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小社論:有「教」沒「改」

今年首次國中基測落幕,討論教改的話題照例揚揚沸沸。有人褒,有人貶,眾說紛紜之中,教育部長杜正勝一番「教育改革就是社會改革」的談話,倒是一語中的,點出當前教改問題的核心。

由於首屆實施九年一貫、一綱多本,今年的國中基測格外受到矚目,也被視為十年教改成敗的指標。然而,「愛深責切」雖可理解,卻無助於教改工作的推動與落實。

譬如,有人批評基測反映出城鄉差距,但杜正勝回應說,城鄉差距不只是教育問題或學校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問題,教育問題若局限在校園與課本裡,教改注定要失敗。

杜正勝說的沒錯,台灣的教育確實有城鄉落差、貧富不均、輕忽弱勢等問題。但,責怪教育部時,大家捫心自問,社會究竟有無隨著教改的腳步與時俱進,徹底打破文憑主義的觀念,揮別補習惡習嗎?

如果沒有,那麼問題的癥結在哪?是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使然,還是老師填鴨教學的作法未變,甚至是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作祟?

誰都明瞭教育是百年大計,這一代人的奮鬥打拚,永遠是在為下一代的幸福而努力。我們固然無須以一次基測論斷教改成敗,但卻必須盡快擺脫僵硬的思想,修正錯誤的觀念,否則那樣的教改,終究只是有「教」而沒有真正的「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