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下週一,段考前二天被安排教育處的 A 類訪視,也就是教學與行政都來視導,各科輔導團的老師、校長、處裡長官都會來。各領域內首當其衝的就是任教 108 課綱一年級的老師們,因為他們被教育部規定一學年要有一次的公開授課,既然被訪視也要公開授課,不如就一兼二顧。
儘管我們與縣內輔導團的老師們在研習常常碰面,彼此熟稔,對於不常公開課或幾乎沒有公開課的老師們,仍然會有壓力。然而,當我們扎根於實踐,就能在開放中茁壯。若能藉由這次的公開課,讓老師思考翻轉的各種可能,就會發揮加乘的效果。如果只是虛而委蛇,就可惜了這次的機會,也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成功來自於信心,信心來自於充足的準備。我記得去年駐點本校的訪問教師接到原學校的任務,組成台北戰隊到中國大陸參加兩岸智慧好課堂的教學競賽,除了事前的許多準備之外,她也商借我們學校七、八、九年級的所有班級,試教一輪同樣的課程,並且不斷的修正與精進,回台北共備的時候,也是試教了許多次,正因如此,才會收穫好結果。
這次我參與領域內教師公開課的共備,就建議相同的課程要事先在另一個班級試教演練流程,從中發現改進之處,讓下一次教學更好。
先簡單說課,由於接近段考,考試進度大致結束,課程內容就設定為科學記號的復習,一節課分三階段,先復習科學記號的表示方法,再讓同學以科學記號表示生活上的數,最後再讓學生比較科學記號之間的大小關係。以下我概述這堂試教課的實際觀察 (以符號 ◎ 代表),並提出我的建議 (★) 以供參考。
◎鐘響後,學生分為四組坐好,並領取小白板、板擦和筆,老師開啟電腦投影片,大約五分鐘後開始。
★老師在準備的時候,出現了一些空白時間,班上有幾位學生呈現不知道要幹麼的反應,這一班的學生有安靜的等待,如果遇到躁動的班級,老師事後就要分心處理秩序問題,因此我有兩點建議可以避免這種空白的尷尬:(1) 老師於下課時先提早到班準備。(2) 先讓各組閱讀學習單上科學記號的重點內容,並且先作答於紙上,同組的學生互相核對答案。
◎開始上課後,老師說:「這堂課是復習科學記號,各位同學將學習單上的大數與小數以科學記號表示。」然後學生開始寫學習單。
★第一次安排分組前,要先為各組編號,最好再為每組的組內學生編號,並且明定分組的計分方式及上課規則,可以請各組想個響亮的隊名,或是直接以順時針指定第一組、等二組…等等,組內的同學也可用常見的大聯盟選秀稱呼分類或是直接再順時鐘為學生編號。
★規則部份,先提醒學生各組待會回答問題時,將答案寫在小白板上,字體要大,貼到黑板上的時候,要整齊不歪。老師在黑板登記加分時,也應清楚明顯,讓學生一目瞭然,就像球賽的比數看板往往是放在最清楚最顯眼的地方。
★如果學生偶爾才會分組上課,想必很期待今天的課程有什麼不同,一開始先要回應學生的期待,有切入課程的動機,或是先宣佈各組整節課的得分會加到平時成績,或是有小禮物之類的獎勵。課程內容方面,可以先用舉例或說故事的方式,簡單提到為什麼我們要學科學記號,因為生活上有哪些情況必須用到,就算之前上正課可能曾經講過,再講一次或是換另一個例子都無妨,接著才讓學生寫學習單。

◎老師說:「各組派代表寫在白板上」。
★我會說:「各組討論之後,請幾號同學代表將答案寫在白板上。」(同學討論的時候,老師觀察各組有沒有學生出現沒事做的情況,就不著痕跡的點他們寫答案,或由學習成就低的學生來寫討論之後的答案。)
◎各組寫完之後,老師說:「有哪組要回答?」
★搶答是一種進行方式,如果現場少於一半的組別搶答,就不能重覆進行,如果氣氛不對,就先換個方式回答,例如指定組別回答或是改成各組都寫小白板回答。
◎第二階段,生活上的科學記號,老師先準備一些數據讓學生猜,例如宜蘭縣員山鄉的人口有多少?請以科學記號回答,最接近的得分。老師說:「寫出來最快、最接近、最正確的加分。」
★第二階段活動開始前,我觀察到有些學生不清楚怎麼回答,因此開始前可以先準備一題的範例題,由老師帶領學生練習一次,教學生怎麼玩。
