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即將出刊的商業周刊報導,台灣各縣市中,嘉義市學生可分配到的教育經費最低,每人只有一千六百多元,雲林縣、台南市次之。教育經費最充裕的地區,仍是家庭經濟相對較富裕的台北市、新竹縣、台中市。台北市每個學生每年可享用的經費,是嘉義市的四點四倍。 此外,台北市共有一百零三座游泳池,平均二點三所學校就有一座。但台中縣只有三所學校有游泳池,南投縣只有兩座游泳池,台東縣也只有一所有游泳池。另如南投縣中寮國小的游泳池,是中寮鄉唯一的一座,暑假卻不開放,想游泳的孩子必須大老遠跑到南投市。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陳麗珠指出,過去台灣省教育廳把經費直接撥給學校,各校能拿到的經費差異不大。「精省」後,部分教育經費被行政院主計處收回,當作地方自主的「統籌分配款」,國民義務教育也由各縣市負責。 「好處是地方的自主性提高,壞處是國民教育的差異性擴大。」桃園縣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地方如果財政拮据、縣長又不重視教育,那麼除了養人,很難再做更多投資。 也因此,許多地方的國教,變成「七折教育」。台中縣教育局長王銘煜透露,該縣主計室擔心財政收支不好,曾要求教育局先以百分之七十為執行額度,最後再看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有沒有錢執行。 「為什麼同一個國家的孩子,受到的義務教育等級不同?」全國教師會前祕書長、南投縣虎山國小教師劉欽旭質問。國民義務教育違反我國憲法第一五九條「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國民義務教育本來就是地方事務,中央是對地方補助,」行政院主計處副主計長陳慶財說,「難免會不一樣,本來就不可能完美無缺嘛!」他強調,要政府另外給錢,得看「績效」,提得出好案子的,才能拿到比較多錢。 政府補助各縣市中小學的經費究竟多少?九十二年度行政院「直撥基本教育設施補助」(用途包含水電、營養午餐、資訊設備、老舊教室),台北市、金門縣、連江縣拿到的經費都是零。教育部「特定教育補助」,台北縣拿到卅億元,是苗栗縣的一百六十八倍,但台北縣國民小學的學生人數,只是苗栗縣的六點七三倍。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駱明慶研究發現,一九九七至二○○○年,百分之六點一大安區人口成為台大學生,是台東縣卅二倍。 2006/03/0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