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

  • 作者:汪培珽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0608

  •       盼了許久的寶寶在今年三月出生後,我終於在人生的角色中多了一個媽媽的頭銜。

    [@more@]

          懷孕時,凱中校刊社的孩子曾訪問我,對於孩子將來有甚麼期望,會採取甚麼樣的教育方法去栽培他。當時,沉浸在對孩子的期待與喜悅之中,我其實並沒有很具體的想法,最大的希望就只是要他平平安安的出生。現在,如果要我再回答一次,我會說,我期望能夠盡我所能,用我所有的每一分每一秒,陪伴著他長大,並且,把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珍藏著,作為給他、也是給自己最重要的收藏。 因為,我清楚的知道,雖然孩子會是我一輩子的牽掛,他卻是會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長大,越來越不需要父母的陪伴,離父母越來越遠的。

          也因此,看見這本書叫做《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正切中我的心情,便馬上購買回家閱讀。

          作者汪培珽,一位為了陪伴孩子而辭職的全職媽媽,也因為認真陪伴的過程,寫了幾本親子教育書籍: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以及我正在讀的這本《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

          原本以為,書中會大談父母陪伴孩子對親子教育的重要性、要如何增進親子互動,如何照顧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云云。沒想到,這本書只是作者利用暑假帶兩個孩子到英國自助旅行了兩個月的旅遊記錄。 一開始閱讀時,其實有些感覺書名和內容不太符合,不過,看完全書,看見作者時時刻刻在記錄孩子的成長、在觀察兩個孩子的互動時,也看見了作者想要分享的重點: 「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我知道,我總有一天要面對孩子離開身邊的人生。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眼淚、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到那一天,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絲絲甜蜜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所需的全部養分。」

         陪伴孩子哪還需要甚麼理論呢? 去陪就對了,去跟他玩、去跟他聊、去觀察他的發展、去回應他的需要,親子之間的互動就是在這一點一滴中建立的,尤其是在國中生的階段,孩子正面對青春期的發育和自我價值觀的澄清,更需要父母的引領和陪伴,而不只有補習和考試分數。

          然而,不是每個母親都有條件成為全職媽媽,(就像這位作者,成為全職媽媽的代價是親子關係中常常少了要工作養家的爸爸。)許多凱中孩子的爸爸媽媽,正苦於生活而忙碌著,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跟孩子親近,但我想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時時刻刻的陪伴,而是他知道不論他的功課好壞、成績高低、父母親永遠是鼓勵他的那份溫暖及支持。要知道,孩子現在的成績只是一時的,但親子之間那種緊密的情感,卻可以是支持他不斷努力、追求理想背後最重要的支柱。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您跟孩子的話題,那麼,就從跟孩子一起讀一本他喜歡的書開始吧!

    (原文發表於與凱旋有約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