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徦愛的叮嚀

謝謝家長這一年的照顧。
暑假時請協助儘量不要讓孩子看電視及使用電腦和手機遊戲,多讓孩子出去運動。
按照以前的經驗顯示,過完暑假開學時量视力會發現看電視沒有限制的孩子退步很多,有人甚至增加200度,所以懇請家長多多協助。感謝

帶的走的經典~一年仁班榮譽榜~

一年仁班榮譽榜

※弟子秀才–1.2.3.4.5.6.7.8.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

※弟子進士–1.2.3.4.6.7.11.13.14.15.18.19.21.22.

※部首表狀元–1.2.3.4.5.6.7.8.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

※閱讀秀才(30本)–3.5.6.7.11.12.13.14.18.20.21.23

※閱讀舉人(60本)–3.6.7.12.13.18

※古今背書方法秀才–1.2.3.4.5.6.7.8.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

※古今背書方法進士–1.2.3.4.5.6.12.13.14.15.16.18.19.20.21.22.23

ADHD相關網路資訊蒐集~未完

一般男孩子在七歲左右就被診斷出來,而女孩子則要到十二歲。因為女孩子的症狀多半是無法專心,此一情形到初中,高中時,會因課業繁重和社交活動增多而使的孩子面對更多­困難 

ADHD的女生基本類型:健忘.不專心.手忙腳亂.自尊心較男生ADHD低落.比一般女生更容易出現焦慮與憂鬱的情形,面臨人際關係與同儕排斥的情形較男生嚴重,交朋友的壓力高,若未治療到了青春期當學業.人際關係與情緒轉變都可能使其無法接受

情況:家庭衝突.留級.嗑藥.酗酒.抽煙.憂鬱與焦慮症.愛作白日夢.學業未能充分發揮潛能.計畫或工作可能半途而廢,一件事情沒做完又去做別的事,老是趕不上時間.找不到包包裡的東西,置物櫃亂七八糟,忘了帶作業,不太會煩人但是卻會非常多話愛炫燿,焦慮的習慣.坐不住

治療:服藥與男生治療相同

 

http://www.chimei.org.tw/main/right/right01/cmh_department/57790/05-1.files/ADHDdrugs9705.files/frame.htm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指引(父母版)

 

<新聞剪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別拖 把握治療黃金期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別拖 把握治療黃金期

本文引自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7&id=13461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11.05.20
家中如果有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行為過動如愛打架,以及容易衝動等行為時,小心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一名鄧小弟弟從幼稚園起就被園長抱怨規矩差、慢半拍。小學一二年級時,功課拖拉寫不完,到了三年級,會出言頂撞老師。五年級時更拿鋼杯把同學的頭打破,老師建議媽媽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就醫,終於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於是開始治療,想不到一拖長達七年,才獲得正確治療。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日前調查發現,超過五成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後,拖上一年才就醫,甚至有家長從懷疑到就醫總共花了12年。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就醫,當醫師建議用藥時,仍有一半的家長遲疑用藥至少六個月以上,有家長表示,光決定用藥,就考慮了4年半。為什麼這麼擔心?就是怕藥物副作用。

  一項研究指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在七歲時,症狀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以及低自尊;但不處理拖延到十一歲時,症狀就變成混亂行為、學習障礙、以及社交技巧問題;若持續不治療到十三歲甚至拖到成年,症狀演變更複雜:對立反抗、挑戰權威、品行混亂、學習障礙、甚至出現退學、犯罪、成癮等狀況。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張學岺醫師說明,許多家長擔心藥物傷身,認為能不要用藥就不要用。但是事實上,藥物的副作用影響程度有限。一份報告整理多個從1995年起,有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作為治療的臨床試驗,如短效藥物利他能、或長效藥物專思達,發現副作用通常輕微且可以透過劑量調整控制。以體重減輕來說,臨床上醫師會透過暑寒假、週末暫時停藥,來調整孩子的食慾,而嚴重的副作用更是極少發生,是相對安全的藥物。研究總結使用藥物治療的好處大於不治療。

  不治療出現的症狀會漸漸增多,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另一項分析了八個涵蓋幼兒到成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臨床試驗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者,留級、未成年懷孕、性病、拘留監禁的發生比例,都大幅超過其他人。張學岺醫師說明,這是因為注意力不足的孩童都較為衝動、不加思索、連被解雇的機率也大。因此呼籲家長,應該在症狀仍單純時介入治療,把握治療的黃金期,避免衝擊影響一生。

