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1 二年級 張廂菱
經過這一次的訪問後,我覺得李寶蓮老師是一個很勇敢很自由的女人,他所經歷的事讓我深深的感到驚訝,習慣不一樣的環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只要用心體會,不管什麼事都能克服,真的很不容易,這樣的心態我也很欽佩,真希望我能像她一樣學習勇敢!
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
小記者1 二年級 張廂菱
經過這一次的訪問後,我覺得李寶蓮老師是一個很勇敢很自由的女人,他所經歷的事讓我深深的感到驚訝,習慣不一樣的環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只要用心體會,不管什麼事都能克服,真的很不容易,這樣的心態我也很欽佩,真希望我能像她一樣學習勇敢!
採訪時間:102年3月18日
1. 您大學時選讀中文系的原因?
因為喜歡文學,喜歡閱讀。
2.為什麼以阿寶當筆名?
阿寶是小時家人就是如此稱呼自己,因此覺得叫阿寶比較親切
3.您在國外旅行期間有甚麼收獲?
國外旅行拓展了很多自己的見解,很多事和自己熟知的都不同,就以洗澡這件事來說,不是我們習慣的一打開水龍頭就有熱水從蓮蓬頭流出。有些地方想要有蓮蓬頭式的沖澡,必須先燒一鍋熱水,將水舀至高處的盛水容器,再由容器流出,這是尼泊爾的洗澡方式。至於行至西藏,往往需要半個月才有辦法洗澡,而且需要到熱鬧的縣城,才有可能有這種機會,據說西藏人洗澡不易,一生只洗3次澡。至於到北歐,天氣寒冷每到洗澡時總要掙扎半天,才有辦法跳入河裡湖裡,但是北歐風景之美,實令人無法忘懷,實在十分享受。
有過那種與自然為伍的洗澡經驗,再度到浴室中洗澡,清洗身體時只能面對四面牆壁時,就覺得無趣了。
4.獨自旅行是否害怕?有被野獸攻擊的經驗嗎?
要談獨自旅行的害怕,我自己更怕年老時,回首看看自己經歷過的人生,竟是平淡無奇、庸庸碌碌,這才更令我害怕。
我並不害怕野生動物,只要是有骨頭的生物我都不怕,即便是蛇也有骨頭,至於蜘蛛、昆蟲,骨頭要身體外頭的,我也不怕,唯一會怕的是軟體動物,像是毛毛蟲類的。
以前我會因為一隻毛毛蟲在路中間,而不敢過馬路,旅行中這種迷思也漸漸破解,我自己會思考,為何自己會有這種奇怪的害怕,這些害怕並非理性行為。因此也漸漸突破這樣的恐懼。
旅行中曾有徒手抓兩百多隻螞蝗的經驗,從喜馬拉雅山下印度時,某一段路程有熱帶雨林的氣候與區域,當時為了求快,抄捷徑穿越雨林區,途中身上吸附了很多螞蝗,螞蝗外型酷似水田中吸血的水蛭,兩頭有吸盤,身體細細長長的,可捲曲也可伸長,吸血時會分泌抗凝血的物質,讓受攻擊者血流不止,叮咬後也會紅腫發癢好幾天。為了抓掉身上的螞蝗自己也鼓足了勇氣,算一算抓了兩百多隻,之後雖仍會遇螞蝗攻擊,但都小巫見大巫,也至於讓自己害怕了。
5.在外地時是否想家?
我習慣也喜歡一個人,因此我並不會因身處外地而想家,反倒是上大學那一段日子,特別的有鄉愁。
高中時因為不喜歡擠公車,每天上下學都從冬山騎腳踏車到蘭陽女中,騎車速度較慢,總要提早出發,因此每天清晨與傍晚伴隨在自己身邊的就是清新的空氣,寬闊翠綠的田園、自然風光。自己在上大學時為了一探都市生活,刻意選了台北市的大學,結果發現自己非常不喜歡大都會的環境。每天面對高樓大廈的水泥叢林,都市人口稠密但是人情疏離,因此鄉愁特別的濃厚。
6.為什麼挑梨山當成討山的地方?
其實並沒有特別挑選,是因為自己當時正在梨山打工,梨山的環境對自己來說比較熟悉,有朋友、有打工時的老闆,要開始比較容易。
7.您的家人支持嗎?
我的母親沒有受過教育,因此除了她所熟知的軍公教這些職業外,我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她的擔心都是一樣的,就像我去旅行這件事母親一樣擔心。因此我得到一個結論,我相信我只要好好活著,並且善用父母給我的身體,也就夠了。
8.山上有沒有遇到什麼靈異事件?
