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話十巧

一次說清: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二話不說:不嘮叨、不重複、不多管。

三思而言:話要想著講,不要搶著講。

四方觀察:選擇適當的人(個人)、地(地點)、事(事情)、
物(物件)、時(時間)。

五分忍讓:忍一時風平浪靜,孩子脾氣比較大時,
父母肚量要寬大而容忍。

六六大順:每周六次,每次六分鐘,跟孩子聊聊天或講笑話,
拉進關係搏感情。

七多問他:例如:「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或「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八會問話:問他事情經過情形,應該問:「這是怎麼一回事?」
不要問:「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前句話單純只想知道事情始末,他會實話實說,
後句話隱含有責怪之意,易引起他防衛之心。

九我訊息:說話時以「我」開頭,說出自己的感受,
不要用「你」為開頭,避免有指責的意味。

十同理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並能感同身受。

※※※※※※※※※※※※※※※※※※※※※※※※※※※※※※※※※※※※※※

我們都愛孩子,我們都不想要孩子受到傷害,但是我們常常在言語管教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傷害到孩子。其實說話技巧是可以訓練的,只要我們有心,就ㄧ定可以做到。

親師文章

※※※※※※ 學習力取決於生活習慣 2007/04 康健雜誌 101期 ※※※※※

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教書十多年,發現不少他的學生(大學聯考成績頂尖的人),進了大學後竟然不會主動學習,大一就出現學習不適應的問題,甚至不及格被當,促使他開始找原因。他發現台灣學生上大學之前,都是被動接收知識,老師給什麼就唸什麼,加上考試多半考選擇題,而不是申論題,無助於思考,所以就算考試成績很漂亮,到了大學卻無用武之地。

另外,他也觀察到學生在校的成績表現,和在社會上的表現不見得成正比,決定因素是進入社會後,是

否仍有積極的態度和學習動力,「因為這時候你不再是為了考試、學位而學習,」呂宗昕說。因此,他

投入研究如何讀書學習、如何提升學習力,更不斷出書、寫專欄,和孩子及家長分享他個人學習的心得

與經驗。

先建立好的生活習慣
提升學習力最重要的是什麼?
「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呂宗昕的答案或許令父母意想不到。他發現,那些表現好而且學習力強的孩子,多半自我要求比較高,並且生活管理比較嚴格,包括會安排規劃自己的時間,生活作息規律,保持讀書環境整齊(書桌上沒有雜物,書分科別類排放在書架上等),而且每天自己整理書包等等。
「學習效率是建立在這些細微的日常事物上,父母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生活習慣,」呂宗昕建議。
適度施壓力,孩子學得更好
大人正向的期待和適度施加壓力,可以幫助孩子學得更好。
不過,父母的期待應隨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年齡不同,及學習情況變化,靈活調整,而非一成不變。
例如,有的孩子自我期許高,又在乎外界眼光,如老師同儕的看法,那父母給他的壓力可以小一點,否則會超出他的負荷;相反地,如果孩子被動、消極,自我要求少,家長就要多施一點力,在後面推他一把,幫忙拉高學習力。
另外,孩子找不到學習目標,也會不想學習。呂宗昕建議家長,經常問孩子,「你的志願是什麼?未來想做什麼?」也許孩子的答案每個月不同,沒關係,重要的是促使他思考這個問題,慢慢找到學習的方向及目標。
增加學習自由度
教育專家一直呼籲讓孩子快樂學習,但孩子如何才能學得快樂?
呂宗昕認為,先要有學習意願,而且能自由學習,加上學了有成就感,具備以上三者,快樂學習並不難。
因此,他提出幾個可行方法:

●對必須考試的科目,父母不妨讓孩子參與決定用什麼方法學習,例如看圖畫書學英文,及決定學習範圍,例如自己規劃學習進度。

●至於不需要考試的學習,給的自由可以更大,讓孩子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及方法,例如想閱讀的書,想參加的才藝或社團活動等。

父母應該為孩子加分,別吝於讚賞孩子,只要他每天或每一次考試有一些進步,或每天學到新東西,就要鼓勵他,讓他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和自信。

「退回原點學習並不丟臉,反而學習力加倍提升,」他強調,父母不需要太心急,一直要孩子不停往前衝,有時候停下來,甚至後退一步,讓孩子把過去學習的問題和不理解之處徹底弄懂,下階段的學習將更有成效。

他建議可行的方法是:
●認真訂正考卷
發了考卷,父母的目光不要只集中在孩子考了幾分,「家長都期待孩子下一次的100分,但我認為考後的100分更重要,」就是把這次答錯、未達100分的地方訂正好,不會的問題弄懂,也等於拿到了100分。
●準備錯誤筆記本
每一科都準備一本「錯誤筆記本」,把經常弄錯,或學不好的部份記下來,例如彈鋼琴常彈錯的地方、常寫錯的國字、拚錯的英文單字等,隨時提醒自己注意,甚至考試之前拿來加強練習。
避免太快幫孩子解決問題,教導孩子時,父母常犯的錯誤是操之過急。
尤其當孩子提出問題,希望爸媽回答解決時,大人經常太快就給答案,沒有給孩子自己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機會。「家長要先忍住,停止給速食答案,」呂宗昕建議家長問孩子,「你先想一想可以怎麼做?」然後耐心等待孩子思考,父母也可以給一些提示,一步步引導孩子,但切忌立刻出手相助。
面對多變、不確定的未來,「學什麼」不重要,學習「如何學」才是勝出的關鍵,尤其是自己找問題、自己思考及自己找答案解決的能力。
教孩子有效管理時間

孩子念書、寫功課拖拖拉拉,不僅學習效率不張,更且犧牲睡眠、活動及娛樂放鬆的時間,不利於健康。

因此,建議父母從小養成孩子「時間管理」的觀念:
第一步,先讓孩子知道他一天有多少時間可運用
,例如放學回到家4點半,一直到9點半上床睡覺,中間共有5小時,扣掉吃晚飯、洗澡等一小時,他還有4小時可以寫功課、唸書、閱讀、看電視、打電動等。
第二步,讓孩子養成先計劃、後行事的習慣,在寫功課或玩耍之前,先想一下今天有哪些必須完成及想做的事,並大略規劃所需花的時間,最好能條列寫下來。
最後,排訂事情的優先順序,然後再做,例如第一先做重要而且緊急的事,像寫完明天要交的功課,接著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像複習今天的上課內容、閱讀課外書、運動等,然後再做緊急但不重要、及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像打電動、看電視等。
不斷練習之後,孩子比較能有時間觀念,並且有效率分配時間及完成事情。

恭喜!

如果你可以看到這篇文章,表示註冊過程已經順利完成。現在你可以開始blogging了!

生活公約

一、看到師長要問好。

二、不要在教室、走廊跑步。

三、不要在教室玩耍。

四、準時完成作業。

五、不隨便動別人的物品。

六、互相友愛、不爭執。

七、上課專心、發言要舉手。

八、上課前要準備好需要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