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本身的利益,不惜用盡千方百計馴服黑猩猩,諸如:注射安非他命、上鎖鍊、監牢,這些殘忍的酷刑常見於馬戲團、動物實驗室、猩猩飼主家中及寵物店
等。有鑑於此,珍古德於1977年創設珍古德協會以進行野生物的教育及保育研究計畫,並進一步地支援野生黑猩猩的研究。至今,珍古德協會的使命仍致力於提
昇個體的能力,使之更具有感受力與同情心,以進一步地改善我們的環境。
真 古德
一九六○年,珍 古德(Jane Goodall)出發前往至東非坦尚尼亞一處偏僻的貢比鳥獸保留區(Gombe Stream Game
Reserve),研究與人類行為最相近的“黑猩猩“;秉持著堅毅不拔的精神,珍終於贏得野生黑猩猩的信任,並逐步研探出每一只黑猩猩的獨特性格及他們每
天的生活點滴。
《情同手足黑猩猩》這部影片完整地記錄了珍 古德二十年來的輝煌成就,其中甚至包括了黑猩猩也能製造並使用工具等重大發現
本片的觀感
1.觀察黑猩猩之間的相處模式
2.了解人類與黑猩猩如何互動
方仲永
方仲永是北宋時江西金谿縣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種田的人,沒有念過書,也沒有人會寫字。
仲永五歲時,有一天忽然哭著向父親說:「爸爸,我要紙和筆,我要寫詩!」
他的父親起初以為他只是胡鬧。這個兒子從小在田間長大,至今連筆、紙長成什樣兒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讀書作詩是什麼事兒了。可是方小弟弟硬是哭鬧不休,父親只好從鄰家借來了筆、墨、硯和紙。
仲永磨好了墨,攤開紙,不慌不忙地寫下四句話。不識字的父親半信半疑地把詩拿給隔壁的教書老先生看。老先生一看之下,讚賞不絕。他說:「這首詩說明奉養父母和團結宗族的道理,好題目,好文詞,好詩!仲永真是個天才神童呀!」
不久,這首詩傳遍了全村,大家都驚嘆仲永的才能。
許多人請仲永作詩,把他們父子當作貴賓招待,並且送他們金錢。
仲永的父親天天帶著天才兒子到處拜見鄉人,讓他炫耀奇才。
仲永就這樣忙於拜會、應酬,沒有時間學習、進修,他的才能漸漸退步了。十二、三歲時,他所作的詩已經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叫人讚賞。二十歲時,人們說他的才智已經完全消失,所作的詩已平凡無奇。一個難得的天才,以後就這樣庸碌地過了一生。(取材自《臨川先生文集》)
寓意:
天賦再高,後天若不努力學習,也難有成就。
馬友友
馬友友的成長故事
享譽國際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五歲就被譽為音樂神童二十三歲開始全世界巡迴演出。三歲的時候,馬友友為了和學小提琴的姊姊有所區隔,選擇了大提琴做為一生的
伙伴在父親的用心栽培下,很快展現出音樂的才華。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除了在音樂上下功夫,對文學、歷史、人類學等科目,也有很大的興趣,大學時期還曾沈溺在「紅樓夢」等古典文學的世界裡,九度獲得葛萊美
獎的馬友友,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樂曲,跳躍的音符猶如生命的波動,當你閱讀他的故事的同時,也等於走入音樂家生命的樂章,分享他的成長。
西元1991年,馬友友在錄音間,進行一項創新的「音樂實驗」。 「對,聲音再提高一些,宏亮一些。」
錄音室裡,是馬友友,和黑人爵士樂歌手:麥可。只見馬友友拉著大提琴,而麥可張著嘴,發初各種高低音,有時快,有時慢,有時柔美,有時高亢。
原來,馬友友正打算出一張新的專輯,名為「天籟」。是用大提琴和人的聲音來聯合演奏。
有有因為自己很喜歡爵士樂,所以和爵士樂手麥可很談的來,有一次,他們聊著聊著,友友忽然說:「用你的聲音和大提琴合奏,不知道效果如何?」
就這樣,他們兩人合作完成了「天籟」專輯,這張專輯在美國創下了連續100週都上榜的紀錄。
作者簡介 王淑芬,1961年生,台灣台南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畢業。最喜歡的人是小朋友,最喜歡的物是書。現任小學美勞老師。
曾獲:信誼幼兒文學獎、洪健全兒童文學獎、教育廳文學獎等。
馬友友
世界巨星─馬友友
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被視為在當代青年大提琴家中, 位居世界第一。十一度獲得葛萊美獎殊榮;日本音樂雜誌票選古點樂界超人氣 偶像;更是世界各地一流音樂會亟欲邀請的對象,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作品。
馬友友生於浪漫理性的法國,長於開朗樂觀的美國,又具有謙虛深沉的中國血統。他擅長發揮對不同文化的敏感觸覺,拿捏音樂作品中多層次的複雜性格;演奏出的音色,較其他大提琴家鮮活而多樣,輕易展露音樂的內涵。
馬友友不僅在古典音樂的 範疇獨領風騷,更跨足爵士樂、民族音樂、 舞樂等,多方嘗試各種音樂的可能性。除了為數眾多的古典音樂錄音外,馬友友還曾創下許多大提琴的新記錄:如使用大提琴挑戰高難度的克萊斯勒、帕格 尼尼小提琴樂曲、與日本歌舞伎巨星阪東玉三郎合作演出、以巴哈無伴奏大提 琴組曲為現代舞配樂、以及與流行歌手麥菲林合作灌錄專輯,嘗試將人聲與大 提琴琴音做完美的結合等。97年馬友友於香港回歸大典上,與作曲家譚盾合作 「交響曲一九九七」,更是舉世矚目。98年馬友友與六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 作「馬友友的巴哈靈感」音樂電影,將巴哈的音樂賦予全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