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懷好意的來問我:老師,百香果的台語怎麼說?
我說我也不知道,他們說,那叫「蕃仔LP」(感謝當年的外交部想出了這個委婉語)。
我不相信,就上網查了一下,結果很是有趣。百香果的台語正式說法應該是「時計果」,來源是日文,因為百香果的花柱頭像是時針,花萼和花瓣像是鐘面的字盤,故有此名。但同樣的特徵在歐洲人眼裡,看到的卻是類似耶穌受難時刑具的形象,故稱之為「受難果」,passion fruit。這裡的passion不是指熱情,而是指耶穌基督的受難(當年梅爾吉勃遜拍《受難記》,片名中文翻譯的副標題叫「最後的激情」,就是上了這個當)。中文的「百香」應該就是這個字的音譯。
至於學生的說法,確實有人講,但似乎只侷限於宜蘭地區;在台灣的其他地方,說法是很類似的「牛LP」,可能來自於百香果黑黑皺皺的外形。為什麼宜蘭偏偏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呢?這似乎也會是個很有趣的課題。
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