我並相信有靈異事件,我也沒遇見過,你們有經驗過嗎?所以這是非理性的懼怕。
9.請您談談在梨山上的日常生活(食、衣、住、行)?
我曾經在竹村生活過一段時間,那是離車子能到達的地點還要步行十公里的深山,我必須背著食物上山,因此我非常珍惜每一分食物,經歷過這樣的生活比比那裏,梨山方便多了,甚或我也可以到梨山街上買東西。
10.目前離原先上山的夢想還差多少?
應該說是上山時的目標,原是希望能讓梨山上的農民全數棄種,還地於山。目前自己已租下三個果園,也無法再負荷更多,但是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雖有一個目標在那兒,但過程中所經歷的也許就夠了,我也學到太多。就像爬山,很多人喜歡用『攻頂』來證明自己征服了高山,因為這種心態即便天色已暗、天候不佳,仍勉強登頂,以致很多災難的發生。我覺得爬山重要的事要享受山川自然,過程中已獲得太多,毋須得登頂才說自己爬過此山。 正因這種態度我才能在安全的度過每一次的獨自旅行。
11.和男友長距離的戀愛如何維繫感情,有考慮過要結婚嗎?
沒有考慮結婚,愛情並沒有一定的形式,感情的維繫也並非得要兩人同在一起,只要彼此能分享能給予關懷,長距離的戀愛並非不可能。
12.您希望讀者抱持怎樣的心態讀您的書?
這我並沒有特別的期望,每個人的領悟與感受不同是很自然的事。
小記者1 二年級 官庭薇
透過這次訪問,我發現原來盧鴻麟老師這個人好有趣,不但會口琴,也會變魔術。他變的魔術真是讓我驚奇(*0*)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口琴老師,一般的老師嚴肅,教了就教了,才不管你有沒有聽懂,可是盧鴻麟老師都用有趣的方式教導學生,加上壯圍的小孩都很努力練習,所以老師特別喜愛我們壯圍的小孩^^!他真是一個好老師 🙂
小記者2 二年級 張廂菱
我從國小開始學習口琴時就是給這位老師教口琴的,到現在一直都是,雖然平時老師的感覺就是很親切,但我發現老師的這一份幽默和親切感,不僅僅是在我們口琴的學生面前表現出來,連我們這些小記者也以平常心,老師的魔術和口琴都很令我欽佩,我很期待老師下一次的表演!
小記者3 二年級 莊詠喬
今天採訪口琴隊的指導老師—-盧鴻麟老師,老師可是大有來頭的呢!盧老師帶領口琴隊比賽,得到特優!老師的人很有趣,跟平常看到的嚴肅感覺,完全不同!然後變成了一格非常神奇的魔術,老師居然把橡皮筋變成鴨子的形狀,我嚇到了!
圖片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1/112012050600326.html
林天成夫婦
噶瑪蘭後裔,為追本溯源,回到宜蘭五結的流流社經營民宿,並仿噶瑪蘭傳統干欄式建築,建造一棟樹屋,民宿內也保留了相當多的噶瑪蘭風格的藝術品。
以下為流流社介紹,資料摘自台大人類學系相關網站http://www.pinpu.digital.ntu.edu.tw/tour/tour_3.php
清代史載噶瑪蘭聚落有36社,如今保存最好的要算是位於宜蘭五結鄉季新村的『流流社』。早期噶瑪蘭人多傍水而居,或居於平原上凸起的高地,以農耕、漁獵為主。「流流」二字在噶瑪蘭語中的意思是"地形細長或水流沖積之地",流流社址即位於冬山河南岸的高凸沙地上。流流社原址於19世紀末的蘭陽溪水患被沖毀,於20世紀初沿冬山河支流形成聚落;清代文獻裡,此村社於當時尚有噶瑪蘭後裔42人。
有關流流社聚落形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乾隆、嘉慶年間(約200年前),由母社婆羅辛仔罕社分出,建社之前是母社的狩獵、遊耕地;另一說則認為荷治時期(約300年前)即已建社。如今聚落入口聳立著一顆高大的橄欖樹(大葉山欖)為聚落地標,相傳即為馬偕牧師當年傳教時所植。目前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人已經不多,流流社內由噶瑪蘭後裔經營的噶瑪蘭風味民宿與文物館,已成為宜蘭旅遊的新興景點。
採訪時間:102年3月5日~3月12日 採訪方式:e-mail
林育賢導演現在正在國外拍片,短時間不會回到宜蘭,透過喵導的同事,我們以e-mail的方式進行採訪,喵導人很熱心,親自幫我們回答,所以以下採訪內容都是出於喵導之手喔!