★這種遊戲比較不適合搶答的方式,寫最快就會失去討論跟思考的機會。上台貼到黑板也會有同學擔心被別組看到答案,所以同時將答案公佈的方式比較好。
★各題的作答必須加上時間限制 (例如每題二分鐘),除了可以掌握課程進度,也可避免時間拖太長,反而讓已經討論出答案的學生沒事做,進而躁動影響秩序。我有觀察到某組已經作答完畢,有一位學生就拿出一疊考卷在整理。
★我有聽到某組學生在等待公佈答案的時候說了句「好恐怖!」可見如果學生投入,沒有音樂也會有刺激感。討論作答的時候,播放一點緊張刺激的音樂營造氣氛也不錯。
◎各組貼上答案板時,老師請全班一起檢查各組的科學記號表示是否正確,寫法正確先加一分,然後老師目測之後說出哪一組最接近。
★先請全班一起檢查各組有沒有表示錯誤是很好的方式,不過如果各組第一題就已經全數表示正確,第二題就可以省略再檢查的步驟,後續真的有哪一組表示錯誤,自然會有學生檢舉,老師也會發現。
★各組公佈答案之後,讓各組學生口頭回答他們寫的科學記號是表示多少,例如 3.4×104 就要說「我們這組猜的是三萬四千人。」用意是讓學生將實際的數量與科學記號表示法有更深的連結。
◎老師事先準備最新的資料,例如「2019年員山鄉的人口有多少?」
★我觀察到大部份的學生沒有概念,老師此時可以稍加暗示,舉例來說,當各組摸不著方向的時候,老師可以告知宜蘭市的人口有多少人,並要學生想想,員山鄉的人口會比宜蘭市多還是少,可能差多少。
★有一題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有幾噸重?」學生的反應是對「噸」的單位量詞不熟悉,最後出現的答案有「百憶噸」,因此當學生問說「噸是多大?」的時候,老師可以另外舉例說明。
◎老師公佈答案的時候,投影幕上出現數字 34500000,接著就對答案,宣佈哪一組正確。
★出現平常的數字表示法的時候,先讓同學口頭回答投影幕上的數字以科學記號要怎麼表示?當同學異口同聲的說「3.45 乘 10 的七次方」之後,再核對各組答案誰的最接近,並問同學怎麼判斷最接近?
◎第二階段結束,老師說:「接下來我們討論科學記號的比較大小。」
★如果是我會這樣說:「剛才讓大家更熟悉科學記號的表示之後,現在我們來討論科學記號的表示大小。」
◎老師在螢幕上投影學習單的題目,進行第三階段。
★雖然學習單上已經有題目,但投影幕上的字太小,沒有效果。除了放大畫面之外,也可以將題目直接抄在黑板上。
★第一題是兩個國家的人口數,其中一個是我國的人口數,剛才在第二階段已經出現過,但是另一個國家卻是大海撈針,按照聯合國標準,獲得普遍承認的國家和地區共有249 個,老師提示花了不少時間,我建議挑出四、五個國家的國旗,加上國名呈現在投影幕上,不但提示學生也能與社會領域的學習內容稍有連結。

上課時離我最近的一位學生,看似自顧自的不參與活動,有時還會趴著,是班上比較容易「被注意到」的學生。我觀察他其實有想要參與活動,例如猜大小的題目公佈之後,他會告訴組員「保守一佰億吧!」但他說了之後組員沒人理他,他就做自己的事或是趴下來,但是每一題他都會提供一次答案,不過我看同組的組員似乎沒跟他有互動,然後他就趴下來了。當老師公佈解答的時候,趴著的他就會抬頭注視,並且跟著寫學習單。因此,當學生在討論的時候,老師巡視各組注意到這種情況,就可以用一些不著痕跡的方式讓學生有參與感,例如知道他的組內編號之後,就指定各組的那一號同學上台貼小白板。
這次是非正式的簡單觀課,身為觀課者,觀老師也觀學生,同時內觀又外觀,旁觀者清,可能仍有疏漏之處,整體而言,上課的流程都有照授課教師的計畫進行,班上學生的秩序與參與感大致不錯。尤其是同事願意在備課的時候接納我的建議,並且在原訂的公開課之外的時間讓我事先觀課並且互相討論上課的心得,是一種互助共好的實踐。
我也在徵求原授課教師的同意之下公開此篇課堂記錄,希望對於想要試著翻轉傳統教學的老師們有些幫助,在教學路上一起成長茁壯,把滿滿的能量轉化為教學現場的影響力!