  張學岺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兒童青少年精神領域中治療效果最好的疾病,若能早期積極地以藥物合併行為療法來幫助孩子,就能讓孩子盡早開始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矯正過去不好的生活習慣。藥物還能有機會在經過一段治療的時間後,達到緩解的狀況,也就是說,已經不符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定義,或是僅有極少,或無症狀的情況。藥物以外的治療方式,仍有機會有效,但是效果都很慢,提醒家長,當嘗試的方法在兩週到一個月內沒有改善時,就應該考慮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的諮詢。

過動兒延遲治療 恐影響社交
本文引自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345262.shtml【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調查過動兒家長發現,逾五成家長發現孩子異狀,卻拖上一年才就醫,七成五家長超過半年才考慮用藥。醫師提醒,延遲治療,對孩子未來社交、生活的負面影響更大。

「我沒有朋友,下課時間都在罰寫。」這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子的處境,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說,患者因不專心、過動、衝動,學業及社交經常不順利。

鄧小弟從幼稚園就因規矩差,常被老師罵,小學三年級因頂撞老師被賞一巴掌,媽媽看到孩子臉上掌印才發現,小五時拿鋼杯把同學頭打破。在老師建議下就醫,確診為過動症,從發現異狀到就醫治療,已過7年。

鄧媽媽說,治療後孩子專注力提升,以前對所有事情都無所謂,如今念小六的鄧小弟快樂多了,還主動參加活動,交到不少朋友。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岺說,針對303位家長的問卷調查顯示,半數家長從發現症狀,超過一年才帶孩子就醫,三成家長拖了兩年以上,甚至有人拖了12年。醫師建議用藥時,七成五家長考慮半年以上,擔心藥物有副作用或會成癮。

張學岺說,不及早治療,過動兒要處理的狀況會愈多,包括學習障礙、品行混亂,一項涵蓋幼兒到成年的研究顯示,未接受治療的過動兒,半數以上可能有藥物濫用問題,不少人在學業、就業表現出狀況,如無法完成高中學業、被解雇等。

不少家長嘗試感覺統合學習或飲食調整等,張學岺說,個人體質有異,不是所有人都有效,建議兩周未改善,應盡快至兒童精神科評估治療。張學岺說,藥物配合行為治療成效更佳,且可由醫師監督、控制,副作用也能監測。

過動兒治療 易錯過黃金期
本文引自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51900070.html
2011-05-19
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念國一的鄧小弟從幼稚園就被老師抱怨規矩差,到念小學,他因功課拖拉寫不完,甚至一度被老師帶到警察局前,威脅他再不寫功課,就要報警處理。直到他因頂撞老師被賞巴掌,又以鋼杯敲破同學的頭,媽媽才驚覺事情嚴重,帶他至兒童心智科就醫,並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而這一拖已是7年。

     病因不明 拖延更麻煩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昨天發表一項針對家有過動症兒童家長的調查,超過5成的家長發現孩子有症狀,卻拖上1年才就醫,甚至有人從懷疑到就醫花了12年。另因擔心藥物有副作用,75的家長遲疑用藥超過半年。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岺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先天大腦統籌專注力與衝動性有困難,至今病因不明。

     很多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多會先嘗試帶孩子練氣功、刷背或運動耗體能等另類療法。張學岺提醒,ADHD臨床用藥副作用影響低,多為食慾不振、晚上入眠困難等,可透過調整飲食來處理,拖延就醫及用藥,反倒會使症狀更為複雜。

     張學岺說,有調查顯示,近半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被欺負取笑,或欺負其他同學,常常功課寫不完,跟不上學習進度,最好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搭配行為訓練。

     狀況不斷 快去看診

     她提醒家長,孩子如果在兩個場合當中,譬如學校、家中或安親班,出現功課寫不完、跟不上、人際衝突等狀況,就要警覺,當嘗試各種另類療法1個月內沒有改善,就應考慮至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諮詢。

用藥怕!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逾5成家長拖1年就醫
本文引自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1051801089.html
新聞速報中廣新聞/陳奕華

    用藥怕、就醫拖!調查顯示,家長從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到就醫,超過五成拖上一年,甚至有父母從懷疑到就醫總共花上12年,當醫師建議用藥,家長擔心副作用,半數遲疑用藥半個月以上,更有人考慮四年才決定,期間索性帶孩子練氣功、刷背或運動耗體能等療法,醫師指出,拖越久症狀越複雜,坊間療法沒有大型研究支持,而且並非全都適用,建議症狀出現,及早就醫評估。

