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老師讀「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美麗的風景封面、著名的文學作家、熱門的教育話題,「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這本書甫一上市,便引起了話題,(當然,還有銷售量。)在大多數讚揚美國教育開放、自主、尊重人權的聲音中,這本書也不例外的以自身經驗「見證」、「代言」了美國教育的種種優點,相對的,也對台灣的教育提出質疑與反思。

[@more@]簡媜自述:「美國生活是個舊廚房舊材料、何必去炒?‧‧‧坊間談異國教育差異的書甚多,我不是教育專家也受限於停留時間短暫,如何能碰?市面上宣揚『資優兒童』、鞏固智育掛帥的書大多單薄,封面放天才兒童照片以刺激其他父母的焦慮感讓他們更看不起自己孩子繼而增進補習班業績的作法,素來為我所不喜,我能抵抗出版社的操作意圖與讀者的誤解嗎?為什麼非寫這本書不可?我的這趟旅行跟別人有何不同?」

聽來作者似乎想要寫出不同於其他遊(留)學生活的經驗和省思,遺憾的是,這本書還是不脫窠臼,處處在讚揚美國教育的美好以及孩子在校園當中獲得的成長與收穫,還不忘對台灣的政治環境暗諷冷嘲一番。從書名來看,也透露出想要「告誡」台灣的老師的一腳:「你們看,美國的學校教育多麼尊重孩子,你們看,美國的老師多麼用心照顧孩子,你們看,美國的孩子到學校多麼快樂,多麼有人權,學到那麼多能力。」換個角度思考,出國唸書的孩子這麼多,每個個案都是成功的嗎?其實不然。而且,不是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有能力寫作成書,也只有成功的個案,才會有機會得到出版社的青睞出版成書,也因此,作者這樣的家庭背景本來就代表了某一種族群的層級,即使在台灣,不靠補習不靠學校,這樣的家庭也能夠教養出不錯的孩子。

在文壇佔有一席之地的簡媜,其文筆功力自是不在話下,不管抒情、寫景都有其文采動人之處。但是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說,書中有些觀點的論述令人不以為然。她以感性的筆觸描述表象,缺少分析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文化深層結構、民族性情差異……等問題,無法中肯地剖析出台灣的教育癥結。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然而不同的地區環境、風俗民情、文化素養很多事情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每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及文化背景都是經過長時間歷史的累積以及錯誤當中不斷修正的結果,台灣的教改不過十多年,許多經驗都是第一次,包括所謂的一綱多本、教師自編教材、學校本位課程等等,其實,許多概念也都是從美國的教育制度當中學習而來,然而,橘逾淮為枳,若只看別人表象的優點而全盤接收,恐怕只有落入形式而不求實質;許多事情應該因不同因素而產生不同因應方法,外國適用的不見得我們就合適;看事情的角度應該有更深一層的理智分析,而不該只是片面的感性流露,個人的成功經驗,也並不代表移植到台灣就是好的。我們應該從「模仿」的思考模式中跳脫出來,找尋屬於台灣的教育特色與能量。

此外,美國的教育現場有許多醜惡與缺失,不是局內人是看不見的。去年至美國進修五個禮拜,就見到公立學校(學區學生多為社經地位較低落的外來移民)入門處金屬探測器的陣仗,而且,美國校園暴力槍擊事件在大學、甚至中小學發生,令人不禁慶幸台灣校園的純樸與美好。

站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絕大部分的老師都想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老師付出的心血和時間絕對不輸於外國,但卻很少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肯定,社會新聞版面向來不缺「不當管教」、「師生衝突」、「參考書、測驗卷佔據課堂」等等,對於學校教師聳動、負面的報導、更多未經過證實的指控。新聞背後,教育現場上每位教師所付出的努力與心血,如果沒有一位有名氣的「文學愛好者」的發掘,將不會有任何人來肯定,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吃碗內、看碗外」,深信「外國的教育比較好、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當然,也許這本書所想表達的,不是台灣的教育體制有多差或是美國的學校有多好,而是希望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反思究竟什麼是教育的本質與教師的使命,實際上,不管是否有家長或作家賞識,教師們仍然不斷地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揮汗苦幹」,因為教育不只是職業,更是教師們賴以自我實現的事業。更希望媒體以及社會大眾也能夠有機會多多體諒教師的用心及付出,給老師一些鼓勵。

最後,我也想要送給台灣的家長們十二樣禮物:

Ø         「牙籤」:提醒家長挑出老師/孩子的長處,欣賞老師/孩子的優點,並時時為老師/孩子加油,營造三贏的氣氛。

Ø         「橡皮筋」:提醒家長給老師彈性,不要偏激,不要消極。

Ø         ok繃」:與老師/孩子相處有了嫌隙或糾紛,用溫柔的態度,恢復與老師/孩子受傷的感情。

Ø         「鉛筆」:寫下自己每天的願望,讓希望充滿心田,讓快樂縈繞每一天。

Ø         「橡皮擦」:每個父母都會犯錯,沒關係的,盡快用橡皮擦擦掉,不再犯同樣的錯。

Ø         「口香糖」:提醒家長,讓孩子勇敢去嘗試,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就會得到樂趣的。

Ø         「棉花球」:象徵的是這個家庭充滿溫馨,感情融洽。

Ø         「巧克力」:當孩子沮喪時,給他一些巧克力,會讓他甜在心頭,也隨時為孩子加油,孩子的心情會舒坦些。

Ø         「面紙」:提醒家長幫孩子擦乾眼淚,用感同身受的心鼓勵孩子,互相打氣,彼此勉勵。

Ø         「金線」:象徵用親情把家人的心,緊緊綁在一起,相互提攜。

Ø         「銅板」:代表每一位孩子是唯一的、有價值的、是特殊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的孩子,不要隨便辱罵孩子。

Ø         「救生圈形糖果」:父母要永遠當孩子最大的支持者,隨時關心著孩子、陪伴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