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亞.葛莫利示範的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套書有兩本,另一本的摘要心得撰寫於另一篇文章中。二本書共收錄八個家庭十次會談的記錄,其中兩個家庭讓瑪莉亞會談不只一次。再次前來的案主要核對上次會談對他們的經驗有何影響或衝撃,再來開啟第二次的會談 (p.107)。

卡爾.華特克曾說:「無論我的感覺如何,其他人也會感受到,因為能量在我們之間震動。」為了達到這個境界,你必須完全地同在。如果你只希望自己成功,或者只想你心裡預設的某種結果,就無法達到上述的境界。這是人與人在能量層次上的工作,而不是重視技術層面的工作。讓我們用河流來比喻,我和案主之間有一條河,我需要越過這條河與他們相遇,但在他們和我之間仍然保持著清楚的界限 (p.60),這也是這本書名的由來。

《越過河與你相遇》裡有三個家庭共五次會談記錄,其中二個家庭各會談二次,撰寫模式與順序和《大象在屋裡》一樣,但沒有再次著墨太多理論概述。會談脈絡同樣會有角色扮演型的雕塑,一堆人扮演案主的資源,例如樂觀、希望、努力、堅強或愛。當個案對扮演「愛」的人說她有多愛媽媽,治療師示意「希望」和「堅持」站至個案身後,把手放在肩上給予支持。有時候則是資源與案主之間的對話。會談結束後,先有扮演者的投入情境感受後的回饋,再有去角色化的回饋 (個人觀點),再加上觀察學員的回饋,這些都是給予個案正向的力量。

   案例中常會看到治療師個別問每個人想要什麼,問「你要什麼」的時候,是在問他們冰山渴望的層次。如果問母親,她說:「想要家裡有比較好的溝通。」那我下一個問題會問母親,她想要跟誰?想要用怎樣的方法?所以,我要跟隨她冰山的歷程走。如果她有個渴望,她就有個與她觀點有關的期待。母親用很多不同的方法說出她想要的,所以我要知道她跟「誰」要和想要「什麼」。我要她有機會告訴每個人她的期待(p.244)。若在家裡說出感受,當清晰表達的時候,不用擔心對方會誤解你,因為你們會更加認識彼此,甚至有更好的連結 (p.88)。

  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他要什麼。有時候,我立刻利用他們說的話去跟每個人連結,所以我立刻請她看著兒子,並且直接告訴兒子。我盡可能讓他們彼此間有溝通,而不是每個人只和我個別地溝通。我會利用每個人說的一切,讓彼此可以有直接對話的機會。我會告訴他們:「你直接告訴他。」(p.245)

孩子說出來的期待,常見的是想要自由,然後書中提到「自由必須有界限 (p.146)」。但也鼓勵父母要學習放手,接受孩子犯錯,因為人都是從錯誤中學習。如果控制太多,孩子就沒機會犯錯,也沒有機會從中學到教訓(p.17)。身為成年人,我們知道自己的希望和願望,可以自己滿足他了。成年人意味著要滿足自己的期待 (p.19)。

  只有在願意分享脆弱的時候,家庭才能在那個層次以上連結 (p.64)。不要看過去=力但可以處理過去,然後放進博物館塵封它,朝向現在和未來 (p.66)。怎麼處理過去很重要,有時候,當我們的「痛」太大,而且是「未了的情緒」,我們就需要回去那裡做個療癒 (p.53)。當重要改變發生的時候,或是決定為自己做出改變的時候,我們會有混亂,不管那是發生在我們的內在,還是改變的歷程裡。沒有混亂就沒有改變。混亂之後,改變發生 (p.62)。

  薩提爾模式看似神奇,但也是需要時間與空間,例如〈「失控」與「溫暖」〉篇章提到的案主時好時壞,從治療師第一次會談到結案,耗時三年,會談次數高達六十幾次 (包括三次在瑪莉亞的工作坊舉行的會談)。在教育現場,師長們應該無法實行這麼完整的薩提爾模式,但能以接近的方向進行對話也會有部份的效果。

如果第一次接觸薩提爾模式,實在不建議先讀家族治療實錄這兩本書,可能會覺得架構太龐大,太困難了。

張老師文化還有出版《跟薩提爾學溝通》,綜合四位作者獨特的長處,帶領團體的豐富經驗,集薩提爾模式之精髓。不止每個活動、練習都有詳盡的步驟,也解釋每個活動、練習的目的。她們從如何準備籌辦工作坊、建立團隊凝聚力到如何結束團隊,一步步地描述,令讀者感覺有如身邊有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亦步亦趨、循循善誘。

寶瓶文化也有出版李崇建老師的《對話的力量:以一致性的溝通,化解內在冰山》,李崇建老師的書,列舉的對話實例與我們比較有連結,讀起來比較不會那麼難以入門。《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也是如此。

 

※點選連結閱讀另一本的[閱讀心得及摘要] 大象在屋裡: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1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8 月 11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