因此我比以前更強調與兒童周邊的重要他人建立合作關係,我會把兒童案主的老師與父母共同納入諮商體系,爭取他們成為合作伙伴。

許多孩子周邊的重要他人來與我諮商之前,其實充滿焦慮與無力感,他們也是一群非志願性案主,因為他們的孩子或是學生出了狀況,而他們忙著釐清責任的歸屬,所以當我們初相見時,他們其實充滿了防衛,而當我運用「讚美」對於案主表現的任何正向的力量與資源的地方,諮商師都要隨時的「看見」而給予鼓勵與讚美。)與「因應問句」(詢問案主是如何對應這個問題或困境的問句)來讓這些成人瞭解我是真心地想要與他們合作,而不是在找「孩子出問題了,誰該負責」這件事時,他們就會比較清楚,原來我不是找他們來怪罪或是準備說教,而是真心想要與他們一起協助孩子,自然防衛就會降低,例如:我在與案主的家長諮商的過程中,用「讚美」來開場,常常會贏得他們的合作,因為許多家長來諮商之前,心裡總是會帶著諮商師又要叫我配合什麼或是我又有哪裡做不好要更正的,所以孩子才會有問題等等的防衛心情,因此一坐下來身體總是不自覺地「弓」了起來,直到我說:「謝謝您特地抽空過來,我想您一定也是希望孩子更好」,他們的身體才會逐漸放鬆,使用這樣的開場方式,不但可以降低家長的焦慮,更可以使家長進一步地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又例如我會對家長說:「謝謝某某媽媽,您真的是非常關心你的孩子,到這邊來一起討論想方法」,然後問他說「您的孩子的優點是什麼?」,以前當我與家長初次晤談時,常常都只會講到困擾與難處,但是現在與父母討論孩子的優點,會讓家長開始有動力,能夠把人與行為分開時,他也能夠看到孩子好的一面,不只是看到不好的地方。

(二)發現家長資源與給予希望感

在與孩子的重要他人諮商時,一方面蒐集資料,另一個任務是不斷地使用「讚美」「再架構」(諮商師就案主所描述的事件或問題重新的詮釋,賦予正向意義或是另一種意義的過程)的技巧,使 家長或 老師能夠對案主有正向的眼光,重新看待孩子,也更給予家長希望感。例如:家長:「我的孩子腦袋很呆板,很笨,不靈光。」;我則會說:「所以聽起來,你的孩子思考比較直接,需要多學習一些多元思考的方式。」因此,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的是,當家長走出諮商室時,他們比過去多了些許的笑容與希望。

 

二、在兒童部分

由於兒童還是以遊戲為主,所以,我會以遊戲治療的方式跟他們建立關係,等到第二次諮商時,我就會偏向以焦點問話為主,遊戲治療為輔的方式進行諮商。由於焦點解決諮商的三大架構之首,便是目標架構(許維素,民87;黃耀漢譯,民91),而所有的技巧常常都導向如何更清楚地協助目標的設定,因此我經常使用與兒童案主諮商的技巧有下列幾種,分述如下:

(一)協助諮商師更快瞭解案主目標進行目標設定部分

1.關係問句:所謂關係問句,指的是詢問案主關於他的重要他人是如何看他或是看這個問題的看法。例如,我在與一個受到家暴的案主工作時,我們的對話如下:

CO:「○○,你的煩惱是什麼?」

CL:「我沒有煩惱….

CO:「那你爸爸的煩惱是什麼?」

CL:「我爸爸的煩惱是….我會偷東西呀,我一偷東西被我爸發現的時候,我爸就家暴(打)我…..

案主一旦回答了上述的問話之後,我就會再進一步地問案主「那你想不想解決偷東西的問題呢?」,案主的回答是:「當然想,有人喜歡被家暴嗎?」,那此時我與案主就可以往「不偷竊」的目標進行設定,而自然諮商的過程也就更有效率。

 

()當案主有好幾個目標的時候:

1.排序問句:當我的案主有好幾個問題時,我就會請他將他的問題排一排順序,例如:「所以,剛剛聽你說了一會兒,似乎你現在與同學在相處上有一些煩惱;同時你也很在乎你和媽媽的關係;而有時父母吵架也會讓你覺得煩心,如果陳老師請你將這三件事情,依照你煩惱的多寡排一個順序,你會怎麼排呢?」而因為兒童的注意力比較不像成人那樣集中,同時抽象思考的能力也不若成人,因此,我在詢問上述問題時會拿三樣物品分別代表那三種煩惱,協助案主排順序時是很具象化的呈現。

 

2.量尺問句:指的是利用數值(例如1-10)的概念,協助案主將一種抽象的概念轉為具體化的過程。當我的案主排序出來之後,我會接著請他使用量尺問句來針對每一種煩惱給分,在給分的過程當中,案主與我都會再一次的核對與澄清他目前最需要協助的部分為何。例如:「跟同學的相處上出現了問題,如果現在有1分到10分,1分是非常不嚴重,10分是非常嚴重,你會給它幾分?」「而如果1分到10分,1分是沒有很想解決這個煩惱,10分是非常想要解決這個煩惱,你有多想解決這個煩惱?」透過核對案主的問題嚴重性與動機的強度,我與案主可以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

 

()當案主正朝著目標邁進

1振奮性鼓舞:指的是當案主做到或是想出例外而需要讚美時,諮商師用一種誇張的口氣來鼓舞案主的一種方式。當我的案主做到了一些事情或是完成了「家庭作業」的時候,我會毫不吝嗇的配合誇張與戲劇性的口語與非口語語言問他們:「哇!你是怎麼做到的呢?」讓案主感受到我是真的非常開心,而他做到的事情在我的眼裡也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孩子一旦感受到這樣的鼓舞之後,就會對自己愈來愈有自信,甚至愈來愈配合諮商歷程。因此在我與兒童工作的經驗中,我認為振奮性鼓舞對兒童案主特別受用。

