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爆】傳藝搜查記~第三章:走進文昌祠、拜訪舉人宅

平日的傳藝,仍然萬頭鑽動,午後的傳藝,依舊精采可期….

    帶著學生穿過那一點也不舊的舊街(民藝大街),邊跟孩子說明,這條「舊」街乃是融合臺灣幾處著名老街樣貌仿建而成,因此雖是傳統街屋樣態,但本質卻「新」的很。然既已至此,便提及傳統街屋的建築特色,也順道測試孩子對於平時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到底記下多少……..街屋採長條格局,縱深長,前設店舖商號,後為住家民居,中開天井以採光,上有閣樓堆放貨品使用,前置「亭仔腳」供人行走,亦方便購物。老師稍微起個頭,前頭的孩子就能接續著說,透過書本內容與實際觀察兩相對照,相信對孩子的學習會更有印象。

    走至文昌祠,前方正是酬神演出的戲台,上午的擺陣大戲,便是在此搬演,娛神亦娛人。細細聆聽導覽人員的解說,原來這間文昌祠是政府在園區內規劃興建的,裏頭奉祀的正是文昌帝君,兩側從祀工藝與戲曲行業守護神(兩者與傳統藝術息息相關)。導覽阿姨指導我們要從青龍邊(左邊)入廟,白虎邊(右邊)出,這樣才不會「羊入虎口」。中間的大門則是神明的通道,一般人是不能走的,因此廟宇平時多用柵欄擋住,除非是總統級人物(有道是承天命者….)。果真處處是學問,長見識了!

    走過小橋,黃舉人宅與園區鬧街隔水相望,在水一方,一面臨池,三面環竹,更顯幽靜。在這裡,有一種遠離喧囂的離世感。黃舉人宅為傳統三合院形式,是清朝噶瑪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的宅邸,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原座落於宜蘭市區內(離我們力行還不遠….),幾經波折後遷移至此得以保存,重現風華。斑駁的梁柱照見百年的悠久,灰白編竹夾泥牆吐露質樸的味道,門板上精緻的雕工依舊令人嚮往,門楣懸掛的「文魁」兩字分外顯眼,更道出主人家不凡的過往。我們在這裡,度過一個知性的午後時光……..

[@more@]

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來來來….我來解說你來仔細聽….

中間有天井採光,前方的斜面龍形雕刻石塊稱為「御路」,是古時給皇帝通過的。「那龍形雕刻凹凹凸凸,皇帝怎麼走呢?」

孩子在聽完解說後,特地再折返回來敬天禮神,祈求文昌帝君保佑

通過小橋,曲折小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導覽阿姨從建築的格局跟學生們介紹這間宅邸,座向是……..從門額可查知

除晚上緊閉門戶外,如果遇到不歡迎的人家,屆時就是….「關門、放狗」

三合院的形式是一個正身、左右各有護龍,且正身的高度一定比護龍還要高。正廳更是重要的場所,供奉神明及祖宗之位,接著再依長幼順序安排居所….

導覽阿姨說,三合院的格局就像母親的懷抱…..

那….我們就是在懷抱中的小孩,幸福喔!

各小組成員分與黃舉人宅拍照,怎麼好像少了一組人馬,躲那兒去了….

長白石、卵石為基,紅磚、編竹夾泥作牆、木梁柱支撐,紅瓦覆頂,佐以局部雕鏤彩繪,成就典雅的舉人宅。

院前開闊的稻埕,除了可以曬稻穀,供家人在茶餘飯後話家常外,更是孩子們玩樂的小天地……..

中間幾位男生,你累了……..嗎?

全班與黃舉人宅合照,咦~班上怎麼多了幾位新同學,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笑笑羊……..一起來作伴~~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