    這名鄧小弟弟幼稚園開始就被園長抱怨規矩差、慢半拍,家長帶去復健科學畫畫、攀岩沒改善,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功課拖拖拉拉寫不完,還出言頂撞老師,到了五年級,甚至拿鋼杯把同學的頭打破,期間老師生氣,家長也很苦惱,就醫後確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一拖,症狀滾雪球,長達七年才獲得正確治療。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岑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是管教問題,是先天大腦統籌專注力與衝動性困難,至今病因不明,很多家長擔心藥物傷身,拖延就醫,反倒使症狀更為複雜,事實上,藥物副作用影響程度有限,是可被處理,而且只是治療的一環,還是要搭配行為訓練。「藥物治療是治療種類的一種,只是效果比較快,也比較可以馬上改善問題,如果說要治根的話,現在還沒有,我們還是要搭配一些專注力訓練,一些行為本身,去教孩子去做選擇、克服自己,還是要搭配行為部分。」

    調查顯示,近半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被欺負取笑或欺負其他同學,醫師表示,這群小朋友無法分辨肢體界線,不知道與人相處、情緒容易波動,或是所謂白目、引人側目。提醒家長,孩子如果在兩個場合當中,譬如學校、家中或安親班,出現功課寫不完、跟不上、人際衝突等狀況,就要警覺,當嘗試方法一個月內沒有改善,就應考慮到院諮詢。

調查:過動症常延誤1年才就醫
本文引自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97520&type=%E7%94%9F%E6%B4%BB
2011/5/18 12:55】自由電子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一份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病童家長,發現孩子有過動症狀時,都會拖到1年以上才就醫,有家長從懷疑到就醫甚至花了12年。專家表示,這很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使病情更棘手、複雜,增加治療困難,對孩子成長與人格發育也易造成負面影響。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今發表調查,分析北中南共303份病童家長問卷後,除發現延誤就醫情況普遍外,即便就醫後醫師建議用藥,半數家長因擔心副作用,至少遲疑半年以上,多半會先嘗試宗教、中醫、感覺統合等非西藥方式。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學岺指出,許多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但其實藥物副作用很有限,治療好處大於壞處,一旦延誤治療,症狀會越來越多,增加治療難度。
 
 這次調查發現,近半數病童在學校會被欺負或取笑,治療拖延越久的病童,最容易在學校受欺負取笑、也容易受到老師的負面言語及舉動。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病患在7歲時,症狀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與低自尊;若不治療拖延到11歲,就出現混亂行為、學習障礙與社交技巧問題;若拖到13歲以上、甚至拖到成年,則會出現品行混亂、學習障礙、甚至出現退學、犯罪、成癮等狀況,影響深遠。
 
 這份調查發現,家長在接受西醫治療前,求助的管道與手段五花八門,包括宗教、中醫、行為矯正、感覺統合、運動消耗體力、氣功、刷背、陪伴、學心算等。
 
 張學岺指出,這些非藥物的治療方式,雖然不見得一定沒效,但效果都很緩慢,建議當嘗試兩週到1個月內沒有改善時,就應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協助。

大愛新聞醫療 –注意力不集中 及早治療過動症http://www.daai.tv/2011web/news/content.php?id=4251



 

http://n.yam.com/tlt/healthy/200811/20081120686734.html

 http://www.psychpark.org/bookstore/ebook1/ADHD/ebook.htm

 http://www.tafm.org.tw/Data/011/455/220901.pdf

 http://www.kmu.edu.tw/~kmcj/data/9306/11.htm

 

注音符號大姐姐教學-相關資源蒐集~待續~

初任輔導處資料組長承擔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為期五週)

    紀錄一下正在進行的過程及步驟

1.先行測驗大哥哥大姐姐發音正確與否-可以利用

   http://www.mdnkids.com/BoPoMo/   加以檢測

2.服務心態及想法提升

3.準備物品;L夾.閱讀小書.筆記本.出缺席紀錄表.注音符號總表.小老師自製注音符號卡

                    老師填寫狀況單(申請評估表)-影印給小老師張貼

4.採階段式-注音符號檢定測驗卷加以評估(心理出版)–提供原班老師加以輔助教學

                    測試之後加以紀錄並於下次上課前加以複習

5.儀式;前一周由小老師去教室帶領及送回教室,之後小一自行前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