這篇文章的三張照片也是喵導熱情提供的,有他的個人照,也有他工作時的照片!
1. 想當導演需要具備什麼特質、能力或條件?
喜歡說故事,喜歡分享,對人事物充滿好奇興趣並且擁有一顆感性的心。
2. 為何如此執著於導演這個行業?沒有穩定收入是否擔心?
為何要這樣提問呢?如果你喜歡一件事為何能不為它著迷與執著呢?
而且你的工作又是你的興趣那不就要更用力去做呢。
我相信不管做任何行業,只要你努力做到最好就不用擔心收入了。
3. 當導演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
把過去來不及說的話,不可能完成的事,透過一部電影去表達給你愛的人。
4. 遇到挫折是否想過放棄,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堅持下去?
肯定有遇挫折想放棄的時候,不過想想當初我也是從什麼都沒有開始作各行業,那似乎就沒有什麼好怕了。想想當初為何要進這行,應該是快樂的吧,那就「莫忘初衷」繼續努力翻滾囉。
5. 宜蘭這片土地的人事物,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常笑說「我是自然派的!」我小時候很少進圖書館看書,但我卻花很多時間跟這片土地的人物事交往,用身體去體驗去感受,一直到現在,如果我累了我受傷了,我還是會靜靜地回到小鎮上散散步。
6. 籌拍一片電影需要多少時間、資金,資金又該如何籌措?
這個不一定要看電影規模大小,短則五個月可以完成一部電影,長則10年完成一部電影也有,資金更是可大可小。至於如何籌措?這到現在我也無解,哈。
7. 『六號出口』的挫折,讓你學到什麼?
有時候真的要給自己一點脫離軌道的勇氣,這樣人生才充滿趣味!
有時候人總要作一些別人覺得傻事或是看似浪費時間,這樣人生才會有挑戰!
有時候提早面臨一些生活的困境未必是一件壞事,這樣人生才會有轉機!
有時候這些事把它當成是一段旅行,這樣人生才會充滿驚喜!
8. 為何選擇拍電影而非電視劇?
這問題就好像為何選擇去賣豆漿而不去賣美而美早餐一樣,看似都是影像卻是不同領域,選擇吧,我先選擇了電影,那就好好把電影拍好吧。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應該就很了不起了。
9. 還想拍體育類電影嗎?
對我來說,我真的不是在拍體育類電影,我拍的是成長電影。只要是對人性有所提升的故事我都有興趣。
10. 如何拍出一部好電影?
業內常說:「什麼人拍出什麼電影!」真誠,有話想說,然後專業分工,團結合作達成目標就會是好電影。
11. 如何挑選合適的演員?
除了演員基本條件必須符合劇中設定外,大部份還是憑感覺,就像談戀愛一樣。如果感覺不對,我想再好的演員,導演應該拍不出來吧。
12. 拍片生涯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在拍「翻滾吧!男孩」時,有一天我帶小恩去操場散步,我記得那天有夕陽,我問小恩是不是有家暴還是被教練脅迫,為何這麼痛苦還要繼續練體操呢?小恩跟我說了一段話,很像我們看日劇看到戲劇高潮時會說的經典句,小恩說:「你知道嗎?我在這邊學會一個後空翻,比我在教室考一百分還來的高興。」接著小恩轉頭用手指著我說:「那你呢?你開心嗎?」我當下眼淚差點噴出來,這個六歲小孩是練體操練的頭殼壞去還是怎麼了,他怎麼可以說出這麼簡單卻有它道理的話。
13. 成名前後的差異?
我還是我啊。頂多走在路上多打些招呼,還可以多認識一些朋友啊。
14. 下一步計畫?
秘密。敬請期待明年新電影上映囉。
15.是否有甚麼想完成的夢想?
