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等教育非營利組織舉辦的「2019教育永續發展論壇」貼心的開啟 FB 直播,讓我可以用空餘時間參與聆廳。
直播共有兩段,點此連結聽上半場;點此連結聽下半場。我個人覺得上半場聽到許多不錯的想法與觀念,下半場則是聽到一些溫暖的案例分享。
上半場首先是唐鳳與柯 P 的對談,曾參與108課綱的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詮釋新課綱是從「剛性課綱」改為「柔性課綱」,意即「學生不能再依賴老師、老師也不能再依賴教育部,提供標準答案。」柯文哲市長則認為過去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沒有不好,是因應了當時台灣代工型產業發展需求,現在時代不同,教育也需要轉變。
接著是台積電李俊賢處長與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的對談,他說「在古代,人才因為山和河而擋住了,現在不會,用 google 搜尋就可以找到;以後沒有『台灣的』人才,只有世界的人才,和不能被世界找到的人才」。現在要找什麼樣的人才呢?現在要找的人很特別,不是要找現在會什麼的人,因為每天的需求會變,必須要基礎能力很強,具有不斷成長學習能力的人。
他以 Google 招募人才為例,Google 要尋的是頂尖工程師,但是頭銜是稱為「general engineer」,看起來好像是指「一般般工程師」,但其實所有能力都要會。不過他後來體悟,這個 General 指的其實是「將軍」,是未來的領袖人才。「年輕工程師怎麼可能什麼都會?但是如果具備優秀的基礎能力和自主學習力,10 年後他就什麼都會。」可見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
他也認為台灣過往培育的人力 95% 都是「問題解決者」,卻不懂得發出問題和製造問題,但西方國家的培養都是在「製造問題」。「OEM、ODM 對於台灣是製造業,但對西方國家是品牌產業」。簡立峰說品牌產業和製造業是天平的兩端,品牌產業在於了解社會問題、為這些問題找到大多數解決方案,再交到另一端去形成成品、進入社會,品牌產業還會不斷觀察成品進入社會的反應、繼續發掘問題,但製造業不需要了解社會需求,它只要了解品牌需求就好。
簡立峰說過去台灣教育培養的人才是「技術提供者」,社會不容許他們製造問題,只能解決問題。他發現,台灣年輕人就算進入 google 也不習慣發問,因為「問題都解決不完了,我還問什麼問題?」新課綱的改變方向,可能要翻轉過去經驗,但過程中可能會丟掉原本台灣人才的優勢,「這兩件事情能否在同個國家再發生?可能需要實驗」。企業界有能力解決問題,在這裡不應該是他們一直講,而是他坐在這裡去了解大家需要什麼,大家透過對話互動,共同的問題先找出來,這個會議的努力就是製造出共同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大家分好你做什麼我做什麼,著手解決問題。
Content 在那裡經很久了,很多的 content 是在等待有心人。有很多時候有心人他不知道可以,更多時候他知道卻未必有心。有些是要自我學習的動機跟 skill set。簡立峰看到台灣最大問題是自我學習能力偏低,我們比較沒有習慣自我學習,社群媒體的資訊非常非常多了,可是這些是人家給你的內容,你把他當 Information 可以,把他當 Knowledge 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多餘的時間每天在那邊按讚,就只是像把電視台節目一直看一直看,沒什麼學習。因為 108 課綱跟產業距離有點遠,期待是大家要注意到這個學習科技的驚人改變,而且它已經在那裡,不是一年兩年恐怕是十幾二十年了,如果大家自己都不主動拿來用,我們就把他丟給課綱,丟給 20 年後才會長大的小孩子,好像有點不對。
子題三的議程中,曾任宜蘭縣課督的吳明柱執行長提到,數位化的學習科技要有好的平台、好的服務及好的陪伴。這個陪伴不是只有學生的陪伴而已,怎麼樣讓老師能夠很順利的從他原來的教學模式變成比較數位化的運用,這件事情其實這個難度真的是很高。
他們的經驗是如果沒有一個稍微長一點的時間協助老師過度那個過程,要有長期的陪伴有效的策略進到學校裡面,才有機會讓老師去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這個過程很多老師還沒有看到成果之前,大概就就離開了不用了。所以要推廣數位平台,讓它有機會讓老師看見,看見完以後如果還有機會讓老師也看到真的用了,然後一段時間以後,看到孩子真的有一些學習上的改變,以後那個機會就會出來。這個協助過程裡面,是不是真的有人去幫他解決困難跟問題,然後一段時間以後看到孩子的成長曲線往上拉以後,更多老師就會在這個過程。
如果在一個學校裡面大概只有個別老師或是只有少數的幾位老師在做,大概很難去形成一個比較小的生態系。必須用全校的力量的方式導入整個數位學習的改變,把這些好的平台串在一起後,讓他變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支持的系統,對未來讓老師看見那個成果的部分才比較容易看得出來。大部份的硬體建置會比較多,未來如果有機會不管是教育部的精進計畫或者其他的這些計畫裡面怎麼樣去協助老師讓他有機會成功,這個點裡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讓更多的老師有機會真的走過去前面那一段最困難的地方,讓數位學習真的變成我們比較好的解方,然後讓更多的學校可以看到比較期待的畫面。
這次聽完論壇比較有收穫的是聽到了許多來自企業界不同的聲音。在教育圈待久了,習慣於同溫層中取暖,能聽到不同領域成功人士的教育觀點,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