 

  2.家庭作業(Homework)的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每次諮商的過程中,在結束諮商之前都會視案主的類型與狀況給予家庭作業(許維素,民87),而提出的家庭作業是緊扣著案主的目標。未接觸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之前,我也使用現實治療中的「Homework」來延續諮商的效果,但是以往當兒童們沒有進行到我與他們約定的「Homework」時,我總是不放棄地一再與案主修正「Homework」,直到他們去達到為止。當我使用了SFBT的「Homework」時,其實是整個哲學觀的不同,因為SFBT的「Homework」強調的並不是案主有沒有做到「Homework」而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更引發案主的改變,是著重在案主因為想到「Homework」而做出的改變,至於案主最後到底有沒有達到「Homework」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因此當我有這樣的改變時,我發現,就算案主真的沒能做到我們所約定的「Homework」,我也不會有任何的不高興,而當她告訴我她還記得,只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沒有去執行「Homework」時,我也可以發自內心地讚美案主:「其實你真的把我們的約定放在心上耶,只不過好像因為…..所以你沒能去做,你能告訴我你是怎麼做到一直都記得這件事情的嗎?」而我也總是發現,當我這樣對案主說完之後,案主不但不會因為找到了藉口不去做,而反而會是因為我瞭解了他們而更願意主動想要執行「Homework」。

 

(四)當案主目標尚未浮現

1.假設解決問句當案主很難用正向眼光看待目標或是不易想到正向目標時,諮商師運用假設解決架構,邀請案主進行假想問題已經解決或是目標達成時,他會是什麼樣子,並鼓勵案主去做目前可以做得到的一小部份假設解決架構包括奇蹟式問句、水晶球問句、擬人化問句、結局式問句以及轉化問句等等(許維素,民87a)。例如:如果有一天,奇蹟發生,你的問題解決了,那時候的你會是什麼樣子?跟現在又有什麼不同?

在我與兒童工作的過程中,發現「水晶球問句」對兒童案主特別有用,因為兒童是善於幻想與投射的,同時抽象思考的能力也叫成人弱些。因此,當我拿著一顆玻璃珠,對著案主說:「這是一顆奇妙的水晶球,請你現在仔細地看著它,它會告訴你等一下我要問你的問題。」我的案主通常真的會在「水晶球」中看到解決的方法或是願景。例如:我有一個國小低年級的案主,對他的哥哥非常沒有禮貌,經常出言辱罵哥哥,媽媽非常煩惱,在建立關係與澄清問題之後,我就拿出我準備的「水晶球」,問案主:「○○,如果你現在和你哥哥的問題解決了,水晶球裡面的你是已經解決問題的你,請你告訴我○○看起來像是什麼樣的人?」案主仔細的看著水晶球,過了一會兒,他告訴我:「我看到水晶球裡面的○○,他是一個有禮貌的人」。因為這個案主平常還算有禮貌,只是對哥哥特別不遜,因此我又進一步的問他:「那○○看到哥哥時是什麼樣子呢?」他就告訴我:「當○○看到哥哥做錯事情時,不會嘲笑他。」而透過水晶球問句,兒童更可以進一步地對所要設定的目標有更清晰的圖像去執行。

 

  結語

一直以來,我在與進行兒童案主進行工作時,都是使用遊戲治療,一方面因為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不若成人,另一方面也因為兒童天生就會進行遊戲。但如果與兒童工作時,只用遊戲治療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的,包括建立關係,然後必須由兒童口中知道孩子真正的問題,才能使兒童意識到他真正的問題,進一步才能達到問題真正的解決。

然而,這樣的過程是漫長的。因為,我使用的遊戲治療是屬於個人中心學派式的遊戲治療方式,它是一種非結構式的,兒童進來遊戲室,就是要看兒童想做什麼,而能做的是陪伴、同理,有時候覺得速度太慢,也只能慢慢磨,自從開始接觸焦點治療之後,就發現速度可以加快進入核心,雖然在一剛開始的建立關係是無法特別加快,因為建立關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但等到進入問題時,發現如果可以用焦點短期諮商加上遊戲治療並用,會比只用遊戲治療快很多。

透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來協助兒童,不但能與遊戲治療作充分的結合,更能縮減治療次數,達到更有效率的應用。


參考文獻

林怡光(民9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身體受虐兒童輔導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2032-35

林怡光(民9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兒童輔導上的運用。輔導季刊,403),49-54

簡正鎰(民92)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於諮商實務工作之運用。諮商與輔導,2052-10

黃漢耀譯,Berg, I. K.& Dolan, Y. 合著(民93)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市: 張 老師出版社。

黃漢耀譯,Berg, I. K.& Steiner, T. 合著(民91)焦點解決諮商案例精選。台北市: 張 老師出版社。

陳信昭等譯,Selekman. M. D.著(民92)改變之路短期治療解決方法用於難纏青少年。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許維素(民87a)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市: 張 老師出版社。

許維素(民87b)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台北市:天馬出版社。

LaFountain, R. M. , Garner, N. E. & Elison, G.. T. (1996). Solution-Focused Counseling Groups:A Key For School Counselors. The School Counselor, Vol.43,256-267.

Murphy. J. J. (1994). Working With What Works: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School Behavior Problems. The School Counselor, Vol.42 , 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