盧老師,壯圍國中口琴隊的指導老師,盧老師帶領壯中口琴隊榮獲多次的全國音樂比賽特優的殊榮。不只如此,宜蘭縣內國中、小的口琴隊大都是請盧老師指導,每週盧老師都必須台北、宜蘭兩地跑,老師往往不嫌麻煩搭乘客運往返兩地。以下是我們的採訪內容。
採訪時間:102年3月6日下午
盧鴻麟老師
1964年出生,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畢業。
現在為台北黃石口琴樂團團員,曾獲世界口琴大賽冠軍,曾擔任世界口琴大賽評審。
學習口琴的歷程:
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到大學期間,都是自己摸索吹奏樂器,都是遊戲性質,到大學才有老師教導,但當時老師只教編曲,至於音都要自己抓。
正職:
目前為魔術與口琴表演、教學,月收約7萬(但不穩定)
其他專長:
修口琴、編曲、指揮
選擇當口琴老師的原因:
因當初教自己的老師退休,所以接任,之後就開始口琴教學生涯
口琴教學上最有成就感的事:
因壯圍國中的口琴隊學生,都是從壯圍國小三年級時就開始學習口琴,基礎較好,表現也較為優異,感覺很有成就感。
教學上較困難的地方:
由於台北的學生回家不太主動練習,曲子不夠熟練,所以教學進度較慢。
老師教學上特別的地方
強調音樂整體的感受性,希望學生吹奏樂曲時能融入音樂中
宜蘭與台北的孩子在學習口琴上有何不同
因為宜蘭的自然環境保持佳,孩子在這種山嶺環繞的環境下成長,心靈上較易融入音樂的情境。台北都是水泥叢林,電子產業林立,誘惑較多,容易分心。
家人支持與否
父母擔心自己收入不好,所以持反對意見,但發現後來收入逐漸穩定成長,就轉為支持,也對兒子的演出表現感到光榮。
當口琴老師要具備的能力
要有耐心、不能太嚴厲、對小朋友要好一點,重要的是音感要好。
二年級 游千柔 閱讀心得
其實我很少看這種類似自傳的書,因為我覺得這類的書內容都很乏味,但是看了之後,我才了解他其實並不像我所想的那樣無聊,反而可以從書中得知各種經驗,讓我不自覺得認真閱讀書中的每個字。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我心裡有夢,我有機會完成,你心裡也有夢,為什麼卻沒有機會完成?答案很清楚:至少我試了,你卻連試都不試,只一味羨慕別人的運氣好,不要把夢想建築在別人身上,也不要給自己找藉口,藉口是給沒有能力完成夢想的人,或是給不那麼想完成夢想的人。』從這段話中,我領悟到很多,也深深的認同。
雖然現在年紀還小,感覺自己的夢想是那麼不切實際,但看了這句話之後,電感覺自己似乎可以做到,要做到並不是不可能的!從現在就要開始努力!在未來,我會一直記住這段話的=) 謝謝您=)
李寶蓮圖片來源:http://blog.udn.com
人稱梨山阿寶
1965年生於宜蘭,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著有”女農討山誌”一書。
阿寶真是宜蘭之光,讀完『女農討山誌』更是對她佩服地五體投地,一樣是女生,她的膽識氣魄讓我忘塵莫及。
阿寶曾為學攝影而謀職於照相館,因每天沖映照片、接觸化學藥劑而對此愛好新生動搖,漸漸無師自通拿起畫筆取代相機。
曾任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1994年起自由旅行、作畫,獨自一人花一年半的時間從四川、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再到印度。一路從搭公車、步行,買驢、騎驢,失驢,買二手單車,騎車,推車…,到拉薩之後,再翻山越嶺到尼泊爾,再轉往印度。及單車環遊寫生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七個月。
結束雲遊後蟄居於花蓮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1999年正式成為梨山女農。阿寶在梨山租了一片果園,想用漸進的方式把梨山還給大自然。
阿寶是個手很巧的人,高中時就幫著家裡做日本高級和服手工刺繡,書裡插畫多是阿寶的作品十分細緻,可想而知阿寶是個心思十分細膩的人。很難想像她之後務農剪枝、套袋、種菜、開搬運車、騎重型機車、開貨車、搭竹屋,用的都是這雙手。
阿寶以她的方式慢慢恢復租地的生機,畢竟地是租來的,七分地想必也要不少支出,因此需要留住部分果樹繼續生產,部分果園則讓它恢復生機,並且種植其他苗木以人工造林,加速生態恢復的速度,也避免鄰人因感覺廢耕地荒煙蔓草而加以清除,廢耕的心血也將白費。
梨山上的務農生活,阿寶必須從零開始學習種植果樹一切的知識與技能,收成後還要想辦法在食物的賞味期內銷售出去,否則前功盡棄。靠天吃飯的農人,辛苦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
現在抬頭看著山頭,知道有阿寶老師這樣的人,在梨山山頭保護著我們的土地,漸覺得多了一份感恩。
資料來源:節錄與參考自『女農討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